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告密者: Google, 汽車、GPS、數碼相機、甚至打印機
(2009-08-28 21:04:08)
下一個
《趙岩專欄》基金經理“玩失蹤”背後的數字世界
2009年 8月 28日
路透中文網專欄作家 趙岩/文
2009年8月19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基金經理Marcus Schrenker因佯裝飛機失事身亡,以逃避金融犯罪被宣判入獄4年,這位曾經擁有三家金融公司的養老基金經理人、投資顧問,於今年初策劃了一起頗具好萊塢驚險片氣質的玩失蹤。驚動了美國海岸警衛隊和三個州的警方,最後卻以有些“黑色喜劇”風格收場。
1月,官司纏身的Schrenker開著自己價值近170萬美元的單引擎小飛機駛向佛羅裏達,在到達阿拉巴馬州北部24,000英尺高空時,開始向塔台呼救,稱遭遇危險氣流。他說擋風玻璃眼看就要粉碎;隨後,就驚呼碎玻璃割傷了他的脖子,血流如注;最後,他奄奄一息地撂下一句“我不行了”,就跳傘降落在位於佛州和阿拉巴馬州間的預定地點,駕駛事先存放好的車輛,飛馳至預先選定的野營地。他的小飛機被設定為自動導航到墨西哥灣墜毀滅跡。
美國海岸警衛隊接警後,曾派出兩架F15戰機,卻發現駕駛員蹤影全無。警方調取Marcus Schrenker的Google紀錄,發現他近來都在研究如何跳傘,怎麽弄到佛羅裏達州駕照、怎麽在逃亡地點野營。但所謂百密一疏,他忘了給飛機加夠油,所以飛機沒能墜毀在蹤跡難尋的海麵,而是墜落在佛州一處居民區附近。殘骸中,人們不單發現一本野營指南,還有呼救草稿,上麵寫著:玻璃碎了,脖子割破了,血噴出來了等等關鍵詞。Schrenker寫備忘錄的習慣之好,已到了很難不產生喜劇效果的程度。
在Schrenker“玩失蹤”的籌備中,他顯然不知道,Google搜索紀錄會被全盤存儲。信息時代,已不是趁著夜黑風高,快馬加鞭,改裝易容,僻居荒野,就能成功的玩失蹤的時代了。個人信息的數字化,海量信息搜集、遠程數據調取、交叉比對,數字定位技術,已經令玩失蹤的大環境徹底改變。
數字軌跡、創意搜索
格林童話裏,漢賽爾與格萊塔小兄妹為標記歸家路,一路灑下麵包屑;在數字時代,也許完全不經意,我們就會留下一串數字軌跡。這些軌跡,再加上一幹堅持不懈的幹探,真能讓人無處遁形。
比方說,2005年澳洲女藝人奧莉維亞12539;牛頓-約翰(Olivia Newton-John)的前男友帕特裏克12539;麥克德默特(Patrick MacDermott)在太平洋的漁船上失蹤,沒人知道他是生是死,因為大海茫茫,這恐怕是很多玩失蹤者喜歡大水體的原因。NBC電視台Dateline節目雇傭私人偵探克萊恩(Philip Klein)尋找他的蹤跡。今年4月9日,他發布最新消息,稱麥克德默特的代表人已經和他取得聯絡,正在談判中。顯然,麥克德默特在過去四年沒能享受到希望的“逍遙”,而是被弄得不堪其擾,如今也算主動告饒。
克萊恩是怎麽用技術手段做到這一點的呢?利用玩失蹤的人關心外界對自己失蹤反應的普遍特點。克萊恩設立了一個“悼念”網站,最開始屏蔽公共搜索,例如Google對這個網站的搜索,而隻把這個悼念網站網址給失蹤者的朋友和親人。因為根據經驗,玩失蹤者常會和至少一位親人或者友人保持聯絡。96個小時以後,網站就出現一個來自南美的每日多次刷新,最終,鎖定在一個叫做阿Sayulita的偏僻漁村。從此,克萊恩啟動隻有互聯網時代才可能的人海戰術,也可以稱作人肉搜索,鼓勵所有人通過他設立的這個名為“找到帕特裏克12539;麥克德默特”(here)網站匯報自己目擊的麥克德默特行蹤,讓他無論是到了墨西哥還是南美其它小國,總被目擊者發現,簡直無處藏身。
數字時代的隱私矛盾
而今,想在正常生活不留下任何數字軌跡,似乎已越來越不可能。除了你的網絡搜索紀錄、網上社交紀錄、公共場所監控錄像紀錄等等,連汽車、數碼相機、甚至打印機都可以扮演潛伏在身邊的“小間諜”。
總部在舊金山,致力於保護數字時代人們的隱私權不受侵犯的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分析師Wendy Seltzer等介紹稱,比方用數碼相機拍照,如果匿名發在網上,很多人就以為不會令自己的身份曝光,但事實上,每張照片都有一個特定的相機編碼,這個編碼聯係著保修信息和購買信息,如果要追蹤,可以輕易追蹤到相機主人。而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的打印機,也有各廠家預設的、肉眼無法識別的彩點編碼,這些彩點對人類的視覺隱形,但掃描就會現身,如果找到一個文本文件,想順藤摸瓜查出打印者,通過這些彩點就可以追蹤到電腦和電腦的主人。刻製CD?當然更不用多說。
很多讀者也許看過《國家敵人》這部電影,正是為了防止政府隨意攫取公民隱私,美國1974年就對此有立法限製,但是對於私人公司卻沒有。所以,目前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數據挖掘公司。並且為政府提供這類信息服務。包括大名鼎鼎的FBI,也是此類公司的客戶。但善用和濫用往往一線之隔,這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憂慮和糾紛。
比方說,租車服務很常見,而GPS也很常用,但GPS不僅為租車客戶提供便利,也悄然扮演租車公司的追蹤器,卻鮮為人知,這讓一位租車客戶的帳單從120美元變成了1,400美元,最終鬧上了法庭。租車公司稱,租賃條款已聲明如果開出州界,將按每英裏1美元計算租車費,該客戶違約開出州界,租金暴漲很合理;但是客戶反問如果租車公司是否違法監控客戶行蹤,否則怎麽知道客戶違約?最後法庭捍衛了隱私權,但GPS的這個小秘密仍不是盡人皆知。
但不要想當然的以為,隻有租來的汽車會泄露你的個人信息。目前,汽車安裝名為EDR的“汽車黑匣子”日漸普遍,小盒子上也許寫著“氣囊監測器”(Air bag sensor),但卻存儲車輛日常行駛記錄、事故前後圖像、語音、車速等等一切信息。在美國多起交通肇事案中,這些數據已被用來作定罪證據。未來,這項技術可能使你不再需要被警察先生捉到,就會收到超速罰單;而保險公司則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顯示的駕駛習慣,來決定你的保費費率。這些技術抑製人“犯錯衝動”的應用,無疑是好的,但是當駕駛紀錄、通話紀錄、電子銀行轉帳紀錄,IP地址,航空購票紀錄、電子郵件等等個人信息,都成為價值不菲的“商品”,誰能保證,這些數據隻為正義的目的服務?
如何享受數字時代的便利,但也不逾越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這已經成為數碼時代一個大的爭議和尚待厘清的難題。(完)yanina.zhao@gmail.com
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及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曾任路透社北京記者站中文組組長,現旅居美國舊金山。
更多《趙岩專欄》請點擊此處(here)
© 路透 2009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