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羅斯及蘇聯文學概況 ZT

(2008-09-19 18:39:08) 下一個

俄羅斯及蘇聯文學概況

2007-07-12 


 
    古代俄羅斯人民留下了豐富的民間口頭創作。勇士歌、童話、歌謠、諺語等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期望,是書麵文學的重要源泉。

 

    古俄書麵文學的第一部著名作品是十二世紀末無名詩人所寫的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史詩記述了羅斯公國伊戈爾公征討草原遊牧民族波洛夫人的真實曆史。這部作品直到十八世紀末才被人發現。十三世紀以後蒙古一韃靼人的統治造成俄國文化的停滯,僅有一些反映反抗韃靼人入侵的作品出現,如《頓河彼岸之戰》等。十七世紀下半葉,階級矛盾激化,反映窮苦階層對地主、富商和僧侶鬥爭的諷刺小說發展起來,流傳較廣的有《舍米亞金判案的故事》等。

 

    十八世紀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形成促進了俄國文學的發展。世紀中葉,古典主義文學興起。蘇馬羅科夫的悲、喜劇,羅蒙諾索夫的頌詩,康捷米爾的諷刺詩,傑爾查文的詩歌雖然思想傾向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古典主義的創作原則。十八世紀下半期,由於階級矛盾的加劇和普加喬夫農民起義的震動,文學中興起兩個新的流派。感傷主義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1766一1826)。他回避社會矛盾,以傷感筆調描寫農民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但他善於運用流暢的口語,注重描寫普通人的細膩感情,對擴大俄國文學題材,發展文學語言有貢獻。具有批判現實主義因素的諷刺派代表作家是馮維辛(1714一1792)。他以自已的諷刺喜劇《紈絝少年》揭露了貴族階級的殘酷和愚昧。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還有拉季舍夫(1749一1802)。他是俄國的啟蒙主義者,貴族革命家的先軀。他在代表作《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中揭露了農奴製的罪惡,描繪了農民的悲慘生活,並在《自由頌》一章中預言人民將舉起利劍,反抗專製農奴製的統治。

 

    十九世紀頭二十五年,由於1812年衛國戰爭後民族意識的覺醒和貴族革命的準備,加上西歐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上升到主導的地位。消極浪漫主義的代表是茹科夫斯基(1783一1852)。他的詩歌不接觸社會主題,有迷惘朦朧的神秘色彩,但詩歌語言純正、優美,對俄國詩歌的發展有良好影響。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是早期的普希金、萊蒙托夫和十二月黨人詩人雷列耶夫(1795一1826)等。十二月黨人詩人以犀利的筆鋒抨擊專製暴政,揭露統治階級對農奴的野蠻剝削,進行了革命的鼓動。

 

    1825年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從萌芽、形成到完全確立的時期。頭二十五年中,克雷洛夫(1768一1844)以反映俄國現實生活的寓言,格利鮑耶陀夫(1795一1829)以揭露貴族當權者的喜劇《智慧的痛苦》(又譯《聰明誤》)初步顯示了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但現實主義的真正奠基者是普希金,上半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最大的代表是果戈理,以文學批評幫助確立批判現實主義的是革命民主主義前驅別林斯基。

 

    亞·謝·普希金(1799-1837)是俄羅斯現代文學語言的創始者,俄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寫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等詩歌,表達了當代先進青年追求自由,失誌貴族革命的思想。他的小說,以普加喬夫農民起義為題材的《上尉的女兒》,以“小人物”命運為題材的《驛站長》等,表現了同情人民命運的民主思想,顯示了作家樸素簡潔的創作風格。普希金的代表作是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小說塑造了俄國貴族青年“多餘的人”的第一個典型,被公認為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

 

    米·尤·萊蒙托夫(1814一1841)是十九世紀的著名詩人兼小說家。他的詩歌和小說多半表達貴族革命失敗後先進知識分子的苦悶、悲憤情緒,塑造由對現實不滿而發出抗議的叛逆性格。他的著名詩歌有《詩人之死》、《帆》等。在小說《當代英雄》裏萊蒙托夫描繪了三十年代貴族青年“多餘的人”的肖像。

 

