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藝術家的愛情: 是愛情還是缺乏愛情點燃藝術激情?

(2004-10-29 02:08:29) 下一個
文章來源: 輪子不轉 於 2004-06-14 14:41:38 關於藝術家的愛情 是愛情還是缺乏愛情點燃藝術激情? 經常能聽到一種說法,藝術家的浪漫而又熱烈的美麗愛情點燃了藝術激情,從而創作出了傳世之作,不幸的是,這差不多是一個謬論。 大多數事實是,缺乏愛情而不是擁有愛情點燃了藝術激情。 詩人大多是潦倒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否則就沒有憤怒出詩人的說法了,養尊處優的人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是不會有什麽憤怒的,處境艱難的人才會憤怒。潦倒就很難獲得愛情,這是詩人為什麽特別喜歡謳歌愛情的原因,越得不到的越美好。其實徐誌摩算是有幸的,即使如此他的愛情之圖途依然是很困難的,最後也是因為維持愛情而鞠躬盡瘁。這個境況到今天不僅沒有改變,可能更加惡化了。詩人的相對貧困成了詩人的夢魘。 畫家的情況則比較複雜,一些畫匠是衣食無憂的,他們可以靠作畫謀生,或者他們作畫的目的就是謀生,他們謀得所謂得愛情可能比較容易。但是凡高這樣天才的畫家麵臨的處境就很惡劣了,他們死後作品可以天價賣出,但是生前作品卻一文不值。因為他們是天才所以創作就是異類的,要被舊的價值體係接受根本是很困難的。那天做凡高的帖子時候知道,他幾次求愛都遭到拒絕,如果那些拒絕他的女性知道他後來的價值凡高就不會缺乏愛情了。所以說,是因為缺乏愛情而點燃了凡高的創作激情。 音樂家的例子不太熟悉,很小的時候看連環畫,看莫紮特在街頭賣藝,很是驚訝。那本連環畫的說明是,在資本主義那種黑暗的製度下藝術家隻有淪落街頭的份,好在我從小就不信那套,否則後來準成傻子。其實每個社會都有很相似很一致的東西----是“缺失”或者被剝奪成為個人發展的驅力,而不是富足。與莫紮特同時代的宮廷樂手,絕大多數逃不脫匠人的命運。畢加索是個滋潤的例外,但是也是在青年結束之後才如此滋潤。 愛情是每個人從青春開始最強烈憧憬的需要,因為不被滿足,一般人在青年時代起就拚命的工作來達到目標,越得不到越奮發圖強,對於藝術家,他正好可以把對愛情的追求表現在作品裏。所以,被誤認為愛情點燃了藝術激情,而我的觀點是,缺乏愛情點燃了藝術激情。 這個結論在過去的年代是明顯的自證的,因為未成名的藝術家連生存的基本條件都沒有,今天其實也適用,所謂相對貧困吧。不過今天很難出現那種偉大的藝術家,或者也不需要了。今天的藝術家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搬進SOHO與佳人相伴,不缺乏也就沒有天才的激情。但是由於技術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迎來了一個匠人輩出的時代。 我很理解那些希望藝術家永遠跟愛情聯係在一起的願望,但是當我讀凡高的傳記的時候,特別的遺憾是,一個偉大的天才卻沒有像樣的愛情體驗。那些很多讀書人視為糞土的大款大碗,卻很有機會嚐試“浪漫愛情”。你的不承認不接受,並不影響他的那個世界。我們真的可以視他們為糞土嗎?不可以,他們隻不過不是藝術家,不是如我們一樣讀了好多書讀得過於較真有點矯情了而已。社會是如此矛盾,始終不渝地試圖把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達官貴人或者今天之大款大腕才擁有的“浪漫愛情“,套到窮困潦倒甚至要穿著露出腳趾的皮鞋的天才藝術家的頭上。 我們向往的未必真實,真實的未必美好,美麗的又未必是善的,這是現實的“殘忍”,我們卻隻有接受的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