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決定離開的時候就知道
(2007-04-18 04:58:16)
下一個
其實在決定離開的時候就知道,總有那麽一天.
昨天打電話給媽媽,說笑過後,媽媽就說,"知道嗎,對門的鍾老伯上周去世了.才71歲,不過已經病了很久了."她的語氣就有些落寞.她的表情我也可以想象,雖然隔了一萬公裏.
漫長的寒冷的冬季是許多體弱多病的老人告別人世的季節.而偏偏父母居住的小區老年人居多,就常常能聽到這樣令人難過的消息:都是認識的人,有些是老同事或是老鄰居.每次一說起這個話題,媽媽的心情都會不好."
我又何嚐不是呢.父母一天天老了,而我們又跑得這麽遠.其實在決定離開的時候就知道,總有那麽一天,我們一定要麵對親人離去的那個悲傷時刻的.更為悲傷的是,也許還沒有辦法及時守在病床邊,盡一下為人子女的責任,因為我們跑得實在太遠了.在剛學德語的時候,我最喜歡用情態動詞造句,尤其是"MUSS".老師就笑嘻嘻地說,這個世界上沒有這麽多"必須"的事,如果說有,其實隻有一件,那就是"TOD".之後我就一直記得這句話,雖然貪圖方便,還是常常用"MUSS".
總是很有規律地在傍晚時分打電話回去.但如果那個時候父母家裏的電話沒人接聽,就非常地著急,各種壞的念頭紛紛湧上心頭,按也按不住:是不是有什麽意外發生?是不是誰生病住院了?其實,他們隻是因為在散步的路上遇見了好久不見的熟人,多聊了幾句而已.
倒不是因為我是悲觀主義者,而是事實擺在那裏:父母兩人都年近古稀,身體又不是很好,老年人有的病幾乎都有.他們也有手機的,可是常常忘記帶在身邊,或者帶了,又聽不見鈴聲.有好幾次心慌意亂,忍不住打電話問哥哥嫂嫂.倒把他們搞得莫名其妙的,說,一切都好啊,我們中午還回去吃的飯.
所以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可是,年輕的時候我們怎麽能理解這麽多呢?.那時候,心高氣傲的我們一心隻想離開父母的身邊,去看外麵的世界,恨不得能跑多遠就跑多遠.到真的跑得夠遠了,再回過頭去看才發現,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而父母卻是一年比一年老了.
媽媽常說,"人家都說我福氣好,女兒有出息,在國外.隻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女兒就象是天上的月亮,看上去很美,可是離著十萬八千裏呢,壓根兒摸不著.別人的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不好看,可是暖和.我的女兒是件風衣,看上去瀟灑氣派,也就刮風的時候穿穿還可以.不過話又說回來,我都退休了,刮風的時候都不出門,要風衣幹嗎?"說完就哈哈大笑.
我也跟著笑,其實心裏很難過.外婆去世的時候媽媽沒在她身邊,多少年來,媽媽一直耿耿於懷.我從心底裏很怕那麽一天.其實媽媽總體上還是開心的,隻要我生活得幸福.相距這麽遠,能為他們做些什麽呢?也就是常常打電話回去,盡量多回去看吧.,當然了,也常常在心裏為他們祈禱,健康長壽.
十分慶幸自己不是獨養女兒,兄弟姐妹還在父母身邊,可以照料他們.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不能常常陪伴他們,在他們年老體弱的時候照顧他們,總是非常遺憾."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多大的悲傷啊.對父母來說,就算有十個八個兒女,每一個都是特別的,每一個都是重要的,其他人不能替代.我也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尤其是一心在往前走的時候,很多東西不得不舍棄,有時侯連自己都很難控製.所以,在悲傷的時候我會問自己:"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還要跑這麽遠嗎?"
不知道,不知道.
因為根本就沒有"如果".
期待"重逢"續集.
歡迎看看我的文章。
可是總是覺得無以為報
努力做得更好一些吧.我也是這麽想的
很久沒有上來了,才看到你的留言.
謝謝.
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個孝子?有心無力,這隻是借口。有時候想,在下次工作前,一定要租個房車,帶著父母去玩個三個月。不知道能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