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曆史應該如此傳承——《南太平洋祭》前言

(2011-05-10 07:31:22) 下一個

曆史應該如此傳承——《南太平洋祭》前言

20094月上旬,正是南半球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楓葉紅了的時候,我有機會去到首都堪培拉。太平洋戰爭期間,有一批為日軍俘虜的中國抗日官兵,被強行運送到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的亞包,關押在那裏做苦工,受盡屈辱和折磨,傷亡慘重。直到19459月,中國戰俘幸存者獲澳軍解救,1947年遣返回國。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就是我此次訪問的主要目標。在這裏,我需要查閱涉及這些中國戰俘的檔案資料,為從2007年就開始的這一專題研究,因缺乏檔案文件而造成的種種困惑尋找答案。

戰爭紀念館開館時間是上午10點,而我因不知情,仍按正常上班時間抵達,整整提前了一個小時。可是,我並未覺得這是浪費時間,而且還很慶幸來得及時。因為與我同時間到達戰爭紀念館的,還有一隊當地學校的小學生,在二位老師的帶領下早早就乘車抵達這裏。隻見他們在秋陽的照耀下,在澳大利亞國旗飄揚的戰爭紀念館前廣場上圍成一圈,席地而坐,認真聆聽一位現役軍人講述這個國家的戰爭曆史。年輕的軍人將澳洲軍隊不同時期的軍服、裝束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物件等等,一一擺在了孩子們的麵前,開始簡要地介紹澳洲軍隊的發展和她在不同地區所留下的點滴印跡。在講解的同時,這位軍人也與在場的小學生們展開互動。他每講述一段曆史,就提出一個問題,讓孩子們回答;而完成回答的孩子,就可得到一件與澳洲軍史有關的小禮物,比如軍帽和小徽章之類的獎勵。以至最後,幾乎人人都獲得了一份紀念禮物。短短一個小時,孩子們興趣盎然,認真提問和搶答;而澳洲國家的曆史知識,對國家的榮譽自豪感和歸屬感,以及對先烈的緬懷與崇敬,也就自然而然地灌輸給了他們。目睹這一過程,我內心頗為震撼:這看似一次例行的公眾講解,卻是一場不動聲色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是一場卓越的國家觀的教育。有了這樣輕鬆自然而有趣的講解,那接下來孩子們參觀戰爭紀念館的展覽,在他們心中所能留下的深刻印象將是毋庸置疑的。

實際上,在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類似的公民教育與儀式也常常提醒人們,國家是靠每一個具體的個人所組成之人民來保衛的,而軍人則是保衛國家利益和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強支柱。因此,每一個來到這裏參觀的人,無論男女老幼,皆應對那些為了國家而獻身的軍人表示崇敬。故而,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在每天閉館時,都要在館內點燃長明火的紀念亭廣場舉行一個簡短的儀式。儀式由一位館員主持,並宣讀祭文;然後,一位號手從紀念大亭裏緩緩走出,靜靜地吹響安息號。待號音結束,號手再轉身,將紀念大亭的門悄然關上。由是,儀式完畢。儀式雖短,但所有參加這一儀式的訪客,均莊嚴肅穆地注目著整個儀式過程,完畢後再魚貫退出紀念館,以便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靈能安歇此間。

一個國家的曆史是靠人民來創造的。尤其是在戰爭期間,軍人的生與死,勝與敗,無論退敵或被俘,均關係著國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命運。也正因如此,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裏,保存著這個國家所有軍人的資料,記錄著他們的貢獻與犧牲,獎勵與懲罰,榮譽與恥辱。而所有這些檔案資料,都向研究者和公眾開放。因為每一頁這樣的記錄,都構成了這個國家厚重曆史的一個點或結;而公眾的知情,也使他們有機會更清楚地了解這個國家過去的每一個方麵,以增加對國家過去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以及對曆史的責任感,並對那些為國奮鬥及獻身捐軀的軍人產生尊崇之心,感激之情。因為隻有尊重曆史,才能傳承曆史,推動國家的進步與民族的團結。

發生在1930-1940年代的波瀾壯闊的中國抗日戰爭,是展示中華民族團結與凝聚力的一部曆史。麵對著凶殘而瘋狂的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軍民奮起抵抗。無論哪一個階層或黨派,都對抗日救亡戰勝敵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在國內和國外浴血抗擊日寇捍衛國家安全和領土主權的史實,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最壯麗的篇章。而那些在不同的戰役或戰鬥中因戰敗而被俘的中國抗日軍人,他們的命運,實在也應該是中華民族獨立與解放這一壯麗史篇中一個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

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在中國抗日戰爭的進程中,有許許多多的中國官兵曾先後被俘,其中包括來自國民政府的軍隊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隸屬於各種政治力量的遊擊部隊和民眾武裝,他們因在對日作戰或其它相關事件中不幸淪入敵手,但也是那段血與火曆史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讓公眾更多地了解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更深入地宣傳中華民族兒女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奮鬥的英勇史實之同時,我們不能忘卻這些中國戰俘。這是因為,他們的命運和最終的結局,亦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方麵。在抗日救國風雲的激蕩中,他們雖因戰敗而被俘,但他們也一樣是英雄,也同樣值得中華民族後人的尊重與紀念。

為此,本書之目的,旨在根據筆者多方收集的中英文檔案文件及對幸存者與知情者的訪談等第一手材料,將太平洋戰爭時期被日軍從中國戰場押送到南太平洋的新不列顛島做苦工之中國戰俘的命運,以及幸存者最後的遣返始末,作一整理,以昭示後人,祭奠英烈。


曆史是這樣傳承的——200943日,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廣場上,在秋陽照耀下,一位年輕的澳大利亞軍人正在給小學生們講述這個國家的戰爭曆史。(說明:書中所有未標明來源的照片,皆由筆者個人拍攝)


年輕的澳大利亞軍人正在給小學生們講述這個國家的戰爭曆史。

粟明鮮: 《南太平洋祭——新不列顛島中國抗日戰俘始末》,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4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