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舒伯特:b小調第八交響曲“未完成”,D.759

(2007-05-02 07:08:19) 下一個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b小調第八交響曲“未完成”,D.759
Symphony No.8 in B minor,”Unfinished”

繼“米羅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雕像之後,這首樂曲很可能是西方藝術史上最著名的未完成之作。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最初的計劃,無疑是想完成一首四樂章的交響曲,希望能在莫紮特及海頓的模式之外另辟蹊徑,開拓出一片寬廣且高度主觀的表現領域。他一開始所走的方向便與之前六首交響(舒伯特沒有寫第七號交響曲)曲徊異,木管與銅管在交響曲史上,第一次得與弦樂並駕齊軀——為旋律與和聲結構加上了強烈的色調,效果因不尋常的樂器組合而更顯誇張(例如單簧管與雙簧管在第一樂章的主題中齊奏)。貝多芬保留在最高潮時刻才使用的長號,在此曲是一開始便加入樂團,並展現卓越技巧,使樂團聲音更雄渾,爆發更具威力。

快板第一樂章似乎充滿了山雨欲來的氣氛,單簧管與雙簧管吹奏的真正主題——急迫而憂鬱的b小調主題,由小提琴狂熱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之前是一段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哀怨的序奏,稍後又被延伸入發展部中。除此之外,隻有一種極其著名的旋律,很類似圓舞曲,卻又不完全是。舒伯特的作曲手法是以大提琴對應低音大提琴的撥奏,加上單簧管與中提琴不合拍的伴奏,實在是故作輕描淡寫的絕技。在管樂色彩與表情的全新世界中,這篇樂章牽回不已,讓浪漫主義風格首次以交響樂的形式出現。

接下來田園風的E大調行板樂章仍然繼續探險,樂曲再度設定為流暢的叁拍子(不過這回是拍3/8而不是3/4拍),木管與銅管也再一次展露精湛技巧。當單簧管吟唱著哀淒的升C小調第二主題時,舒伯特又再次運用不合拍的伴奏,予人一種脆弱的感覺。此時更神奇的事發生了:樂章已過二分之一,舒伯特卻將小調和聲轉為大調,而旋律由雙簧管接手後,風格便由尖銳強烈轉為舒緩而撫慰人心。

這兩個樂章寫於1822年秋,但就在1822~1823年冬,舒伯特患了重病;後來他可能是因為這首曲子會勾起痛苦的回憶,因而不願完成它。而且這首樂曲在形式上也有問題,他效法貝多芬,以強有力的手法發展素材,卻拂逆了自己的思維特質,因為這些素材本身非常“封閉”(偏重旋律性),而不夠“開放”(偏重動機),無法以貝多芬奏鳴曲中典型的擴展與重組手法來處理,舒伯特直到《第九交響曲》才解決這個問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