個人資料
正文

周恩來的專業與餓死三千萬

(2007-05-02 10:21:39) 下一個

摘要:此文的開頭,是某個極端民族主義者試圖醜化清朝,貼了康熙時代的自然災害,而跟貼的說起了三年自然災害問題,也有我對醜化清朝的駁斥,裏麵包括漢唐盛世如果嚴格要求也不成立,還有鄭成功的大屠殺。最後,討論起朱德鄧小平劉少奇等留學問題,他們到底學了什麽?為什麽他們當時沒有指出大躍進的荒唐之處。




饑荒連年,死者枕藉,人相食的“康乾盛世” (轉載)
    
  康熙元年,吳川大饑。二年,合肥饑。三年春,揭陽饑。秋,交河、寧晉饑。四年春,曹州、兗州、東昌大饑。夏,惠來饑。秋,懷遠饑。冬,烏城饑。六年,應山饑。七年,無極大饑。十年夏,海鹽大饑。秋,臨安、東陽大饑。十一年,永康、峽江、大冶饑。秋,遂安、湯溪大饑。十二年,樂亭大饑。十三年春,興寧、鎮平、京山大饑。十四年,東光饑。十五年春,大冶饑。夏,連平饑。十六年春,嘉應州大饑。夏,鄖縣、鄖陽、鄖西大饑。十七年秋,曲江饑。十八年春,真定府屬饑。夏,興寧、長樂、嘉應州、平遠饑。秋,無為、合肥、廬江、巢縣、博興、樂安、臨朐、高苑、昌樂、壽光大饑。冬,滿城饑。十九年春,江夏大饑。夏,大同、天鎮饑。冬,萬泉、遵化州、滄州饑。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饑。二十一年春,桐鄉饑。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饑。二十二年春,宜興饑。秋,單縣饑。二十三年春,濟寧州、剡州、費縣饑。秋,巴縣、江安、羅田饑。二十四年春,沛縣饑。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饑。冬,★城大饑。二十六年,博興大饑。二十七年秋,蔚州饑。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饑。夏,潛江大饑。秋,龍門饑。二十九年夏,黃岡、黃安、羅田、蘄州、黃梅、廣濟饑。秋,襄垣、長子、平順饑。三十年春,昌邑饑。秋,順天府、保安州、真定饑。三十一年春,洪洞、臨汾、襄陵饑。夏,富平、盩厔、涇陽饑。秋,陝西饑。三十二年夏,慶陽饑。秋,湖州饑。三十三年,沙河饑。三十四年,畢節饑。三十五年夏,長寧、新安、★城饑。秋,大埔饑。三十六年夏,廣寧、連平、龍川、海陽、揭陽、澄海、嘉應州大饑。秋,慶元、龍南、潛江、酉陽、江陵、遠安、荊州、鄖西、江陵、監利饑。三十七年春,平定、樂平大饑,人相食。夏,濟南、寧陽、莒州、沂水大饑。三十八年春,陵川饑。夏,婺源、費縣饑。秋,金華饑。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饑。四十年,靖遠饑。四十一年春,吳川大饑。夏,沂州、剡城、費縣大饑。冬,慶雲饑。四十二年夏,永年、東明饑。秋,沛縣、亳州、東阿、曲阜、蒲縣、滕縣大饑。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東昌、鄆城大饑,人相食。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饑,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東平大饑,人相食;武定、濱州、商河、陽信、利津、沾化饑;兗州、登州大饑,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縣、高密、膠州大饑,人相食。四十四年,鳳陽府屬饑。四十五年春,漢川、鍾祥、荊門、江陵、監利、京山、潛江、沔陽、鄖縣、鄖西饑。四十六年秋,東流、宿州饑。四十七年,平鄉、沙河、钜鹿饑。四十八年春,無為、宿州饑。夏,沂城、剡城、邢台、平鄉饑。秋,武進、清河饑。四十九年,阜陽饑。五十年,通州饑。五十一年,古浪饑。五十二年春,蒼梧饑,死者以千計。夏,長寧、連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饑。五十三年春,陽江饑。冬,漢陽、漢川、孝感饑。五十四年夏,臨榆饑;遵化州大饑,人食樹皮。五十五年春,順天、樂亭饑。五十六年春,天台饑。五十七年,廣濟饑。五十八年春,日照饑。夏,靜寧、環縣饑。五十九年春,臨潼、三原饑。夏,蒲縣饑。六十年春,平樂、富川饑。夏,邢台饑。秋,鹹陽大饑。冬,兗州府屬饑。六十一年夏,井陘、曲陽、平鄉、邢台饑。夏,蒙陰、沂水饑。秋,嘉興、金華饑。冬,懷集饑。
    
