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儒家紳士如何麵對上帝選民之雙重挑戰

(2007-05-12 00:40:54) 下一個

新大陸人

儒家紳士如何麵對上帝選民之雙重挑戰

    麵對西方社會(文化和宗教)雙重挑戰,中國左右二派與紳士和平民是如何應

對?從蔡元培和章太炎二人反應就很有意義。蔡元培(1868)比章太炎(1869)大一歲,

都是浙江人。蔡元培走的是中國傳統科舉之路,17歲考中秀才,23歲中舉人,26歲考中

進士,進翰林院做學問和做官,可謂一帆風順。而章太炎卻不走科舉之路,而是在民間

做學問,不僅如此,章太炎因為看到明末遺老黃太衝、顧炎武之義事,所以立誌排滿。

看起來,蔡元培應是保守右派,章太炎是激進左派,然實際上正相反,蔡元培是左派,

章太炎是右派。二人都因百日維新受到影響,蔡元培離開北京到上海辦學,章太炎不得不

流亡台灣,日本東京。1904年,蔡元培和章太炎二人上海創立光複會,立誌排滿變革。

1906年,章太炎因鄒容《革命軍》的《蘇報》案入獄期滿,離滬前往東京,受到東京

留學生7000人熱烈歡迎,章太炎去日本東京,不是留學,是以國學大師身分去東京流

亡,宣講排滿義事和講國學,所以東京留學生熱烈歡迎章太炎,另外要值得指出的是,

百年前東京留學生不象現在東京留學生,當年在東京留學生都出身於中國傳統儒士

家族,向日本展示的是中國儒士的精神和風度。

    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擔任同盟會分會長,1906年,蔡元培前往德國遊學(也不是

留學),因為蔡元培是大清翰林院(相當於現社科院和中科院)高級研究人員,蔡元

培到柏林之後,因柏林大學不認蔡元培翰林院進士身分,蔡元培轉往萊比錫大學作

研修。

    1911年,武昌首義爆發,蔡元培和章太炎分別德國和日本回到上海,共同為創立

民國而戰,蔡元培擔任孫中山的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章太炎則組織反對黨中華民國

聯合會,共和黨,統一黨等等。

   1912年,孫中山讓出臨時總統之後,章太炎傾向於袁世凱,但不是完全支持,因為

章太炎認為如果袁世凱不走稱帝極端,則可以助他治國,複興中國,對章太炎而言,

排滿成功之後,革命結束了,現在需要的是和平和改良,回歸和複興中國傳統文化。

   但是對蔡元培而言,排滿隻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如何吸收西方文化,改變中國。

1913年,更激進的宋教仁被暗殺之後,章太炎和蔡元培立場更加不同了,蔡元培

響應孫中山革命號召,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又流亡歐洲法國。章太炎則對袁世凱

進行非暴力不合作。

   袁世凱稱帝失敗,黎元洪出來當總統,章太炎支持黎元洪主政,蔡元培也被黎元洪

政府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支持反儒教為主的新文化運動,章太

炎卻要尊儒。

   1926年,章太炎主張反共,1927年,蔡元培促蔣介石清共。

   1928年,國民黨北伐成功,建立南京國民政府。章太炎反對南京政府訓政,

被南京政府作為第一大“學閥”批判,可見章太炎已完全是一個保守右派國儒了。

而蔡元培雖然支持清共,支持南京政府,但蔡元培還要左,蔡元培和人權人士

一起組織中國民權同盟會,監督國民黨訓政。所以李傲評蔡元培是越老越激進!

    蔡元培和章太炎二位老紳士之後,繼起的胡適和陳寅恪。

    胡適象蔡元培,從上海考入清華大學留米生,被送往米國康乃爾大學讀

四年本科,然後轉進哥大讀博士,胡適留美一路順風,又頗受米國基督教紳士

關照。但最主張西化的胡適卻沒有信基督教,因為胡適說他發現基督徒想誘他

入教!

    陳寅恪出身大家族,其父號稱京城四少之一。因為陳家有足夠的財產,所

以陳寅恪早年遊學於日本,歐洲,米國各大學,但未得一所大學的博士學位,

卻被後人公認教授中教授,一代國學大師。

    胡陳二位出洋紳士堅守中國本土文化,胡適用西方現代學術方法研究中國

文化,開創中國新文化,對基督教表示尊重,友好,但極力反對暴力共產。陳

大師則專於國學研究,雖然反對國民黨,但中共當政之後,隱居廣東嶺南大學

(後為中山大學),對中共采非暴力不合作。

    麵對西方文化和宗教挑戰,中國傳統社會的平民老百姓並不象今日社會中

平民百姓那樣盲目崇洋媚外,而是對西方文化和宗教的冷漠,即使孫中山、

蔣介石是基督教徒,也沒有引起國人跟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即使少數極左

知識分子猛轟儒教文化,也沒有引起社會平民大眾的反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