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社會的一千個細節

(2007-03-03 11:20:52) 下一個
細節體現態度,而中國社會的細節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涓涓細節,匯成源遠流長的文化。 一個和諧的公民社會需要成千上萬的細節建設。 希望不遠的將來,有一個細節中國……

第一篇 被叫停的曆史
一、“國軍”為何不扔手榴彈
  
    在無數的國共兩軍交戰的影視作品裏,我們幾乎看不到國軍扔手榴彈的鏡頭,這到底是為什麽。是國軍隻配美製衝鋒槍,不配手榴彈(手雷)嗎,還是他們的手榴彈隻在自殺的時候用。
  每每國軍用重機槍壓得共軍的戰士喘不過氣來,共軍就施展出扔手榴彈的絕招,奪華山是這樣,戰上海也是這樣。手榴彈這玩意兒我上中學的時候也玩兒,而且還達標了,想來扔出去並不難。
看來問題就出在導演和編劇身上,是他們不讓國軍扔手榴彈,因為這一招已變成共軍製勝的經典招法。我們的導演和編劇還有很多類似的絕招,就像我軍的演習總是紅軍勝藍軍。這種顏色的意識形態一直壓得藍軍抬不起頭來。直到柳建偉寫出《突出重圍》,真正的戰爭對抗演習才算在虛幻的作品上開始了夢幻之旅。這仿佛就是影視的力量。
想想斯皮爾伯格和他的戰爭作品,想想那些血肉橫飛、子彈穿耳的場麵,才明白其票房為什麽那麽高。盡管有很多特技處理,但子彈對敵我(同盟國軍與德軍)雙方來說都是不長眼睛的。
好了,現在是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我們終於可以看到國軍的手榴彈了。它們將毫不留情地被編導們扔向日本鬼子,炸得他們人仰馬翻,就像共軍炸國軍一樣。我們的編導們終於有機會來實踐他們在學校裏學到的藝術真實原理了。

二、中國影視裏何以沒有哲學家、科學家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大多是作官的。他們一邊作官,一邊做學問,他們的哲學思想其實有很強的實踐性。而中國的影視作品即使表現哲學家(如:孔子)和科學家(如:李時珍),也多是表現其情感生活的一麵,幾乎不講究哲學或科學的生成過程。那些影視創作者似乎認為,隻有這樣才會達到普通人(一般觀眾)的心靈,產生所謂的“共鳴”。
  在中國蜿蜒曲折的曆史長河中,哲學與科學曆來都是不被重視的兩座孤島。那些立在孤島上的我們民族的精魂們在無人喝彩中暗自摸索著我們中國人(漢語)思維的邊際。那些所謂的政治家、那些清官和那些聰明人對民族的貢獻,比起他們來,不能同日而語。
  但他們的貢獻歸貢獻、事業歸事業,影視追求的隻是好看好看更好看。即使當今的所謂“主旋律”影視,也是以反腐、刑偵、改革為主題。這和那些清宮戲、皇帝戲、官場戲在旨趣上並無二致。這也不奇怪,這些其實都是同一幫人搞出來的玩意兒,不過是貼上了不同的標牌罷了。
  我們民族真正的脊梁們,依舊要在那個孤島上承受著冷落和孤寂。當然他們已經作古,於是孤島成了墳塋,漸漸被曆史長河裏的垃圾給掩下了河麵。

三、領袖們的笑
    
    在表現***打敗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的各類影視裏,我們時常看到領袖們的笑。
    笑得最憨厚的是朱德。他雖貴為總司令,但幾乎拿不出什麽戰略戰術,頂多附和毛澤東兩句。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在紅軍時代使用的那條扁擔,那是艱苦奮鬥的革命傳幫帶啊。除此之外,這位新中國的第一元帥竟然沒有絲毫真知灼見的表現,也隻得嗬嗬傻笑了。有時候不知所雲的說句笑話,然後領先笑起來。
    笑得最無奈的是劉少奇。他長期從事工人運動和白區工作,對戰爭藝術不是十分熟悉,除去說些注意這注意那的小事兒,也隻可埋頭寫下《論***員的修養》。
    笑得最燦爛的是周恩來。他總要表揚老毛兩句,以顯示後者的偉大英明及自身的謙虛謹慎。他每每拿著要發出的電報草稿給主席看,隻會批評主席不注意身體。他也開玩笑,但很文雅,有時評論老對手蔣公兩句,有時候對某國民黨大員諷刺一二。他的笑裏也仿佛在說,瞧瞧,我是不是還可以當個毛主席的助手啊。
    笑得最豪放的當然是老毛。我們的老毛總是在開了一個很幽默的玩笑後放聲大笑,或者朗誦自己的詩歌後爽朗而笑。然後我們的另三位領袖們就像閘門被打開一樣,大笑不止,直到分鏡頭結束。


四、反腐題材的主要模式:二把手犯罪
  
  看多了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也琢磨出其中的一些模式。政治搭台,經濟唱戲。其中最主要的模式,就是二把手犯罪。無論是副市長、副省長還是黨委副書記,要不就是下一級別的幹部,反正必須是這樣的人物犯罪(主要是受賄、瀆職),整個劇作才好處理。
  在反腐題材的影視作品裏,這些二把手或道貌岸然,或委實狡詐,或暗渡陳倉,或南轅北轍。開始總是風光無限,找到一個上級作靠山,而這個上級一樣是個副手。待到即將暴露,又會來上一連串的組合拳,使情節驟然緊張而懸念突增。待到一把手或上級當中的正職出現,才是撥開雲霧見太陽。一切都塵埃落定,板上釘釘。那一把手或上級當中的正職為什麽早不露出廬山真麵目呢,或者猶豫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或者在療養休整到黨校學習,或者就是劇情需要很容易搞定的事偏要拖到罪行進行完畢。
  
  在這些作品裏,我們能看到公安戰線的那些英雄們。他們看似對地位甚高的(有時甚至是頂頭上司)嫌疑犯窮追不舍,表現了一個公安幹警應有的職業素質和社會責任。其實他們不過是一個良心的道具,用以掩蓋作品本身在反映社會現實上的缺失。
  之所有讓公安幹警作為社會良心的代表,一個原因還是為了使劇情更好看。而那些拙劣的偵察手法,那些做報告一般的台詞對白,那些插科打諢的愛情,那些拘謹的場景,使得作品隻能和晚會歌曲一樣屬於一次性消費品。以《大雪無痕》為代表,副市長(又是個二把手)案件竟然是通過一張子虛烏有的室外照,一張很可能是失手才拍下來的垃圾照片而獲得突破的。
  在這些作品裏,我們也幾乎看不到煤礦腐敗的影子。那麽多礦難,那麽多煤礦工人的殘死,那麽多煤礦安全的隱患,那麽多隱藏其後的腐敗,何以就不能喚起影視工作者的良知、勇氣與靈感呢。在我目力所及的範圍內,隻有根據劉慶邦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而且還獲了個二流國際獎。可見寫這方麵題材還是很有便宜的。可《盲井》所表達的思想和腐敗也無關,也不是什麽深刻之作。
  
  在這樣的作品裏,我們絲毫看不到新聞監督應起的作用,看不到公民、納稅人對公務員的監督,看不到正義力量的那隻無形之手。創作者們依然沒有脫離在反腐題材上的一元化思維,似乎新聞輿論、公民(而不是群眾)監督等等都是不能登堂入室的,頂多有個群眾來信或記者采訪。其實,他們是處理不好這樣的情節,認為在政治上太過敏感,認為民主監督不是他們要表現的。他們覺得,隻有一元化的監督才是最穩妥的情節。
  基於這樣的創作心態,觀眾及其廣大的眼球們也隻能看到千篇一律的作品。
  於是,我們就會在不同的電視劇裏看到那些大義凜然的紀委書記,貌似廉潔的二把手,高深莫測的上級,作為經濟動物的二把手的情婦,忽而狡詐忽而愚蠢的商人,容易衝動的刑偵大隊長,能把屁股坐出痔瘡來的公安局長。
  試問,如果一把手或上級的一把手也參與了犯罪,那麽這樣的反腐電視劇將如何進行到底呢。

