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作者:馮驥才
(2009-06-05 07:24:18)
下一個
俗世奇人
--------------------------------------------------
序言
--------------------------------------------------------------------------------
天津衛本是水陸碼頭,居民五方雜處,性格迥然相異。然燕趙故地,血氣剛烈;水鹹土堿,風習強悍。近百餘年來,舉凡中華大災大難,無不首當其衝,因生出各種怪異人物,既在顯耀上層,更在市井民間。餘聞者甚夥,久記於心;爾後雖多用於《神鞭》、《三寸金蓮》等書,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閑置一旁,未被采納。這些奇人妙事,聞所未聞,倘若廢置,豈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筆錄下來,供後世賞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眾生相耶?故而隨想隨記,始作於今;每人一篇,各不相關,冠之總名《俗世奇人》耳。
蘇七塊
--------------------------------------------------------------------------------
--------------------------------------------------------------------------------
蘇大夫本名蘇金傘,民國初年在小白樓一帶,開所行醫,正骨拿環,天津衛掛頭牌。連洋人賽馬,折胳膊斷腿,也來求他。
他人高袍長,手瘦有勁,五十開外,紅唇皓齒,眸子賽燈,下巴頦兒一綹山羊須,浸了油賽的烏黑鋥亮。張口說話,聲音打胸腔出來,帶著丹田氣,遠近一樣響,要是當年入班學戲,保準是金少山的冤家對頭。他手下動作更是“幹淨麻利快”,逢到有人傷筋斷骨找他來,他呢?手指一觸,隔皮截肉,裏頭怎麽回事,立時心明眼亮。忽然雙手賽一對白鳥,上下翻飛,疾如閃電,隻聽“哢嚓哢嚓”,不等病人覺疼,斷骨頭就接上了。貼塊膏藥,上了夾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來,一準是鞠大躬謝大恩送大匾來了。
人有了能耐,脾氣準格色。蘇大夫有個格色的規矩,凡來瞧病,無論貧富親疏,必得先拿七塊銀元碼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則決不搭理。這叫嘛規矩?他就這規矩!人家罵他認錢不認人,能耐就值七塊,因故得個挨貶的綽號叫做:蘇七塊。當麵稱他蘇大夫,背後叫他蘇七塊,誰也不知他的大名蘇金傘了。
蘇大夫好打牌,一日閑著,兩位牌友來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遠的牙醫華大夫請來,湊上一桌。玩得正來神兒,忽然三輪車伕張四闖進來,往門上一靠,右手托著左胳膊肘,腦袋瓜淌汗,脖子周圍的小褂濕了一圈,顯然摔壞胳膊,疼得夠勁。可三輪車伕都是賺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塊銀元?他說先欠著蘇大夫,過後準還,說話時還哼喲哼喲叫疼。誰料蘇大夫聽賽沒聽,照樣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憂或驚或裝作不驚,腦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過去,使手指指門外,蘇大夫眼睛仍不離牌。“蘇七塊”這綽號就表現得斬釘截鐵了。
牙醫華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說去撒尿,離開牌桌走到後院,鑽出後門,繞到前街,遠遠把靠在門邊的張四悄悄招呼過來,打懷裏摸出七塊銀元給了他。不等張四感激,轉身打原道返回,進屋坐回牌桌,若無其事地接著打牌。
過一會兒,張四歪歪扭扭走進屋,把七塊銀元“嘩”地往台子上一碼,這下比按鈴還快,蘇大夫已然站在張四麵前,挽起袖子,把張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幾下骨頭,跟手左拉右推,下頂上壓。張四抽肩縮頸閉眼齜牙,預備重重挨幾下,蘇大夫卻說:“接上了。”當下便塗上藥膏,夾上夾板,還給張四幾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藥麵子。張四說他再沒錢付藥款,蘇大夫隻說了句:“這藥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兒的牌各有輸贏,更是沒完沒了,直到點燈時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臨出門時,蘇大夫伸出瘦手,攔住華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後,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銀元裏取出七塊,往華大夫手心一放。在華大夫驚愕中說道:
“有句話,還得跟您說。您別以為我這人心地不善,隻是我立的這規矩不能改!”
華大夫把這話帶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沒琢磨透蘇大夫這話裏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兒裏欽佩蘇大夫這事這理這人。
刷子李
--------------------------------------------------------------------------------
--------------------------------------------------------------------------------
碼頭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著。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自來唱大戲的,都講究闖天津碼頭。天津人迷戲也懂戲,眼刁耳尖,褒貶分明。戲唱得好,下邊叫好捧場,像見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紅唱紫、大紅大紫;可要是稀鬆平常,要哪沒哪,戲唱砸了,下邊一準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搖籃上去;茶葉末子沾滿戲袍和胡須上。天下看戲,哪兒也沒天津倒好叫得厲害。您別說不好,這一來也就練出不少能人來。各行各業,全有幾個本領齊天的活神仙。刻磚劉、泥人張、風箏魏、機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這種人的姓,和他們拿手擅長的行當連在一起稱呼。叫長了,名字反沒人知道。隻有這一個綽號,在碼頭上響當當和當當響。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營造廠的師傅。專幹粉刷一行,別的不幹。他要是給您刷好一間屋子,屋裏任嘛甭放,單坐著,就賽升天一般美。最別不叫絕的是,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別不信!他還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隻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倘若沒這一本事,他不早餓成幹兒了?
但這是傳說。人信也不會全信。行外的沒見過的不信,行內的生氣愣說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個徒弟叫曹小三。當徒弟的開頭都是端茶、點煙、跟在屁股後邊提東西。曹小三當然早就聽說過師傅那手絕活,一直半信半疑這回非要親眼瞧瞧。
那天,頭一次跟隨師傅出去幹活,到英租界鎮南道給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漿。到了那兒,刷子李跟隨管事的人一談,才知道師傅派頭十足。照他的規矩一天隻刷一間屋子。這洋樓大小九間屋,得刷九天。幹活前,他把隨身帶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開,果然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穿上這身黑,就賽跟地上一桶白漿較上了勁。
一間屋子,一個屋頂四麵牆,先刷屋頂後刷牆。頂子尤其難刷,蘸了稀溜溜粉漿的板刷往上一舉,誰能一滴不掉?一掉準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舉刷子,就賽沒有蘸漿。但刷子劃過屋頂,立時勻勻實實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說這蘸漿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好賽伴著鼓點,和著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牆麵“啪”的清脆一響,極是好聽。啪啪聲裏,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牆麵,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麵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關心的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
刷子李幹活還有個規矩,每刷完一麵牆,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會兒,抽袋煙,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麵牆。此刻,曹小三借著給師傅倒水點煙的機會,拿目光仔細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麵牆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連一個芝麻大小的粉點也沒發現。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可是,當刷子李刷完最後一麵牆,坐下來,曹小三給他點煙時,竟然瞧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一個白點,黃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紮眼。完了!師傅露餡了,他不是神仙,往日傳說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但他怕師父難堪,不敢說,也不敢看,可妨不住還要掃一眼。
這時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說話:“小三,你瞧見我褲子上的白點了吧。你以為師傅的能耐有假,名氣有詐,是吧。傻小子,你再細瞧瞧吧——”
說著,刷子李手指捏著褲子輕輕往上一提,那白點即刻沒了,再一鬆手,白點又出現,奇了!他湊上臉用神再瞧,那白點原是一個小洞!剛才抽煙時不小心燒的。裏邊的白襯褲打小洞透出來,看上去就跟粉漿落上去的白點一模一樣!
刷子李看著曹小三發怔發傻的模樣,笑道:“你以為人家的名氣全是虛的?那你在騙自己。好好學本事吧!”
曹小三學徒頭一天,見到聽到學到的,恐怕別人一輩子也未準明白呢!
馮五爺
--------------------------------------------------------------------------------
--------------------------------------------------------------------------------
馮五爺是浙江寧波人。馮家出兩種人,一經商,一念書。馮家人聰明,腦袋瓜賽粵人翁伍章雕刻的象牙球,一層套一層,每層一花樣。所以馮家人經商的成巨富,念書的當文豪做大官。馮五爺這一輩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幾位兄長遠在上海天津開廠經商,早早的成家立業,站住腳跟。惟獨馮五爺在家啃書本。他人長得賽條江鯽,骨細如魚刺,肉嫩如魚肚,不是賺錢發財的長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過的書,你讀上句,他背下句,這能耐據說隻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於他出口成章,落筆生花,無人不服。都說這一輩馮家的出息都在這五爺身上了。
馮五爺二十五,父母入土,他賣房地、攜家帶口來到天津衛,為的是投兄靠友,謀一條通天路。
他心氣高,可天津衛是商埠,毛筆是用來記帳的,沒人看書,自然也沒人瞧得起念書的。比方說,地上有黃金也有書本,您撿哪樣?別人發財,馮五爺眼熱,腦筋一歪,決意下海做買賣。但此道他一竅不通,幹哪行呢?
中國人想賺錢,第一個念頭便是開飯館。民以食為天,民為食花錢;一天三頓飯,不吃腿就軟,錢都給了飯館老板。天津的錢又都在商人手裏,商界的往來大半在飯桌上。再說,天津產鹽,吃菜口重,寧波菜鹹,正合口味。於馮五爺拿定主意,開個寧波風味的館子,便在馬家口的鬧市裏,選址蓋房,取名“狀元樓”。擇個吉日,升匾掛彩,燃鞭放炮,飯館開張了。馮五爺身穿藏藍暗花大褂,胸前晃著一條純金表鏈,中印分頭,滿頭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廳迎賓迎客,應付八方。念書的人,講究禮節,談吐又好,很得人緣。再說,狀元樓是天津衛獨一家寧波館,海魚河蝦都是天津人解饞的食品,在寧波廚子手裏一做,比活魚活蝦還鮮。故此開張以來,天天坐滿堂,晚上一頓還得“翻台”,上一長,賺錢並不多。馮五爺納悶,天天一把把銀錢,賽一群群鳥飛進來,都落到哪兒去了?往後再瞧帳,喲,反倒出了赤字!
一日,一個打寧波幫工來的小夥計,抖著膽子告訴他,廚房裏的雞鴨魚肉,進到客人嘴裏的有限,大多給廚子夥計們截牆扔出去,外邊有人接應。狀元樓有多少錢經得住天天往外扔?
馮五爺盛怒之後,心想自己嘛腦袋,《二十四史》背得滾瓜爛熟,能拿這幫端盤子炒菜的沒轍?這就開刀了。除去那個打寧波老家帶來的胖廚子沒動,其餘夥計全轟走,斬草除根換一撥人,還在後院牆頭安裝電網,以為從此相安無事,可帳上仍是赤字,怎麽回事?
