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讚歌》原版及幕後珍聞(圖) (圖)

(2007-07-02 11:36:14) 下一個





公木詞
劉熾曲
張映哲原唱

電影《英雄兒女》插曲
:《英雄讚歌》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麵青山側耳聽,側耳聽。
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
人民戰士驅虎豹,舍生亡死保和平。
為什麽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麽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朗誦:我們的王成,是毛澤東的戰士,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他的豪邁氣概從哪裏來?因為他對朝鮮人民無限的愛,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在中國人民誌願軍裏,有千千萬萬個王成,這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驕傲和光榮!)
英雄猛跳出戰壕,一道電光裂長空,裂長空。
地陷進去獨身擋,天塌下來隻手擎。
兩腳熊熊趟烈火,渾身閃閃披彩虹。
為什麽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麽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一聲吼叫炮聲隆,倒海翻江天地崩,天地崩。
雙手緊握爆破筒,怒目噴火熱血湧。
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
為什麽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麽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電影《英雄兒女》的幕後珍聞

--楊代吟


★20世紀60年代,是英雄輩出的激情歲月。雷鋒、王進喜、焦裕祿等英模人物,憑借著他們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獻身國家的精神感動了幾代人,成為幾代中國人學習的榜樣。這其中,“做像王成一樣的英雄”——似乎是看過電影《英雄兒女》的人們共同的夢想。近日,筆者跟隨中央電視台《電影傳奇》欄目組走進影片的拍攝幕後,了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電影以誰的小說改編而成?

1952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換上軍裝,伴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土地。在朝鮮戰場上,巴金同創作人員深入到誌願軍中,同許多戰士結下了深厚友誼。回國後,他寫出中篇小說《團圓》,並發表在1961年8月號的《上海文學》上。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團圓》後,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這年夏天,導演武兆堤和編導毛烽奉命開始了將小說《團圓》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工作。

導演武兆堤出生在美國匹茲堡,5歲時隨父母回到中國。19歲那年他隻身去了延安,成為一名文藝兵。在《英雄兒女》之前,他已經和蘇裏聯合導演了著名影片《平原遊擊隊》。編劇毛烽,曾經在朝鮮戰場上戰鬥3年,是政治部的秘書,所以他格外熟悉主人公們的生活。

在《團圓》這部小說裏,主要就是寫父女團圓的故事,有關王成犧牲的描述卻簡單得隻有一句話:“隻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其他的什麽都沒有。編劇毛烽拿過小說一看傻了眼,幾乎無從下筆:“我說這個沒辦法,我沒那個本事。”導演武兆堤卻“威脅”他說:“你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上了這‘賊船’就不能下來。”一番話把毛烽推辭的念頭給堵了回去。於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王成在那個著名的無名高地,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

  小個子何以扮演大英雄?

扮演王成的演員劉世龍,9歲就跟隨部隊走南闖北,當過通訊員、勤務兵、文工團員,行軍打仗是他這一輩子都難以磨滅的記憶。直到現在,70多歲的老人,“每次做夢70%都還是打仗、行軍”。

劉世龍個頭不高,身材不魁梧,長相也不出眾,似乎真的隻適合當個普通的通訊員。“領導說我不行,怎麽演這個角色,個子這麽小,王成這個人物分量這麽重。”領導要導演武兆堤找一個個子大的、氣質能撐得住場麵的人,“劉世龍頂多能演一個戰士。”而導演說:“我要的王成這個人物,在《英雄兒女》裏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力排眾議,堅決要劉世龍上了戲。

據劉世龍回憶,在拍攝王成堅守陣地直至犧牲的那場戲時,“陣地”上不包括煙火,一共布了108個炸藥點。劉世龍剛往陣地裏鑽,火一下就撲了過去,烈焰灼得他皮膚發燙,濃煙嗆得他眼淚直流。劉世龍第一個想法就是讓導演停機,可這一想法一轉眼又被自己顛覆了。“那時候的膠片很貴,一喊停就要受損失,我想我不能喊,我要向英雄學習,反正也燒不死自己,頂多受點傷,算什麽。”此時的劉世龍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閉上眼睛就往火堆裏跑,往火堆裏鑽。第一遍跑下來,劉世龍的眉毛、鬢發都燒著了,胳膊也燒傷了,但他卻毫不在意,此時此刻,他心中隻有一種感受,那就是“當英雄不容易”。劉世龍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後一共拍了4遍,才算合格。

  高喊“向我開炮”的原型是誰?