五、影視中的十五宗拙劣
    
  1、人一昏迷就噴水
    昏迷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氣的,有的是嚇的,有的是餓的,有的是革命鬥士被敵人嚴刑拷打打昏的(這得用桶來潑水才行)。可無一例外,隻要給噴(潑)上些水就一定會醒。這到底有什麽醫學依據麽,我反正沒試過。
    
  2、摔瓷瓶
    電影中的人物一生氣就順手拿起瓷瓶摔下去。摔瓷瓶的好處很多,動靜大,還能象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物心理,而且成本低廉。可惜現當人物就沒有這樣的方便,在電影環境中瓷瓶幾乎難覓。怎麽辦?砸玻璃。窗戶、茶幾、門,都是撒氣的對象,甚至連眼鏡兒也不放過。
    
  3、不關家門
    不關家門的用意是讓其後想進來的人不必打招呼、動腦筋,尤其是那些仇人、小偷、強盜、情人之類。導演如此安排,實在可以減少很多於劇情毫無價值的細節鋪墊。
    
  4、女扮男裝
    影視作品裏為了增加戲劇性,有很多女扮男裝的情節。女可扮男裝,但其身材、胸部、肩腰臀的比例、音色、還有上廁所的方式,卻是無法改變的。作為一個觀眾,我想我若是劇中人物一定能立馬看破。可導演不讓,那就將就吧。
    
  5、睡覺還穿正裝
    很奇怪,這些穿正裝睡覺的人難道不難受麽。而且這樣的場景很多還出現在夫妻戲裏。他們有的穿製服,有的穿運動服,有的穿校服,有的穿運動服,有的幹脆白天穿什麽睡覺還穿什麽。他們連起碼的生活真實都不講,還講究什麽睡得舒服與否呢。尤其是女的,可能是怕在大庭廣眾之下、眾目睽睽之中露點走光,就特別會穿,一般就是時裝了。
    
  6、彈未炸,人先跳
    戰爭場麵或許是很難拍攝的吧,一般都不夠真實,所以《拯救大兵瑞恩》才那麽好看。但至少在表演的協調配合上應該注意一些吧。那些“彈未炸、人先跳,刀未到、人先倒,劍未到、先慘叫”的場景該是向京劇當中的武戲學了很多技巧吧。
    
  7、倒帶的輕功、飛去來
    表現輕功的一種很原始的方式是演員往下跳,然後倒帶編輯出來。後來有了《臥虎藏龍》和《英雄》裏的飛去來,簡直就是在表現神仙,而不是武俠。到了這個時候,俠的本意已經遭到了篡改。俠不是神仙,而是具有俠氣的人。是人就要受到現實因素的束縛,這樣才能有俠的光輝。中國武術也不是仙術、神術,它一樣受到人體生理的局限。
    
  8、是軍隊,就多找幾個人來
    使用群眾演員最多的,就是表現軍隊了,還有學生遊行。那些港台劇在這方麵很差,經常幾個人就當成千軍萬馬(又是京劇的象征手法),幾個拉標語穿學生裝的就算遊戲示威了。也許那裏的軍隊和遊行就是這樣的。可大陸不該如此啊。大陸有那麽多人,那麽多軍隊,那麽多學生,盡可以表現浩浩蕩蕩和轟轟烈烈,而且這方麵的傳統也相當深厚啊。
    
  9、裝瘋賣傻
  人為什麽會發瘋?何時發瘋?原因很複雜。但在影視劇裏,發瘋卻是可以預料的。當編導們幹不下去的時候,劇中人物要麽不明不白地死掉,要麽就發了瘋。發瘋是個狀態,也是個標誌,說明這個人物以後再無情節的發展,告示觀者不用再管此人物。他會在不久以後就消失掉,因為該交代的已經交代完了。
  
  10、血跡太假
    那些跟紅墨水差不多的血跡把演員身上的衣服都弄髒了,卻絲毫也沒有負傷的意思。演員越是裝痛苦,就越讓人覺得滑稽了。
  
  11、化妝不是為了體現人物,而是為了留下倩影
    完全不從人物性格出發,純粹為了自己美麗的花瓶身體能留在電影史記當中,而刻意化妝,根本不管曆史、時代背景。
    女演員最喜歡演兩種角色,一是皇後、妃子,一是妓女。為何?因為化妝方便、能夠比較隨意,尤其是妓女。
  
  12、一脫衣服就轉移鏡頭
    要不然就含蓄點,幹脆用比喻或提示的方式來告訴觀眾劇中人物要做愛了,要不就大大方方地演,別老是猶抱琵琶半遮麵,和“此處刪去XXX字”似的。
  
  13、輕功
    自從〈臥虎藏龍〉出名以來,輕功更是甚囂塵上。人人都能毫無道理地脫離地球引力,飛得跟風箏似的。
    似乎這輕功已成為中國功夫的典型性表演,但它跟大衛的魔術一樣,絲毫不能表現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因為這根本就是超現實主義的傑作。
  
  14、清朝官服
    最醜陋的服飾,最沒落的王朝。
    破草帽,鬆鬆垮垮的肩,總是那麽髒的官藍。
  
  15、奴才的角色  
    我發現,在很多電影裏演奴才仿佛也成了熱餑餑,而且容易出彩。
這到底是演員演技高超,還是中國人特別喜歡當奴才的感覺呢。

六、無人理睬的錯別字
  
  我們何嚐在乎快餐包裝紙上出現幾個錯別字呢,我們隻在乎快餐的質量。我們行色匆匆地路過街道,何嚐在乎一旁的標誌牌有幾個錯別字,或那上麵的英文是否標準。
  更多的錯誤來自信息量更加巨大的電視。電視每天給我們提供娛樂和資訊,整理著我們每日繁雜的生活瑣碎的記憶。無人理睬的錯別字和誤讀,它們不會影響到信息的確定性,也不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
  但看到電視屏幕上頻繁出現的錯別字,聽到播音員對常用字有口無心的誤讀,我就已經能把握這個時代的一些基本特征了。
  漢語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工具,一個熟視無睹的符號。
  茴字確實有四種寫法,但我們和那個鹹亨酒店的夥計一樣可以不予理睬。
  漢語上的錯誤就像街邊行乞者,與我們的世界絲毫不構成交叉。
  那些砍大山的北京混子能把口語說得精湛無比,但錯字連篇,甚至提筆忘字。這很像那個燕國青年去邯鄲學步,卻爬回了家。
  漢語,就是我們回家的路。

七、被叫停的曆史
  
  身處在一列不知向何處去的列車上。列車時常嘎然而止,據說是被叫停了。
  而後又徐徐開動,改變了方向,卻依然不知去處。
  被叫停的次數多了,便有了經驗,不再因迷惑而痛苦。
  列車兩旁風景秀麗,足以慰籍。
  
  打牌的打牌,下棋的下棋,詐金花兒的詐金花兒,快活的快活。
  不再詢問車的前方會是哪站,以後的目的地又是怎樣。
  
  當車再一次叫停,便有人下車去買土產。
  即便停在了稻田麥地邊,也能和老鄉通通鄉音。
  等到汽笛一響,便知有一個前方已遭拋棄,而另一個停處正在敞開。
  
  回到車上,或許少了剛才的熟人,或見車窗上多了一盞明燈。
  大白天的,點燈作甚。
  可無人去吹滅,原來那竟是吹不滅的。
  
  繼續向前,抑或在向後,是爬坡的需要。
  兩個機頭,更多了叫停的可能。
  
  何時能安排叫醒服務,在叫停的時候。
  睡下時看表,也是停了。
  
  須知,這列車便是中國的當代史,便是時下的此刻。

八、嘿,請叫我“公民”!
  