又一日,住在狀元樓鄰近一位婆子,咬耳朵對他說,每天後晌,垃圾車一到,一搖鈴鐺,打狀元樓裏抬出的七八個土箱子,隻有上邊薄薄一層是垃圾,下邊全是鐵皮罐頭、整袋鹹魚、好酒好煙。原來內外勾結,用這法兒把東西弄走。這不等於拿土箱子每天往外抬錢嗎?馮五爺趕在一個後晌倒垃圾的時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大怒之下,再換一撥人。人是換了,但帳本上的赤字還是沒有換掉。
馮五爺不信自己無能。天天到館子瞪大眼珠,內內外外巡視一番,卻看不出半點毛病。文人靠想象過日子,真落到生活的萬花筒裏,便是“自作聰明真傻瓜”。狀元樓就賽破皮球,撒氣露風,眼瞅著敗落下來。買賣賽人,靠一股氣兒活著,氣泄了,誰也沒轍。愈少客人,客人愈少;油水沒油,夥計散夥。飯廳有時隻開半邊燈了。
馮五爺心裏隻剩下一點不服。
再一日,身邊使喚的小僮對他說,外頭風傳,狀元樓裏最大的偷兒不是別人,就是那個打老家帶來的胖廚子。據說他偷癮極大,無日不偷,無時不偷,無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樣東西走,而且偷術極高,絕對查看不出。馮五爺不肯相信,這胖廚子當年給自己父親做飯,胖廚子的父親給自己爺爺做飯,他家的根早紮在馮家了。倘若他是賊,誰還會不是賊?
但是,馮五爺究竟幹了兩年的買賣,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聽到的假話比真話多,心裏也多了一個心眼兒了。當日晚上,狀元樓該關燈閉門時候,馮五爺帶著小僮到飯館前廳,搬一把藤椅,撂在通風處,仰麵一躺,說是歇涼,實是捉賊。
等了不久,胖廚子封上爐火,打後頭廚房出來,正要回家。他光著腦袋一身肉,下邊隻穿一條大白褲衩,趿拉一雙破布鞋,肩上搭一條汗巾,手提一盞紙燈籠。他瞅見老板,並不急著脫身離去,而是站著說話。那模樣賽是說:“您就放開眼瞧吧!
馮五爺嘴裏搭訕,一雙文人的銳目利眼卻上上下下打量他,心中一邊揣度--這光頭光身,往哪兒藏掖?破鞋裏也塞不了一盒煙嗬!燈籠通明雪亮,裏頭放點嘛也全能照出來。褲衩雖大,但給大廳裏來回來去的風一吹,大腿屁股的輪廓都看得清清楚楚,還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條擦汗的手巾裏裹著點什麽?心剛生疑,不等他說,胖廚子已把汗巾從肩上拿下,甩手扔給小僮,說道:“外邊都涼了,我帶這條大毛巾做什麽,煩你給搭在後院的晾衣繩上吧!”說完辭過馮五爺,手提燈籠,大搖大擺走了。
馮五爺叫小僮打開毛巾,裏頭嘛也沒有,差點冤枉好人。
可是轉天,這小僮打聽到,胖廚子昨晚使的花活,在那燈籠上。原來插洋蠟的燈座不是木頭的,而是拿一塊凍肉鏇的,這塊肉足有二斤沉!可人家居然就在馮五爺眼皮子底下,使燈照著,大模大樣提走了,真叫絕了!
馮五爺聽罷,三天沒說話,第四天就把狀元樓關了。有人勸他重返文苑,接著念書,他搖頭歎息。念書得信書。他連念書的人能耐還是不念書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還會有念書的心思?
藍 眼
--------------------------------------------------------------------------------
--------------------------------------------------------------------------------
古玩行中有對天敵,就是造假畫的和看假畫的。造假畫的,費盡心機,用盡絕招,為的是騙過看假畫的那雙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畫的,卻憑這雙眼識破天機,看破詭計,捏著這造假的家夥沒藏好的尾巴尖兒,打一堆畫裏把它抻出來,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這看假畫的名叫藍眼。在鍋店街裕成公古玩鋪做事,專看畫。藍眼不姓藍,他姓江,原名在棠,藍眼是他的外號。天津人好起外號,一為好叫,二為好記。這藍眼來源於他的近視鏡,鏡片厚得賽瓶底,顏色發藍,看上去真賽一雙藍眼。而這藍眼的關鍵還是在他的眼上。據說他關燈看畫,也能看出真假;話雖有點玄,能耐不摻假。他這藍眼看畫時還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畫,雙眼無神;看真畫,一道藍光。
這天,有個念書打扮的人來到鋪子裏,手拿一軸畫。外邊的題簽上寫著“大滌子湖天春色圖”藍眼看似沒看,他知道這題簽上無論寫嘛,全不算數,真假還得看畫。他刷地一拉,疾如閃電,露出半尺畫心。這便是藍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畫無論大小,隻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這半尺畫說話,絕不多看一寸一分。藍眼麵對半尺畫,眼鏡片刷地閃過一道藍光,他抬起頭問來者:
“你打算賣多少錢?”
來者沒急著要價,而是說:
“聽說西頭的黃三爺也臨摹過這幅畫。”
黃三爺是津門造假畫的第一高手。古玩鋪裏的人全怕他。沒想到藍眼聽賽沒聽,又說一遍:
“我眼裏從來沒有什麽黃三爺。你說你這畫打算賣多少錢吧。”
“兩條。”來者說。這兩條是二十兩黃金。
要價不低,也不算太高,兩邊稍稍地你抬我壓,十八兩便成交了。
打這天起,津門的古玩鋪都說鍋店街的裕成公買到一軸大滌子石濤的山水,水墨淺絳,蒼潤之極,上邊還有大段題跋,尤其難得。有人說這件東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來的。來賣畫的人不大在行,藍眼卻抓個正著。花錢不少,東西更好。這麽精的大滌子,十年內天津的古玩行就沒現過。那時沒有報紙,嘴巴就是媒體,愈說愈神,愈傳愈廣。接二連三總有人來看畫,裕成公都快成了綢緞莊了。
世上的事,說足了這頭,便開始說那頭。大約事過三個月,開始有人說裕成公那幅大滌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幾遍就稀湯寡水,沒了精神。真假畫的分別是,真畫經得住看,假畫受不住瞧。這話傳開之後,就有新聞冒出來──有人說這畫是西頭黃三爺一手造的贗品!這話不是等於拿盆髒水往人家藍眼的袍子上潑嗎?
藍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傳得愈玄。後來就說得有鼻子有眼兒了。說是有人在針市街一個人家裏,看到了這軸畫的真品。於是,又是接二連三,不間斷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鋪看畫,但這回是想瞧瞧黃三爺用嘛能耐把藍眼的眼蒙住的。向來看能人栽跟頭都最來神兒!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爺心裏有點發毛,便對藍眼說:“我信您的眼力,可我架不住外頭的閑話,擾得咱鋪子整天亂哄哄的。咱是不是找個人打聽打聽那畫在哪兒。要真有張一模一樣的畫,就想法把它亮出來,分清楚真假,更顯得咱高。”
藍眼聽出來老板沒底,可是流言閑語誰也沒轍,除非就照老板的話辦,真假一齊亮出來。人家在暗處鬧,自己在明處贏。
佟老板打來尤小五。尤小五是天津衛的一隻地老鼠,到處亂鑽,嘛事都能叫拿耳朵摸到。他們派尤小五去打聽,轉天有了消息。原來還真的另有一幅大滌子,也叫《湖天春色圖》,而且真的就在針市街一個姓崔的人家!佟老板和藍眼都不知道這崔家是誰。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著藍眼去看。藍眼不能不去,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鏡片刷刷閃過兩道藍光,傻了!
真畫原來是這幅。鋪子裏那幅是假造的!這兩幅畫的大小、成色、畫麵,全都一樣,連圖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氣不同──瞧,這幅真的是神氣!
他當初怎麽打的眼,已經全然不知。此時麵對這畫,真恨不得鑽進地裏去。他二十年沒錯看過一幅。他藍眼簡直成了古玩行裏的神。他說真必真,說假準假,沒人不信。可這回一走眼,傳了出去,那可毀了。看真假畫這行,看對一輩子全是應該的,看錯一幅就一跟頭栽到底。
他沒出聲。回到店鋪跟老板講了實話。裕成公和藍眼是連在一塊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決定把崔家那軸大滌子買過來,花大價錢也在所不惜。兩幅畫都攥在手裏,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說了。但辦這事他們決不能露麵,便另外花錢請個人,假裝買主,跟隨尤小五到崔家去買那軸畫。誰料人家姓崔的開口就是天價。不然就自己留著不賣了。買東西就怕一邊非買,一邊非不賣。可是去裝買主這人心裏有底,因為來時黃老板對他有話“就是砸了我鋪子,你也得把畫給我買來”。這便一再讓步,最後竟花了七條金子才買到手,反比先前買的那軸多花了兩倍的錢還多。
待把這軸畫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氣,雖然心疼錢,卻保住了裕成公的牌子。他叫夥計們把兩軸畫並排掛在牆上,徹底看個心明眼亮。等畫掛好,藍眼上前一瞧,眼鏡片刷刷刷閃過三道光。人竟賽根棍子立在那裏。萬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來還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剛買回來的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這才是人家造假畫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藍眼長的一雙是嘛眼?肚臍眼?
藍眼差點一口氣閉過去。轉過三天,他把前前後後的事情縷了一遍,這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有是黃三爺在暗處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鑽進來。人家真畫賣得不吃虧,假畫賣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來賣畫的那個書生打扮的人,不是對他說過“黃三爺也臨摹過這幅畫”嗎?人家有話在先,早就說明白這幅畫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誰?看來,這位黃三爺不單衝著錢來的,幹脆說是衝著自己來的。人家叫你手裏攢著真畫,再去買他造的假畫。多絕!等到他明白了這一層,才算明白到家,認栽到底!打這兒起,藍眼卷起被袱卷兒離開了裕成公。自此不單天津古玩行他這號,天津地麵也瞧不見了的影子。有人說他得一場大病,從此躺下,再沒起來。栽得真是太慘了!
再想想看,他還有更慘的──他敗給人家黃三爺,卻隻見到黃三爺的手筆,人家的麵也沒叫他見過呢!
