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光,是流行音樂的追隨者。盡管從來不象今日的追星族那樣狂熱,也沒有偶像一說,但上榜的歌曲幾乎是首首會背會唱的。那時在上海,一首歌火起來,你躲都躲不開,逛個街都能聽歌一二十遍。來美之後,特別生了孩子,好象就和音樂絕緣了十年,這幾年重拾舊習,聽歌的感覺不再一樣。
大多的情歌,我聽著不是肉麻就是無病呻吟。我不覺得我是不要情愛了,隻是中年的心態不再對少年的輕狂和傷痛有共鳴。也有老人新出的歌,如林憶蓮的,張學友的,和新人出的非情歌,如陶喆,周傑倫的一些歌,聽著也是好聽,偶爾也有感動,隻是聽完了,就忘懷了。想起來,好像97年回去一次前後接觸到的歌,印象深刻些,那時花了些時間去反複聽某些歌,因為被勾起了很多思緒。最終我無意識哼唱的,還是舊歌。舊歌未必就符合了我現時的心態,但結合著我青少年期的歡樂與痛苦,已經是我的一部分了。當耳邊響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時,心中體會的是當初的種種,如美酒,愈久愈醇。人都是有共同點的,難怪很多老歌手再辦演唱會,賣座非常。有這麽一批口袋裏有錢的中年人,緬懷著失去的青春,還怕市場反應不好嗎?
聽中年歌手的歌,因為經曆了相同的時代變遷,又記得他們當時的點點花絮,所以自然接受他們的歌容易得多。盡管如此,我還是覺得我真的已經脫離了國人的環境,他們的歌離我的生活很遠很遠。我開車時的電台鎖定的多是美國台,從婚姻穩定時的Kost轉到動蕩後的Kiss FM,以及保留的古典音樂台,固然不真的會唱會背那些流行歌,但好象更和我所屬的文化環境相符合,更能調節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