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熱愛中餐
前幾日妹夫來家閑聊時說起吃中餐的問題。成年後來美的同胞們通常都堅持這中餐的習慣:有的碰到適應西餐的難關,隻好迎著困難上,把美式材料做成中式料理;有的入鄉隨俗好無問題,但如有機會或條件,還是不會放棄中餐;成年前移民或在美出生的華裔孩子,十有八九喪失了父母對中餐的熱情,盡管也是吃中餐長大。我的孩子是合資產品,因為我在家是“女王”,所以我的孩子成長環境與純種華裔相差無幾,他們的飲食習慣也隨ABC之流,並沒有標新立異。我們就這個話題亂侃一番,為什麽我的孩子不愛中餐。
一) 大類型選擇太多
我們身在多色彩的加州,食物的大類型就不單單是中餐和美式西餐那麽簡單的劃分了。看看餐館的種類,西餐有分美式,法式,俄式,英式,意大利式,等等;亞太地區的有中國,日本,韓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 印度,菲律賓,等等;另外還有希臘,巴西,和歐洲小國的另類食品;更不能漏掉已成美國文化一部分的墨西哥食品。孩子們雖然沒有機會品嚐每一種風格,但中,美,墨,日,意是常見的。在以中餐為主的家庭生活中,物以稀為貴,非中餐食品成了亮點,更能給他們美好印象。
二) 日常品種不夠多
雖然中餐也有許多派係,川,廣,滬,浙,京,貴,等等十來個,可是大人的喜好會局限餐館和菜色的選擇範圍。特別對於又上班,又管孩子的我,能力,興趣和時間絕對把食譜限製在某個圈子裏。另外一個因素是沒季節變化。我們以前在上海的時候,蔬菜海鮮河鮮有季節限製,菜單有年節區分,所以每年隻吃一段時間,既不會膩,過後還會有向往。在這裏,看起來品種繁多,可天天如此,架不住缺乏變化,(仿佛皇帝吃禦膳,天天同樣的百來個菜,看也看煩了)。做飯的人對著相同的材料,慢慢把創造力給磨滅了。落實到家裏的餐桌上,變成我做我的營養方便中餐,少爺小姐們就是不愛,反而念叨著我不能和不常做的菜色(比如外婆做的美味佳肴)。
三 ) 中餐與主流文化脫鉤
中國人講究飲食文化,仔細想來,平時吃菜時,從菜名,口味,材料,很自然地會聯想到許多地理人文曆史的知識(有時方言都能在腦海中響起),還要加上往事的情景追憶與小說的細節,難怪我們不能把自己與中國飲食分割開來。相對與我豐富沉重的中國文化背景,我沒有給我的孩子一個良好的中文環境。 他們的中文差強人意,女兒還每天上一小時的中文課,老大隻有暑假才上;家裏沒有中文電視,報紙;他們沒有機會每年回國。當我把中餐所有的附加值去掉,把單純的食物成品放在他們麵前,中餐就要以它基本原型和主流社會的快餐文化連同它們的精美包裝(廣告,玩具)競爭,輸的概率能小嗎?
物質條件的優越寵壞了我的孩子。吃在美國是最便宜的,為了健康和身材,連我們大人對吃的熱情也是有減無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味覺的享受占很小的比例,沒法和他們的遊戲,電腦,同學間的交易相提並論。我也沒有把我原生家庭飯桌交流的習慣傳承下去,更讓用餐變成填飽肚子的簡單行為。美式西餐快餐,墨西哥食品作為主流大環境的有機成分,很容易地變成孩子們飲食文化的底色而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的文化,飲食對廣大美國人來說,始終停留在“異國情調”中。可惜對我的孩子而言,他們體會不到“異”,因為天天接觸到皮毛(有個中國媽,常做中國菜);他們體會不到“情調”,因為中餐館是噪雜,語言不通,菜單奇怪,飲料沒很多他們喜歡的選擇的地方。 中餐的精髓他們不能理解;文化即不是他們追求的酷,也體現不出在他們世界裏的重要性;連身為少數民族可能有的標新立異,在加州多元文化中消失殆盡。
所以,我的孩子沒法熱愛中餐,問題不在他們,而在於我這個中國媽,忙於我的人生,失去了對他們的正確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