所幸的是,他最後總算想到黃三爺的這一手。死得明明白白。
好嘴楊巴
--------------------------------------------------------------------------------
--------------------------------------------------------------------------------
津門勝地,能人如林,此間出了兩位賣茶湯的高手,把這種稀鬆平常的街頭小吃,幹得遠近聞名。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楊七;一位細白精明,人稱楊八。楊七楊八,好賽哥倆,其實卻無親無故,不過他倆的爹都姓楊罷了。楊八本名楊巴,由於“巴”與“八”音同,楊巴的年歲長相又比楊七小,人們便錯把他當成楊七的兄弟。不過要說他倆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親兄弟可比。楊七手藝高,隻管悶頭製作;楊巴口才好,專管外場照應,雖然裏裏外外隻這兩人,既是老板又是夥計,鬧得卻比大買賣還紅火。
楊七的手藝好,關鍵靠兩手絕活。
一般茶湯是把秫米麵沏好後,捏一撮芝麻灑在浮頭,這樣做香味隻在表麵,愈喝愈沒味兒。楊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麵,便灑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麵,沏好後又灑一次芝麻。這樣一直喝到見了碗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絕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鐵鍋炒過,再拿擀麵杖壓碎。壓碎了,裏麵的香味才能出來。芝麻必得炒得焦黃不糊,不黃不香,太糊便苦;壓碎的芝麻粒還得粗細正好,太粗費嚼,太細也就沒嚼頭了。這手活兒別人明知道也學不來。手藝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寫字畫畫差不多。
可是,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場作戲、八麵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時候,就更指著楊巴那張好嘴了。
那次,李鴻章來天津,地方的府縣道台費盡心思,究竟拿嘛樣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興?京城豪門,山珍海味不新鮮,新鮮的反倒是地方風味小吃,可天津衛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魚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難下決斷,幸虧知府大人原是地麵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過,便舉薦出“楊家茶湯”;茶湯粘軟香甜,好吃無險,眾官員一齊稱好,這便是楊巴發跡的緣由了。
這日下晌,李中堂聽過本地小曲蓮花落子,饒有興味,滿心歡喜,撒泡熱尿,身爽腹空,要吃點心。知府大人忙叫“楊七楊八”獻上茶湯。今兒,兩人自打到這世上來,頭次裏外全新,青褲青褂,白巾白襪,一雙手拿堿麵洗得賽脫層皮那樣幹淨。他倆雙雙將茶湯捧到李中堂麵前的桌上,然後一並退後五步,垂手而立,說是聽候吩咐,實是請好請賞。
李中堂正要嚐嚐這津門名品,手指尖將碰碗邊,目光一落碗中,眉頭忽地一皺,麵上頓起陰雲,猛然甩手“啪”地將一碗茶湯打落在地,碎瓷亂飛,茶湯潑了一地,還冒著熱氣兒。在場眾官員嚇懵了,楊七和楊巴慌忙跪下,誰也不知中堂大人為嘛犯怒?
當官的一個比一個糊塗,這就透出楊巴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時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沒喝過茶湯,不知道灑在浮頭的碎芝麻是嘛東西,一準當成不小心掉上去的髒土,要不哪會有這大的火氣?可這樣,難題就來了——
倘若說這是芝麻,不是髒東西,不等於罵中堂大人孤陋寡聞,沒有見識嗎?倘若不加解釋,不又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髒東西?說不說,都是要挨一頓臭揍,然後砸飯碗子。而眼下頂要緊的,是不能叫李中堂開口說那是髒東西。大人說話,不能改口。必須趕緊想轍,搶在前頭說。
楊巴的腦筋飛快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來了!隻見他腦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響,一邊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說完又是一陣響頭。
李中堂這才明白,剛才茶湯上那些黃渣子不是髒東西,是碎芝麻。明白過後便想,天津衛九河下梢,人性練達,生意場上,心靈嘴巧。這賣茶湯的小子更是機敏過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錯把芝麻當做髒土,而三兩句話,既叫自己明白,又給自己麵子。這聰明在眼前的府縣道台中間是絕沒有的,於是對楊巴心生喜歡,便說:
“不知者當無罪!雖然我不喜歡吃碎芝麻(他也順坡下了),但你的茶湯名滿津門,也該嘉獎!來人呀,賞銀一百兩!”
這一來,叫在場所有人摸不著頭腦。茶湯不愛吃,反倒獎巨銀,為嘛?傻啦?楊巴趴在地上,一個勁兒地叩頭謝恩,心裏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楊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楊家茶湯”也被人們改稱做“楊巴茶湯”了。楊七反倒漸漸埋沒,無人知曉。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因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
蔡二少爺
--------------------------------------------------------------------------------
--------------------------------------------------------------------------------
蔡家二少爺的能耐特別——賣家產。
蔡家的家產有多大?多厚?沒人能說清。反正人家是天津出名的富豪,折騰鹽發的家,有錢做官,幾代人還全好古玩。庚子事變時,老爺子和太太逃難死在外邊。大少爺一直在上海做生意,有家有業。家裏的東西就全落在二少爺身上。二少爺沒能耐,就賣著吃,打小白臉吃到滿臉胡茬,居然還沒有“坐吃山空”。人說,蔡家的家產夠吃三輩子。
敬古齋的黃老板每聽這句話,就心裏暗笑。他多少年賣蔡家的東西。名人家的東西較比一般人的東西好賣。而黃老板憑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爺上邊幾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單沒假,而且一碼是硬梆梆的好東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賣的東西一多半經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來的東西是珠寶玉器,字畫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一包的舊衣服了。東西雖然不錯,卻漸漸顯出河幹見底的樣子。這黃老板對蔡二少爺的態度也就一點點地變化。十五年前,他買二少爺的東西,全都是親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爺有東西賣,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後邊;五年前,已經變成二少爺胳肢窩裏夾著一包舊衣服,自個兒跑到敬古齋來。
這時候,黃老板耷拉著眼皮說:“二少爺,麻煩您把包兒打開吧!”連夥計們也不上來幫把手。黃老板拿個尺子,把包裏的衣服一件件挑出來,往旁邊一甩,同時嘴裏叫個價錢,好賽估衣街上賣布頭的。最後結賬時,全是夥計的事,黃老板人到後邊喝茶抽煙去了。黃老板自以為摸透了蔡家的命脈。可近兩年這脈相可有點古怪了。
蔡家二少爺忽然不賣舊衣,反過來又隔三差五派人叫他到蔡家去。海闊天空地先胡扯半天,扭身從後邊櫃裏取出一件東西給他看。件件都是十分成色的古玩精品。不是康熙五彩的大碟子,就是一把沈石田細筆的扇子。二少爺把東西往桌上一撂那神氣,好賽又回到十多年前。黃老板說:“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二少爺的箱底簡直沒有邊啦!東西賣了快二十年,還是拿出一件是一件!”蔡二少爺笑笑,隻淡淡說一句:“我總不能把祖宗留下來的全賣了,那不成敗家子了嗎?”可一談價就難了,每件東西的要價比黃老板心裏估計的賣價還高,這在古玩裏叫做:脖梗價。就是逼著別人上吊。
像蔡家這種人家賣東西,有兩種賣法:一是賣窮,一是賣富。所謂賣窮,就是人家急等著用錢,著急出手,碰上這種人,就賽撞上大運;所謂賣富,就是人家不缺錢花,能賣大價錢才賣。遇到這種人,死活沒辦法。蔡二少爺一直是賣窮,嘛時候改賣富了?
一天,北京琉璃廠大雅軒的毛老板來到敬古齋。這一京一津兩家古玩店,平日常有往來,彼此換貨,互找買主,熟得很。
毛老板進門就瞧見古玩架上有件東西很眼熟,走近一看,一個精致的紫檀架上,放著一疊八片羊脂玉板刻的《金剛經》,館閣體的蠅頭小字,講究之極,還描了真金。他扭臉對黃老板說:“這東西您打哪來的?”臉上的表情滿是疑惑。
黃老板說:“半個月前新進的,怎麽?”
毛老板追問一句:“誰賣您的?”
黃老板眼珠一轉。心想你們京城人真不懂規矩,古玩行裏,對人家的買主或賣主都不能亂打聽。他笑了笑,沒搭茬。
毛老板覺出自己問話不當。改口說:“是不是你們天津的蔡二少爺勻給您的?這東西是打我手裏買的。”
黃老板怔住。禁不住說:“他是賣主呀!怎麽還買東西?”
毛老板接過話:“我一直以為他是買主,怎麽還賣,要不我剛才問你。”
兩人大眼對小眼,都發傻。
毛老板忽指著櫃上的一個大明成化的青花瓶子說:“那瓶子也是我賣給他的!他多少錢給您的?我可是跟白扔一樣讓給他的。”
毛老板還蒙在鼓裏,黃老板心裏頭已經真相大白。他不能叫毛老板全弄明白。待毛老板走後,他馬上對夥計們說:“記住,蔡二少爺不能再打交道了。這王八蛋賣東西賣出能耐來了,已經成精了!”
閑言碎語:幹什麽都能成“精”,今兒咱們選了這篇放在“財富頻道”上,就是想讓幾位瞧瞧,活個心眼兒就是錢。雖說,故事裏這主兒的手段有點兒黑,但那點子您還真得學著點,省得讓人蒙。
背頭楊
--------------------------------------------------------------------------------
--------------------------------------------------------------------------------
光緒庚子後,社會維新,人心思變,光怪陸離,無奇不有,大直沽冒出一個奇人,人稱背頭楊。當時,男人的辮子剪得太急,而且頭發受之父母,不肯剪去太多,剪完後又沒有新發型接著,於是就剩下一頭長長的散發,賽玉米穗子背在後腦殼上,俗稱馬子蓋,大名叫背頭。背頭便成了維新的男人們流行的發式了。
既然如此,這個留背頭姓楊的還有嘛新鮮的?您問得好,我告您——這人是女的!
