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在寫實主義的繪畫技巧中,觀察方法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超過了具體的作畫技巧。因為離開正確的觀察方法,就不可能導致對現實準確的再現,不管畫家的作畫技巧有多高。這個觀察方法,就是整體的觀察方法。
為什麽一定要整體地觀察對象呢?因為任何一個局部,都是生存在一個整體中。畫家對局部的描繪,也隻有在對整體的把握中才能準確地完成。比如畫風景,畫一顆站在黃房子前麵的樹,樹葉的某一部分的樹葉稍微有些發黃。如果不看整體,畫者很可能把這部分的樹葉直接畫成黃色,但如果畫者退一步,看一看整體 – 樹和房子共同構成的整體 – 就不難看出,發黃的樹葉雖然比其他部分的樹葉黃,但比起黃色的房子,還是偏向綠色。由此畫家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一部分的樹葉是黃綠色,而不是黃色。
所以這個整體的觀察方法,也可以被叫做比較的觀察方法 – 我們隻有把一個細節 和其他細節作了比較之後,才能顯示看清這個細節的真實麵目。
那麽,怎麽樣才能整體地或者比較地觀察對象呢?那就是要退遠來看自己的畫和所畫的對象,即,在視點(我們的眼睛)和所觀察的對象之間,必須要有一定的距離。因為,我們的視域(從我們的視角 - 眼睛的位置 - 到所看到的對象的整個可視範圍)是呈放射狀延伸的,試點離對象越遠,視域內所包含的現實內容就越多(其中的個體也相對越小,這就是為什麽越遠的物體看上去越小)。所以要看整體,就不能離對象太近,否則我們隻看到局部。
繪畫中的這個觀察經驗,不但在繪畫中很重要,在生活的其他方麵是同樣重要。比如對人生的思考。
如果把繪畫技巧比喻成我們的思考方式,把繪畫的對象比喻成我們的人生經驗,無疑,從上麵提到的觀察方法之重要這一事實來看,對人生經驗的有距離的觀察,就是導致我們對人生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的最重要的基礎。
在此的“人生經驗”不光是指個人的具體生活經驗,也包括他人的經驗,以及書本知識等等。那麽,如何才能做到對這些經驗的整體思考呢?簡單地說,就是要認識到每一種經驗都是一個局部:個人經驗是“局部”,他人經驗是一個“局部”,書本知識又是另一個“局部”(可能是個大一點的局部)。對人生經驗的整體考察,就是能從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種局部中站出來,保持距離後把所有這些“局部”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再加以觀察和比較的方法。
人的生命有限的,個人的生活經驗是非常局限的,書本知識雖然遠遠超出了個人經驗範圍,但仍然是有限的。一個看問題走不出自己生活圈子的人,或者走不出書本知識的人,就像繪畫中隻看見局部卻看不見整體的人,永遠不可能得到真實的第一手資料。這樣的人,或者以自己的經驗去猜度他人,或者以自己的信仰去評判社會,或者以僵化的書本知識去指導現實,都是體現了人性中封閉和狹隘的一麵。
但不幸的是,這個難以從自身經驗中,或者從既定的觀念中走出來的態度,也是人性的幾乎無法擺脫的局限。以己度人的人,在那裏都是大多數,而能具備整體觀察與思考的思想家,永遠是人類的少數。
當然,我們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不管我們站的離對象有多遠,我們的視角是被限製了的。正由於這個人的自身的局限,就是能統觀曆史和人生的思想家科學家,他們的思想仍然是有限的。並且,也正因為他們比一般人站的更高,看得更遠,他們也同時比大多數人更能理解我們人類的局限。
但這個局限,仍然不能阻止人的思考天性 - 這個人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征。在保持對未知的任何可能性的尊重之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思考能力,是人的權力*。而這個思考能力,也隻有建立在正確的觀察方式之上,才能孕育出最有生命力的思想。
*中國道家思想的消極一麵即是,在認識到人的局限之後便放棄了人的思考能力。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
非常感謝!很喜歡你的文章。。。。。。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一定要從所思考所描繪的對象中走出來,才可能準確地表帶這個對象。
上物理課時老師把一同學叫到擦得幹幹淨淨的黑板前麵,要她把那個黑板畫下來,唯一要求是要畫得一模一樣,該同學暗笑:切,這還不容易。隻見她迅速地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長方形,然後洋洋得意地回到座位上等著老師表揚。老師麵帶狡黠的微笑,語重心長地要求大家仔細看一下該同學畫的黑板和現在的黑板有什麽不同,大家都意識到:現在的黑板上有一個該同學剛畫好的長方形,而該同學畫的黑板裏沒有那個長方形。
沒有達到老師要求的這個同學,已經氣急敗壞,發誓一定要畫得一模一樣,立刻在已經畫好的長方形裏麵加了一個長方形,這下一模一樣了吧,結果回到座位上一看,現在的黑板裏有兩個長方形了,可她畫的黑板裏隻有一個長方形,這個同學不肯服輸,來來回回畫了一天的長方形,累的精疲力盡,最後也沒能成功完成任務。
人類對人生以及人類思維方式的討論,就像這個同學畫黑板一樣,出力不討好。 對於活在人生中的人來說,對人生的討論是永遠沒有結果的,所謂當局者迷,因為你活在當中,你的理解你的解釋你的領悟總是跳不出那個圈子,總是有局限的。
我覺得這個例子很好地解釋了人類的局限性的問題。
喜歡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