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9)
2018 (1)
2019 (1)
2022 (118)
在中國古代,人們常用“魚雁傳書”比喻書信往來。“魚雁”,亦稱“麟鴻”,是“魚傳尺素”和“雁足傳書”兩個成語典故的合稱。北宋詞人晏幾道詞中有“關山魂夢長,魚雁音塵少。”的名句,魚雁即書信。
我一般接到父母來信都馬上回信,多數還附上近照,悉數工作、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免得他們擔心。可有一陣子,突然就斷了音訊。焦急的等待中生出種種猜測,再發一封信詢問,還是石沉大海。盡量往好處想,和平年代,不會有什麽大事,他們大概是忙,不大能坐得下來。但看到我的室友小桑總能按時接到家裏來信,並在我眼前炫耀勝利成果似的調皮地晃一下,眉梢眼角都是笑,那個羨慕嫉妒恨啊,真是折磨。
小桑來自我省西部山區,聞名中外的“紅旗渠”就從她家山下流過。她們家住在山頂上,一個村隻有散落在山坳裏的十幾戶人家。小桑父母從舊社會過來,不認得一個字。有兩個哥哥,一個也當兵,另一個嫌大山裏生活艱難,去山西自謀生路去了。家裏隻剩小桑父母和外婆。每接到小桑來信,都要沿著自家修的人肩寬的小路下山,步行十多裏到公社所在地“石板岩”找人讀信,再幫忙寫信寄出。就這麽路遠山高萬般難也隔不斷那濃濃的骨肉親情。
因為幾位老人都不認字,部隊每年寄的“慰問信”,老人們都讓那三個大字在上邊,整整齊齊並排貼在牆上。結果有一年換了一下格式,“慰問信”三個字在右邊,內容豎排版,他們仍然按原來的那樣貼,結果文字內容都睡在那裏。等小桑探親時發現哭笑不得。
跟人家一對比越發讓我生氣,家裏爸爸、媽媽、兩個弟弟,四個人三個都能寫,放學校收發室就可以把信發出,我卻長時間接不到一封信。你們的女兒孤身在外,相距萬水千山,你們真的不想她嗎?不要她了嗎?一氣之下也不再寫信,隻在內心煎熬中癡癡地等待,目斷麟鴻。
大概過了三、四個月,在心情極其鬱悶中,突然接到家裏來信。原來長時間不聯係是因為父母工作調動,搬了新家,因為什麽並沒有說。隨信寄來的還有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我大弟考上大學了!算著時間那年大弟該參加高考,憑他的聰明和實力考上大學也在我意料之中,但還是很激動、很欣慰。拿出我平時舍不得穿的嶄新的確良夏裝,找人換一件四個兜的的確良幹部服,再買一件時髦的毛線衣一並給大弟寄了過去。
直到探親時刨根問底兒父母才說起那幾個月經曆的磨難。文革都結束了,父母所在地兩派的鬥爭仍然很激烈,你鬥過來我鬥過去。曾有一度母親丟了工作,父親也停發了工資,才上高一的大弟也受到連累輟學在家。經濟來源戛然而止又沒有積蓄,一家人精神上、生活上幾乎陷入絕境。最艱難時靠我二弟保姆家接濟的幾塊錢撐了一星期。這種情況當然不想讓我知道,一直瞞著我。
我父親一看形勢短期內料難改變,當機立斷托老上級幫忙調動工作,跳出了是非之地,才時來運轉慢慢好起來。父母恢複了工作,又送我大弟到鄰近縣城重點高中去複習。我大弟也爭氣,不失時機、不負重托考上了本省重點本科大學。父母新工作單位是個大型農工商聯合企業,本身沒有高中,外地上學的子弟中,我大弟是破天荒第一個大學生。給單位爭了光,給家裏掙了麵子,給自己一個光明的前途。上門道賀的人絡繹不絕,我父親給人點煙時手都是顫抖的。。
在家裏最困難的時候我卻在賭氣,收不到信也不再寫信,沒能幫上一點忙。我那時每月津貼¥20元左右,在部隊衣食住行都不用自己開銷,如果知道家裏的困境,每月給寄上十幾塊錢也不至於讓父母萬般無奈之中接受外人的接濟。這件事讓我懊悔一生。
可我被蒙在鼓裏,自己也煩惱不已。回頭看當時日記,不少這樣的句子:
“鴻雁折翅書不至,舉杯對月更添煩。”
“風啊,你吹吧,吹開我心中千重霧,吹去我眉宇萬般愁。。”
“陰雨綿綿我心緒茫茫。。鴻雁不至啊,又添惆悵。”
“於細微處見精神。自己內心深處的傷感,精神上的悵惘所引起的煩惱,不應該讓旁人分擔。。誰是你兒,受你閑氣?”
感人!現在都沒有手寫的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