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一粟的博客

投資是一門藝術,投資是一所永遠的學校。股海一粟第一次接觸到股票還是在1988年,那時候上海隻有老八股,沒有正規的交易所。。。那一年股海一粟隻有10歲。
正文

我的股市人生(Part Seven) --- (原創)

(2007-08-29 11:40:15) 下一個
最近市場非常Volatile, 不過相比起02, 03 年,其實這算不上什麽。要知道跌300點對7000點的指數和13000點的指數來說完全是兩個概念。很多事情,要經曆過了,有了比較了,才會有所悟。

還是回到2003年。這一年初,在被多大Master Math Finance錄取後我就開始著手建數據庫。這件事其實在02年初我就想做,不過因為種種原因一直被拖著。而整個02年我基本上是用一個Online Service上提供的Portfolio List進行板塊分類。但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你要Rely On它的正確性和穩定性,如果哪一天那個網站關門了,我所有的數據就都泡湯了。

數據庫從03年初開始建立,主要參照Fortune 500上對大板塊的分類,剛開始列了10幾個板塊,後來陸陸續續增了International Market Stocks, Emerging Market Stocks, ETFs ,板塊更加細化,股票數量也從最初的500餘個增加到了近2000個。從03年到06年底,我基本上每天收盤後對數據庫中的Ticker都會過一遍。剛開始因為對Ticker不熟所以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到後來基本上每天40分鍾就夠了。看久了以後就會發現一天當中90%的股票走勢和大盤有關,而剩下的可能就和公司本身或是Industry的突發事件有關,對那些有異動的股票就需要做進一步研究了。記得在04年去銀行找工作的時候,麵試我的那個人正好被一個公司的Ticker突然沒有交易而摸不清頭腦準備吩咐手下去查Bloomberg,而我一聽那個Ticker是GUC(Gucci)就樂了,告訴他前一天這個公司剛被並購。他聽了以後極為Impressive, 當場問我什麽時候可以過來上班,不過後來因為我又拿到另外一個部門的Offer而作罷。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麽我要花那麽多精力去搞一個數據庫?其實這就要從我最初的投資理念講起。在今天的基金業這也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那就是到底應該Top Down還是Bottom Up? 所謂Top Down就是從宏觀經濟入手,然後根據目前經濟周期的位置決定哪些板塊會Outperform,哪些會Underperform, 然後再從Outperform板塊中挑選出有可能Outperform的股票;而讚同Bottom Up則認為宏觀分析是Irrelevant的,隻要能夠挑選出好的股票就可以了,所以他們會花很多時間研讀年報,會計報表,注重很多Ratios, 比如Operating Margin, ROE等等。

就美國的基金經理來說,大概有85%的傾向於Bottom Up。我在這裏不想過多的討論兩者到底誰更有道理,因為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同樣沒有答案的問題在這個行業中有很多,譬如技術分析好還是基本麵分析好)。而就我本人而言,我從一開始就傾向於Top Down。我的理由是,絕大多數的股票走勢離不開大盤,而大盤離不開經濟的基本麵。所以追本溯源,經濟基本麵對絕大多數的股票是有很大影響的。當然會有人跟我Argue很多Hedge Fund隻在乎Alpha, 不過當很多資金都在追逐這區區幾十個Billion的Alpha的時候,其實對很多基金來講最終得到的Alpha隻能是負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深的原因。說起來可能到今天我自己都不相信,不過最初我並不是立誌於證券市場的。我記得02年夏我和父親在溫哥華有過一次交談,當中我提到之所以自己花那麽多時間研究金融市場,其實是我想對Corporate America有一個更深的了解,而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我當時是想通過對企業和行業的了解,對將來去企業界工作有所幫助。那時我甚至有個想法把所有世界上的公司全部給列出來,然後繪製一幅類似像現代基因圖一樣的公司關係表。在潛意識當中,我一直認為所有公司和行業都應該是可以連接起來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大公司每年都有Technology Budget用來采購計算機和軟件。而計算機當中的核心是CPU, 又是由專門的設備製成,需要矽晶片作為主要原料,而矽晶片又是從沙中提煉出來,沙也可以用作製造玻璃,而玻璃可以用來生產光纖和顯示器屏幕。而光纖又在通訊行業當中起著重要作用。總之如果你願意試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很難找到兩樣產品他們是完全沒有關係的。不過最終一直到今天我還是沒有成功繪製這麽一幅圖,因為這當中的關係實在是太多太複雜,而且很多資料無法從上市公司得到(有些公司根本就不上市)。最初我建這個數據庫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為這個做準備。誰知後來陰差陽錯,用來搞股票分析了。

