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黎平的兩次解放及剿匪鬥爭
張中俞
韶華易逝,時光荏苒,六十年一晃而過。新中國成立至今,黎平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清明,經濟富庶,文化繁榮,社會安定,侗鄉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黎平各族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把熱血和生命都獻給黎平解放和剿匪事業的先烈們!為了褒揚英烈,教育激勵後人,加強愛國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特作此文。正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艱辛革命,才會有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譜寫成的紅色篇章!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告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統治正式結束。11月12日,國民黨黎平縣政府癱瘓,縣長劉開銘率部逃到敖市被擊潰散,隨後竄至劍河。當天,縣城各界人士聚於縣商會,推舉原縣商會理事兼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激進人士趙仲三負責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簡稱解放軍,下同)入城事宜。
在二野第5兵團擔負解放貴州任務的同時,四野第13兵團38軍151師先頭部隊,由湖南省取道貴州南下解放廣西。1949年11月13日上午,部隊由湖南靖縣到達縣城東郊。縣城群眾出城夾道歡迎解放軍入城,黎平縣解放。此後,又陸續有多支解放軍隊伍經過縣境。
當日下午,由於部隊急於南下入桂,沒有建立人民政權,隻是根據新解放區“先接後分,自上而下,原封不動”的緩進政策,組建了支前性質的黎平縣臨時治安委員會,代行人民政府職權,負責“籌措軍餉、維持秩序、招回民眾”,推舉趙仲三為主任。隨後,各鄉鎮相繼成立臨時治安分會。到11月中旬,縣臨時治安委員會及各分會為各路過境解放軍部隊籌集到大米49.3噸、穀子6.89噸、柴火4.32噸、積穀3.18噸等。
正當黎平各族人民為獲得解放而歡欣鼓舞之時,潛伏在各地的反動派殘餘勢力與封建勢力相勾結,錯誤地估計形勢,蠢蠢欲動,妄圖顛覆新生的人民政權,準備發動暴亂。這表明,被打倒的反動殘餘勢力,並不甘心失敗,必然要進行垂死的掙紮。
黎平銅關人楊標(又名楊錦標,1951年10月被擒於廣西三江,次年6月處決於黎平城),曾先後在黔軍周芳仁旅、軍閥張發奎部任職。由於得到周仲良(1951年8月被擒於水口,後處決於貴陽)等人的鼓動和幫助,他開始實施係列反革命活動:派人殺害趙仲三等人;驅逐解放軍駐黎平代表;率武裝於12月10日進入黎平;11日,策劃成立“黎平縣人民自衛總隊”,自任總隊長;20日,黎平縣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大會在縣城召開,控製改組了縣臨時治安委員會,選舉肖守約(原縣參議員)、趙誌澄(劣紳)為正副主任。待解放軍過境後,這個組織逐漸為殘餘的反動勢力所操縱和利用。從此,楊標逐漸淪為國民黨反動黨團骨幹、軍警、特務和土匪的代言人,獨霸黎平。後來,解放軍進駐黎平,楊標多次拒絕人民政府要其返城接受改編的召喚。
1950年2月28日,解放軍17軍50師衛生處政委宋茂玉同誌奉貴州省委命令,由解放軍51師152團3營7連、1營機炮排、團偵察班指戰員護送,率幹部隊伍抵達縣城並奉命接管黎平。當時下午,在大操場召開群眾大會,宣告中共黎平縣委、黎平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宋茂玉同誌任首任中共黎平縣委書記兼縣長。人民政府成立後,廣泛宣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等,維護社會治安,安定民心,團結進步人士,培訓舊職人員,敦促在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自首投誠,開展建政工作等。
3月27日,解放軍152團1營3連奉命進駐黎平縣城,加強防衛,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土匪叛亂。3月31日,根據省委“放棄邊沿,收縮戰線,集中力量,消滅叛匪”的指示,奉獨山軍分區命令,宋茂玉分別做縣政府黨政領導幹部和駐縣城解放軍部隊暫時撤離黎平的動員和準備工作。
4月1日,縣政府發布《黎平縣人民政府告民眾書》。重申黨的方針政策,同時聲明解放軍和政府工作人員為了到獨山專署開會和學習,暫時撤離黎平。隨即,宋茂玉率領解放軍51師3營7連、1營3連等和縣黨政機關幹部共258人,於清晨離開縣城前往榕江,當晚宿於茅貢。次日上午,在九潮坳遭到匪首楊再達(於1951年2月被抓獲處決)、鍾英(於1950年12月被抓獲處決)所部700餘人伏擊。經過激戰,解放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卻犧牲了1營3連副連長吳炳益等23名指戰員。