電影開始之後的第17分鍾,王成壯烈犧牲。那個年代,董存瑞和黃繼光都是確有其人也確有其事,而王成卻因為喊出那驚天動地的一聲“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而一躍成為新中國電影中最著名的“虛構”英雄。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在構想王成犧牲的細微情節時,武兆堤和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後決定以楊根思為原型。楊根思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成名,最擅長爆破技術,並屢次立功。在朝鮮戰場上,他帶領一個連守衛某高地,一直堅持到隻剩下他一個人,最後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但是,他並沒有說過“向我開炮”這樣的話。

在確定采用楊根思的事跡之後,毛烽和武兆堤在無數資料中意外地發現了一篇通訊,“敵人離我50米,炮彈打50米,又近了,到30米,再打,到20米,最後10米,不能再打了,一直到最後,直接朝我瞄準,最後喊向我開炮!”

這篇通訊的主人公原型是作者洪爐的戰友,名叫蔣慶泉。蔣慶泉並沒有犧牲,炮彈將他震暈,他被俘了,陣地也失陷了,所以這一事件被暫緩宣傳,但是他的戰友們卻聽見了那句著名的“向我開炮”,並且迅速在軍中流傳。時間剛剛過去兩個月,在另一個山頭,又傳來了同樣的聲音,這個人叫於樹昌。洪爐把蔣慶泉和於樹昌兩個人的事跡合在一塊兒,豐富了文章內容,最後發表了出來。

  《英雄讚歌》的創作者和原唱為何人?

在影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壯烈犧牲後,想以歌唱的方式緬懷並寄托自己對哥哥的思念和崇拜。當她在創作中遇到困難時,部隊首長也介入到歌曲的創作中,之後《英雄讚歌》終於在曲折中誕生。隨著影片情節的自然發展,觀眾信以為真地認為“王芳”就是《英雄讚歌》的“作詞、作曲”和“主唱”。幾十年之中,她幾乎完全成為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起初,導演把作詞的任務交給了編劇毛烽。可毛烽在作詞上並非如導演想像的那樣得心應手。於是,武兆堤和作曲家劉熾一起拜訪了時任吉林大學中文係主任的公木。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詞作者。公木的夫人吳翔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寫《英雄讚歌》的時候是1962年,當時武兆堤、田方、劉熾他們三人一起來家裏拜訪公木,請他寫歌詞,被公木拒絕了。但實在架不住幾個人反複相勸,公木終於答應下來,並以最快的速度寫了4段歌詞。

拿著公木一晚上寫出的歌詞,劉熾卻沒有急著譜曲,而是拉著一夥人打撲克牌。打著打著,劉熾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鎖上門,謝絕一切打擾……《英雄讚歌》就這樣誕生了,它迅速成為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但是因為最初錄音時試唱的人太多,字幕中也沒有打上演唱者的名字,竟然沒有多少人能夠搞清楚,究竟誰是原唱。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日報》曾刊登了一篇首鋼工人尋找這首歌原唱者的稿件,可《英雄讚歌》的真正原唱、空政歌舞團的獨唱演員張映哲看到報紙後,卻沒有出來主動“認領”。當時錄音的人很多,直到放映《英雄兒女》時,張映哲才知道這首歌最後采用了她唱的。雖然影片字幕中沒有自己的名字,張映哲卻並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在以後的很多年裏,這首讚歌陸續被更多的人重新演繹,而那優美的旋律卻始終抒情動聽。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