    尼·瓦·果戈裏(1809一1852)在確立俄國文學的批判傾向中起過特殊作用。他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和長篇小說《死魂靈》揭露了俄國人民的兩?辛辣的嘲諷和幽默的諷刺相結合,收到明顯的藝術效果。

 

    維·格·別林斯基(1811一1848)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者,十九世紀上半期的革命民主主義文學批評家。他倡導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學派”(批判現實主義派別),使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為俄國文學的主導傾向,促進了文學同解放運動更緊密的結合。他的重要文學評論文章有《給果戈理的一封信》、《論普希金的作品》、《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等。

 

    十九世紀中葉,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發展促進了文學創作的繁榮。六十至七十年代是文學雜誌最為活躍的時期,最享盛名的雜誌是革命民主主義者主辦的《現代人》和《祖國紀事》。這期間著名俄國文學家創作的文學名著以豐富的語言,鮮明的形象表現了俄國社會生活。

 

    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是貴族出身的作家。他們主張通過自上而下改良的辦法廢除俄國的農奴製,在藝術創作上忠於現實主義原則。兩位作家都通曉俄羅斯文學語言,擅長描寫自然景色和俄羅斯優秀婦女形象。他們的代表性作品從不同側麵忠實反映 了俄國農奴製改革前後的社全生活。伊·謝·屠格涅夫(1818-1883)發表的《羅亭》、《前夜》、《父與子》等長篇小說描寫貴族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的思想麵貌。伊·亞·岡察洛夫(1812一1889)則熟悉俄國外省宗法製農村生活,以《奧勃洛莫夫》等長篇小說描繪出俄國農奴製解體的圖畫。後者刻畫的“奧勃洛莫夫性格”已成為消極懶散、不勞而獲、不求進取的代名詞。

 

    涅克拉索夫和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是出身於貴族家庭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他們主張以農民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專製製度,其文學創作和文學雜誌活動都表現出鮮明的革命傾向。尼·阿·涅克拉索夫(1821一1878)的長詩《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全麵描繪農奴製改革後俄國農村的情景,表現了人民的反抗情緒。米·葉·薩爾蒂科夫一謝德林(1826一1889)發揚果戈裏的諷刺傳統,成為十九世紀下半葉最大的諷刺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戈洛夫略夫一家》,以暴露沒落貴族階級的粗野、殘暴、假仁假義、貪圖享樂、腐化墮落為內容。

 

    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文學批評活動是促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繁榮的重要條件。車爾尼雪夫斯基和尼·亞·杜勃羅留波夫(1836一1861)繼承先驅者別林斯基的傳統,利用《現代人》雜誌為陣地發表一係列美學論著和評論作家作品的文章,宣傳唯物主義美學思想,捍衛文學的批判傾向,揭示文學在教育和改造社會方麵所起的巨大作用。杜勃羅留波夫的主要論文有《論俄國文學發展中人民性慘透的程度》和評論岡察洛夫、屠格涅夫、奧斯特洛夫斯基創作的四篇文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獄中寫的長篇小說《怎麽辦》塑造了新型革命家形象,成為幾代青年的教科書。 七十年代以後俄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社會矛盾不斷加劇,作家加深了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對人們心靈的觀察,創作技巧也更加成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逐漸走向高峰階段。這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和契訶夫。

 

