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小胸膛裏跳著顆“中國心”
昨天車開在河邊那條蜿蜒的回家路上,和老安閑聊著有關“國家內它國的領土主權”話題,突然河中間那片小石頭島就映入眼簾,兒子鏗鏹的話語也一下子就徊響在耳邊:“等我的島建設好了,要求每個想來我島上的美國人申請中國簽證,然後我就給他們-- 拒簽!”
那小島真稱不上為“島”,隻是老安多年前買下的位於家門前河中的極小一塊土地,石頭積多了它就大些,石頭衝沒了,它就小點。看著好玩用處是沒有的。老安早就許了,兒子長大後歸他所有。隨即我們就命名它為“Shen’s Island”,由此一個營建在島上的兒童遊樂場之白日夢也就出籠了。。。兒子自己經曆過赴美訪歐的繁瑣簽證,那年又眼見我邀姐姐陪媽媽訪美,姐姐一簽被拒,成了家裏見天的討論話題。小家夥這就發出了這麽擲地有聲的宣言,那年他十二歲。
不知道孩子是多大開始有國家概念的,隻記得我和他爸爸都在美國那會兒,把他寄放在姥姥的臂彎裏。一次電話打回去,不足五歲的兒子稚聲稚氣興高采烈的對我說“媽媽,姥姥說你和爸爸在美國(我走時沒敢告訴他去處,隻說長期上學去了),以後我也要去美國找你們,然後我們就都成了美國人兒了!”那地道北京腔的“兒”音至今還在我耳邊繚繞。我說“你會很快來美國看我們的,但是我們永遠都是中國人”。我想那是我第一次和他談國籍問題。
兒子雖然後來有過兩次訪美的旅途,但真正住過來,是在他十歲那年。離開了他生長十年的北京,親人朋友,加文化休克,且和我也有著數年的分居隔閡,那頭年半載可能是他生命中最艱難尷尬的時段。他難我也難,記得那時若想逗不快的他開心起來,最有效的一招就是舍得電話費讓他和遠在北京的好朋友“褒粥”。幾個月後臨近他的十一歲生日,我問:“想要什麽禮物?”,他答“一張回北京的飛機票”,我心一顫,無語,淚下…。望著這棵似被我拔根移栽的瘦弱小樹苗,我和他作了個約定:“給我一年的時間,你好好努力適應,玩樂學習,如果明年的今天你還是想回北京,回到你爸爸爺爺身邊,我一定送你回去。媽媽不是一定要把你帶來美國,隻是因為你有這個多少人都沒有的機會,如果我不讓你試試,怕將來後悔莫及。雖然你任何候再來都行,但錯過了這個年齡段,你可能就根紮中國了。”兒子守約,沒再鬧著要回去。一年後我們已經移居東部,再問他,搖頭作答。
鄉情在孩子心裏就是他熟悉的爺爺奶奶爸爸同學,好吃的羊肉串,好玩的公園。。。
從中國都市到華人聚集的西部大城市,再來到這麽個依山傍水牛比人多的小鎮,兒子適應的出乎意料的好。兩年的小型教會學校那種家庭般的環境給兒子一個良好的認知美國的開端。兩年後轉回我們鎮上的公立中學,兒子是鎮上和學校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注冊的中國學生。我對新入學的兒子說“大家可是要從你身上認識中國的,你在這裏不光是你自己,你代表著你敬愛的爺爺,你的同學,代表著中國哪,不能給他們丟臉。”記憶中這是我唯一一次給兒子的“政治說教”。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淳樸熱情,兒子在學校裏的待遇是“空前”的受歡迎,無論走在城裏校內校外,那熱情歡快的“嗨,Shen!”的聲音比比皆聞,不光出自孩子們的嘴,大人同是。常常就會有家長前來搭話問候,表示多麽喜歡“S”。老安嫉妒死了“原先我以為我是這裏的名人,現在我被稱呼為Sh的家屬!”。自然我也被賜與“S的媽媽”殊榮。一次走在街上,一位女士大老遠走過來自我介紹後說:“想你就是S的母親,我兒子回家常提起。他昨晚聽到咱這河上的橋要拆了重建,憂慮的說:那S上學怎麽走呢?”她這兒子還是S低兩年的不同級同學呢!