  經常在電視上能聽到那些政府官員接受采訪時說,我們這麽做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
  “老百姓”,啊!這個不知是誰發明的詞應該好好分析一下。
  勿庸置疑,“老百姓”肯定和啟蒙讀物《百家姓》有關。至於“老”,那應該是個虛詞,和“老虎”的“老”以及“老師”的“老”一回事。
  我是老百姓嗎,我是,我隻是其中的一員。除此之外,我還是群眾中的一員,人民中的一員,市民中的一員。
  在這裏最常用的,還是“老百姓”。官員們愛把“老百姓”掛在嘴邊,其內心獨白無非是:瞧瞧,我這個父母官當得還不錯吧,我這個政策的施與者還行吧。
  政府真的是所謂的“公仆”嗎?
  那些“公仆”如果是“公仆”,為什麽事事優先於他的主人。道理很簡單,因為仆前有一個“公”字。他是人民、老百姓、群眾的公仆,而不是誰的私仆,所以能事事優先。
  每當聽到那些“公仆”們一口一聲親切地叫著“老百姓”的時候,我都很煩。
  在關掉電視之前,我大喊:嘿,請叫我——公民!

九、有關部門
  
  在日常生活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關部門應該……”的話語。我們也不知道“有關部門”這個詞是不是新聞學上的術語,反正大家這麽聽多了也就接受了。
  “有關部門應該……”,似乎在表明這件事一定有人、有部門來負責。可能那位記者、編輯還沒搞清楚(或者根本就不想搞清楚)這個有關部門是哪個。
  為什麽不能直接說出那個部門是誰呢?不清楚可以求證之後再報道。你不指名道姓,人家“有關部門”就不痛不癢,下次報道的時候還得弄公眾一頭霧水。
  漢語,實在含蓄啊。
[注]
“有關部門”可以追溯到諸葛亮的《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其中的“有司”就是現在的“有關部門”。

十、別跟我說你很忙
  
  一句“我很忙”,標誌著“忙”的時代代替了“吃”的時代。“忙”意味著一個人有事業、有家庭、有目標、有奔頭,所以現在的人們除了談房子就是說:“我很忙”。至於忙什麽,那就各懷鬼胎了。
  有的人兩眼一閉說,嗨,瞎忙。
  有的人雙手一攤說,忙了一輩子了。
  在這樣忙的時代裏,最忙的是少年兒童。他們被功利的父母帶到各種培訓班裏、各個大小舞台上,去體味一個忙碌的世界,去感受地球的離心力。
  充實就是馮小剛一年一個的賀歲片,豐富就是街上的盜版大片兒一部接著一部。
  我們逐漸用過程代替了理想,用速度代替了方向。
  就理想而言,過程實現的欲望被當成了理想。
  就速度而言,速度的快感消解了方向。
  所以,別跟我說“我很忙”。

第二篇 “中國智慧”
十一、找你們經理來
  
  在飯館裏吃飯,經常會遇到有人不滿意服務,就對服務員喊,找你們經理來。
  這人的邏輯是這樣的:
  我付了錢,就應該得到相應的服務。如果服務員不能解決問題呢,經理自然是要叫的。行使權利嘛。
  這人的邏輯非常正確,也一定能得到《消費者法》的保護。隻是我們不光吃飯要付帳,我們購買了這個社會很多的公共服務。
  當我們不滿意某種社會服務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能這麽說:
  找你們科長來 [服務大廳的座席這麽少,得等多久啊,再叫兩個來。]
  找你們處長來 [這馬路開膛就沒個計劃,“十五”裏是怎麽規定的?]
  找你們局長來 [怎麽電信資費老那麽高!]
  找你們部長來 [油價不是跟國際接軌了嗎,為什麽人家降的時候咱這兒不降,漲的時候就猛漲!]
  找你們總理來 [地皮到底賣給誰了?]

十二、晚會歌曲的兩段論
    
    中國不知道何時出現了那麽多的晚會,可能是太平盛世就要歌舞升平吧。晚會基本上有歌和舞組成,一般是舞伴歌,也有歌伴舞。
    聽聽那些歌曲,基本上是兩段。第一段敘事,第二段詠歎。然後重複第一段的旋律,但歌詞有所不同。再然後同理重複第二段旋律。最後以高調歌唱最尾旋律片段兩到三次結束。有的時候,最後那幾個字還要像結巴一樣重複一下下。
    汗ing
    原來連歌曲也是個八股,不然那些作者怎麽趕得及呢。
    自從戲曲有了程式,才能在同樣的板調下演出不同的戲劇,才能讓演員在觀眾的期待中唱出所謂的唱腔。
    而晚會歌曲的程式完全就是在粗製濫造中期待某種板兒磚式的漫罵。可是,沒有人扔板兒磚,也沒有人漫罵,因為大家根本就不聽這種歌曲。這種速朽的垃圾歌曲居然是在烘托一個很高尚或很偉大的晚會主題,實在讓人作嘔。更加作嘔的是,居然我還聽過這樣的歌曲而且還要評論它。

十三、開心辭典:二選一,你到底是公仆還是父母官
  
  “這是一道真正的選擇題,如何選擇將分別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風、不同的觀念。”當《開心辭典》裏的王小丫把五個手指並作一麵旗,就是在告訴你,“請回答。”
  “受教育這麽多年了,也。我選一。”
  “公仆——。啊,你確定?”
  “我……”
  “你知道‘公仆’的來曆嗎?”
  “我……”
  “要不要求助一下親友團?”
  “好的。”
  ……
  “你的親友團要你選二,父母官。確定?”
  “我……”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曆嗎?”
  “我……”
  “要不要求助一下在場觀眾?”
  “好的。”
  ……
  “在場觀眾要你選一,就是你剛才差點選的‘公仆’。確定?”
  “我……”
  “確定?”
  “主持人,我能都選嗎?”
  “不可以。你可以想一想,為什麽在場觀眾選一,而你的親友團選二。”
  ……
  “時間到。正確答案是,啊,答案呢?”(低頭尋找,而後揚臉)“場務,導演,編輯,佳明兒——”

十四、當居民樓一層全變成按摩院
  
  當那些臨街居民樓的一層全都變成了美發廳、按摩院,我們會看到一幅多麽美妙的浮世繪啊。一到夜裏,旋轉燈就跟參加燈會似地一齊轉動,霓虹也閃得格外誘人。行人駐足,如見羅敷。
  按摩院比飯館幹淨,沒有油煙,又是人人需要,最適合開在居民稠密的小區。以洗發為名,用按摩當幌,行賣肉之實。電視裏歌舞升平,小姐的手就是回春的丹藥。從此,丈夫再不鬧離婚,再不嫌棄老婆的扮相。老婆懷了孕,也不至於擔心老公出外遇。隻消到門口樓下泄泄火氣,當空放放空槍,也就是了。雖然破了些財,卻純粹是種生理需要,與感情無涉。
  中國人曆來以身體為重,男女授受不親。可是偷情的、扒灰的、插足的、露水的,曆來不少。其實那些更多的是先解決生理需要,然後才生了情。可哪個男的會對樓下的小姐產生廊橋遺夢般的情愫呢。
  女權主義者又要發言了。那婦女權益誰來保障?一邊是女色消費對女性不尊重,一邊是下樓偷情、對女性不忠誠。她們叫囂女權已經百年。她們可以改造那些被迫賣身的人,卻無法阻止那些滾滾如鯽的女孩主動投身色情業。
  指責社會總是那麽容易,可按摩院、美發廳、洗頭房還是解決了很多沒有一技之長的女孩的生計。她們大多來自農村,有的就此沉淪,有的去學化妝並走上正經之路。按摩院就是一個轉換器,使那些漂泊塵世的女孩們接觸到大城市的文明與醜陋。她們還能利用勞動所得學習電腦、化妝、服裝等技能,同時支持她們的親人走出貧困,支持她們的兄弟姐妹接受高等教育。
  如果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城市化、需要驅除愚昧,需要給三農問題一個小出路,需要給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一個解決之道,居民樓的一層全都變成按摩院又何妨?

