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長能為孩子提供什麽樣的教育?我們的孩子為什麽就不能上北大清華?為什麽就不能上哈佛牛津?
我以前很少考慮這問題,隻是單純地認為,隻要孩子身體好,我們的孩子肯定不笨,學習也不會太差。但是移民來溫哥華後,一個強烈的願望在支配著我----讓柳葉青青去哈佛,去牛津。
哈哈,這個看似天真的願望一提出就遭到了柳葉青青媽媽的反對。這是幹嗎呀,這裏的孩子沒有強迫讀書的,孩子隻要今後快樂生活,長大後願意幹什麽就幹什麽。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家庭一直認為我們的觀點很健康,也很正確。柳葉青青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那時就鼓勵姥姥和姥爺天天帶孩子到廣場玩,每天回來小臉被風吹的都是紅撲撲的。但是孩子很健康。是真正從小經曆風吹日曬的孩子。等到孩子能玩一些基本動作的時候,由於工作因素,自然會有跑口記者送給孩子一些場地的活動月票,這樣,2歲左右的時候,柳葉青青就能很靈活地在一些組合場地上任意翻騰。
舉個例子來說明對孩子的教育。當時國內最著名的當屬類似麥當勞裏麵的小孩的組合翻鬥樂。柳葉青青都是每月都有記者送她的免費月票。小家夥玩的很開心,一些基本技能,特別是身體的靈活性就在整天玩耍的不經意中加強了。這也為她現在一直有個健康和靈活的身體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印象很深刻。當柳葉青青在北京上幼兒小班的時候,每次老師示範一個體育動作的時候,接下來肯定是讓柳葉青青先給大家做一遍,然後才是小朋友做動作。原因就是柳葉青青的身體靈活,學動作快。
也就是從北京開始,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定下了一個原則:不管學什麽,首先要身體好,身體好了,大腦也就靈活了。起碼我們的孩子不笨。今後隻要身體好,就不怕在任何年齡階段學任何東西。後來的實際情況,也驗證了這個。孩子健康的身體,促進了柳葉青青學任何東西。
所以話還是回到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麽樣的教育?一個階段一個目標。小時候我們拚命地讓孩子玩,而且是盡可能地玩一些與身體鍛煉有關的事物。孩子喜歡玩,這是所有孩子的天性,關鍵是我們家長如何引導,到底讓孩子喜歡什麽,玩什麽?其實我們每個家長都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去給孩子提供一些成長的環境。
不論是在山東還是北京,因為是職業的關係,我們這個家庭都是盡可能為柳葉青青提供一些外出鍛煉的機會。小小年紀的她,跟著父母去了很多地方。一些有趣的事情讓她記憶很深刻。比如由於職業的因素,我們帶孩子去了內蒙,讓孩子參觀了整個牛奶的生產流程。這對一個天天喝奶的孩子來說,這個參觀的價值可想而知。而我的原則就是,如果有個活動的機會,可帶不可帶孩子,那我一定要帶孩子去。即便是主辦方很不情願帶孩子出席活動,我也會很強硬地帶孩子出席。一是對方也不可敢得罪我們的職業,二是父母為孩子天經地義,無可厚非。所以當柳葉青青大約5歲的時候我們一起去香港,媽媽開玩笑地對柳葉青青說,你這是第2次來香港了。柳葉青青很疑惑,不可能呀,我是第一次來呀。媽媽笑著說,當你還幾個月的時候,媽媽就帶著你來個香港一次了。
所以說,小時候孩子的遊曆,對孩子的性格和成長是潛移默化的。
見的多,自然就知道的多。知道的多,自然就充滿了自信。自然也會在同齡中脫穎而出。
等孩子長大了,該學習了,孩子就是要學習為主。如果孩子在該學習的時候繼續玩耍,一顆好的苗子就會毀在家長手中。因為家長沒有正確地對待,正確地扶植。
柳葉青青5歲來到溫哥華,後來上了小學。我在前麵的博客也寫過。由於中外教育的不同,這裏的孩子天天玩耍,是不學習的。是不學習是冤枉孩子,那是因為學校就是這樣安排的。4年級前沒有課本,沒有作業,沒有考試。隻有整天做不完的ART。孩子每天回來肯定給家長帶回來一些希奇古怪的手工作品。動手能力出奇地好。什麽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就連情人節,小屁孩們也互相贈送卡片。所以這些卡片,都是老師提前吹風,孩子們動手製作。不過孩子們也有測試,隻是沒有成績。我一直在懷疑:加拿大在創造一種學習好壞都一樣的風氣?為什麽從小開始樹立這樣一種意識。
但是到底是中西教育哪種更好?誰又真正對比過?即便是對比過,不同的孩子情況都能一樣嗎?