  雍正元年夏,通州饑。秋,嘉興饑。二年春,蒲台大饑。夏,樂清、金華、嵊縣饑。冬,英山饑。三年夏,順德、膠州饑。冬,惠來饑。四年春,嘉應州饑。秋,澄陽江饑。五年冬,江陵、崇陽饑。七年,壽州饑。八年夏,肥城、武城饑。冬,銅陵大饑。九年春,肥城大饑,死者相枕藉;莒州、範縣、黃縣、招遠、文登饑。夏,章丘、鄒平大饑。冬,濟南大饑。十年,崇明、海寧饑。十一年冬,上海、嘉興饑。十二年秋,武進大饑。十三年秋,慶遠府屬大饑。冬,垣曲饑。
  乾隆元年夏,海陽饑。三年秋,平陽饑。四年春,葭州饑。夏,碭山饑。五年,鞏昌、秦州、慶陽等處饑。六年,甘肅隴右諸州縣大饑。七年春,山陽饑。夏,宜都饑。秋,亳州饑。八年春,南昌、饒州、廣信、撫州、瑞州、袁州、贛州各府大饑。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縣饑。九年,高邑大饑。十年,正定、讚皇、無極、★城、元氏等縣饑。十一年春,沾化饑。夏,慶雲、寧津饑。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樂、安丘、諸城、臨朐饑。十三年春,曲阜、寧陽、濟寧、日照、沂水饑。夏,福山、棲霞、文登、榮成饑,棲霞尤甚,鬻男女。十四年春,安丘、諸城、黃縣大饑,餓殍載道,鬻子女者無算。十五年秋,廣信饑。十六年春,福山、棲霞饑,民多餓死。夏,南昌、廣信饑。冬,建德饑。十七年春,全州饑。夏,同官、洵陽、白河饑。冬,房縣饑。十八年春,慶元饑。秋,鄖縣饑。十九年,羅田饑。二十年,溧水、通州饑。二十一年春,青浦、東流、湖州、石門、金華饑。夏,沂州、武城饑。冬,濟南府饑。二十二年夏,博白饑。秋,掖縣饑。二十三年春,翁源、蒼梧饑。夏,日照饑。二十四年秋,隴右諸州縣大饑。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長子、長治、和順、天門饑。二十六年,江夏、隨州、枝江饑。二十七年春,濟南饑。夏,棗強、慶雲饑。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饑。
    
    
    
    滿清入關後,取消三餉,卻加征更沉重的火耗。顧炎武對這場災難這樣寫:
    今來關中,……則歲甚登,穀甚多。而民且相率賣其妻子。至征糧之日,財村民皆出,謂之人市。其逃亡或自盡者,又不知凡幾也。何以故,則有穀而無銀也。
    “答徐甥公肅書”寫道:“關輔荒涼,非複十年以前風景。而雞肋蠶叢,尚煩戎略,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裏。”“山西 汾州米價,每石二兩八錢,大同至五兩外。”結果“人多相食。”
    清初唐甄是這麽描寫所謂康熙盛世的:
    “ 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穀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嚐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乾隆時期如何呢?
    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說當時的中國:“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
    
    
    總之,清朝康乾時期就跟現在的非洲一樣,饑荒不少,但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康乾盛世來過中國那麽多西方傳教士,大概就瑪噶爾尼一個會說中國貧窮的
 


如果康乾盛世饑荒連年,窮的跟非洲一樣,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呢。

全世界基尼斯記錄中最大的一次饑荒可是發生在那個時期。

60,61,62年那三年,餓死3000萬人口,和平時期餓死的人數比8年抗戰死亡的人數還多,能說的過去?而可查當年氣象,那三年風調雨順,根本沒有鬧天災。隻因58年開始的大鍋飯徹底把全國糧食都吃的精光。
 


我小舅文革下鄉時還在安徽見過易子而食的事情
 


我小舅直接餓死了..........
 