    費·米·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對同代和後代西歐作家有影響的俄國小說家。他以四十年代發表的小說《窮人》引起文學界的重視。六十年代以後發表了《被欺淩與被侮辱的》、《罪與罰》、《白癡》、《卡拉馬佐夫兄弟》等長篇小說。他的作品描述了城市貧民的悲慘命運,揭示了人們在金錢勢力支配下複雜而又痛苦的感受,顯示了作家洞察和刻畫人們心理活動的才能。但他的作品也表露了他思想上的矛盾——真摯地同情生活毫無保障的下層人民,熱烈地向往道德高尚的美好生活,卻找不到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隻希望憑借宗教信仰的威力,在容忍和順從中去尋求解脫。 列·尼·托爾斯泰(1828一1910)是俄國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以自己的名著豐富了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三部長篇小說分別通過描寫曆史事件、家庭關係和貴族地主同農民的矛盾展示俄羅斯生活的畫麵。作家的晚年作品寫出了改革後俄國社會生活的複雜性、矛盾性,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時蘊藏在俄國農民心中的憤懣情緒,也表現了作家本人世界觀的矛盾。這些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專??,但又宣傳了不以暴力抗惡的思想。 安·帕·契訶夫(1860一1904)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影響深遠的現實主義作家,主要創作成就在短篇小說和戲劇方麵。他的短篇小說文筆精煉,形象鮮明,思想深刻,通過細小故事情節,或表現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苦惱》、《萬卡》等);或揭發專製警察製度下忠實奴仆的愚蠢與專橫(《變色龍》等);或譏笑小市民的庸俗習氣;或暴露知識分子生活的空虛;或反映社會的黑暗(《第六病室》、《套中人》等),都能收到以小見大的社會效果。契訶夫的戲劇作品有《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等,大多反映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至1905年革命前夜俄國知識分子的不幸命運以及他們對健康生活的憧憬和朦朧追求。契訶夫的戲劇樸素而含蓄,具有哲理性,受到劇壇的推崇。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由於曆史的急劇轉變,文學界出現及為複雜的情況。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繼續發展,但已接近尾聲;無產階級文學破土而出,茁壯成長;表現資產階級沒落隋緒的頹廢文學泛濫,證明了資產階級文化的破產和危機;同時,鼓吹“為藝術而藝術”,單純追求形式革新的流派也紛紛形成。在這文學鬥爭錯縱複雜的時期誕生和成長了無產階級作家的代表高爾基。

 

    阿·馬·高爾基(1868一1936)原姓彼什科夫,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創作活動。他的早期浪漫主義作品表達了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和為正義而鬥爭的精神;《底層》、《小市民》等現實主義戲劇表現了下層人民的生活,揭露了自私守舊的小市民習氣。1901年發表的《海燕歌》以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歌頌戰鬥的無產階級,預告革命暴風雨的來臨。1906年高爾基發表長篇小說《母親》,首次描寫了黨領導的工人階級鬥爭,塑造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典型形象,奠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十月革命後,高爾基積極從事革命文化活動,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錄和文學論文。他後期的主要作品有反映資產階級家庭三代曆史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描寫革命前四十年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生活和思想的長篇小說《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分別於十月革命前、後寫出,描寫了作家從生活底層攀上文化高峰,從尋求真理到走向革命的曆程,是他的優秀作品之一。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作家隊伍逐漸形成。蘇聯革命文學的手和創始人是偉大的高爾基。高爾基積極幫助革命前文學界的民主主義代表人物轉間革命。歡迎十月革命的馬雅可夫斯基、綏拉菲莫維奇、別德內、勃洛克、勃留索夫等人和高爾基一起,組成了蘇維埃文學陣營的核心。國內戰爭結束後,一批青年從作戰部隊轉到文學戰線,如肖洛霞夫、富爾曼諾夫、法捷耶夫、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等,充實了文學隊伍。

 

    革命後最初幾年,蘇聯文學流派繁多,文學鬥爭複雜。1925年聯共(布)發表決議,統一黨的文藝政策,1932年進一步改組文學團體,1934年召開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成立統一的全蘇作家協會,使蘇聯文學走上了統一發展的道路。由於作協倡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蘇聯作家從二十年代起,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寫出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以及衛國戰爭的優秀作品。

 

    以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為題材的小說有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又名《夏伯陽》)、法捷耶夫的《毀滅》、費定戰後寫的《初歡》,以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苦難的曆程》、《靜靜的頓河》等。

 

    尼·阿·奧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國內戰爭時期的紅軍戰士,共青團的優秀工作者。他在負傷癱瘓和雙目失明後寫出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描寫蘇維埃第一代共青團員成長的過程,塑造了同代共青團員的典型代表,意誌堅強、矢誌於黨和革命事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這部長篇小說成為鼓舞許多國家進步青年的力量。

 

    阿·尼·托爾斯泰(1883一1945)俄國時期已經成名。由於不理解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後逃往國外,1923年受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鼓舞重返祖國。歸國後寫了《保衛察裏津》、《彼得大帝》等作品。他的代表作是《苦難的曆程》三部曲。三部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至國內戰爭時期複雜階級鬥爭的背景上描寫俄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寫出了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探索中走上革命道路的艱苦曆程。

 