大直沽有個姓楊的大戶。兩個沒出門的閨女。楊大小姐,斯文好靜,整天呆在家;楊二小姐,激進好動,終日外邊跑,模樣和性情都跟小子們一樣,而且好時髦,外邊流行什麽,她就立即弄到自己身上來。她頭次聽到革命二字,馬上就鉸了頭發,仿照維新的男人們留個背頭,這在當時可是個大新聞。可她不管家裏怎麽鬧,外頭怎麽說,我行我素,快意得很。
但沒出十天,麻煩就來了——
這天榜晚,背頭楊打老龍頭的西學堂聽完時事演講回家,下邊憋了一泡尿。她急著往家趕,愈急愈憋不住。簡直賽江河翻浪,要決口子。她見道邊有間茅廁,便一頭鑽進去。
天下的茅廁都是一邊男一邊女,中間隔道牆,左男右女。她正解褲帶的當口,隻聽蹲著的一個女的大聲尖叫:“流氓,流氓!”跟著,另一個也叫起來,聲音更大,她給這一叫弄懵了。鬧不清流氓在哪兒,提著褲子跑出去,誰料裏邊的幾個女的跟著跑出來,喊打叫罵,認準她是個到女廁所占便宜的壞小子。過路的人上來把她截住,一擁而上,連踢帶打。背頭楊叫著:“別打,別打,我是女的!”誰料招致更凶猛的毆打:“打就打你這冒牌的‘女的’!”直到巡警來,認出這是楊家的二小姐,才把她救出來送回家。背頭楊給打得一身包,臉上掛了彩,見了爹娘,又哭又鬧,一連多少天,那就不去說了。
打這兒,背頭楊在外邊再不敢進茅廁。憋急了就是尿在褲兜裏,也不去茅廁。她不能進男廁,更不能進女廁。一時間,連自己是男是女也弄不清了。
她不去找事,可是事來找她。
她聽說,大直沽一帶的女廁所接連出事。據說總有個留背頭的男子闖進去,進門就說:“我是背頭楊。”唬住對方,占些便宜後扭身就跑。雖然沒出大事,卻鬧得人心惶惶。還有些地麵上的小混混也趁火打劫,在女廁所的牆外時不時叫一嗓子:“背頭楊來了!”叫這一帶的女廁所都賽鬧鬼的房子,沒人敢進去。
背頭楊真弄不明白,維新怎麽會招來這麽多麻煩,不過留一個背頭,連廁所也進不得。而且是進廁所不行,不進廁所也不行。不知是她把事情擾亂,還是事情把她擾亂。一賭氣,她在屋裏呆了兩個月。慢慢頭發長了,恢複了女相,哎,這一來女廁所自然就隨便進了,而且女廁所也肅靜起來,好似天底下的麻煩全沒了。
小楊月樓義結李金鏊
--------------------------------------------------------------------------------
--------------------------------------------------------------------------------
民國二十八年,龍王爺闖進天津衛,大小樓房全賽站在水裏。三層樓房水過腿,兩層樓房水齊腰,小平房便都落得“沒頂之災”了。街上行船,窗戶當門,買賣停業,車輛不通,小楊月樓和他的一班人馬,被困在南市的慶雲戲院。那時候,人都泡在水裏,哪有心思看戲?這班子二十來號人便睡在戲台上。
龍王爺賴在天津一連幾個月,戲班照樣人吃馬喂,把錢使淨,便將十多箱行頭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萬成當”。等到水退了,火車通車,小楊月樓急著返回上海,湊錢買了車票,就沒錢贖當了,急得他鬧牙疼,腮幫子腫得老高。戲院一位熱心腸的小夥計對他說:“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幫忙,那人仗義,拿義氣當命。憑您的名氣,有求必應。”
李金鏊是天津衛出名的一位大鍋夥,混混頭兒。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鍋,絕不含糊,死千一個。雖然黑白道上,也講規矩講臉麵講義氣,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幹過不少,小楊月樓卻從來不沾這號人。可是今兒事情逼到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
他跟隨這小夥計到了西頭,過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籬笆牆,柵欄門,幾間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這破瓦寒窯裏?小夥計卻截門一聲呼:“李二爺!”
應聲打屋裏貓腰走出一個人來,出屋直起身,嚇了小楊月樓一跳。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賽門寬,老臉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夠改成個大床單,上邊還油了幾塊。小楊月樓以為找錯了人家,沒想到這人說話嘴上賽扣個罐子,甕聲甕氣問道:“找我幹嗎?”口氣挺硬,眼神極橫,錯不了,李金鏊!
進了屋,屋裏賽破廟,地上是土,條案上也是土,東西全是東倒西歪;迎麵那八仙桌子,四條腿缺了一條,拿磚頂上;桌上的茶壺,破嘴缺把,磕底裂肚,蓋上沒疙瘩。小楊月樓心想,李金鏊是真窮還是裝窮?若是真窮,拿嘛幫助自己?於是心裏不抱什麽希望了。
李金鏊打量來客,一身春綢褲褂,白絲襪子,黑禮服呢!鞋,頭戴一頂細辮巴拿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畫的斑竹折扇。他瞄著小楊月樓說:“我在哪兒見過你?”眼神還挺橫,不賽對客人,賽對仇人。
戲院小夥計忙做一番介紹,表明來意。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說:“我眼拙,楊老板可別在意。您到天津衛來唱戲,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氣!哪能叫您受治、委屈!您明兒晌後就去‘萬成當’拉東西去吧!”說得真爽快,好賽天津衛是他家的。這更叫小楊月樓滿腹狐疑,以為到這兒來做戲玩。
轉天一早,李金鏊來到河北大街上的“萬成當”,進門朝著高高的櫃台仰頭叫道:“告你們老板去,說我李金鏊拜訪他來了!”這一句,不單把櫃上的夥計嚇跑了,也把來典當的主顧嚇跑了。老板慌張出來,請李金鏊到樓上喝茶,李金鏊理也不理,隻說:“我朋友楊老板有幾個戲箱押在你這裏,沒錢贖當,你先叫他搬走,交情記著,咱們往後再說。”說完撥頭便走。
當日晌後,小楊月樓帶著幾個人碰運氣賽的來到“萬成當”,進門卻見自己的十幾個戲箱——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頭箱、旗把箱等等,早已擺在櫃台外邊。小楊月樓大喜過望,竟然叫好喊出聲來。這樣便取了戲箱,高高興興返回上海。
小楊月樓走後,天津衛的鍋夥們聽說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義氣,紛紛來到“萬成當”,要把小楊月樓欠下的贖當錢補上。老板不肯收,鍋夥們把錢截著櫃台扔進去就走。多少亦不論,反正多得多。這事又傳到李金鏊耳朵裏。李金鏊在北大關的天慶館擺了幾桌,將這些代自己還情的弟兄們著實宴請一頓。
誰想到小楊月樓回到上海,不出三個月,寄張銀票到天津“萬成當”,補還那筆欠款,“萬成當”收過鍋夥們的錢,哪敢再收雙份,老板親自捧著錢給李金鏊送來了。李金鏊嘛人?不單分文不取,看也沒看,叫人把這筆錢分別還給那幫代他付錢的弟兄。至此,錢上邊的事清楚了,誰也不欠誰的了。這事本該了結,可是情沒結,怎麽結?
轉年冬天,上海奇冷,黃浦江冰凍三尺,大河蓋上蓋兒。甭說海上的船開不進江來,江裏的船晚走兩天便給凍得死死的,比拋錨還穩當。這就斷了碼頭上腳伕們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們,肚子裏的東西一天比一天少,快隻剩下涼氣了。恰巧李金鏊到上海辦事,見這情景,正愁沒轍,抬眼瞅見小楊月樓主演《芸娘》的海報,拔腿便去找小楊月樓。
趕到大舞台時,小楊月樓正是閉幕卸裝時候,聽說天津的李金鏊在大門外等候,臉上帶著油彩就跑出來。隻見台階下大雪裏站著一條高高漢子。他口呼:“二哥!”三步並兩步跑下台階。腳底板給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臉對李金鏊還滿是歡笑。
小楊月樓在錦江飯店盛宴款待這位心中敬佩的津門恩人。李金鏊說:“楊老板,您喂得飽我一個腦袋,喂不飽我黃浦江邊的上千個扛活的弟兄。如今大河蓋蓋兒,弟兄們沒飯轍,眼瞅著小命不長。”
小楊月樓慨然說:“我去想辦法!”
李金鏊說:“那倒不用。您隻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約到一塊兒,義演三天就成!戲票全給我,我叫弟兄們自個兒找主去賣。這麽做難為您嗎?”
小楊月樓說:“二哥真行,您叫我幫忙,又不叫我費勁。這點事還不好辦嗎?”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像趙君玉、周信芳、黃玉麟、劉筱衡、王芸芳、劉斌昆、高百歲等等,全都約齊,在黃金戲院舉行義演。戲票由天津這幫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裏去賣。這些主家花錢買幾張票,又看戲,又幫忙,落人情,過戲癮,誰不肯?何況這麽多名角同台獻技,還是《龍鳳呈祥》、《紅鬃烈馬》一些熱鬧好看的大戲,更是千載難逢。一連三天過去,便把凍成冰棍的上千個弟兄全救活了。
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臨行前,小楊月樓又是設宴送行。酒足飯飽時,小楊月樓叫人拿出一大包銀子,外頭拿紅紙包得四四方方,送給李金鏊。既是盤纏,也有對去年那事謝恩之意。李金鏊一見錢,麵孔馬上板起來,沉下來的嗓門更顯得甕聲甕氣。他說道:“楊老板,我這人,向例隻交朋友,不交錢。想想看,您我這段交情,有來有往,打誰手裏過過錢?誰又看見過錢?折騰來折騰去,不都是那些情義嗎?錢再多也經不住花,可咱們的交情使不完!”說完起身告辭。
小楊月樓叫李金鏊這一席話說得又熱又辣,五體流暢。第二天唱《花木蘭》,分外的精氣神足,嗓門冒光,整場都是滿堂彩。
死 鳥
--------------------------------------------------------------------------------
--------------------------------------------------------------------------------
天津衛的人好戲謔,故而人多有外號。有人的外號當麵叫,有人的外號隻能背後說,這要看外號是怎麽來的。凡有外號,必有一個好笑的故事;但故事和故事不同,有的故事可以隨便當笑話說,有的故事人卻不能亂講;比方賀道台這個各色的雅號——死鳥。
賀道台相貌普通,賽個豬崽。但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他的能耐有兩樣,一是伺候頭兒,一是伺候鳥。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別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後邊,跟慢跟緊全都不成。跟得太慢,遇事上不去,叫上司著急;跟得太緊,弄不好一腳踩在上司的後腳跟上,反而惹惱了上司。而且光是賽條小狗那樣跟在後邊也不成。還得善於察言觀色,摸透上司脾氣,知道嘛時候該說嘛,嘛時候不該說嘛;挨訓時俯首貼耳,挨罵時點頭稱是。上司罵人,不準是你的不是,有時不過是上司發發威和舒舒氣罷了。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皺眉撇嘴,露出煩惱,那就叫上司記住了。從此,官兒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這種不是人幹的事,賀道台卻得心應手,做得從容自然。人說,賀道台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說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氣簍子,一條順毛驢,三腳踹不出個屁來,對麽?