柳葉青青在溫哥華上一年級的一年,眼看著孩子整天隻知道不停地做呀做,她方麵的手工真的有泛濫的感覺。牆上貼著,地上堆著。製作卡片的能力那沒的說,參加同學的PARTY的熱情那也沒的說。可是學習又怎麽樣?英語不錯了,能聽會說。可是數學是糟糕地一塌糊塗。上完了一年紀竟然20以內的加減還要拌著指頭算來算去,想來想去。
難道是自己的孩子笨?不至於吧。一係列因素促使我們把柳葉青青送回中國學習。目的有二,一是學中文,二是學數學。
既然移民就是為了孩子而出來,那為什麽還要送孩子回去上基礎教育?這是一個問了無數遍的問題,我們也回答了無數個朋友的關心。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家聽從孩子媽媽的,我確信她是教育方麵的專家,主要是職業因素。送還回去媽媽起了關鍵因素。一方麵媽媽也忍受想念孩子的痛苦,一方麵也在希冀孩子學習好,為了將來。
要回答把孩子送回去的答案,還要深究加拿大的基礎教育。這裏的基礎教育是讓孩子玩,以後中學和大學逐漸加碼。但是我們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這裏的孩子普遍數學不好。如果一個孩子數學很好,他可以考這裏最好的大學。當然一些與數學相關的專業如精算師之類的職業,那薪水高的離奇。但是數學把很多人擋在了門外。所以送孩子回去打好數學基礎很關鍵。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柳葉青青回中國後,數學幾乎每次都是100分。寒假和暑假考試也是100分。讓柳葉青青為之自豪的是,唯一的一次數學競賽,她得了第一名。這我就不明白了。同樣的孩子。在這裏數學看起來笨的出奇,回到中國就出類拔萃。柳葉青青一直強調,她的數學是班上最好的。
究竟是不是送孩子回去讀幾年書?是很多這裏的家長的困惑。我們把柳葉青青送回去讀書,讓很多朋友開玩笑地說我們太狠心,不喜歡和這樣狠心的父母做朋友啦。這顯然是好朋友之間的戲謔之稱。但是每次知道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我們也稍微安慰。
本地最大的中文報紙,1個月前點名采訪孩子的媽媽,就有關把孩子送回去的事情做長篇專訪。媽媽很忙,結果我成了槍手。采訪前H記者聲明要給我們全家合影登報。我當場表態,可以談談孩子送回去的感受,因為以前職業因素,我可以很好地配合,也會談的出彩。但是不要用我們的真名,我們的孩子也不感冒登照片。我調侃地說,柳葉青青剛出生媽媽就以她的名字寫了很多優美的文章,柳葉青青的照片整篇幅地登報紙。在這裏,我們全家隻想幹安靜的生活。有好的經驗很樂意和更多的家長交流。但是拜托不要用真名。
文章最後出來了,我沒有看到。偶然間和鄰居老人散步,老人家說起那幾天看過一報道把孩子送回去的探討,寫的很深刻。我笑笑說,那個家庭是不是很箱我們呀,哈哈。
中國的教育好,還是加拿大的教育好。誰敢下結論?但是有很多經典的事實,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判斷:
1、凡是在中國上國學的孩子,來這裏哪怕剛開始英語一塌糊塗,數學照樣是A,這次得A,下次依然是A。而且早早交卷子,而在當地出生和長大的孩子卻還在那裏苦苦思索。這個經典故事,很多中國來的孩子都給我講過。
2、中國上過學的孩子,很多課程來這裏後,感覺簡單地不能再簡單。幾乎降了幾個年級。
3、多倫多今年的高考前3名,第一名是中國來的孩子,第2名也是中國來的孩子,第3名依然是。而且這3個孩子,都不是出生在當地的。都是上初中或者是高中後隨父母移民來這裏的。
孩子是一樣的孩子,苗子是一樣的苗子。可是家長的不同教育,造就了不同的孩子。
環境可以不同,結果可以不同,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不同。
柳葉青青是普通的孩子,我們也是普通的家庭。不能讓孩子大富大貴。我們做父母隻能更孩子更好地教育。其實送孩子回去讀書也需要很多的開銷,包括孩子每年回來度暑假。但是這是一筆長遠的投資。
這幾天天很熱。我們家2樓也變的熱起來。每都經過鄰居家的時候,路過一棟棟獨立的大HOUSE,特別是看到很多家庭的孩子在偌大的花園裏噴水嬉戲的時候,我有時候也在自責。什麽時候我的房子也能換正那麽大的HOUSE,讓孩子們在花園裏嬉戲。上周畢業的時候,有同學說在溫西租了HOUSE,花園裏就有大的遊泳池。她的兒子可以天天遊泳。其實我當時好想說,我也想買棟那樣的HOUSE。想想那是百萬以上加幣的豪宅。我就沒好意思說出口來。
溫哥華遍地豪宅的人家不一定培養出優秀的後代,租住別人家房子的人家不一定不出優秀的人才。這個世界有時候看起來似乎很公平。
讓孩子有地方住,有活動的花園,有足夠的錢去學東西。有足夠的錢去旅遊。而剩下的,就是如何給孩子提供什麽樣的教育了。
其實,其他的事情我們很難選擇,也很難改變,但是教育孩子,我們家長可以給孩子更好地教育,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