兒子每天上學出家門橫過馬路再穿過那座河上的古樸的橋到對麵鎮裏的學校。雖然路也不遠,但在這鎮裏像他這樣天天徒步過橋的還是獨一份。想必那日日清晨酷暑嚴寒風雪無阻的橋上單薄身影多少成了幾年間鎮上的一道風景線。
最難忘的是那些個藍球足球場上的熱忱,不是個好運動員的兒子若有個進球表現那所受到的喝彩勝過任何一個隊員的關鍵球。有一次藍球賽場上由教練督促兒子有個進球記錄發展到全隊的努力給他喂球加油,最終投進後半場觀眾起立歡叫“S!S!”數分鍾有餘,奧運金牌不過如此,客隊人員鬧不好會以為S是個“低能兒”而受此禮遇呢?
兒子以他的謙和幽默贏得全校的好感,來自校長的畢業推薦信上的一段話讓我頗感自豪,大意是“S沒有刻意去改變自己來融入這個“新的”環境,而是運用他的魅力把同學吸引到他的周圍…”,套句時髦術語,兒子的表現沒有辱沒他所代表的中國。
在種族問題上,兒子這一代要坦蕩幸運的多。他不會象我們一樣把中國掛在嘴邊,也沒有尋根的憂鬱。他們受了美國教育多年不會為自己的膚色身世耿耿於懷受困繞,也不會象我們這一代那樣一麵急吼吼的把自己投入主流文化,另一麵又小樓一統的盡享中國傳統;一邊不斷喊叫著“愛我中華”又時不時的要把自己從“醬缸文化”裏撇清開來;可誰讓我們身上有那麽多曆史和政治的烙印呢?
兒子會常常問起國內的親戚和軼事,也會常常想念國內的美食和朋友。夏天酷暑了,他會來一句“我奶奶會不會熱死啊”話雖難聽,但心意在。聽到中國經濟泡沫,他也躥搗過“我爸爸生意要垮,你給他捐點錢吧”憑什麽我…?家長裏短的就有了個牽掛,有牽掛才有鄉情,鄉情可以充實國土家園的概念。很慶幸的是當初沒聽老安的,為了快速掌握英語而家裏家外不中文。我一直堅持和兒子用中文交流。這幾乎是兒子除了回國以外的唯一練習機會,可就這樣保住了他十年後仍然聽說讀流利,中文水平高於大多數同背景人的優勢。中國話,中國飯,中國親人都是讓他感到親切自豪的元素,合成了,當然是中國心嘍。
孩子並不是把自己定位在“中國人”的。他不會從中文獲得信息,也不去刻意尋求中國朋友,什麽中國節日傳統他都不上心。可我要是話說走嘴了,譬如“人說中國學生是NURD的形像…”他馬上搶白我 “為什麽說中國,任何國家種族都有NURD?你怎麽歧視…”, “我不是這意思,我是說…”咳,趕緊結結巴巴把話圓活回來,生怕給小字輩落話把形象有毀!
他明白自己是美國公民了,盡義務是要給美國盡的。高中畢業時被老安鼓動的申請到了海軍ROTC獎學金。老安信奉好男兒當從軍受訓,且遊說兒子的雙語才能會受軍內重用,前途無量。我可犯嘀咕:是福是禍難說呢?私下提醒兒子“從軍鍛煉是好,你可不能牽扯到任何與中國有關的情報部門,作對中國不利的事咱不能幹” 給出利弊,大主意他自己拿。兒子後來無心習伍,給退掉了。
其實,中不中國心我也說不準,還有好多路要走,好多事兒要經曆呢。不過,我想他們這樣有兩個國家背景的一代人,是混凝土的文化基礎,比單一文化背景的基礎更撐的住高樓。我高興兒子有個故鄉的國土可以認同,吸取營養,也希望他以後會去作些貢獻效效力。
兒子想明夏要去北京做奧運會自願義工。我說好啊,機票請自籌。(這小氣老媽從兩年前送兒子回國渡假就宣布以後再不負擔機票了,學費就夠我喘的了)他報好了名,一夏季做工三月除交了定額的學費還把明夏的機票錢交我代存購票。在別人看可能兒子這點事什麽都不算,可天下當媽不都是拿著放大鏡看子女優點嗎?反正我挺欣慰的,寫下來給他留著看看,也好加固一下他的”中國心“。
(子夏浮雲 版權所有)
滿同意的. 我也認為混凝土比單一好, 但是也不是絕對的. 還是適當尊重孩子的. 這年頭, 我們心不開放不行....
喜歡讀你的文章,教子有方,得向你學習。
Have a nice week,
Rebecca
..........................
關於調整圖片的大小,我使用的方法如下:
1.在博客出於編輯狀態;
2.Click the pic, you will see tiny squares on the pic;
3.Point your mouse on the tiny square to adjust the size.
If you have any questoins,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me messages.
Good luck,
Rebecca
能得到安靜的評論真是驚喜!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