4月3日,楊標在縣城發動叛亂,將“黎平縣人民自衛總隊”更名為“湘黔桂邊區民眾自衛救國軍遊擊總指揮部”(通稱“黔湘桂邊區遊擊總指揮部”),自任總指揮,公開與人民為敵,走上自絕於人民的道路。5月28日,反動勢力宣布重建中華民國“黎平縣政府”,肖守約、趙誌澄任正副縣長(均於1950年12月被抓獲處決)。到10月底,楊標匪部達到1.2萬人;其勢力範圍以黎平縣為中心,控製了從江全縣和榕江、錦屏兩縣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湖南、廣西與黎平接壤的一些縣的部分農村。
楊標暴亂後的幾個月中,土匪氣焰囂張,殘害忠良,勒索民財,損害百姓利益,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和破壞,黎平各族人民重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9月後,隨著全省中心地區叛匪被殲,根據省委“殲滅邊沿地區叛匪”的決定,解放軍第18兵團62軍186師(對外稱“獨一軍”),奉命直接從川南出師貴州東南部地區進行剿匪,目的是為了迅速平息匪亂,恢複革命秩序,保護人民利益。他們相繼了進行“雷公山合圍”(9.16-10.15)、“劍朗合圍”(11.5-11.30)、“黎從榕合圍”(12.1-12.31)等剿匪戰鬥,一鼓作氣清除黔東南地區的匪患。
其中,擔負黎平剿匪任務的主要是186師556團(對外稱“新六旅”)。11月底,針對黎平地理位置特殊、楊標股匪勢力較強等特點,團長劉光奇在劍河的作戰動員會上作了“對黎境之匪采取大迂回、遠距離奔襲,迷惑敵人的合圍作戰部署”的報告;求得與進剿榕江的557團(對外稱“新七旅”)和挺進從江的554團(對外稱“新四旅”)的密切配合等。
合圍開始後,為了盡快構成以黎平縣城為中心的包圍圈,形成對楊標股匪的關門打狗態勢,556團兵分三路向黎平進軍:三營為右路,擺出配合557團清剿榕江土匪的架勢,沿著黎、榕邊界南插,防止黎、榕縣土匪互相策應,12月6-7日進駐尚重、孟彥、茅貢一線(位於縣中部);二營為左路,長途行軍迷惑敵人,經南加、平略、錦屏縣城、銅鼓、藕團、新廠、播陽、獨坡等地,12月8-9日抵達洪州、德順、中潮一線(位於縣南部);一營和團直屬警備連、機炮連、偵察班為中路,以新柳、南加等地,12月9日下午到達敖市、中黃一線(位於縣北部)。三路形成對黎平縣城的封鎖包圍圈。
12月10日黃昏,556團收複黎平城。黎平雖然第二次解放,但鑒於楊標匪部已分散隱蔽,清匪任務仍艱巨,遂對黎平實行軍事管製。成立中共黎平縣工作委員會和黎平縣人民政府,由556團政委蔡正寧(在黎平時曾用“蔡振寧”)同誌任中共黎平縣工委書記兼縣長。次日,發布《黎平縣人民政府布告》和《五五六團清匪公告》。宣傳黨的剿匪政策和懲治反革命條例,宣布廢除保甲製度,改鄉(鎮)公所為鄉(鎮)人民政府、保為行政村。
1950年2月11日,中共黎平縣委書記兼縣長宋茂玉在省委指定下,率幹部和獨山公署的公安隊一行等到達縣城。蔡正寧率領駐軍代表和縣城群眾數百人到西門外迎接。2月12日,556團政委、縣工委書記兼縣長蔡正寧及代理團長張海峰(合圍時團長離職學習)向縣機關、部隊各營傳達上級關於186師參加抗美援朝的指示。接著,部隊和縣政府進行工作交接。2月13日,黎平縣人民政府成立了250餘人的黎平警備營(通稱警衛營),專門負責清剿殘匪。
2月20日前後,556團辦妥武器、物質、組織等移交手續後,告別黎平,奔赴新的戰場。部隊撤離前,根據宋縣長的要求,留下二十餘名連排幹部堅持地方工作。556團後經錦屏、天柱,到三穗整訓,奔赴抗美援朝前線。
至同年10月,經過軍民的聯合艱苦鬥爭,徹底根除匪患,先後殲滅土匪近萬人。這一切,為確保全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進行,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各族人民從此重見天日,翻身做主人,艱苦創業,建設美好家園,過上了平安幸福生活。
186師在黎平僅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就殲匪五千多名,剿匪成果顯著。這其中的原因,除了領導正確、決策英明外,還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因為將士們不怕苦、不怕累,衝鋒在前,處處關心愛護群眾的行動深深地感動了各族人民,他們真正理解和支持人民子弟兵的剿匪鬥爭。他們主動上山喊回群眾、提供土匪線索、當向導、抓土匪、站崗放哨、查路條、勸告降土匪、為解放軍提供吃住等,真正體現了軍民一家的深情厚意。當知道部隊要開赴抗美援朝前線後,各族人民打粑燒酒、提著醃魚醃肉及各種土特產送親人。連續幾日,黎平城鄉,鑼鼓喧天,大歌聲聲,蘆笙陣陣。到處是歡樂的人群,處處有依依不舍的動人送別情景。許多指戰員感動得熱淚盈眶,有不少人平生第一次喝醉了酒。各族人民不願部隊離開侗鄉,大有古代“苦苦挽留,哭攔馬前,抱蹄不放”之勢!真是十裏長亭相送,夾道深情惜別!
為了人民的翻身作主和幸福安康,在長達近兩年的黎平解放和剿匪鬥爭中,至少共有42名解放軍指戰員長眠在侗鄉!青山處處埋忠骨,英魂長留天地間!黎平各族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