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所謂“發現”:作為亞包曆史遺跡的國軍吳坤等人墓園——流放在熱帶叢林的中國抗日將士(續26)

(2009-05-17 08:07:10) 下一個

 

所謂“發現”作為亞包曆史遺跡的國軍上尉吳坤等人墓園 

“流放在熱帶叢林中的中國抗日將士”議題被網絡炒作起來之後,被提得最多的死難國軍將士墓園,恐怕就是吳坤上尉等三人的了。而關於吳坤等三人的墓園的“發現”,又被增添和附會了一些“傳說”,使得該墓園的出現,變得很神秘,好像是在被曆史長河淹沒之後,才在偶然的機會被重新“發現”。從新聞的角度,從吸引眼球的角度,這些所謂發現“傳說”,確確實實起到了很好的新聞轟動效應。真是難得。

下麵,就是流傳最廣的關於吳坤等三人墓園被“發現”的描述:

其一:

“二次大戰,一千多位被日軍送到巴紐做工客死異鄉的國軍,墓園已被夷平,僅在拉布爾附近找到三座孤墳。


照片/讀者提供

發現這批荒塚的當地華僑向記者透露,在巴布亞前首府拉布爾(Rabaul)附近的這批國軍將士墳墓,是一位前澳洲飛行員告知。由於二戰時期盟國與日本在當地曾有激烈交鋒,許多戰機一去不回,因此至今美國與澳洲仍派員在當地尋找殘骸,試圖尋找失蹤官兵的下落。澳洲這位飛行員在任務中,意外發現密林中有幾座刻著中文與青天白日圖案的墓碑。
   
這名華僑後來付錢請土人帶路,果然在山坡荒煙蔓草間找到三座國軍墓碑,其中兩個可辨識碑文,分別是陸軍六十七師兩百團的上尉吳坤、陸軍新卅師上士孔憲章,另一具破壞嚴重難以辨識,死亡時間都是一九四五年。很明顯他們都是抗戰期間被日軍送到當地當奴工,來不及等到勝利返鄉就客死異域。”

————詳見:http://news.dayoo.com/china/200903/12/54500_5463996.htm

其二:

    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所屬新不列顛島首府拉包爾市(Rabaul)附近的熱帶雨林中,兩名土著向導帶領著一名華僑,在密林深處找到了三座墓碑並拍攝下10餘張照片。

照片中,一片熱帶植物的包圍中,三座刻有青天白日徽的方形柱狀尖頂墓碑並排聳立。墓碑的底座和碑前曾經精心修葺的台階早已被荒草淹沒,難以辨認。

中間一座墓碑保存得最為完好,上刻有“故陸軍步兵上尉吳公坤之墳墓”清晰字樣。右側的墓碑已經斷裂殘破,但碑文仍能辨認,“故陸軍上士孔君憲章之墓”。左側墓碑損毀最為嚴重,僅可辨“江蘇省”等字樣(根據美國二戰遺跡攝影師Justin Taylan的發現,應為上士曾友生之墓)。”

————詳見: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41473.html

上述描述看起來很“合情合理”,畢竟以前人們不清楚在這個地方還會有中國軍人的墓園。但很不幸,我在4月中旬到亞包的實地考察發現,這些所謂“發現”的“傳說”,全與事實不符,完全不靠譜。可以說,它們顯然是某些人杜撰出來以聳人聽聞的。而我們的新聞記者因無法前往該地實地考察,難以查證真偽,而這種杜撰又顯得滿是那回事兒,自然容易相信其說。故以訛傳訛,從而使得上述墓園的被洋人“發現”一說,幾個月來,充斥新聞版麵,影響是夠大的了。

證明上述假發現說的證據如下。

首先,吳坤等三人的墓地,在當地早就不是秘密。十幾年前,當亞包(Rabaul)旅遊局在為本地的曆史遺跡製作路標指示牌以方便遊人時,就在公路邊明確標明中國軍人墓地,以便遊人前往。下麵就是那個路標指示牌。



為了更明確地說明問題起見,我還特地詢問了住在當地的土人。就在吳坤等人墓地的前麵,住有一戶土著人家,年輕的女主人叫露茜 (Lucy),她就出生在這裏。我問她這個指示牌樹在這裏有多久了?她回答說,很久了,有十來年了吧。可見,這個墳墓在此,並非秘密。也可能是太熟悉了,本地人反而不以為意。

其次,當地僑領司徒劍鳴(Tony Seeto)先生那天也跟隨一起前往吳坤墓園。司徒先生家住在可可坡(Kokopo),但他有店鋪在亞包城裏,每天都路過這裏,都見到這個路標。隻是他說,雖然他以前一直也沒有進來看過,但知道這裏有中國兵墳墓。說到這裏,還需指出的是,吳坤等人的墳墓地處並不偏僻,就在可可坡通往亞包公路(Kokopo Road)的主路邊,沿上麵指示牌前麵的小徑進去的一塊緩坡上,也就是距公路100米左右。這條公路的下側,就是亞包的辛普森海港(Simpson Harbour)。可以說,這麽低的地段,墓碑也不大,且在熱帶喬木掩映之下,換言之,目標根本也就不顯眼,不在近距離觀察,根本無法看到,更不用說在空中的飛行員了,哪怕飛得再低。


亞包地圖。左下方就是從亞包到可可坡的公路。


這一張是我在2009年4月15日於現場拍攝的。距離海峽兩岸的相關部門先後來此清理和祭拜的時間也就2-3個星期左右,這裏就雜草叢生了。熱帶的氣候,就是不一樣。有這些雜草和喬木遮掩,從空中要用什麽樣的金睛火眼才能發現這僅僅二米左右高的墓碑呢?

此外,通過網絡查詢根據美國二戰遺跡攝影師
Justin Taylan的相關記錄,也無法找到所謂他的這一“發現”。

最後,是Peter Stone所著之著作Hostages to Freedom: The Fall of Rabaul (Yarram, Vic., Australia Ocean Enterprises, 1994) 中,專門辟有一章,討論戰時在亞包的盟軍戰俘,其中就刊登了吳坤等人墓園的照片(詳見下圖)。這也在在說明,吳坤等人之墓,在亞包是早已為人所知的,何來被飛行員“發現”之說呢?

 
Peter Stone所著Hostages to Freedom: The Fall of Rabaul封麵。


書中287頁左上角就是吳坤墓地照片。可見當年拍照時,吳坤等人的墳墓狀況尚好。

我在前麵的貼文裏說過,“事實表明,許多事情隻有到現場勘查,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此事之勘正,也再一次說明了這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