說完他伺候頭兒,再說他伺候鳥兒。
伺候鳥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別以為把鳥關在籠子裏,放點米,給點蟲,再加點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種鳥有一種鳥的習慣,差一點就閉眼戧毛,耷拉翅膀;一隻鳥有一隻鳥的性子,不依著它就不唱不叫,動也不動,活的賽死的差不多。人說賀道台上輩子準是鳥兒。他對鳥兒們的事全懂,無論嘛鳥,經他那雙小胖手一擺弄,毛兒鮮亮,活蹦亂跳,嗓子個個賽得過在天福茶園裏那個唱落子的一毛旦。
過年立夏轉天,在常關做事的一位林先生,打江蘇常州老家歇假回來,帶給他一隻八哥。這八哥個大肚圓,腿粗爪硬,通身烏黑,嘴兒金黃;叫起來,站在大街上也聽得清清楚楚。賀道台心裏歡喜說:“公雞的嗓門也沒它大。”
林先生笑道:“就是學人說話還差點。它總不好好學。怎麽教也不會,可有時不留神的話,卻給他學去了。不過,到您手裏一調理,保準有出息。”
賀道台也笑了。說道:“過三個月,我叫它能說快板書。”
然而,這八哥好比烈馬,一時極難馴服。賀道台用盡法子,它也學不會。賀道台罵它一句:“笨鳥。”第二天它卻叫了一天“笨鳥”。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後院都聽得清清楚楚,午覺也沒法兒睡。賀道台用罩子把籠子嚴嚴實實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悶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麵,竟對太太說:“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嚇了一跳。再一想,這不是前幾天老爺對她說的話嗎,不留神竟給它學去了。逗得太太格格笑半天。待賀道台回來,對老爺說了。沒等她去叫八哥再說一遍,八哥自己又說:“太太起痱子了吧!”
賀道台給逗得咧嘴直笑,還說:“這東西,連聲音也學我。”
太太說:“沒想到這壞東西竟這麽聰明。”
自此,賀道台分外仔細照料它。日子一長,它倒是學會了幾句什麽“給大人請安”、“請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類的話,隻是不好好說。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幾句老爺太太平時說的“起痱子”那類的話,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後合。
知府大人說:“賀大人,從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聰明了。”
賀道台得意這鳥,更得意自己。這話就暫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東城外的玉皇閣“攢九”,津門百姓照例都去登閣,俗稱九九登高。此時,天高氣爽,登高一望,心頭舒暢,塊壘皆無。這天直隸總督裕祿也來到了玉皇閣,興致非常好,順著那又窄又陡的樓梯,一口氣直爬到頂上的清虛閣。隨同來的文武官員全都跑前跑後,哄他高興。賀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著三岔河口上的往來帆影,說些提興致的話,直叫裕祿大人心頭賽開了花。從閣上下來,賀道台便說,自己的家就在不遠,希望大人賞臉,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決不肯屈尊到屬下家中作客。但今日興致高,竟答應了。賀道台的轎子便在前麵開道,其餘官員跟隨左右,騎龍駕虎一般去了。
賀道台的八哥籠子就掛在客廳窗前,裕大人一進門,它就叫:“給大人請安。”聲音嘹亮,一直送進裕祿的耳朵裏。
裕大人愈發興高采烈,說道:“這東西竟然比人還靈。”
賀道台應聲便說:“還不是因為大人來了。平時怎麽叫它說,它也不肯說。”
待端茶上來,八哥忽又叫道:“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頭對那籠子裏的八哥說:“這是你的錯了。現在什麽時候了,哪還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聲貫滿客廳,並一齊訕笑八哥是個傻瓜。
賀道台說:“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實這話並不是我教的,這東西總是時不時蹦出來一句,不知哪來的話。”
知府笑道:“還不是平日裏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想必賀大人總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記住了!”
裕祿笑道:“有什麽好茶,也請裕祿我嚐嚐。”
大家又笑起來。但八哥聽到了“裕祿”兩字,忽然翅膀一抖,跟著全身黑毛全日方起來,好賽發怒,聲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祿那王八蛋!”
滿廳的人全怔往。其實這一句眾人全聽到了,就在驚呆的一刻,這八哥又說一遍:“裕祿那王八蛋!”說得又清楚又幹脆。裕祿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聲:“太放肆了!”
賀道台慌忙趴在地上,聲音抖得快聽不見:“這不是我教給它的———”話到這裏,不覺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這句話,正是他每每在裕祿那裏受了窩囊氣後回來說的。怎麽偏偏給它記住了?這不是要他的命嗎?他渾身全是涼氣。
等他明白過來,裕祿和眾官員已經離去。隻他一個人還趴在客廳地上,他突然跳起來,朝那八哥衝去,一邊吼著:“你毀了我!我撕了你,你這死鳥!”
他兩手抓著籠子一扯,用力太大,籠子扯散,鳥飛出來,一把沒有抓住。這八哥穿窗飛出,落在樹上。居然把賀道台剛剛說的這話學會了,朝他叫道:“死鳥!”
賀道台叫仆人們用杆子打,用磚頭砍,爬上樹抓,八哥在樹頂上來回蹦了一會兒,還不住地叫:“死鳥!死鳥!死鳥!”最後才揮翅飛去,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自此,賀道台就得了“死鳥”的外號。而且人們傳這外號的時候,還總附帶著這個故事。
酒 婆
--------------------------------------------------------------------------------
--------------------------------------------------------------------------------
酒館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館得算頂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掛字號,屋裏連座位也沒有;櫃台上不賣菜,單擺一缸酒。來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車賣苦力的底層人。有的手捏一塊醬腸頭,有的衣兜裏裝著一把五香花生,進門要上二三兩,倚著牆角窗台獨飲。逢到人擠人,便端著酒碗到門外邊,靠樹一站,把酒一點點倒進嘴裏,這才叫過癮解饞其樂無窮呢!
這酒館隻賣一種酒,使山芋幹造的,價錢賤,酒味大。首善街養的貓從來不丟,跑迷了路,也會循著酒味找回來。這酒不講餘味,隻講衝勁,講嘴賽鏹水,非得趕緊咽,不然燒爛了舌頭嘴巴牙花嗓子眼兒。可一落進肚裏,跟手一股勁“騰”地躥上來,直撞腦袋,暈暈乎乎,勁頭很猛。好賽大年夜裏放的那種炮仗“炮打燈”,點著一炸,紅燈躥天。這酒就叫做“炮打燈”。好酒應是溫厚綿長,絕不上頭。但窮漢子們掙一天命,筋酸骨乏,心裏憋悶,不就為了花錢不多,馬上來勁,暈頭漲腦地灑脫灑脫放縱放縱嗎?
要說最灑脫,還是數酒婆。天天下晌,這老婆子一準來到小酒館,衣衫破爛,賽叫花子;頭發亂,臉色黯,沒人說清她嘛長相,更沒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卻都知道她是這小酒館的頭號酒鬼,尊稱酒婆。她一進門,照例打懷裏掏出個四四方方小布包,打開布包,裏頭是個報紙包,報紙有時新有時舊;打開報紙包,又是個綿紙包,好賽裏頭包著一個翡翠別針;再打開這綿紙包,原來隻是兩角錢她拿錢撂在櫃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燈”遞過去,她接過酒碗,舉手揚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賽倒進酒桶。待這婆子兩腳一出門坎,就賽在地上劃天書了。
她一路東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遠的地界,是個十字路口,車來車往,常常出事。您還甭為這婆子揪心,瞧她爛醉如泥,可每次將到路口,一準是“噔”地一下,醒過來了竟賽常人一般,不帶半點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過。她天天這樣,從無閃失。首善街上人家,最愛瞧酒婆這醉醺醺的幾步扭——-上擺下搖,左歪右斜,悠悠旋轉樂陶陶,看似風擺荷葉一般;逢到雨天,雨點淋身,便賽一張慢慢旋動的大傘了……但是,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為“炮打燈”就這麽一點勁頭兒,還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說醉就醉說醒就醒?
酒的訣竅,還是在酒缸裏。老板人奸,往酒裏摻水。酒鬼們對眼睛裏的世界一片模糊,對肚子裏的酒卻一清二楚,但誰也不肯把這層紙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報應,人近六十,沒兒沒女,八成要絕後。可一日,老板娘愛酸愛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給佛爺叩頭時,動了良心,發誓今後老實做人,誠實賣酒,再不往酒裏摻水摻假了。
就是這日,酒婆來到這家小酒館,進門照例還是掏出包兒來,層層打開,花錢買酒,舉手揚脖,把改假為真的“炮打燈”倒進肚裏……真貨就有真貨色。這次酒婆還沒出屋,人就轉悠起來了。而且今兒她一路上搖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搖,下身右搖,愈轉愈疾,初時賽風中的大鵬鳥,後來竟賽一個黑黑的大漩渦首善街的人看得驚奇,也看得納悶,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沒有酒醒,破天荒頭一遭轉悠到大馬路上,下邊的慘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這條街上絕了跡。小酒館裏的人們卻不時念叨起她來。說她才算真正夠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照例一飲而盡,不貪解饞,隻求酒勁。在酒館既不多事,也無閑話,交錢喝酒,喝完就走,從來沒賒過賬。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樂,不攪和別人。
老板聽著,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裏摻假的那天嗎?原來禍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別扭開了,心想這人間的道理真是說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騙人不對,還是誠實不對?不然為嘛幾十年拿假酒騙人,卻相安無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認真起來反倒毀了?
認 牙
--------------------------------------------------------------------------------
--------------------------------------------------------------------------------
治牙的華大夫,醫術可謂頂天了。您朝他一張嘴,不用說哪個牙疼、哪個牙酸、哪個牙活動,他往裏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賽假牙一樣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賽真牙一樣得用。他哪來的這麽大的能耐,費猜!
華大夫人善、正派、規矩,可有個毛病,便是記性差,記不住人,見過就忘,忘得幹幹淨淨。您昨天剛去他的診所瞧蟲子牙,今兒在街頭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認得您了,您惱不惱?要說他眼神差,他從不戴鏡子,可為嘛記性這麽差?也是費猜!
後來,華大夫出了一件事,把這兩個費猜的問題全解開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來了兩位便衣偵探,進門就問,今兒上午有沒有一個黑臉漢子到診所來?長相是絡腮胡子,腫眼泡兒,挨著右嘴角一顆大黑痣。華大夫搖搖頭說:“記不得了。”
偵探問:“您一上午看幾號?”