    米·亞·肖洛霍夫(1905一1984)熟悉頓河哥薩克生活,以《頓河故事》開始文學生涯。他在1928年至1940年間發表了四卷集的史詩性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小說反映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時期的重天曆史事件,表現了動蕩年代哥薩克人在革命中走過的曲折路程。小說曾引起多次爭論,但有很大的國內外影響。

 

    在恢複國民經濟和戰前實施五年計劃期間,一批蘇聯作家寫出了以工廠、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為題材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作家或著意表現工農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或反映各階層人們改造思想的複雜過程。這一題材的長篇小說有革拉特科夫的《水泥》(又譯《士敏土》)、列昂諾夫的《索契河》、莎吉娘的《中央水電站》、馬雷什金的《來自窮鄉僻壤的人們》、潘菲洛夫的《磨刀石農莊》等。卡達耶夫的《時間呀。前進!》描寫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項目烏拉爾大型工業企業的誕生,以激越情緒表現了工人們爭取高速度的鬥爭。肖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揭示了農業集體化過程中革階層人們的心理變化,反映了農村一場急風暴雨般的曆史變革。 衛國戰爭期間以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最常見的是短小精悍的文學體裁,但也出現了一些中篇小說,如瓦西列夫斯卡姬的《虹》,戈爾巴托夫的《不屈的人們》,西蒙諾夫的《日日夜夜》等。戰後,一些作家為蘇聯軍民戰爭期間的英勇事跡所鼓舞,繼續創作表現人民鬥爭事跡的長篇小說。最優秀的作品波列伏依的《真正的人》和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

 

    亞·亞·法捷耶夫(1901-1956)是蘇聯著名無產階級革命作家,擔任全蘇作家協會主要領導職務多年。他二十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毀滅》,生動地描繪了1919年遠東南烏蘇裏邊區遊擊戰爭的壯麗畫麵,塑造了遊擊隊領導者的光輝形象。戰後發表的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描寫克拉斯諾頓的共青團員地下工作者對德國占領者的鬥爭,小說塑造的共青團領導者形象鮮明、生動、富有個性特征。整部作品充滿革命理想主義激情。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經濟恢複的題材受到文學家重視,出現了反映戰後經濟建設的長篇小說《幸福》(巴甫連科)、《茹爾賓一家》(柯切托夫)等。

 

    五十年代以前的蘇聯戲劇文學題材與小說相呼應。反映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的劇本有《柳鮑芙·雅洛娃婭》、《決裂》、《鐵甲列車1469》和《樂觀的悲劇》等。以社會主義建設為題材的劇本有《速度》和《斧頭頌》。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著名劇本有《俄羅斯人》、《侵略》和《前線》。多數劇本由小說作家和詩人兼作,但也有一些專門從事劇本創作的劇作家,如特列尼約夫、維什涅夫斯基、考涅楚克和包戈廷。維什涅夫斯基的代表作是《樂觀的悲劇》。它寫國內戰爭時期以一名女政委為首的少數共產黨員為改變一艘艦隻上的無政府主義狀態而進行的鬥爭。女政委以身殉職,但全劇貫穿著曆史樂觀主義基調。烏克蘭劇作家考涅楚克從事戲劇創作將近四十年,以《前線》為代表作。劇本反映衛國戰爭時期兩種軍事思想的鬥爭,提倡由懂得現代化軍事藝術的將領指揮戰爭。包戈廷寫過《速度》和《斧頭頌》,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寫出了關於列寧革命活動的三部曲《帶槍的人》、《克裏姆林宮的鍾聲》和《悲壯的頌歌》。蘇聯時期高爾基發表的以俄國資本主義解體為主題的劇本也豐富了蘇聯的戲劇文學。 蘇聯無產階級革命詩歌的奠基人是弗·弗·馬雅可夫斯基(1893一1930)。他的長詩《弗,伊·列寧》和《好!》是獻給布爾什維克黨和領袖,獻給十月革命和蘇維埃人的頌歌,詩歌跳動著時代脈搏,充滿了革命激情。其他十月革命後的著名詩人有葉賽寧、伊薩科夫斯基、吉洪諾夫、特瓦爾多夫斯基等。這些詩人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都流傳很廣。 1956年蘇共召開二十大,對蘇聯國內國外各方麵政策產生很大影響,也影響到文學創作。

 

