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老照片:新愛爾蘭島日軍的投降

(2010-09-08 19:05:54) 下一個


老照片:新愛爾蘭島日軍的投降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65周年

1942年初就駐守在西南太平洋的新愛爾蘭(New Ireland)島上的日軍, 1945919日才最終向澳軍正式投降。

位於西南太平洋上的新愛爾蘭島,是屬於現在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個島嶼,是太平洋西南部俾斯麥群島主要島嶼之一,位於新不列顛(New Britain)島東北,隔聖喬治海道與其相望,全島狹長,呈偏東西走向,形似一支火繩槍,麵積約8650平方公裏。位於該島北端的卡維恩(Kavieng),是這裏最大的城市(或者叫做鎮子更合適)。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這裏屬於澳屬新幾內亞的一部分,其防務也由位於新不列顛島首府亞包(Rabaul)的澳軍守備隊負責。當時,澳軍僅在此布置了一個加強連的防守兵力,作為亞包是外圍陣地,故於19421月下旬在日軍攻占亞包的同時,該島就被日軍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此後,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在該島布置了獨立混成第40旅團的兵力,直屬位於亞包的日軍第8方麵軍今村均大將直接指揮,並為此在該島配屬了許多海軍和航空兵等特種兵單位,在卡維恩修建有大型海軍基地(包括水上飛機基地),並在其附近不遠的地方設置陸海軍航空兵機場,如盤納排(Panapai)陸海軍機場、哈裏斯(Huris)陸軍機場、納瑪塔奈(Namatanai)海軍機場,裏河(Lihir)基地等,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成為日軍在西南太平洋陸海軍要塞亞包的重要屏障。雖然該島的日軍陸海軍基地曾對盟軍在所羅門群島及俾斯麥群島上的軍事行動造成了很大威脅,但盟軍由於實施“蛙跳戰術”,並未像在其它島嶼那樣,對該島進行發起登陸攻擊,而是像對待亞包要塞的日本陸海軍一樣,采取海空圍困戰術,日日對其進行空襲轟炸,不斷消耗其兵力,並切斷其與日本本土最後甚至與亞包的聯係,使其自顧不暇。因此該島直到戰爭結束時,尚在日軍手中。

新愛爾蘭島(紅色部分——包括屬於新愛爾蘭省的其它小島嶼)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位置

新愛爾蘭島

19458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亦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盟國全麵勝利告終。日軍第8方麵軍司令官今村均大將於96日在亞包外海的英國航空母艦光榮號上,正式向澳軍第1軍軍長司徒迪中將投降。這也意味著,在今村均大將管轄下的日軍,名義上都在投降之列。但實際上,在俾斯麥群島及所羅門群島上的日軍各主要單位,還是要向前來受降的澳軍主官作一正式的投降,比如在布幹維爾島上的日軍第17軍殘部向澳軍第2軍正式投降,方才向前來接收的澳軍移交所有的軍事物資與設備設施。

接收亞包的澳軍是第11師。因清除水雷等障礙需要時間,該師直到910日才得以登陸亞包,進行戰後接收。該師同時也負責對新愛爾蘭島日軍的受降與接收工作。因登陸亞包就已經推後,故對新愛爾蘭島上日軍的受降與接收,包括解救被關押的戰俘與平民,自然也隻好延後進行。

由伊東武夫少將任旅團長的日軍獨立混成第40旅團,其下屬部隊達五個聯隊,即步兵第230聯隊、獨立混成第1聯隊、獨立混成第14聯隊、獨立混成第34聯隊和獨立混成第35聯隊,實力雄厚。因後兩個聯隊被置於亞包地區,防守當地的日軍機場,獨立混成第14聯隊又被單獨布置於聖喬治海道上的約克公爵島上,故到日軍投降時,該旅團在新愛爾蘭島上的主力隻有兩個聯隊。因此,當澳軍第11師師長伊德(K.W.Eather)少將於919日從亞包前來受降時,伊東武夫少將就隻能帶來其參謀長與第230聯隊聯隊長久重和吉大佐及獨立混成第1聯隊聯隊長山中景兜大佐,向澳軍正式投降。

下麵是反映新愛爾蘭島日軍投降的老照片,見證了日本戰後在這個島嶼從輝煌到隕落的曆史一刻。


1945919日,在新愛爾蘭島的日軍獨立混成第40旅團旅團長伊東武夫少將登上停泊在納瑪塔奈(Namatanai)日軍海軍機場附近海灣的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小型護航艦天鵝號,向澳軍第11師師長伊德少將獻上指揮刀,正式投降。


澳軍第
11師師長伊德少將當天乘坐天鵝號小型護航艦從亞包前來納瑪塔奈港口,在船上接受日軍伊東武夫少將等人的投降。


伊東武夫少將及後麵的三位大佐軍官
(應該是第230聯隊聯隊長久重和吉大佐及獨立混成第1聯隊聯隊長山中景兜大佐及第獨立混成40旅團參謀長[姓名尚未確定])向伊德少將投降,正在聆聽伊德少將宣布投降條件及相關日軍集中及物資設施設備接收措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