華大夫回答:“半天隻看六號。”
偵探說:“這就奇了!總共一上午才六個人,怎麽會記不住?再說這人的長相,就是在大街上掃一眼,保管也會記一年。告明白你吧,這人上個月在估衣街持槍搶了一家首飾店,是通緝的要犯,您不說,難道跟他有瓜葛?”
華大夫平時沒脾氣,一聽這話登時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鉗子在桌麵上蹦得老高。他說:“我華家三代行醫,治病救人,從不做違背良心的事。記不得就是記不得!我也明白告訴你們,那禍害人的家夥要給我瞧見,甭你們來找我,我找你們去!”
兩位偵探見牙醫動怒,齜著白牙,露著牙花,不像裝假。他們遲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華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來。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說那搶首飾店的家夥正在開封道上的“一壺春酒樓”喝酒呢!巡捕聞知馬上趕去,居然把這黑臉巨匪捉拿歸案了。
偵探說:“華大夫,您怎麽認出他來的?”
華大夫說:“當時我也在‘一壺春’吃飯,看見這家夥正跟人喝酒。我先認出他嘴角那顆黑痣,這長相是你們告訴我的,可我還不敢斷定就是他,天下不會隻有一個嘴角長痣的,萬萬不能弄錯!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顆虎牙,這牙我給他看過,記得,沒錯!我便趕緊報信來了!”
偵探說:“我還是不明白,怎麽一看牙就認出來了呢?”
華大夫哈哈大笑,說:“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認識人,可認識牙呀!”
偵探聽罷,驚奇不已。
青雲樓主
--------------------------------------------------------------------------------
--------------------------------------------------------------------------------
青雲樓主,海河邊一小文人的號。嘛叫小文人?就是在人們嘴邊絕對掛不上號,可提起他來差不多還都知道的那類文人。
此君臉窄身簿,皮黃肉幹,胳膊大腿又細又長,遠瞧賽幾根竹竿子上涼著的一張豆皮。但人不可貌相,海不可鬥量。他能寫能畫,能刻圖章,連托裱的事也行;可行家們說他——-手糙了點兒。因故,天津衛的買賣沒他寫的匾,飯莊藥鋪的牆上不掛他的畫。他於書畫這行,是又在行裏,又在行外。文人落到這步,那股子“懷才不遇”的滋味,是苦是酸,還是又苦又酸,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於是,青雲樓這齋號就叫他想出來了。他自號青雲樓主,還寫了一副對子掛在迎麵牆壁上:“人在青山裏,心臥白雲中”。他常常自言自語念這對子。每每念罷,閉目搖肩,真如隱士。然而,天津衛是個凡夫俗子的花花世界,青雲樓就在大胡同東口,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擠成個團兒。再說他隔牆就是四季春大酒樓,整天魚味肉味蔥味醬味換著樣兒往窗戶裏邊飄。關上窗戶?那管屁用窗玻璃攔得住魚鮮肉香,卻攔不住燈紅酒綠。一位鄰居對他說:“你這青雲樓幹脆也改成飯館算了。這青雲樓三字聽著還挺好聽,一叫準響!”
這話當時差點叫他死過去。
乾旋地轉,運氣有變。一天,有個好事的小子陳八,帶來一位美國人拜訪他。這人五十多歲,禿頭鼓眼大胡子,胡子裏頭瞧不見嘴。陳八說這老美喜歡中國的老東西,尤其是字畫。青雲樓主頭一回與洋人會麵,腦子發亂,手腳也忙,踩凳子掛畫時,差點來個人仰馬翻。那老美並沒注意到他,隻管去瞧牆上的畫,每瞧一幅,就哇啦哇啦叫一嗓子,好賽洗屁股時叫水燙著了。然後,嘬起嘴嘖嘖讚賞一翻。這一嘬嘴,就見有一個櫻桃樣的東西,又濕又紅,從他的胡子中間拱出來。青雲樓主定神一看,原是這老美的嘴唇。最後他用中文一個字一個字對青雲樓主說:“我、太、高、興、了、謝、謝——我、太、高、興、了、謝、謝——”他大概隻學了這幾個字,反反複複地說,一直告辭而去。
青雲樓主高興得要瘋。他這輩子,頭次叫人這麽崇拜。兩個月後,他收到一封洋文寫的信。他拿到《大公報》的報館去找懂洋文的朱先生。朱先生一看就笑了,對他說:“你用嘛法子,把人家老美都折騰出神經病來了他說他回國後天天眼睛裏都是你寫的字,晚上做夢也是你的字,還說他感到中國的藝術家絕對都是天才!”
青雲樓主如上青雲,身子發飄,一夜沒睡,天亮時,忽來靈感,揮筆給那老美寫了“寧靜致遠”四個大字,親手裱成橫披,送到郵局寄去。郵件裏還附一張信紙,提個要求,要人家把字掛在牆上後,無論如何站在這字前麵,照張照片寄來。他想,他要拿這照片給人看。給親友看,給街坊鄰居看,給那些小看他的人看,再給買賣家那幾個大老板看,給報館的編輯們看,最後在報上刊登出來。都看吧!瞪圓你們的狗眼看看吧!你們不認我,人家老美認我!
他在青雲樓中坐等三個月,直等到有點疑惑甚至有點泄氣時,一封外皮上寫著洋文的信終於寄來了。他忙撕開,抻出一封信,全是洋文,他不懂,裏邊並沒照片。再看信封,照片竟卡在裏邊,他捏住照片抻出來一瞧,有點別扭,不大對勁,他再細瞧,竟傻了。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邊照了像,可是字兒卻掛倒了,全朝下了!
張大力
--------------------------------------------------------------------------------
--------------------------------------------------------------------------------
張大力,原名叫張金璧,津門一員赳赳武夫,身強力蠻,力大沒邊,故稱大力。津門的老少爺們喜歡他,佩服他,誇他。但天津人有自己誇人的方法。張大力就有這麽一件事,當時無人不曉,現在沒人知道,因此寫在下邊——
侯家後一家賣石材的店鋪,叫聚合成。大門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鎖,鎖把也是石頭的。鎖上刻著一行字:
凡舉起此鎖者賞銀百兩
聚合成設這石鎖,無非為了證明它的石料都是堅實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鎖撂在這兒,沒人舉起過,甚至沒人能叫它稍稍動一動,您說它有多重?好賽它跟地殼連著,除非把地麵也舉到頭上去!
一天,張大力來到侯家後,看見這把鎖,也看見上邊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問一問,輕輕一撼,竟然搖動起來,而且賽搖一個竹籃子,這就招了許多人圍上來看。隻見他手握鎖把,腰一挺勁,大石鎖被他輕易地舉到空中。胳膊筆直不彎,臉上笑容滿麵,好賽舉著一大把花兒!
眾人叫好呼好喊好,張大力舉著石鎖,也不撂下來,直等著聚合成的夥計老板全出來,看清楚了,才將石鎖放回原地。老板上來笑嘻嘻說:
“原來張老師來了,快請到裏頭坐坐,喝杯茶!”
張大力聽了,正色道:“老板,您別跟我弄這套您的石鎖上寫著嘛,誰舉起它,賞銀百兩,您就快把錢拿來,我還忙著哪!”
誰料聚合成的老板並不理會張大力的話。待張大力說完,他不緊不慢地說道:“張老師,您隻瞧見石鎖上邊的字了,可石鎖底下還有一行字,您瞧見了嗎?”
張大力怔了。剛才隻顧高興,根本沒瞧見鎖下邊還有字。不單他沒瞧見,旁人也都沒瞧見。張大力腦筋一轉,心想別是老板唬他,不想給錢,以為他使過一次勁,二次再舉不起來了,於是上去一把又將石鎖高高舉到頭頂上,可抬眼一看,石鎖下邊還真有一行字,竟然寫著:
惟張大力舉起來不算
把這石鎖上邊和下邊的字連起來,就是:
凡舉起此鎖賞銀百兩,惟張大力舉起來不算!
眾人見了,都笑起來。原來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舉起這家夥。而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誇讚自己——張大力當然明白。
他扔了石鎖,哈哈大笑,揚長而去。
泥人張
--------------------------------------------------------------------------------
--------------------------------------------------------------------------------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裏。
泥人張大名叫張明山。鹹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一是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坐在那兒,為了瞧各樣的人,也為捏各樣的人。去大觀樓要看戲台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後一種的樣兒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裏飲酒,一邊留神四下裏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衝直撞往裏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著:“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裏邊請!”
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裏城外氣最衝的要算這位靠著販鹽賺下金山 的張錦文。他當年由於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為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麵叫他張五爺,背後叫他海張五。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
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隻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有把海張五當個人物。
但是不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裏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著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裏捏?在褲襠裏捏吧!”隨後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
這些話天慶館裏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著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麽“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隻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隻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裏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櫃台結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隻是隻有核桃大小。
海張五在那邊,隔著兩丈遠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著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
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
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身子,大模大樣坐在那裏。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著:
賤賣海張五
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樂。
三天後,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泥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兒個。
絕 盜
--------------------------------------------------------------------------------
--------------------------------------------------------------------------------
老城區和租界之間那塊地,是天津衛最野的地界。人頭極雜,邪事橫生。二十年代,這裏一處臨街小屋,來了一對青年男女租房結婚。新床新櫃,紅壺綠盆,漂漂亮亮裝滿一屋。大門外兩邊牆垛子上還貼了一雙紅喜字。結婚轉天一早,小兩口就出門做事上班。鄰居也不知他們姓甚名誰。
事過三天,小兩口去上班不久,忽然打東邊飛也似來了一輛拉貨的平板三輪。蹬車的是個老頭子,骨瘦肉緊,皮黑牙黃,小腿肚子賽兩個鐵球,一望便知是個長年蹬車的車夫。車板上蹲著兩個小子,全是十七八歲,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繩。這爺仨麵色都凶,看似來捉冤家。
老頭子把車直蹬到那新婚小兩口的門前,猛一刹車,車上兩小子蹦下來,奔到門前一看,扭頭對那老頭子說:“爹,人不在家,門還鎖著呢!”門板上確是掛著一把大洋鎖。
老頭子登時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腦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車大罵起來:“這不孝的禽獸,不管爹娘,跑到這兒造他媽宮殿來了。小二、小三,給我把門砸開!”
應聲,那兩個小子掄起板斧,把門鎖砸散。門兒大開,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頭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聲大嚇人:
“好嗬,沒心沒肺的東西!從小疼你抱你喂你寵你,把你這白眼狼養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請大夫吃藥沒錢,你一個子兒不給,弄個小妖精藏到這兒享福來,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著幹嘛!把屋裏東西全給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們大哥,我就砸折你倆的腿!”
