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一粟的博客

投資是一門藝術,投資是一所永遠的學校。股海一粟第一次接觸到股票還是在1988年,那時候上海隻有老八股,沒有正規的交易所。。。那一年股海一粟隻有10歲。
正文

我的股市人生(Part One) ---(原創)

(2007-06-05 14:49:16) 下一個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股市就像一出戲。每一個搏殺其中的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或喜或悲,或哀或憂,酸甜苦辣滋味自在心頭。當然有些人可以達到化境,能夠做到心靜如水,那又是另當別論了。

我的這出戲,還要從我的父親說起。他算是中國第一代股民了。我那時還很小,對這一段記憶比較模糊,有錯誤的地方也是難免的,所以還請各位看官多多包涵。大概是在88年89年那一會兒吧,那時上海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證券交易所,交易股票一般都去一個叫文化廣場的地方(好像這個地方前兩年已經被拆了,可惜了),那場景我估計就和解放前地下黨接頭差不多吧。允許交易的股票也少的可憐,隻有電真空,大小飛樂,豫園商城等8個股票,俗稱“老八股”。那時也有漲跌停限製,好像還修改過幾次(相比現在的調整印花稅,那真是大巫見小巫了),比較誇張的是最後可能是出於抑製投機考慮吧,把每日的波動限製在上下1%。可是管理層忽視了股市的供求不平衡關係,限製漲跌幅的後果就是天天漲停板。每天漲1%,日積月累那是很可觀的。我記得那時父親買了一個申華實業,我每天放學回家負責幫他記帳。好像也就是100多股吧,剛開始每天漲100多塊,後來漲200。可別小看這100多塊,在那個年月可是相當於雙職工1個月的工資了。

盡管那時我並沒有親自參與股市,但這一段經曆給了我兩個啟示:一是要做大多數人不願做的事,也就是說要和大多數人反向思維才能成就大多數人不能成就之事,在05年初我力勸周圍朋友進入中國股市便是基於這個思維;第二點是要讓錢生錢,即使剛開始資本很小也沒有關係。關於這第二點我以後會在另一篇文章中再加闡述。

從90年開始中國股市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先是深圳上海兩個交易所先後成立,地下黨終於進城了。再是放開了漲停板限製,把原先的股票以100比1 split(那時候豫園商城在split前創下的10000元每股紀錄恐怕再也不會被超過了)。再後來就是搞認購證,發新股。在那個“姓社姓資“爭論不休的年代裏,買認購證是要有點勇氣的。很多單位因為都被分配了指標,最後賣不掉的認購證隻能被幹部黨員帶頭作“犧牲“分掉。30元一張的認購證一年後被炒到10000多元,30000%的年回報應該也算是個紀錄了吧。這再次印證了前麵提到的第一點,那就是要做大多數人不願做的事。想想很多人整日想著要發財,卻沒有想到機會有的時候就是在不經意間到你身邊,當然抓住抓不住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中國的第一批股民基本上都是靠認購證起來的。例外也有,但像楊百萬這樣在90年前就做到100萬的畢竟是少數。中國有句話叫人無橫財不富,但財富來的太快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父親的朋友裏有人買了1000張認購證,很快就在股市中積聚起幾千萬的財富。但在隨後的幾次大起大落後係數奉還,可謂是大喜大悲。當時比較深的幾次起落包括從1421點跌落到330點再回到1536點然後再落到310點。很大一批第一代股民都在這兩次起落中被消滅。所以說一個人做股票能力高低不是看他在牛市中賺多少錢,而是要看他在熊市中能夠守住多少。從這點上來講我還是蠻佩服父親的,據他兩年前告訴我,他除了2004年虧損8%以外其他所有年份都是盈利的。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父親是屬於那種非常謹慎甚至於過分謹慎的人,這就注定他不可能暴富但也不至於傾家蕩產。

其實我覺得很多在90年代初被消滅的第一代股民還有兩個原因:喜歡平凡交易和搞透支(Margin).在那個法規都還很不規範的年代,你要想透支5倍都是可以做到的。換句話說隻要手上的股票跌去20%就可以導致你的賬戶被強行平倉。透支的風險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清楚的,但在資本翻倍的誘惑下很多人都會迷失自我,我也在這當中載過跟頭,在後麵會提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灰豆子 回複 悄悄話 你父親"算是中國第一代股民了"?不知道1930年代上海的股市占全球市值的10%?連你這樣股票世家的人,都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可見中宣部的阻斷教育是多麽成功。
Croissant 回複 悄悄話 1988年隻有10歲,那麽現在就不到30歲,為什麽自稱32歲了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