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閑扯扯
(2007-11-23 22:49:37)
下一個
(一)
如何思量中國文化?先摘一段《國史大綱》錢穆的一段話。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曆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隻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曆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曆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 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曆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 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 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我想強調的是第二點,“溫情與敬意”,就像對待我們有這樣那樣缺點的父輩祖輩。
如果做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力求公正,對於中國文化這樣那樣的缺點要站在曆史的角度去考察。
就是說,不要一味謾罵,或者吹毛求疵。
(二)
講一則故事。
改革開放不久,一個小山村裏來了個華裔美國人,大約是來認祖歸宗的。然後就流傳開來有關於他的兩則小故事。一則是他在村頭遇到一個乞丐,隨手就給了一百元人民幣,於是大家感歎那個乞丐真好運氣。二則是他看見鄉親們煮的一鍋土豆,說他在美國把土豆當補品吃,一頓隻吃一個,於是大家忍不住沾沾自喜。
再摘一段《堅硬的稀粥》裏的一段話。
“以早餐為例,早晨吃饅頭片稀粥鹹菜……我的天啊!這難道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華大城市具有中上收入的現代人的享受?太可怕了!太愚昧了!稀粥鹹菜本身就是東亞病夫的象征!就是慢性自戕!就是無知!就是炎黃子孫的恥辱!就是華夏
文明衰落的根源!就是黃河文明式微的兆征!”
我覺得第一則故事裏的沾沾自喜和第二段對稀粥鹹菜的批判,相當程度上代表了兩種對中國文化的態度。
(三)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裏有沒有平等自由博愛?大概是沒有的。
有沒有民主思想?大概也是沒有的。
那又怎麽樣?幾十年前的北京還沒有立交橋,上海沒有地鐵,現在不也有了?
大部分中國人以前不喝牛奶,(現在當然喝的人多了起來,)然而,中國人一直愛喝的豆漿好像也不錯。
(四)
魯迅說中國曆史是一部吃人的曆史,類似的,你也可以說美國的建國史就是一部殺人史和奴隸史,基督教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五)
又有人說中國曆史裏全是謊言。
這和說吃人有點不一樣,似乎和世界其他曆史也不太一樣,我想多說幾句。
中國自農耕文化占主導以來,穩定一直是壓倒一切的。沒有穩定,旱澇沒辦法治理,種收不能合時節,老百姓的生活就不能保障。
這個大前提很自然就被統治者當作借口為其謀取私利,也成了老百姓過點可憐好日子的代價。
於是,一切看起來荒謬的事情變得合情合理。比如,謊話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史書,或者刊登在報刊雜誌上,老百姓的知情權也被剝奪,因為“怕都知道了引起騷亂,危害社會穩定”,凡有官員惡行,判罪與否量刑輕重全看如何能使社會穩定(現在更被用來權謀之計,不談),如“民憤極大”“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等等。
一味討伐說謊話,而不探求其根源,終究隔靴搔癢。
當然,問題不應在於要不要穩定,而在於能不能既不說謊話,又不影響穩定?
(六)
我以為,中國文化是一種既多元又包容的文化,但是政治文化則比較單一,那就是儒家文化。
現在,除了一些格言警句啥的還能風光一下,儒家文化基本上被否定。新儒家也落得個苟延殘喘,不成大氣候。
其實,即使真的被否定,那也沒有什麽,時代在進步,社會在前進,一種製度,文化或者學說,如果不合時宜了,被揚棄是必然的。
問題是,你不能否定曆史,不能否定它在曆史中的地位,如果它的確引領風騷若幹千年。
漢獨尊儒家自然有它的曆史背景。短命的大一統國家秦之後,漢人就比較聰明了,知道急需找一種先進的學說,製度和文化作為立國的綱領和根本。而春秋戰國百家之中,儒家毫無疑問代表了當時最實用,最先進的學說。
這一正確的選擇造就了漢唐盛世。
中國後來衰落了,隻能說孔子,漢唐的子孫不爭氣,不能與時俱進爾。絕對不能怪罪到孔老二頭上。
(七)
毛澤東至少辦了兩件極其偉大的事。第一,把一個百年羸弱的民族凝聚成一座鋼鐵長城,雖然代價是把人的腦子都洗成了清一色。第二,提出了“為人民服務”這個口號,雖然他掛羊頭賣狗肉,隻是口號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大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要,最重“修己治人”。這個“修己”即使現在看來也沒有過時,但是這個“治人”看來確實是落伍了—現在講民主,老百姓做主。
現代西方對政府功能的描述最重要的一點大概就是管理。官員不再是“父母官”治理“臣民”,而隻是管理人員。
而為人民服務則更近一層。
思想太超前了,不實用?也許。但是這個口號對於兩千年來的政治文化則是錘在了當心處。
(八)
中國如何走向民主?
中國文化如何推陳出新?
問誰哪?不管,先問著。
儒家哲學發展簡史和代表人物簡介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zhexue/3452853.html
“儒學在兩漢之後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期間發展不彰,並非這一段期間中國文化中完全沒有儒家的質素,而是這一段期間的儒學義理並沒有重要的思想創造,中國知識份子的高級心靈的理論創造皆貫注在道家道教及佛教理論中,儒學的複興實意味著儒學理論建構的創新,這就要等到唐以後迄宋明時期的恢複了。 ”
中國儒家文化簡史
http://blog.csdn.net/wooin/archive/2006/02/13/597701.aspx
“漢室初尚黃老無為,繼主申韓法律,...於是遂有漢武一朝之複古更化,...公卿朝士,名儒輩出。”--《國史大綱》
隋唐多襲北朝製,北朝漢化儒化都比較嚴重。至於唐代到底是以儒還是黃老思想治國,待考。
回雲履客:
有些新儒家們如果知道你的見解,一定高興地跳起來:原來民主思想在中國的確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