天哪 太可怕了

還好我爸媽那時候有東西吃,否則就沒我了
 

如果康乾盛世饑荒連年,窮的跟非洲一樣,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呢。

全世界基尼斯記錄中最大的一次饑荒可是發生在那個時期。

60,61,62年那三年,餓死3000萬人口,和平時期餓死的人數比8年抗戰死亡的人數 ...
好像時說當時虛報糧食收成,毛主席下來走訪,看到這麽高的常量很是高興,有人說這麽多糧食吃不掉怎麽辦啊?毛主席說那就少幹半天活,多吃飯……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急你死世界記錄是什麽東東
不過就是些獵奇的無聊之徒,到處搜刮小道花邊類的東西充充版麵而已
還能當真?
三樓搞錯了LZ的意思了
 
 

急你死世界記錄是什麽東東
不過就是些獵奇的無聊之徒,到處搜刮小道花邊類的東西充充版麵而已
還能當真?
三樓搞錯了LZ的意思了
這是事實!!

3000W還是保守的估計,不能因為你的不相信而改變真實的曆史.
 


好像時說當時虛報糧食收成,毛主席下來走訪,看到這麽高的常量很是高興,有人說這麽多糧食吃不掉怎麽辦啊?毛主席說那就少幹半天活,多吃飯……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想想,畝產13萬斤的衛星是如何放上天的?
 


這是事實!!

3000W還是保守的估計,不能因為你的不相信而改變真實的曆史.
我可沒說不相信,我隻是告訴你,急死你記錄並不代表權威,他們不過是類似專利申報一樣的文檔處理員而已,最大不最大,隻是盡他們所知的範圍去記錄,對於曆史上的一些東西,無法獲知也無力考證
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這是對他們的態度

回過頭來,我的主要意思,是告訴你,你誤會LZ的意思了
LZ的原意可不是說那次饑荒是中國最大雲雲
LZ是在和LOVESUE的滿清聖明論做對質呢
哎....非要我說那麽明白才看得出來嗎?
真沒趣味

人家提論據出來說清的盛世也不過如此,你們去扯什麽東西?
跑題還名正言順的也真好笑了


 
感覺這個帖子在影射和諧社會。
 

鄭成功的漳州大屠殺  

饑荒連年,死者枕藉,人相食的“康乾盛世” (轉載)
    
  康熙元年,吳川大饑。 ...
1。盛世是一個相對概念
2。如果你這樣否定清朝盛世,我也可以否定漢唐的盛世
漢朝:漢武帝期間,人口由5千萬下降到約2千萬。而清朝人口持續增長的
唐朝:武則天奪取政權,立國號大周,大周不屬於唐朝,唐朝出現斷代
3。漢唐都被周圍國家打的送女人給人家,好聽點的話是和親。武則天甚至送男人給
周圍國家享受。而清朝盛世期間國土持續擴張。
4。康熙時代,鄭成功在漳州大屠殺73萬人,康熙不得不遷海。


台灣一些學者對清朝比較客觀的評價。
    
------------------------------------------
    
這裏所說的清朝前期,是指清世祖初年,經聖祖、世宗、高宗,直至高宗末年的一段時間,共150年。除去世祖一代的18年,聖祖、世宗、高宗三朝的134年,是清朝的盛世。這自然是個大致的分法,因為聖祖初年,國內尚未完全平靖,而高宗末年,國內已漸有亂象。但這三朝至少有100年以上,是富強治安的。在中國曆史上隻有漢唐盛世。可以與之媲美。聖祖的年號曰康熙,世宗的年號曰雍正,高宗的年號曰乾隆,因此史書上又稱這段時間為“康雍乾時代”。
    