   五十年代後期,在“積極幹預生活”的口號下,蘇聯文學中出現了一批提出工農業中的迫切問題,揭露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的作品。這類作品有奧維奇金的農村特寫《區裏的日常生活》、尼古拉耶娃的《征途中的戰鬥》、杜金采夫的《不是單靠麵包》、愛倫堡的《解凍》、羅佐夫的劇本等。特瓦爾多夫斯基的長詩《山外青山天外天》較多方麵地反映了這一時??爭辯的作品,柯切托夫的長篇小說《葉爾紹夫兄弟》最有代表性。 這一時期,戰爭題材作品數量不小,最有影響的是肖洛霍夫1957年發表的《一個人的遭遇》。小說以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蘇聯普通人帶來的悲劇性命運開拓了表現戰爭主題的新角度。小說調子雖有些低沉,但卻表現了蘇聯士兵堅毅不屈的精神。其他戰爭題材作品,多注重細節描寫,很有感染力,但也出現過一些渲染戰爭殘酷,表現人的求生本能,描寫無謂的犧性的自然主義的傾向。此類作品有巴克蘭諾夫的《一寸土》,尤·瓦·邦達列夫的《最後的炮轟》。 1962年索爾仁尼琴(1974被蘇聯政府驅逐出境)發表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一度掀起蘇聯的“集中營文學”熱。

 

    六十年代中期以來,蘇聯作家的文學創作日趨繁榮和多樣化,其內容既寫英雄業績,正麵人物,也揭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衝突。它的首要成就表現在出版了一些線索多,範圍廣,具有一定深度的全景圖式的長篇小說,如康,米·西蒙諾夫(1915一1980)的戰爭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後一個夏天》;亞·鮑·恰科夫斯基(1913—)的長篇政治小說《圍困》(共五部)和《勝利》(共三部);普羅斯庫林的兩部曲《命運》和《你的名字》,伊凡諾夫的兩部曲《永恒的召喚》等。 當代蘇聯文學作品以題材分大致有以下幾方麵:

 

    從推行新經濟體製以來,反映“企業科學管理”和“科技革命”的文學作品數量不斷增加。這類作品或塑造掌握經濟規律、精通業務、扭轉企業落後麵貌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形象,或頌揚工人的誠實勞動態度。柯列斯尼科夫的阿爾圖寧三部曲(《培養部長的學校》等),德沃列茨基的劇本《外來人》,鮑卡廖夫的劇本《煉鋼工》都是這樣的作品。

 

    戰爭題材繼續發展。六十年代以來發表的作品大多表現蘇聯軍民在衛國戰爭中的英勇精神,歌頌蘇軍的勝利。這類作品中有從全景角度表現戰爭的《熱的雪》(邦達列夫),把前線日常生活和主人公的英雄精神結合起來描寫的《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瓦西裏耶夫)、《活到黎明》(白俄羅斯作家貝科夫)等。

 

    道德探索主題在蘇聯當代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在各種題材的作品中,但有些作品更突出地表現了這個主題。而且道德探索主題的作品中帶有揭露性的居多。這類作品有特裏豐諾夫的小說《濱河街公寓》,李帕托夫的小說《伊戈爾·薩沃維奇》,田德裏亞科夫、拉斯普京和瓦·馬·舒克中(1929一1974)的小說以及維·謝·羅佐夫(1913一)的戲劇等。有些作家借助童話、傳說和擬人化的動物來描寫善與惡,揭露不道德現象,如吉爾吉斯名作家欽·艾特瑪托夫(1928一)的《白輪船》、特羅耶波利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等。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課題的提出,人和自然的關係日益受到重視,這也涉及道德價值問題。達·亞·格拉寧(1918一)在他的小說《一幅圖》中反映了這個問題。

 

    國際關係也是蘇聯文學中經常涉及的主題。影響較大的國際題材作品有邦達列夫的長篇小說《岸》等。

 

    蘇聯作家協會1979年有會員8000多人。作協經常組織大型文學活動,如全蘇普希金詩歌節,加盟共和國、邊疆區和州的蘇聯文學日,古典作家和著名蘇聯作家誕辰和逝世紀念等。作協機關報是《文學報》。作協係統1980年出版文學報紙15種,文學期刊86種。至1981年蘇聯已開過七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人的最高學府是高爾基文學院。蘇聯作家協會與110多個國家的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有聯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