我記得有人在DQ上問我為什麽P&G是我一個Never Sell股票。其實我在02年10月大概在84元附近(Split後42)買入P&G時的真實想法是學習這家公司是如何運作,所以就當是付學費,並不是太在意它的投資回報,再說每年的Dividend也夠我用一年它的日用品了,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這5年間P&G先是收購了德國的Wella, 後又並購了老巴為主要股東的吉利電器。除此之外不遺餘力的推陳出新,從產品的包裝到產品的細分化都有獨到之處。公司的Dividend基本上每年都提高10%以上(不過它的產品每年提價幅度也在10%左右,有的時候是通過減少Volume來變相提價)。所以盡管這兩年它的股票表現遜於大盤,但我不僅沒有拋售的意願,反而想在合適的時候再增加持倉量。

03年4,5月間我接連讀了兩本題材很相近的書。一本是Roger Lowenstein寫的“Origins of the Crash,後來我還讀了他寫得另外一本比較有名的When Genius Failed,這在以後會提到;另一本是前SEC Chairman Arthur Jr Levitt的“Take On the Street: What Wall Street and Corporate America Don\'t Want you to Know。當時市場因為連續經曆了3年熊市以後,很多投資者在遭受慘重損失以後把矛頭指向Corporate America, Brokerage Firms還有就是SEC。所以這兩本書的出現都是很及時的。估計要是放在現在他們寫這書,讀者人數就要大打折扣了。Lowenstein主要是從一個記者的角度來敘述了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起到90年代末股票市場是如何從不為人注意變成一個全民皆股的時代。當中涉及到的話題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老總為了Satisfy Wall Street,然後通過各種Accounting Trick來製造虛假繁榮,而由於美國退休金體製從Defined Benefit向Defined Contribution的轉變,使得很多普通人第一次成了股民(買401K)。而監管機構的監管不力也造成了泡沫越吹越大,最終導致財富的灰飛煙滅。這個故事我想不久後可能還會重演,不過故事的主角可能要從美國換成中國了。

相比之下Levitt的敘述更像是一個Insider的自辯或是懺悔。作為曆史上擔任SEC Chairman時間最長的一任,Levitt的任期內既目睹了90年代末證券市場的瘋狂,也經曆了01年安然的醜聞。在擔任Chairman之前Levitt有著近30年的Security Industry經曆,包括最後擔任Amex的主席,所以他對美國資本市場的弊病應該說是有發言權的,而且他也是想在他的任期內做一些事。但由於Congress當中一些人的阻撓(因為他們代表不同Industry的利益),而使得他壯誌未酬身先退,最後連Option要算作Income Expense也沒有在國會通過。看了這本書以後,你會知道任何一個資本市場都不是完善的,即使在號稱資本市場最發達的美國,其實也有很多問題。去年在Nasdaq引起不小風波的Option Backdating Scandal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了。

從03年5月起我開始了連續3個半月的“煉獄生活“,一直到那一年的8月去多倫多上研究生為止。那時正好是放暑假, 我基本上每天就睡4到5個小時,早上5:45起床開始看CNBC(因為溫哥華和紐約有3個小時的時差),看看早盤有些什麽經濟新聞,公司消息。然後到下午1點收市後複盤,把所有Ticker過一遍,對有異動的公司作進一步研究;到下午5點左右Follow日本市場,看看美國當日走勢和盤後新聞對日本市場的影響,到了6點香港開盤,開始關注手上一些H股在香港的表現;然後在睡覺前大概11點12點這樣再看CNBC European版,看看北美和亞洲市場對歐洲市場的影響。這當中我不僅關注股票市場,更把注意力放在FX,Fixed Income和Commodity Markets和股票市場之間的關係。連續這樣大概100天。 壞處就是到今天為止我都感覺自己睡眠仍舊不太正常; 好處就是通過對世界幾大市場的Follow up,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原先的判斷,那就是global markets是互相影響的,而且當中美國市場起主導作用。

去年我看了一部國內拍的連續劇叫“激情燃燒的歲月“。看後頗有感觸,我想,自己應該也算經曆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吧。。。(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90UFO 回複 悄悄話 Roger Lowenstein寫的"When Genius Failed",我聽(AUDIO BOOK)了有七八遍了.每次危機四伏的時候又拿出來聽,
07年8月, 最近的1/21全球大跌.嗬嗬
bigwaverider 回複 悄悄話 現在還看 CNBC 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