清室以異族入主中國,統治極難駕馭的漢人,其國祚能長達268年,更能造成100年以上的盛世,這種成就,決不是偶然的。滿洲是一個具有頗多優點的民族,它的最大長處,是勇武善戰而又有政治才能,並有高度的模仿能力,肯虛心吸收外來的文化和人才。這些地方,與蒙古人大不相同。中國曆史上促成改朝換代的內在因素,不外四端,即:外戚、宦官、權臣和藩鎮,但滿人能使這四種因素的危險性,減到最低的程度。
    
——傅樂成《中國通史》下冊,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1977年1月增訂12版,第673頁
    
就中國曆史來說,清朝是相當修明的朝代。無論是開疆拓土、行政規畫,都不讓於漢、唐;若說到外戚、宦官,這些中國曆朝的通病,清朝幾乎免疫,可說還超美於前代。它在近代史上不幸的遭遇,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是中國傳統中的夷夏觀念,使它一直免不掉在種族立場上被歧視的地位;一是工業革命後的世界大變局,使它一直承受著在民族立場上被侵略的地位。前者隨時代的進步,其觀念已湮沒不彰,早被淘汰;後者卻隨時代的演變,愈演愈烈,回顧往事,仍然是更增憤慨。
    
——段昌國《中國近代史》,大中國圖書公司,1975年版,第4頁
    
清代是中國曆史上傳統王朝的殿後朝代,如果吾人把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擺在平等地位,而不以漢族本位主義觀點來看中國曆史的話,那麽清代毫無疑問地是中國曆史上的偉大王朝。有清一代的最大貢獻,厥為對邊疆的經營,使得近代中國的廣大版圖得以真正鞏固而確定。雖清季衰世,列強交侵,尤其是俄國在1850年至1881年間,對我東北、西北邊疆鯨吞蠶食,但至民國元年(1912)二月清帝退位之日,其遺留給中華民國的領土,仍廣達1120餘萬平方公裏。此一對我民族的豐功偉業,即以漢唐盛世版圖相況,亦不能與之比擬。
    
——呂士朋《清代的理藩院》,載《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3輯,第623—624頁
    
滿洲以邊疆部族入主中原,一方麵接受儒家文化,承襲傳統的政治製度,一方麵積極整理邊疆,增進邊疆與中原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各種關係,加強少數民族對中央的向心力,而具備近代世界各國公認的關於領土主權所包含的基本內容,經過清代長期的統治,滿漢畛域,逐漸消弭,各部族之間,日益融和,漢滿蒙回藏以及其他少數部族都成為中華民族的成員,終於奠定版圖遼闊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清代前期的曆史地位及先民的貢獻,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故宮叢刊,1982年版,第1頁
    
清人入關以後,順治一朝,由於撫平南方反抗力量,戎馬倥傯,歲無寧日。康熙前期,又有三藩事件,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國家極少有建設與進步。直到台灣內附、準噶爾部初降以後,再經雍乾兩朝,前後約100多年的時間,清朝在文治武功方麵才有足以稱道之處,這就是史家所稱的盛世。盛清時代,國家力量增強,局麵改觀,固然這與英明君主的領導有關;但是康雍乾三朝的人才輩出,可能也是造成盛世局麵的一項重要因素。
    
——陳捷先《盛清名臣田文鏡之家世及其發跡背景略考》,載《成功大學曆史學報》第3號,第93頁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綱要》:“清朝強盛時期的行政效率要高於明朝”
      
白壽彝是老一代史學權威,是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新派史學家,回族出身。不存在滿漢兩種形式的民族偏見,評價問題應是客觀公允的。由他主編,80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綱要》在清朝前期部分有個對比明清的簡要評論,帶有所謂“褒清貶明”傾向。內容如下:
      