十五、信息要用血來換
  
  斷斷續續看過央視-法製(治)頻道的《秦兵說房》,看樣子還要一直說下去,看來房地產中的貓膩堪稱自楚漢相爭後又一次十麵埋伏。
  這裏專稱那些購房的公民為老百姓,是因為公民是單稱、老百姓是複稱。
  看看購房合同,那就是為老百姓集體製作的,誰跟誰的都一樣。
  要是一個公民,他就會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和開發商簽定個性合同。每個公民的合同都是不一樣的,這才是公民待遇。
  那個說房的秦兵到底在說什麽,他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將嗎。他不是,他在說的是阿房宮的秘密,也就是房地產的真實信息。
  為了這信息,老百姓可以駐紮在售樓處外長達數月。
  為了這信息,老百姓可以自組織起來去搞藍城攻略,他們倒是很像一群房博客。
  為了這信息,老百姓可以去求東求西,有時候還要把維權的條幅掛到大街上去。
  在老百姓成為單數的公民之前,在秦兵依舊說房的時候,這信息是要用鮮血來換的,因為房子就是老百姓的江山社稷啊。

十六、民主需要怎樣的素質
  
  很多年前,談到在中國實行民主,有人就說中國人素質低不能搞民主,一放就亂。這樣觀點的人非常多,他們的思維一直是因果顛倒的。
  現在,村基層實現了民選,鄉也有了海選。這些可都是在農村、在國民素質最低的地區搞的民主製度(或者叫實驗)。
  在城市,業主委員會是最民主的機製了,它有權選擇物業公司。這很像議會選擇政府。
  那些買得起房子的大多是中產階層。他們主張自己的民主權利是必然的,卻和農民的民主訴求如出一轍。
  在這素質一高一低的兩個階層裏,民主的種子早就發芽成長,小樹亭亭玉立。這民主之樹說明,民主和國民素質實在沒有什麽直接關係。
  那麽,民主需要怎樣的素質呢?
  民主的一個目的,是要保護每個人的私有財產。民主的另一個目的,是要保證每個人的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
  我想所有具備了不同素質的人,縱然他們財產有多寡之分,精神有高下之別,在民主的訴求上卻是異口同聲。
  所以說,民主根本不需要什麽素質,因為素質是民主之果。

十七、惡俗語
  
1、風景線
  這個詞被廣泛地濫用著。首先一個風景能夠被喻為線,這本身就表明此風景已然退化成了一個符號。如今很多事物就是個符號,就是個形象工程,卻偏偏要再一次符號化,稱之為“某某城市的又一道風景線”。不僅僅是“風景線”,更是大量的國資民財,就為了給眼前增加一點亮色,而成為濫用者的犧牲。
  
2、雙刃劍
  這個詞的惡俗之處在於說者自以為相當地辨證,可天下何物又不是“雙刃劍”呢。把那些帶有矛盾的不同發展趨勢的事物統統歸入“雙刃劍”的大筐,實在不如說成“兩麵針”更有新意啊。
  
3、搞笑
  這仿佛成了評判一個東西是否有價值的頭一等標準。笑是需要搞一搞才能出來的,這成了很多娛樂作品的原則了。相聲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搞笑,而無厘頭電影興盛的緣由也是這個。
  
4、填補空白
  我國確實還比較落後,無論經濟還是科技都欠發達。但落後也有好處,就是有許許多多數不勝數的空白等著去填補。填補空白,無論是否有長遠的裨益,這已經是對中華民族的千秋功績了。國畫山水講究留白,留下的白是對黑的限製,染上去的黑也是對白的解答。看來我們國家的很多空白未必就需要填補,那些填補所耗費的國力不一定就能有幾點墨汁的效果。
  
5、裏程碑
  “裏程碑”的命名思路緣起自“質量關係”。當量的增長達到了質的地步,就可以說“裏程碑”樹立了。高速公路上每一公裏就該是一個裏程,是否也要樹碑呢。碑林麽,還是墓地。
  
6、還行
  這個詞與“湊合”、“一般”、“那麽回事兒”一樣,表達出隨遇而安的心態。惡俗之處在於不帶任何信息量,毫無生機地袒露說者平淡無奇的生活和思想。不僅是生活與思想的“還行”,而且是漢語口語上的“還行”。後者更是說明對漢語豐富變化毫無興趣,而任意處理自己的口語資源。
  
7、天王(天後)
  “天王(天後)”的流行應該是港台娛樂界的創造。越是個麵積人口都很小的地方,其中的娛樂明星越是要封上這樣的名頭,反而更加顯出小來。
  
8、美女(帥哥)
  凡是女孩一律恭稱為“美女”而不是“小姐”,凡是男子則就送給“帥哥”而非其他。滿天飛的美女們讓審美的價值跌落到曆史最低,使得真正的美女找不到美的方向,從而削減了一個地區、一個國度的真實數量。
  
9、炒作
它已經從一般意義上的對過度宣傳的蔑視變成了懷疑主義者的口頭禪。不炒作同樣可以是刻意的沉默,也是一種炒作。

10、“總”
  不知什麽時候起,“張總”、“李總”、“王總”到處都是,大家都成了“總”、“老總”,似乎身份地位馬上就直上重霄九了。
  總經理、總監的頭銜已經像扣帽子一樣成了社交場合和單位內部的稱呼習慣。不管怎麽說,“總”什麽總比“老”什麽要好聽一些吧。時代真TMD進步了那麽一點點。
  想想革命戰爭年代,毛主席、周總理從來就沒被叫過“總”吧,隻有朱德常常被叫“朱總”。

11、你老家在哪
  這是一句中國人初次見麵必問的話,和以前的“吃了嗎”是一個等級的。隻是後者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水平而消失,前者卻一直保留下來。
  為什麽老家在人們的心目中那麽重要呢,那不過是父輩的出生地而已。可能是時代的發展使人更喜歡找尋自己的本源,於是互問老家就成了尋根探討的開端。
  然後就是:
  哦,我去過那裏。
  風景怎樣?
  小吃如何?
  姑娘漂亮嗎?
  嗬嗬,再見!