那兩個小子七手八腳,把屋裏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來,往車上堆。
鄰居們跑出來圍觀。聽這老頭子一通罵,才知道那新婚小兩口的來曆。這種連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沒人出來管。再說那老頭子怒火正旺,人像過年放的火炮,一個勁兒往上躥,誰攔他,他準和誰玩命!
東西搬得差不多,那兩個子說:“爹,大家夥抬不動,怎麽辦?”
老頭子一聲驚雷落地:“砸!”
跟手一通亂響,最後玻璃杯子打屋裏也扔了出來,這才罷手。老頭子依舊怒氣難消,吼一句:“明兒見麵再說!”便揚長而去。
門兒大敞開沒人管,晾了一整天。鄰居們遠遠站著,沒人上前,可誰也沒離開。等著那小兩口回來有戲看。
下晌,新婚的小兩口打西邊有說有笑地回來。到家門口一看,懵了。過去問鄰居,一直站在那裏的鄰居反而紛紛散開。有位大爺出來說話,顯然他對這不盡孝心的年輕人不滿,朝新郎說道:
“早上,你爹和你兄弟們來了,是他們幹的。你回你爹媽那兒去看看吧!”
新郎一聽,更懵。忽然禁不住大聲叫道:“我哪還有爹呀!我三歲時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隻一個姐姐嫁到關外去,哪來的兄弟?”
“嘛?”大爺一驚。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時腦筋沒轉過來,還是說,“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兩口趕緊去局子報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沒找到他們那個“爹”。
天津衛的盜案千奇百怪,這一樁卻數第一。偷盜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盜的損失財物不說,反當了“兒子”,而且還叫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來。若是忍不住跟人說了,招不來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黴。多損,多辣,多絕——多邪!
小達子
--------------------------------------------------------------------------------
--------------------------------------------------------------------------------
其貌兒不揚,短脖短腿,灰眼灰皮,軟綿綿賽塊烤山芋;站著賽個影子,走路賽一道煙兒,人說這種人天生是當賊的材料。沒錯!小達子眼刁手疾,就是你把票子貼在肚皮上,轉眼也會到他手裏,還保管叫你不知不覺,連肚皮貼票子的感覺也沒變。可他最看家的本事,是在電車上。你在車上要是遇到他,千萬別往他身上靠,否則你身上有什麽,就一準沒什麽。
舉個例子說,比方那種穿西服的小子,要是上了電車,保他沒跑!因為那種小子好時髦,錢包都掖在西服褲子的屁股後邊口袋裏,口袋沒蓋,上邊露著錢包窄窄一道邊兒。可要想伸手把錢包抻出來,也是妄想。口袋小,錢包鼓,緊繃繃,屁股上的神經不比臉皮的神經差,一動就察覺,小達子卻自有招兒。逢到此時,他往車門邊的柱了一倚,等車一停,那小子下車的一刹那,他手比電光還快,刷地過去,用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夾住錢包的邊兒。下車時人的重心和注意力都向下,於是口袋的錢包不用去抻,它自個兒就舒舒服服不知不覺出來了。
話說到這兒,別以為這電車上的天下就是小達子的。
一天,小達子在車上,打白帽衙門那站上來一位中年男子,黑禮服呢的褂子外邊亮晶晶晃蕩著一條純金的懷表鏈,還挺粗。小達子呆著沒動,等車快到梨棧時,他靠上去。這兒的車軌有一截S型。車到這裏,必得一晃,他借勢往那人身上一靠,表就到他手裏,跟手揣入懷中。動作快得連眼珠子也跟不上。等車到梨棧,下車人多,他便擠在人群中,快快下車離開了現場。
他一邊走,一邊美滋滋琢磨著今天的收獲。忽然間發現走在前邊的一個人,很像剛才車上那個中年男子。他正猶疑的當口,那人轉過身來,果真就是那人;奇怪的是,那人胸口地方亮閃閃,依然晃著那條又粗又亮的表鏈!難道他還有一塊表?小達子不自覺用手一摸自己懷中,嚇了一跳,竟然空空如也。他半輩子偷別人,頭一遭嚐到挨偷後的感覺。更栽跟鬥似的,他怎麽也琢磨不出這家夥用什麽法兒從他身上把表取回去。這人見他發傻的樣子,齜牙一笑,笑裏分明帶著幾分輕賤他的意味,好似說:“你笨手笨腳也想幹這個!”然後收起笑來,轉身而去。
打這天,小達子不再上電車。
大 回
--------------------------------------------------------------------------------
--------------------------------------------------------------------------------
大回姓回,人高馬大,手大腳大嘴大耳朵大,人叫他大回。
叫慣了大回,反倒沒人知道他的名字。
大回是能人,專攻垂釣。手裏一根竹竿子,就是釣魚竿;一個使針敲成的鉤,就是魚鉤;一根納鞋底子用的上了蠟的細線繩,就是魚線;還有一片鴿子的羽毛拴在線繩上,就是魚漂。隻憑這幾樣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他蹲在坑邊,頂多七天,能把坑裏幾千條魚釣光了。連魚秧子也逃不掉。
甭管水裏的魚多雜,他想要哪種就專上哪種魚;他還能釣完公魚釣母魚,一對對地往上釣。他釣的大魚比他還沉,釣的小魚比魚鉤還小。
人說釣魚憑的是運氣,他憑的便能耐。
釣鯽魚用的紅蟲子,又小又細,好賽線頭,而且隻有一層薄皮兒,裏邊一兜兒血紅的水。要想把魚鉤穿進去,那可不易;弄不好鉤尖一斜,一股紅水出來,單剩下一層皮兒了。可人家大回把紅蟲子全放在嘴裏,在腮幫子那裏存著。用的時候,手指捏著魚鉤,張開嘴把鉤往裏邊一掛,保管把那小紅蟲漂漂亮亮穿在魚鉤上。就這手活,誰會?
他無論釣什麽都有絕法,比方釣王八。
釣魚時勾到王八,都是竿兒彎,線不動,很容易疑惑是勾上了水下邊的石塊。心裏急,一使勁,線斷了!大回不急,穩穩繃住。停了會兒,見線一走,認準那是王八在爬,就更不急著提竿。
尤其大王八,被魚勾住之後,便用兩隻前爪子抓住了草,假若用力提竿,竿不折線斷。每到這時候,大回便從腰間摸出一個銅環,從魚竿的底把套進去,穿過魚竿一鬆手,銅環便順著魚線溜下去。
水底下的王八正吃著勁兒,忽見一個鋥亮的東西直朝自己的腦袋飛來,不知是嘛,揚起前爪子一擋,這便鬆開下邊的草。嘿,就勢把它舒舒服服地提上來!
這招這法,還在哪兒見過?
天津衛人過年有個風俗,便是放生。就是把一條活鯉魚放到河裏。為的是行善,求好報。放魚時,要在魚的北鰭上拴一根紅繩,做個記號。倘若第二年把這魚打上來,就再拴一根紅繩。第三年照樣還拴一根。據說這種背上拴著三根紅繩的鯉魚,放到河裏,可以跳龍門。一切人間的福祿壽財,就全招來了。
可是鯉魚到處有,拴紅繩的魚無處弄到。魚要是給魚鉤勾過一次,就變得又靈又賊。拴一根紅繩的鯉魚在魚市上偶爾還能看見,拴兩根紅繩的鯉魚看不見,拴三根紅繩的連撒網打魚的也沒瞧見過。你想花大價錢買,他會笑著說:“你有本事把河淘幹了,我就有本事把它弄上來。”
怎麽辦?找大回。天津衛八大家都是一進臘月,就跟大回定這種三根紅繩的鯉魚了。
大回站在河邊,看好魚道。魚道就是魚在水裏常走的路,大回有雙神眼,能一眼看到水裏。他瞧準鯉魚常呆的地界,把一個麵團扔下去。這麵團比栗子大,小魚吃不進嘴,大魚一口一個。
但這麵團裏邊決不下鉤,純粹是扔到河裏喂魚,一天扔一個。開頭,那賊乎乎的大魚冒著危險試著吃,一吃沒事,第二天再來一個,膽兒便漸漸大起,以後見了麵團張嘴就吞。半個月二十天後,大回心想差不多了,用魚鉤勾個麵團扔下去。錯不了——一條拴紅繩的大鯉魚就結結實實繃住了。
可是這法子最多隻能釣到拴兩根紅繩的鯉魚。三根紅繩的鯉魚決不上鉤。這三根繩的鯉魚已經被釣到三次,就是吃屎也不敢再吃麵團了。使嘛法子?就用小孩的巴巴做魚食!大回不是把魚琢磨透了?
南門外那些水坑,哪個坑裏有嘛魚,哪個坑裏的魚大小,哪個坑的魚有多少條,他心裏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裏的魚全釣絕了,但他也決不把任何一個坑裏的魚釣絕了。釣絕了,他玩嘛?