大致認為:清朝強盛時期的行政效率要高於明朝。清朝不隻沿襲明朝的製度,還很注意吸收明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清朝對人民的剝削比明朝緩和。清帝沒有寵信宦官和多年不上朝的事。清帝與軍機處的關係比明帝與內閣的關係密切。在相當長時間內,清朝還能保持一個相當強大的形象,是有原因的。
    
同書又指出:清初廢除了明朝的匠籍製度,放鬆了封建國家對勞動者的人身控製。
      
四庫提要上說:“終明之世,邊患不絕”。

夏、四月,成功攻漳州。
      成功引兵圍漳城。五月,浙鎮馬逢知(原名進寶)率兵來援,縱其入城;引兵出戰,連敗之,遂嬰城固守不出。成功累攻不下,乃壅(原文為擁)鎮門之水灌之,堤壞不浸;復列柵圍之。城中食盡,人相食,枕藉死者七十餘萬人。
    (閩海紀要上卷----作者原來是鄭氏幕僚)壬辰春二月,成功進取海澄,守將郝文興以城降。陳錦來援,成功簡精銳待江東橋北。錦狃於同安之役,意甚輕敵;及戰大敗,奔回泉州。六月,成功取詔安、南靖、平和,遂圍漳州;兵至二十餘萬,同知張箸、推官石瑋堅守不下。金衢總兵馬進寶來救,成功縱之入城,數日出戰而敗,復退守陴,南軍晝夜百道攻城。距漳三十裏有鎮門兩山,屬岸築斷激水灌城,復列柵圍之,城中升米銀數兩,草木之實俱盡,啖弩掘鼠。陳錦在鳳凰山,為其下庫成棟所刺,以其首奔成功,全閩大震。漳圍至八閱月,中外困隔。浙江固山額真金礪、固山大溫都力敖童、梅勒章京徐大貴,總滿洲烏金超哈兵,與提督名高由長泰間道直抵漳城北;成功營城南鳳窠山,乘高壓壘。王師銳甚,為兩翼擊,島人久敝堅城,皆無鬥誌。十月三日解圍,退屯古縣;合戰崩潰,追奔四十餘裏,積屍布野。成功入海澄,嬰城守。守道周亮工收漳城骸骨七十三萬,焚瘞一大穴,碑曰「同歸所」。是年秋,張名振北師崇明沙,破鎮江,登金山,江南北戒嚴。
    (東南紀事卷十一)成功之圍漳州者凡七月,援絕糧竭,死者七十餘萬人。固山金礪會總督劉清泰統大兵救漳。成功攻益急,令周全斌禦援兵於龍江之東(城東四十裏)。將戰,聞礪已潛渡長泰出江東,大驚,成功解圍,屯古縣黃山,率陳鳳等迎礪,戰不利,成功退屯海澄,以郝文興、王秀奇守之,還思明州。
    ----《台灣鄭氏始末》---清沈雲著,此書改編自台灣外紀五月,我金衢總兵馬逢知來援。戰少利,突入郡城。成功圍弗下。防鎮門山以水〔灌〕之,堤壞不浸。城中食盡,人相食;枕籍死者七十餘萬人(聞之故老言:城中人既無所得食,又遭泒垛、索餉之慘,夜敲瘦骨,如聽瓦聲。第宅萬戶,門巷洞開,落落如遊墟墓。饞鼠饑鳥,白晝蹲踞幾上。圍解,百姓存者僅一、二百人。此一、二百人,其所死者,非父兄,則其子弟;指溝中白骨,歷歷數其生前姓字告人。然氣息僅相屬,言雖悲不能下一淚。又言:九月間,有士人素慷溉,率妻子閉戶,一慟而絕;鄰舍兒竊煮啖之,見腸中纍纍皆故紙,字畫隱然可辨,鄰舍兒亦廢箸自絕。先輩周亮工嘗為「清漳城上」詩以紀其事,酸楚悽痛,亦誰忍讀之)。
    ----------《鄭成功傳》作者鄭亦鄒,是鄭成功故裏鄉親,此傳以褒鄭為主調,其說得自故老相傳,尤為細致生動。
 

想想,畝產13萬斤的衛星是如何放上天的?