12、為xx而奮鬥!  
  這種口號還是經常能在各種會議的發言稿上看到,聽到。那些寫稿的人似乎根本就沒想要去奮鬥,因為這麽重要的實踐詞匯被這麽輕易地說出口。絲毫不費力,也就說完就算。最後,被奮鬥的往往是下一篇發言稿。
  同理的還有:作出XX的貢獻,努力xx到底……

13、戰線  
  這種革命時代的詞匯如今依舊沒有褪色,到處都是“戰線”。什麽公安戰線、稽毒戰線、防洪戰線、反黃戰線……,甚至比戰爭年代還要多呢。
  類似的還有:“戰役”、“鬥爭”、“號召”、“動員”、“運動”。
  但“戰壕”可能是沒了,因為一說它滿身滿嘴都是土。

14、某某酒量不錯滴  
  我很奇怪,為什麽人們喜歡把餐桌上的第一句誇獎用如此的方式送出。在我們這個崇尚喝酒、幾乎縣縣都有自己的品牌酒的國度裏,能不能喝酒、酒量如何,已經成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生活習性。
  
  某某酒量不錯滴;
  某某還是很能喝滴;
  菜可以不吃,酒一定要喝光;
  瞧不起我是不是,來,幹;
  操,你怎麽這麽沒酒德啊;
  吐了再接著幹;
  ……

15、廣場與嘉園  
  那些房地產商如今成了新地名的命名者了。
  廣場、嘉園、工社,大量的地區新詞匯充斥在廣告牌、電視上。
  還能說什麽呢,沒有典故的這些地名將抹滅很多東西,而我們以後更需要把懷舊當成一種時尚了。

16、《論代總》(來自[作者]“夢見自己睡著了”的跟帖)
  樓主,“你老家在哪”?認識“代總”嗎?代總住在3800的“廣場與嘉園”,而且“酒量不錯滴”!
  代總雖非“美女”“天後”,基本上也“還行”。
  代總在雜談“填補了空白”,構成亮麗的“風景線”和嶄新的“裏程碑”。
  代總的“搞笑”“戰線”是“雙刃劍”,毀譽參半。代總還要繼續“炒作”,“為雜談YY而奮鬥”!

十八、那些沒有思想的評論家們
  
  常常看到很多社會學家和文化評論家出鏡,指點江山,激揚話語,糞土當今社會現象,儼然是明星了。他們經常出鏡,也就養成了一些毛病。有的是新養,有的是痼疾。
  其中之一是語速飛快,如同印鈔機,仿佛生命即將結束必須趕緊把遺言說完。這樣的語速,似乎是在掩飾著什麽。
  另一是靠舉例拖延時間,並可取代自己的想法。也許根本就沒甚麽想法。經常作客電視欄目之後就會形成一個習慣,那就是把做節目當成拉家常。
  還有就是不斷地說車軲轆話,越是同義反複,越是不知所雲。
  這裏最典型的莫過於周孝正了。他的出鏡率實在太高,其思想水準也就接近於影視明星水平。雖然老夫聊發少年狂,但實在難於聽到什麽新東西。他讓我經常聯想到學校裏的教導主任之類的人物角色。他似乎也學習了西方很多人文理論,卻不能融會貫通,更不能發出自己的思想之芽。
  他評論網絡新偶像的時候,那些幾乎是噴著唾沫發出的論調不僅毫無新意,而且自相矛盾。可參見博客網肉唐僧的文章《周孝正,你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有什麽作用?!》(http://bbs.bokee.com/p719294.html)。
  但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真的需要周孝正之類的社會評論家具有思想嗎,我們真的需要他為我們提供一些新東西嗎。
  如果一個欄目策劃對這些評論家說,如果您沒什麽獨到的見解,就別上節目了,那麽估計這個節目也就主持人一人跟那兒幹講吧。
  應該說,我們的精神生活還沒有豐富到需要每天聽到新思想、享受新文化、消費新藝術的地步。我們隻需要有個人來替我們把道理擺擺,把我們自己想說又懶得說的廢話給倒出來。
  於是,周孝正、鄭也夫之流就粉墨登場大話天下了。所以這社會上才有那麽多外國產品的代理,才有那麽多思想的二道販子。

十九、“中國智慧”
  
  總是有一些新出來的書籍和音像製品,就像海龜們販賣西方理論一樣,其作者以兜售本土文明為生。這樣的本土文明多是些經典的回光返照,或者就是剛剛出土的古董級智慧。孔孟、老莊還有一本《易經》,似乎已經把“中國智慧”的輪廓勾勒出來了。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玩意兒已經混和到那些宣揚“中國智慧”者的口水、體液、血液裏了。他們整理這些玩意兒,把它們一一晾曬到大眾麵前,似乎中國的文明就複興了。
  中國最神秘的智慧莫過於《易經》。揚振寧說《易經》耽誤了中國科學思維的形成和成熟,他其實說了一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易經》本來研究的就不是自然,而是天與人的感應關係——按照天的征兆來行人事。儒學很好地繼承了這個傳統,到了董仲舒方有“存天理、滅人欲”。
  而老莊或講治國,或論人生,與科學進化毫無關聯。他們關注的是國家的長久和人生的快樂。相比而言,莊子更像一個藝術家。他隻談人生,幾乎對政治抱著厭惡的態度,當然也就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了。而老子相對沉穩,睿智而消極,如漢朝依舊施行黃老之學恐不會有四百年基業。老莊道學可以說是一種解構之道,對藝術創造非常有益處,卻不能勝任國家、家庭和人際的複雜。
  誠然,“中國智慧”遠不止這些,但百家爭鳴也算是誇張了。墨家算是當時的科學技術人員的集團了,講究一些科學技術上的研究與開發,以便提高農耕效率和質量。但百家爭鳴而不是相互融合,導致相互排斥和仇殺,終究沒有產生一個集大成者。如果墨家(科學技術)能和儒家(社會倫理政治)、老莊(人生藝術)相互融合,想必今天的中國會是另外的景象。
  
  於是,在這樣的“中國智慧”裏,當代中國人的貢獻是極小的,可以忽略不計。我們真的需要那些“中國智慧”販賣者的販賣嗎。那些一版再版的“中國智慧”叢書,有的類似大型禮品裝,有的裝潢精美好似月餅盒,有的故作神秘像古墓門。
  我之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之所欲書,已書古人手。似乎我們當今中國人的生活依舊是古人經典的注解。似乎我們的每一次言語不過是祖先古文的白話版。似乎我們的行事作為僅僅是為了彌補曆史細節上的空缺。
  並不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先賢,我們就有任何的自豪。因為這樣的“中國智慧“談得越多,我們就越不自信,越發感到現時代的卑微。
  這種對“中國智慧”的發現,既源自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泛濫,又是對”文藝複興“的中國式想象。這樣的“中國智慧”發現,跟刨祖墳竊取其中的寶物差不多,終究是文化的抄襲。以前抄西方的,後來抄日本、韓國,如今就隻得抄古典了。
  我們終不能從自身的感知出發,達成自身的理念。我們對古典的崇拜,是現代化帶來的對文化歸屬的夢魘。當西方人把目光投向東方的時候,我們也明白,他們看到的是我們背後的曆史和我們腳下的古跡,而不是我們本身。我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化,就隻能捧出“中國智慧”來招待客人。

二十、環境被汙染的古詩
  
1、早發白帝城•和李白同誌
  朝辭白帝看半天
  千裏江陵不見猿
  但問導遊何處有
  山間野店盤中餐
  
2、相見歡•天橋
  無言獨上天橋
  車如流
  萬裏鉛雲灰色鎖地球
  風不斷
  聞得見
  是氧硫
  別有一番滋味
  在鼻頭
  
3、小區送友人出
  北風卷地白草折
  可憐幾年不見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塑料布
  招搖過市當旗幟
  散入窗台成羅幕
  莽莽蒼蒼無限望
  愁雲慘淡萬裏途
  城裏垃圾已失控
  市長調兵忙開路
  屋中置酒遣君嚐
  君言歸途尚茫茫
  忽聞紛紛人語響
  但見小道起微光
  小區東門送君去
  去時垃圾又滿目
  三繞兩繞不見君
  路上空見君行處
  
4、酸雨
  酸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害人細無聲
  
5、無題
  百尺煙囪擎天樹
  一路汽車鳴喇叭
  塑料本是囊中物
  誤上青天滿枝椏
  
6、國風之一
  坎——坎——撈——泥——兮
  置之河之幹兮
  河水黑油油猗
  不稼不穡
  能做鞋油一千盒兮
  不狩不獵
  卻賣美圓九百塊兮
  
7、老君縣除四害
  獎給我省老君縣
  消除四害出奇跡
  群眾運動幾十年
  結果還是白費力
  發展經濟鼓春風
  這事還得靠科技
  鄉鎮企業煙囪多
  老君山下排廢氣
  二氧化硫進了城
  四害終於全葛屁
  耗子麻雀碾成泥
  蚊子蒼蠅沒了戲
  人生幾回傷往事
  大地依舊裹寒衣
  今逢四害消滅日
  老君山下草淒淒