故而,小魚不釣,等它長大;母魚不釣,等它潲子。遠近釣者就稱他“魚絕後”,這可不是罵他,是誇他。
這外號並不好——
辛亥變革後的第三年,夏至後轉一天。大回釣了一天魚,人困馬乏。多半輩子,整天站在坑邊河邊,風吹日曬,身子裏的油耗得差不多了。他在鼓樓北的聚合成飯莊,吃飽肚子喝足酒,提著一簍子魚搖搖晃晃回家。走不動就靠牆睡會兒。他家在北城根,這一段路不近,他走走停停直到午夜,迷迷糊糊就趴在大街上了。
這時街上走過來一輛拉東西的馬車,趕車人在車上睡著了。但就是醒著也瞧不見他——湊巧這段路的幾盞街燈給風吹滅了。這真是該活死不了,該死活不了。馬車從他身上壓過去時,車夫那老家夥睡得太死,居然也沒覺出來,轉天亮才叫人發現,大回給車壓成一個片兒了,賽張紙似的貼在地麵上。奇怪的是,人壓癟了,魚簍子卻沒壓著,裏邊的魚還都活著。等巡警一追查,更奇怪的是,那車上拉的東西,竟然是一車魚!這事叫人聽了一怔一驚,脖子後邊冒出涼氣來。
有人說,這事壞就壞在他那個外號上了,“魚絕後”就是叫“魚”把他“絕後”了。但也有人說,這是上天的報應,他一輩子釣的魚實在太多了,龍王爺叫他去以命抵命。可事情傳到東城裏的文人裴文錦——裴五爺那裏,人家念書的人說的話就另一個味兒了。人家說:
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劉道元活出殯
--------------------------------------------------------------------------------
--------------------------------------------------------------------------------
天津衛的買賣家多如牛毛。兩家之間隻要糾紛一起,立時就有一種人鑽進來,挑詞架訟,把事鬧大,一邊代寫狀子,一邊去拉攏官府,四處奔忙,借機摟錢。這種人便是文混混兒。
混混兒是天津衛土產的痞子。曆來分文武兩種。武混混兒講打講鬧,動輒斷臂開瓢,血戰一場;文混混卻隻憑手中一支筆,專替吃官司的買賣家代理訟事。別看筆毛是軟的,可文混混兒的毛筆裏藏著一把尖刀;白紙黑字,照樣要人命。這文混混之中,拔尖的要數劉道元。
買賣家打官司,誰使劉道元的狀子誰準贏,沒跑。人說,他手裏的筆就是判官筆,他本人就是本地人間的判官,誰死誰活,全看他筆下的一撇一捺了。可是他決不管小店小鋪的事,隻給大買賣寫狀子。大買賣有錢,要多少給多少。他要是缺錢,也用不著去借,隻要到大買賣門前,往門框上一靠,掌櫃的立時就包一包錢,笑嘻嘻送上來。那些武混混兒們來要錢,都是用爬頭釘打嘴裏把自己的嘴巴子釘在門框上,不給錢不算完。那模樣齜牙咧嘴,鮮血直流,真把人嚇死。但人家文混混兒劉道元決不這麽幹,他倚在門框上的神氣,好賽閑著沒事曬太陽。隻要錢一到手,扭身就走,決不多事。這便是文混混兒的這個“文”字了。
劉道元有錢,不買房置地,不耍錢,不逛窯子,連仆婢也一概不用。光棍一個人,一直住在西門外掩骼會北邊的一個院子,由兩個徒弟金三和馬四伺候著。賺來的錢,吃用之外,全都使在義氣上了。他走在路上,隻要聽到誰家在屋裏哭哭啼啼,說窮道苦,或者窮得打架,便一撩窗子,一把錢嘩嘩啦扔進去。掩骼會那一帶,不少人家受過他的恩惠。可誰也不敢當麵謝他;你謝他,他不認賬,還翻臉罵你。
要論混混兒的性子,不管文武,全一個混樣。
一天,他忽把兩徒弟金三和馬四叫到跟前說:“師傅我今年五十六,人間的事看遍了,陰間的事一點也不知道。近來我總琢磨著,這人死後到底嘛樣?我今兒有個好主意,我裝死,活著出一次殯,我呢,就躲在棺材裏,好好開開眼。可我人在棺材裏,外邊事不能料理,就全交給你們倆了。聽著!你們倆王八蛋別心一黑,把我釘死在棺材裏!”
金三靈又快,馬四笨又慢。金三說:“哪能呢,師傅要是完了,我倆還不如一對喪家犬呢。師傅!您的主意雖好,可人家死人,都得累七作齋,至少也得七天。您哪能天天躲在棺材裏?那裏邊又黑又窄又悶,您受得住?再說您要是急著吃東西、急著拉屎怎麽辦?我的意思,棺材擺在靈堂上是空的,您人藏在後院那間堆東西的小屋裏。後院絕對不準人去。吃喝一切,我倆天天照樣伺候您。等到出殯那天,你再往棺材裏一鑽。至於那棺材蓋兒,哪能釘呀,您還得掀開一點往外瞧呢!”
劉道元笑了。說:“你這王八蛋還真靈,就這麽辦吧!”
跟著,天津衛全知道大文混混兒劉道元死了。還知道他是半夜得暴病死的。於是劉家門外貼出訃告,家內設了靈堂,放棺材,擺牌位,還供上那支大名鼎鼎的判官筆,再請來和尚,吹吹打打,作齋七天。來吊唁的人真不少,門口排成長龍,好賽大年夜卞家開粥場。
劉道元藏在後院小屋裏,有吃有喝,還有個盆,能夠拉尿,倒蠻舒服。金三一直在前邊盯著應酬,馬四不時跑來向師傅送個消息。開頭,劉道元很是得意。心想自己活著時威風八麵,人“死”後一樣神氣十分。可是兩天過後,一尋思,有點不對,那些給他打贏官司的大掌櫃們,怎麽一個沒來;沒名沒姓的人倒是蜂擁而至。是不是來看熱鬧來的?這些人平時走過他家門口,連扭頭朝裏邊瞥上一眼都不敢,此刻居然能登堂入室,把他這個大混混兒日常的活法,看個明白。馬四說,頭年裏叫他一紙狀子幾乎傾家蕩產的福順成洋貨店的賀老板,這次也來了。他大模大樣走上靈堂,非但不行禮,卻“呸”地把一口大黏痰留在地上。隨後,任嘛稀奇古怪的事全來了。
作齋的第四天,一條大漢破門而入,居然還牽著一條狼狗進了靈堂。進門就罵:“姓劉的,你一死,借我那十條金子,叫我找誰要去?你不還我錢,我就坐在這兒不起來。”他真的就坐在堂屋中央一動不動。占著地界兒,叫別人沒法進來行禮。金三馬四從來沒見過這漢子,知道是找茬兒訛錢來的。上去連說帶勸也沒用,隻好動手去拉,誰料這漢子勁兒奇大,一拳一個,把金三馬四打得各一個元寶大翻身。金三馬四都是文混混兒,下筆千斤,手中無力,拿他沒轍,幹瞪眼等著。直到後晌,他鬧得沒勁才起身離去。臨出門時說十天後要來收這幾間屋子頂債。他牽來那隻大狼狗一躥,把擺在桌上用來施舍給孤魂野鬼的大白饅頭叼走一個。
馬四人實,把這些事全都照實說了。劉道元一聽,火冒三丈,氣得直叫:“哪個王八蛋敢來坑我!我劉道元跟誰借過錢?我不死啦!我看看這個王八蛋是誰?”
馬四頂不住,趕緊把金三找來。金三說:“您一出去,還不是炸屍了?咱的戲可就沒法往下演了。師傅您先壓壓火,一切都等著出完大殯再說。您不也正好能看看這些人都是嘛變的嗎?”
金三最後這句話管用。眼瞧著劉道元的火下去了。自此,馬四不再對師傅學舌前邊的事。劉道元忍不住時,向他打聽平時那些熟人們,哪個來哪個沒來。馬四明白,師傅心裏問的是另一個文混混兒,大名叫一枝花。那家夥整天往他們這兒跑,跟劉道元稱兄道弟,兩好得穿一條褲子,可是打劉道元一“死”,他也跟死了一樣,一麵不露。馬四哪敢把這情形對師傅說?馬四愈不說,他心裏愈明白。臉就愈拉愈長,好賽下巴上掛個秤砣。後來幹脆眼一閉,不聞不問了,看上去真跟死人差不多。
這天下晌,院裏忽有響動。不像是金三馬四。側耳朵再聽,原來是鄰居那個賣開水的喬二龍,還有他兒子狗子,翻過牆頭,來到他的後院。隔窗隻聽狗子說:“爹,金三馬四一來,咱再翻牆跑可就來不及了。”喬二龍說:“怕嘛?膿包!金三馬四連蒼蠅都打不死,你還怕他們。這劉家無後,東西沒主,咱不拿別人也拿!跟我來――”
劉道元肺快氣炸了。心想,我“活”著的時候給你們錢,你們拿我當爺爺;我“死”了就來抄我的家!你們還要幹嘛?扒我的皮做撥浪鼓嗎?
他想砸開門出去,但不行,不能為這兩個狗操的把事壞了。心裏一急,不知哪來的主意,竟裝出一個女人腔,拿著嗓子細聲叫:“快來人呀!有壞人呀!”這一喊,竟把喬家父子嚇得賽兩個瞎驢,連跑帶躥,劈哩叭啦翻牆跑了。幸好的是,前邊念經的和尚們鼓樂正歡,沒聽到他這邊的叫聲。可馬四再來時,卻見他一桌子吃的東西,全扔在地上了。
過了一七,總算沒出太大差錯,萬事大吉。金三把供桌上的判官筆放進棺材。對人說這支判官筆必須給師傅陪葬;還說,這支筆是支金筆,華世奎那支筆隻是支草筆,這支金筆隻配他師傅一個人使。然後,他悄悄去請師傅,乘人不注意,趕緊入棺,起靈出殯。劉道元罵一句:“真他媽不知是活夠了,還是死夠了。”便一頭鑽進了棺材。
棺材裏,金三給他一切準備得舒舒服服。蓋是活的,想開就開;裏邊照舊有吃有喝,還有個枕頭可以睡覺。他哪有空兒睡覺,好不容易“死”一次,他得“死”得再明白些。
棺材抬起,往靈車上擺放的時候,就聽到金三和馬四一左一右哭起來。金三靈,說哭就哭,聲音就賽撕肝扯肺一般。劉道元想,還是金三好,馬四這王八蛋連假哭也不會。可是金三的假哭卻長不了,鬧一會就沒聲了。這才聽出馬四這邊也有哭聲。馬四來得慢,聲音不大,可動了真格的,嗚嗚哭了一路,好賽死了親爹。這沒完沒了的哭,反而擾得劉道元心煩,愈聽愈喪氣。劉道元已經弄不明白,到底是真的好還是假的好了。
走著走著,劉道元忽聽,外邊亂嘈嘈,聲音挺大,好賽出了嘛事。跟著靈車也停住了。他心裏奇怪,兩手托住棺材蓋,使勁舉開一條縫,朝外一瞧,隻見紙人紙馬,紙車紙轎,黑白無常,銀幡雪柳,白花花一片。街兩旁卻黑壓壓,站滿瞧出殯的人。到底嘛事叫出殯的隊伍停住了?他透過旗杆再一瞧,竟看見一些人伸拳伸腿擋在前麵,原來是會友腳行的滕黑子那幫武混混兒。他心想這幫人平日跟他一向講禮講麵,怎麽也翻臉了,想幹嘛?這時他突然瞧見,他那弟兄一枝花也站在那幫人中間。隻聽一枝花在叫喊著:“那支判官筆本來就該歸我,他算個屁!死了還想把筆帶走?沒門!不交給我,甭想過去!”
劉道元的腦袋“哄”的一下——但這次沒急,反倒豁朗了。心裏說:“原來人死了是這麽回事,老子全明白了!”雙手發力一推棺材蓋,哐啷一響,他站了起來。
這一下,不但把出殯的和看熱鬧的全嚇得雞哇喊叫,連截道的那幫混混兒也四散而逃。
劉道元站在靈車上大笑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