這個讓我質疑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
當時,知道這些是胡說的不符合科學的一定有,為什麽沒人站出來?事後卻來指責?

還有,周總理等等曾經到法國和日本學習,他們到底學了什麽?這麽荒謬的東西,
他們難道也不清楚麽?土法大煉鋼鐵,有點化學知識的都知道哪是胡來,而且,清
朝末期和民國也有鋼鐵煉製出來啊,怎麽我們的最高集團的人沒有懂一點化學知識
麽?他們留學到底學了什麽?莫非和孫文一樣,主要精力是當政治家和宣傳家?
 

周恩來的專業

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祖籍浙江省紹興市。
1910年——在奉天省(今遼寧省)入讀書院和小學堂。
1913年——入讀天津南開學校。
1917年——南開學校畢業,赴日留學。
1919年——返回中國,參加天津學生界的五四運動。加入覺悟社。入讀南開學校大學部(今南開大學)。
1920年——赴法留學。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
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宣傳工作。
1923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旅歐支部,任書記。擔任中國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當選為執行部總務科主任。
1924年——返回中國。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宣傳部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
 


毛澤東

1893年12月26日辰時,毛澤東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衝(今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的一個中農家庭中。1908年,其父毛順生為他配婚與羅氏(羅一秀),但毛澤東始終不承認這樁婚事。1911年春,到湖南長沙湘鄉駐省中學求學。1912年,以第一名[來源請求]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學校(今長沙市第一中學),次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學校後來並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

1918年4月,與蔡和森等人創建新民學會。1918年夏,卒業湖南第一師範學校。1919年7月,他主編的《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 隨後由於雜誌社破產而失業。1920年在去上海途中結識陳獨秀,陳給毛提供了一個工作的機會,即在長沙賣由陳主編的新青年.同時受此影響,毛開始注意共產主義.1921年7月,與何叔衡一起代表湖南共產主義學習小組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毛和劉仁靜是會議書記員。1921年8月,毛澤東參加中共“一大”後返湘,擇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湖南三師)為湖南建黨據點之一,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書記。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於四川儀隴縣一戶農家。
1906年——20歲用“朱建德”的名字考到成都高等師範學堂(現四川大學)體育學院甲班讀書,成績優異,(讀書的錢都是借來,直到後來在軍中當差才把錢還了)。因覺得當體育教師無前途,轉去昆明投考講武堂,從此進入軍界。
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5年——在蔡鍔滇軍中參加護國戰爭。因戰功累升至滇軍旅長,雲南省警務處長、憲兵司令。
1922年——麵見陳獨秀。陳認為他軍閥氣息太重,不願接收他為共產黨員。朱德留學德國格丁根大學。經周恩來介紹,在德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參加北伐。
 


鄧小平


1919年春天,鄧小平與隻比他大3歲的叔叔鄧紹聖一起離開廣安,到重慶就讀一所由吳玉章籌建的赴法國留學的預備學校。他是當時班上年齡最小的學員。經過18個月的努力學習,在1920年9月上旬他和其他378名學員乘船沿長江到達上海準備赴國外勤工儉學。9月11日,年輕的鄧小平和其他85名學員一起被安排到法國勤工儉學,他們乘坐法國的安德烈·萊蓬號輪船從上海出發,駛往法國馬賽。個子矮小的鄧小平在這批留學生中被選為領頭,他在這個期間表現出了出眾的組織能力。經過將近40多天的旅途,在10月底,他們抵達了馬賽。短暫停留後到達了巴黎。

鄧小平在法國的時光非常奔波忙碌,生活很少有安穩的時候,而且他常常沒有工作,經濟上也非常拮據。實際上當時在法國的外國留學生,如果能夠維持生活就已經很不錯了,真正從事學習的希望幾乎等於零。