第三篇 大便學說
  二十一、網絡遊戲與中國書法
    
    盛大公司因網絡遊戲的盈利而在Nasdaq股市上一路高走,成為新一代的中國概念。與此同時,天下芸芸父母卻都在為孩子網遊成癮煩惱不已。網絡遊戲可謂是新時代的鴉片。可以說,盛大公司就是開了一個大大的大煙館兒,吸引了這千千萬萬的未成年人來此吸食,而給自己帶來滾滾財源。
    素質教育專家陶宏開如今成了天下父母們心目中的觀世音。他是一位勇士,通過講座演講、媒體宣傳、一對一談心、培養誌願者來對抗盛大的商業行為,來對抗盛大業務的網絡傳播,怎麽看怎麽像螳螂當車。所以陶老師也是一位烈士。
    成功的網遊行業在中國就像煙草業,明知有害,但利稅不斷;更像那些高耗資源的製造業,明知汙染嚴重,但利潤豐厚;還像我們的國粹——書法藝術。
    書法何以在晉時發揚起來,很可能是當時無為之風盛行。人人捫虱而談,作清流狀,閑極了就以煉字為生,不惜染黑池塘。這和網遊的境界何其相似。也許這樣的比喻,是對書法藝術奧妙的誤解。但這樣的並置,又有著一番情景的雷同。網遊玩家可以幾天幾夜廢寢忘食,其癡迷狀與十數年不下樓的書法家情同手足。
    
    互聯網的繁榮,一個是靠黃色網站,一個就是靠網遊。黃色網站曾一度使網絡找到了可提供的內容而繁榮起來。虛榮是什麽?詞典上說是表麵的光彩。在網絡世界裏,卻是虛擬的光榮。那些網遊玩家得到的虛擬的光榮是黃色網站無法提供的,網遊讓互聯網更合乎情理地昌盛了。
    天下的父母和教育家們必須想到,電視等媒體雖然強大,卻遠沒有互聯網更先進。互聯網代表了更先進的生產力。陶老師的說教內容,如孝順、如前途、如電腦工具說,卻都是很古老的生產關係。
    說到吃人的網遊,那麽高考製度一樣是吃人的遊戲。陶宏開為什麽不開導孩子們不要去考試,為什麽不教唆其父母去搞素質教育吧。說到害人的網遊,其根源還在教育製度上。陶老師隻是靠講道理,靠糾正父母的教育方法,想使癡迷者回到那根本不講道理的枯燥的應試製度當中去,這實在不能說治到了根本。
    曾有一代人犧牲在愚昧的時代,
    還有一代人犧牲在奴化的時代。
    曾有一代人犧牲在個人崇拜的時代,
    還有一代人犧牲在偶像追逐的時代。
    曾有一代人犧牲在應試教育的前線,
    正有一代人犧牲在網遊繁榮的後方。
    既然犧牲是不可避免,我們就該想想,這一代人的上一代又曾為什麽癡迷,忘記了更上一代的教誨。我們就該想想,這更上一代又曾為什麽廢寢,而忘記了更更上一代的管教。每一代都有癡迷,都有可以癡迷的對象。如此追溯而上,必能追到東晉的王羲之了。

二十二、從教室占座看潛規則的生成
  
  經常可以在大學自習室裏看到有人占座。這些人占座的方式五花八門,但規律卻是一個,不見占座的人,隻見占座的工具。
  用書占座是最常見的,不怕丟是最基本的,不過有的老兄還要放上好幾本,似乎在著重說明,千萬別搶,否則書丟了算你的。
  有的在桌上簽名就算占座了,看來即將到此一遊。
  有的把喝光的飲料瓶往上麵一擱,到底是誰喝剩的呢,隻有指紋能作證。
  有的用張紙就能代表自己的使用權了,太象征主義了。
  有的用粉筆畫上自己的勢力範圍,做得夠絕的。
  
  記得我上大學那會兒也是這樣。圖書館的座位幾乎被占光了,可圖書館裏卻沒多少人。我很氣憤,就把那個占座的書包往窗台上一放,顧自看起書來。
  占座的是個女生,她氣哼哼地拿起書包在旁邊坐下來。
  我不認識她,卻問,你恨我嗎?
  她不說話。
  我很天真地說,你讀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嗎。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裏說,要認可對於某塊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權利,就必須具備下列的條件:
  首先,這塊土地還不曾有人居住;
  其次,人們隻能占有為維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數量;
  第三,人們之占有這塊土地不能憑一種空洞的儀式,而是要憑勞動與耕耘,這是在缺乏法理根據時,所有權能受到別人尊重的唯一標誌。
  
  分析一下同學占座的情形,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還是很接近的。
  首先,這塊自習桌還不曾有人占住。
  其次,同學們隻能占有為維持自己的學習所必需的麵積。確實,很少有太過分的,一下占上十個座。同學們還是比較節製的,誰都不容易。
  第三,同學們占有這塊土地不能憑空洞的儀式,而要憑勞動與耕耘。這是在缺乏法理根據時使用權得到別人尊重的唯一標誌。比如放張紙,也是勞動啊。要是擱兩本書,簡直就是耕耘了。
  
  大學生的所作所為正是我們這個民族未來思想的基礎。他們能夠把占座思想作為社會契約論的生活實踐,實在難能可貴。這種精神足以發揮到對小區物業的管理當中,業主委員會要討論的占座問題那就複雜多了。
  隻是,占座一例似乎是對《社會契約論》的濫用。同學們把個人以為合理的契約強加給別人,然後也默認他人的強加。於是,這個占座的契約就能風行校園,變成一個潛規則。
  中國的潛規則大約都是這樣形成的。先是容忍,然後是默認,最後是同流。
  潛規則也是契約。
  那些中國的青年在大學裏可以去占座,到社會上就會去買批文圈地,獲得不義暴利。
  同學們現在可以用一張紙來宣稱自己的不義之權,將來就會動用公共資源為自己的狗肉掛出羊頭,就像《無極》那樣。
  他們在校園裏習得了潛規則的創立、流行之法,必會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並引以為豪。
  這種占座行為其實和業主委員會的所作所為完全不同。後者是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像前者那樣無端製造自己的權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說法裏包含了更多的契約精神,隻是這樣的契約精神在於不訂立契約。
  我們不訂立那些類似潛規則的契約,我們的生活或許會更加簡單、清澈。
  
  參考:
  1、 lovervip《大學自習室占座麵麵觀》
  http://edu.sina.com.cn/y/bbs/p/2006/0111/11291900.html
  2、 盧梭《社會契約論》

二十三、借古諷今的遊戲
  
  司馬遷批評了漢武帝,留下千古美名。但到了司馬光,就隻能資治通鑒。於是後來的人大多學會了司馬光那一套,借古諷今的手法越來越精熟。至今,中國人借古諷今的曆史已相當悠久。
  五十年代的人說事兒,必借著明清那點兒曆史,像吳晗的《海瑞罷官》、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六十年代的人說事兒,先是說明清史,然後開始研究更加古老的宋元,錢鍾書就是這樣寫下了《管錐篇》。
  到了七十年代,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更是批林還要帶著孔老二,借古諷今達到了最高潮,很多古跡文物因此遭殃。
  到了八、九十年代,說事兒必要上溯到文革,但下追也止於文革,因為文革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曆史了。
  這就是我們借古諷今的文字遊戲。
  那些喜歡這種遊戲的人抱著為萬世開太平的信念,自以為一切曆史都是現代史,卻從來不喜歡、不敢於把現實問題說明白、說透徹。我們的民族就是在這樣的遊戲中一點點喪失了反思的力量。

