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9)
2018 (1)
2019 (1)
2022 (118)
年輕時看過張瑞芳和仲星火主演的電影《李雙雙》。李雙雙是個目不識丁又想參加集體勞動的農家婦女,給老公做好飯、把女兒送到鄰居家,想出門又怕老公回來不見人,想留言卻不會寫字,怎麽辦呢?她很聰明,就畫:女兒在隔壁,飯再鍋裏。畫好貼在門上,老公回來一看會意,微微一笑很傾城。
想想我們祖先最開始想傳達什麽信息時大概也是用這一招,畫圖畫。
這就是最初的“象形字”:日,畫個圈兒,裏邊點個點兒。月,就畫個月牙兒。以此類推:山、水、人、木、火、口、目、田等,就是描繪其圖案來造字,後來逐漸演化變成如今的造型。象形造字法是人類最本能的造字方法。
後來隨著社會發展,隻有象形字表達的內容也不夠啊,於是又有了:
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象征符號來造字,比如“刃(刀鋒的那邊加一點)、本(樹根加一點)、甘(舌頭加一點)、亦(由“大”張開手臂的人,胳肢窩下加兩點,指胳肢窩)”。
用純象征的符號造字也屬於指事造字法,比如“一、二、三、五、七、十、上、下”,用純象征符號造字就屬於記號字。
形聲: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的造字法。形旁是漢字對事物進行歸類的表義部件,聲旁表示該字的讀音,比如:
左形右聲:證、抖、城、構、偉;右形左聲:戰、勵、剛、彰、瓴;上形下聲:芳、崗、晨、籠、霧;
下形上聲:想、熬、袋、劈、汞;外形內聲:圓、厘、匪、閨、匈。
例如“鳩”字的形旁“鳥”;聲旁“九”則隻取其音,不取其義。?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符號組成新字的造字法(不同於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形聲字),比如:
“日”和“月”組成“明”字;
“人”和“言”組成“信”字,表替人帶話而不加改變為值得信賴;
“人”和“木”組成“休”,表示人在樹下休息……
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重疊組成的。比如:
兩個“人”組成“從”,三個“人”組成“眾”;
兩個“木”組成“林”,三個“木”組成“森”;
兩個“口”組成“呂”,三個“口”組成“品”等。
假借:借用讀音不同的字和形旁來組字的造字法,假借字和形聲字關係密切,隻是聲旁的表音功能喪失了。比如:
兌dui---shuo說 tuo脫 yue悅閱
告gào---gù梏牿 hú鵠 jiào窖 kù酷
且qie---cu粗殂 ju跙沮狙疽齟雎 qu蛆 zu祖 阻組詛俎 zhu租助 zui咀
者zhe---du都賭堵睹 chu褚儲 shu暑署 zhu豬諸煮箸渚著 tu屠 xv緒
占zhan---dian玷 nian拈鯰黏 zhen砧 tie貼帖
轉注:字的意義發生變化而轉作它用,其本義用另一個字來注解和代替。轉注不是一種造字法,是與造字密切相關的用字法,轉注字都是兩字一對,比如:
其--箕:“其”本義是“簸箕”的象形,後來轉做虛詞,“其”的原始義用“箕”字代替;
斤--斧:“斤”原始義為“斧”,後來轉做量詞“斤”,原始義用“斧”字代替;
莫--暮:“莫”原始義是“暮-太陽落在草下”之會意,後來轉做虛詞,原始義用“暮”字代替;
要--腰:“要”原始義是“人體腰部”之象形,後來轉做動詞,原始義用“腰”字代替;
益--溢:“益”原始義是“水從皿中溢出”的會意,後轉做益處之義,本義用“溢”字代替;
自--鼻:“自”原始義是“鼻子”之象形,後來轉做代詞或介詞,原始義用“鼻”字代替。
以上就是造字中所謂的“六書”。
總結以上六書,“象形”和“指事”是純正的“造字法”,一般用於獨體字;“形聲”、“會意”和“假借”是“組字法”,一般用於合體字;轉注是“用字法”。總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們群策群力歸納出來的文字學理論,其所含的漢字構成法則,並非一人獨創,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長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體智慧的結晶。
漢字的起源,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曆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另外說一句漢字的數量。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隻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麵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
我測過我自己,大概認識漢字6千3百左右,不吹牛:)
研究漢字起源的論著可謂汗牛充棟,這一輩子怕也看不完。就讓學者專家們去研究吧,我們還是玩的盡興是正經。~~
(以上資料部分來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