鄧小平在法國橡膠廠的就業卡鄧小平在法國的第一個居住地是卡昂以西的小城貝葉。在這裏,他在法華教育協會開辦的一個法語訓練班學習了3個月的法語。由於缺錢,他在1921年4月1日到克婁梭的一個工廠工作了3周。在這裏他掌握了鉗工的技術,這個本領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再次派上了用場。他也在這裏初步認識了法國的無產階級,並且結識了一些中國的共產主義者。之後他又作過飯館招待和火車司機的副手,這期間他一直住在拉加雷訥克隆布。1922年2月14日鄧小平來到沙萊特的哈欽森橡膠廠從事製作膠鞋的工作。在此期間他上過夜校,以及蒙塔爾紀學校。10月17日他辭去了這裏的工作,在這一年的冬天到夏蒂榮又學習了4個月的法語後,又回到原來的工廠工作。根據這個工廠的領導評價,鄧小平此時顯露出了倔強和反抗的精神。1923年3月7日他因為拒絕工作而被工廠開除,失業幾個月後他去了巴黎。他這段時間的經曆對於他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1985年時他還派他的兒子鄧樸方拜訪此地。

早在1922年鄧小平就加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3年6月的第二次青年團代表會把他選為了青年團的領導,和周恩來以及其他3名幹部一起擔任領導職務,但是他並沒有具體的任務。從此,他開始了作為共產主義者的政治生涯。1924年,由於人員變動,鄧小平補選進入了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從此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員。隨後,鄧小平進入了宣傳中國革命的雜誌《赤光》的編輯組。他負責印刷工作,所有的文章都由他刻在蠟紙上再進行油印,這個工作使他獲得了“油印博士”的稱號,而且專門負責宣傳工作。隨後左傾的革命者和右傾的中國青年黨之間發生了論戰,鄧小平也發表文章參與了這次爭論。此後,包括周恩來在內的許多人陸續回國,給鄧小平提供了很大的機會。在1925年秋天,他成為了新當選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負責人傅鍾的助手。而且他還被選為中國國民黨內的代表共產主義者的監督代表。

1925年在中國發生的五卅慘案讓巴黎的中國人發起了一次未經法國當局同意的抗議集會,6月21日他們衝擊了中國駐法使館,並且逼迫大使在抗議信上簽字。這次行動帶來了嚴厲的逮捕和遣返浪潮,大批的中國共產主義者被遣返回國,留下的人包括鄧小平在內都被法國警察嚴密監視。

1926年1月7日,鄧小平根據中央的指示離開法國前往蘇聯,到位於莫斯科的專門培養中國革命者的“中山大學”學習。他在這裏學習了俄語、曆史、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列寧主義和軍事學。他在這裏又獲得了一個稱號——“小火炮”。9月16日,根據中央的指示鄧小平作為訪問蘇聯的馮玉祥將軍的陪同回到中國。
 


劉少奇


劉少奇生於湖南省寧鄉縣富庶的農民家庭,與毛澤東在同一所中學就讀。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University of the Toilers of the East)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劉少奇從莫斯科回國,幾次領導鐵路工人罷工,其中最著名的是當年9月同李立三等領導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在1925年至1926年間,劉少奇在湖北和上海又多次領導政治運動和罷工,成為中共白區工人運動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27年劉少奇當選中共中央委員。劉少奇在長期白區工作中逐漸總結出一套“深入群眾、長期隱藏、積蓄力量”的鬥爭方針,並對當時中共中央內部所謂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的“左”傾錯誤進行抵製,這與毛澤東當時的思想和鬥爭策略不謀而合。

1929年夏調任滿洲省委書記,發動了反對中東路事件的鬥爭。同年8月22日在奉天(今沈陽)紗廠門口,因煽動罷工嫌疑被捕,未暴露身份,9月中旬經奉天高等法院判決,“證據不足,不予起訴,取保釋放”。該事件在文革中被利用,誣陷劉為叛徒。 
 




除了毛澤東外,都曾經到蘇聯,日本,法國,德國留學

他們到底學了什麽?

還有,當時的民主黨派,那些人的學識更好

可是,,,,


要知道,清末建立的學校已經教授現代科學知識了
我見過當時的考題,,,,


現在,反思了,都成了諸葛亮了
當時他們在幹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