二十四、國民素質的傳說
  
  這世上是否有個東東叫“國民素質”,竟然還四個字的,很動聽啊。
  不知從何時起,這個東東就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每每顯身用來解釋各種複雜的社會現實。於是問題迎刃而解,“國民素質”不行嘛。
  不知道這東東是從哪個理論籮筐裏掉出來的,真不知道這樣生動的理論到底是誰發明的,真不知道這個發明者的住址在哪。
  魯迅研究了“國民性”,這個人就發明了“國民素質”。
  農民算是國民素質裏最次的吧,可正是他們搞起了村直選、鄉海選。民工算是低素質吧,可沒有他們哪裏有高質量的城市呢。
  好的理論決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好的理論總和實踐分不開。而一句“‘國民素質’問題”,就可以把行動直接從理論的離心機裏甩出去,就可以使我們達到心平氣和的地步。
  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可“國民素質”依舊是個傳說。因這東東的一大特征就是要貶低國民性,否則發明出來幹嗎。

二十五、化妝對美女的貢獻
  
  網上經常會傳些明星美女們未化妝時的照片,似乎在說,瞧瞧她們,其實底子挺差的。
  必須承認,化妝使大街上的美女增加了兩倍,使夜色中的美女增加了十倍,使影視上的美女增加了一百倍。這確實是化妝獨特的貢獻。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化妝利用的是人類共有的視覺上的錯覺。
  正是因為錯覺,我們緣木求魚捉不住河裏的泥鰍,我們視覺暫留發明了電影,我們刻舟求劍學會了西方的油畫,我們熟視無睹放棄了人生的機遇。也正是有了錯覺,尼斯湖水怪、神農架野人、UFO才盛行於世。
  而化妝利用的正是以上錯覺的總和。
  而且我們還應明了,化妝更深地是作用在我們的內心。就像聖父、聖子、聖靈是一體,我們內心的錯覺認為,真、善、美也是三位一體,是一個東西。它表現為善的時候,我們就會以為其一定是真誠而美麗的。它呈現為美時,我們就認為它的背後有著真的善心。它表達出真時,我們就會覺得是那樣的美麗和善良。
  於是我們總是下意識地以為漂亮的女人必然善,所以就產生追求之心。同時,輕信漂亮女人的話必然真,於是就傾己所有。畢竟西施素麵朝天濃妝淡抹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我們身上所具有的錯覺依然故我。人類的進化實在還遠未結束,恐怕要等美女們拋棄她們的化妝品那天才算有了曙光吧。

二十六、你憑什麽勸返我?
    
    2006年3月2日上午10時,公安部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公安部開展預防重大治安災害事故、保障公共安全專項督察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香港南華早報記者:
    請問徐局長,兩會期間公安機關對北京的有關人士進行清理,想問一下清理人員是什麽樣的標準?而且清理的人數大概是多少?是會增加還是減少?
    回答:
    我們沒有針對某些特定人的清理,主要是對社會治安秩序的管理。在兩會期間對一些無正當職業、固定住所及穩定收入而長期滯留北京的人員,采取集中勸返,減少危害社會安全的一些因素,我們沒有特定的數量限製和指標的要求。
    
    雖然我是北京人,有正當職業(雖然不懂何為“正當”、誰來認定)、固定住所(雖然這住所是我父母的)、穩定收入(但這收入會因為失業而波動),但我依然無法理解這樣的措施到底想幹什麽。
    難道難以保證兩會安全就可以作為違法操作的理由嗎?
    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沒有法律根據,卻還在我們這個號稱“以法治國”的人民共和國裏到處存在著。
    當年的收容遣返製度如今被改成了自願救助製度,然而“遣返”還是能以“勸返”的麵目出現,而且還要以可笑的“集體勸返”方式,是要包專列嗎。
    
    再來看勸返的標準,“無正當職業、固定住所及穩定收入而長期滯留北京”。
    “無正當職業”怎麽了,我失業了,在找工作,難道就因為一時沒找到而且在開兩會,就要把我給遣返了。
    “無固定住所”到底啥意思,怎樣才算固定的,怎樣才叫打遊擊。我一天換一個地方不行嗎,我住旅館不行嗎,我住鍾點房怎麽了。
    一個人是否有“穩定收入”難道也成了他能不能在北京呆下去的標準了。我今天掙500,明天掙1000,後天掙2000,這樣的收入很不穩定啊。
    “長期滯留北京”和“長期滯留中國”是不是一個意思。這是我的祖國,這是我的祖國的首都,為什麽不能滯留、不能長期滯留。
    
    萬惡的勞教製度即將倒掉,像如此之類的公安部發表的言論為什麽還那麽落後於時代。
    當然這根本就不是公安部發言人的問題,而是長期人治天下所養成的任意發揮、踐踏人權法製的又一次表演而已。

二十七、想唱不能唱的IT精英們
  
  看過《超級女聲》,便想到那些奔命在華夏大地上的工程師們,
  那些為了一單生意而徉裝豪爽善飲的銷售們,
  那些和廠商裏的區域經理打成一片爭取特單的渠道代理們,
  那些三十幾歲滿身是病滿頭白發的CEO們,
  那些整日加班以點擊率養胃的網站編輯們,
  那些西服革履暗中盤算貸款的IT精英們。
  
  IT業就是一個努力工作回報難以把握的行業。
  沒有知識版權的銷售們日夜盼望的便是那點兒提成。為此,他要和客戶達成默契,以便能夠控製公司回款的頻率,還得時刻提防公司的小動作,並且盡量占有一些公司的財物以防前者秋後算帳。
  同樣沒有知識版權的工程師們看著自己的歲數越來越大,要學的知識技術卻越來越多。以前學的那些已經進入了曆史的垃圾堆,還沒學到的知識卻已經像泰山般巍峨。
  於是出現了很多MBA,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兩個,一個是為了在應聘時多個砝碼,一個是為了在MBA班上養自己的人脈。為此,他們要付出十幾萬的學費,學到的都是垃圾。
  還有那些IT海龜,越來越多。他們的技術或許比國內還算先進,可插隊知青的大帽子卻摘不下來。他們看似洋,實是土,讓人以為來自某個太平洋上璀璨的珍珠島國。
  
  IT業就是一個想唱唱不出來的行業,其中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未來擔憂,一點也不浪漫,更難說什麽快樂。
  除了錢,找不出更多的意義。
  和文化產業毫不相關,那些所謂的拓展訓練不過是為了給馬和驢飲點水。至於娛樂,無非是唱歌、聚餐、郊遊,每個人都心懷鬼胎。也許回來的翌日,就會被動了奶酪。
  IT既然是信息技術的意思,也就避免不了人變成信息的犧牲品。
  硬件工程師的信息量就是他的技術性經驗了,沒有知識產權的技術性經驗很不保險,這才逼得工程師們必須活到老學到老,考這考那,花費金錢和精力,得到的不過是一份並不保險的工作保險。
  而那些軟件工程師雖然生有一雙製造知識產權的手,可大多產權不歸自己。那些軟件公司很好地實踐了中國古代帝王分而治之的原理,使得每一個編程工作者不過就是一個流水線上的“卓別林”。他們能夠把握的隻是對Bug數量的控製,或者就是為了提防公司及客戶安放一些“定時炸彈”。
  日益嚴重的國產化和價格戰使得外國公司愁眉不展。由於國產化總是從產品的底層向上推進,那些外企職員的日子也被逼到了高處不勝寒的絕路顛峰。今天還是一白領如蝶般停泊在辦公室的楓橋邊,明朝就躺在床上不用起床可以自然醒了。
  而那些國內大公司的基本市場策略就是人海戰術,以華為、港灣為首,把大量的銷售力量本地化、辦事處化,使得在各個行業的辦公室裏都能看到他們生活的身影。他們每天就像泡妞那樣去泡用戶,直到把用戶泡成錢包為止。這樣的日子對於那些銷售們無疑是枯燥乏味的,而他們卻以此為榮、甚至以身相許。殊不知,他們實際上就是一個銷售工蜂的角色,卻還自以為代表了多麽光榮的民族產業呢。
  
  IT業的發展正如女孩的頭發,越來越長,卻長得越來越慢。競爭激烈,前途渺茫。IT公司都自稱係統集成,提供Total Solution,講究服務甚於賣貨。他們語言重複,想象疲乏,其根源在於IT充分競爭使得每個人的施展空間比衛生間裏的隔斷還要狹小。
  這裏有兩種人最痛苦,一種是有客戶資源卻不知道該賣什麽,一種是有產品卻不知道賣給誰。這世上所有的銷售和他們的老板都在為這兩個主題而犯愁、而活著,他們實在是把用戶、客戶都給充壞了。
  不僅如此,銷售們日益淪為三陪的事實表明,我們不僅不快樂,還要努力給別人帶來快樂。銷售們大多外向、熱情、善談,喜歡把別人的快樂建築在自己的痛苦之上。這樣的痛苦最集中地表現在他們的身體上。他們的職業病包括:胃病(主要是慢性)、神經衰弱、腎衰、心髒病、老年癡呆、少白頭,假笑,還有就是:滔滔不絕地講廢話,難以暫停。

二十八、為什麽花瓶總是很大陸
    
    看過超級女聲葉一茜的被淘汰,就想到評委何炅的評價:你的唱法或許不是很強勢,但你的歌聲很適合當夜歌聽,你很適合唱歌的,希望你繼續走下去。這麽客氣的評價,其根本的意思卻是:沒特點、缺內涵、少個性。
    葉一茜很漂亮,標準美人兒,或者說,是個大陸花瓶兒。我想她也一定這樣自我認為,她內心那個美的標準和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也不會有什麽區別。男人們喜歡這樣的美女。因為她代表了一個客觀的標準,可以作為一個榜樣。
    隻要看那些電視上的廣告就能明白,美女們就是循了社會的一般認識對自己的各個零件進行精加工的。修身的範疇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美女們依照社會商業標準不時自我打磨、拋光,終於百煉成鋼。
    一個女孩子的長相跟她的審美觀有很大關係。對於美女而言,往往不是審美觀影響長相,而是長相影響到審美觀。這和中國美女的成長史緊密相關。
    美女們一般都很清楚自己所處的曆史地位,更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經常不能自已。美女的外表來自父母的遺傳,美女的心理則來自社會、家庭。她們的家庭、父母、親戚、同學、同事都在時刻潛移默化地造就著美女的心理。
    這樣的特殊心理導致了美女的審美觀也隻能依賴於外界。於是,社會的審美標準結合了美女的特殊性進入到美女的內心。美女們總是紮堆兒去一些商場、酒吧、KTV,就表現了這一點。這就不難解釋,何以韓國人美容後全是一個模樣,何以花瓶的歌聲大多抒情和緩而缺乏個性,何以卡拉OK裏聽到的歌聲很少有耳目一新。
    與此相反的是,網絡偶像的出名就在於其不按常理出牌,能夠獨辟蹊徑,敢於向一般的美女標準和審美情操挑戰。所以,她們火了。但火的同時,也招來一片罵聲。這罵聲也就都是來自那一般的美女標準和審美情操。
    花瓶兒們雖然也注重表現自我,但她們更多地依靠她們的美麗來塑造表演特征(就像評委夏青誇葉一茜那樣),而不是相反。葉一茜無疑也是如此。她作為最後一個被淘汰掉的大眾美女,完全墮入了古典情調的汪洋大海。
    還有很多超級女聲,她們長得不夠漂亮,比如李宇春、周筆暢、何潔,但她們注意根據自身才智個性特點來安排表演特型。她們的表演反而更容易得到認同,這說明花瓶兒終究不是關鍵的一件事。
    李宇春靠的是舞台控製。她的中音確實很窄,但她的控製麵卻很寬。她總是能把一首爛歌通過豐富的表情結合四肢的造型來表現得光芒四射。周筆暢的唱法和她的長相一樣中性而且誇張,她在表演當中幾乎不笑。張靚穎靠的是脫俗的外貌和嗓音的完美結合,以靜製動。何潔則活力四射,她的舞蹈節奏明顯快於歌唱。
    而這些,都是葉一茜所沒有的。她有的,隻是那些軟綿綿的詩情畫意,是最沒個性的風格。這些即使運用到水墨畫中,也是犯了大忌。這也可說是技術策略的失誤。葉一茜一味抒情,造成齒音過重、表情呆滯、五體靜止。這些缺點僅靠長相和身材是無法彌補的。時代終究不同了,人們甚至刻意地想找些審美疲勞的茬兒。葉一茜算是撞到了槍口上。
    可見,超級女聲不僅僅否定了權威對電視媒體的壟斷,而且讓褲子戰勝的裙子,使一個個花瓶乍破水漿迸。這對於引導美女們向著更智慧、更個性、更技巧、更創新發展,無疑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不過,美女們是否買帳還是個問題。因為她們心中那個審美觀實在是和封建性一樣地根深蒂固。
    葉一茜,一個美人兒。據我猜想,出於對自己的長相過於自信和自戀,而忽視了在其它特質上的塑造。這也是花瓶兒們的通病。所以說,於是美得標致,不如美得有個性。與其五官平平而美,不如一官突出而美。與其生來就美,不如成長中美。
    至於那些既有美貌、又聰明、又有專長的美女們,我們當然不能忽略。她們屬於美女中的另一類了,很早就知道以色事人不得長久的道理,便積極地和非美女們在一個飯堂裏搶食吃。她們以先天的自信和後天的努力造就了今日的輝煌。她們能夠得到這些美貌之外的品質和技能,實在算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了。

二十九、從計劃走向市場的美女們
  
  計劃經濟下的美女帶有淑女的氣派,在一夫一妻的大原則下規劃著小日子。計劃經濟下的配給製和通貨緊縮讓美女們陶醉於比較傳統的美德當中,相夫教子,把美貌當成遺傳學的最佳證據。
  美女們的美色難以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得到個性的展示,這是因為計劃經濟隻生產產品。產品概念下的美女首先是一個生產人類的產品,其次才是一個具有美貌的產品。由於計劃經濟沒有將美貌作為社會的主要產品,更沒有把美女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來規劃。所以美女的交換價值被嚴重低估,美女的使用價值也遭到客觀條件的限製。
  同時,計劃經濟受到理論的局限,無法看到人性本身也是生產關係當中的重要因素,也就不能把美女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由此造成美女的購買力嚴重疲軟,相當薄弱,始終徘徊在國民生產總值百分比的小數位上。計劃生育更是不加區別地嚴格限製著美女的生產,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計劃性對此的極大忽視與輕視。
  
  等到市場經濟,市場上流通的商品比起計劃體製下分配的產品來更加注重交換價值而非使用價值。於是美女的美貌得以獲得高出生育的地位,並且獲得了獨立的價值。這個價值在市場自由理性的操作下和其它商品相交換,具有極高的附加值和深加工優勢。
  美女們此時也嚴重地意識到自身的市場經濟特征,開始主動尋求適合自身的市場以及可以對自身進行精細加工和優質包裝的工場。模特業,演藝業,廣告業,時裝業,家居業,汽車業,選美業,色情業,都在這樣的買與賣的相得益彰中蓬勃起來。
  此時,人性作為生產關係當中對美色舉足輕重的要素,深刻地推動了美女經濟的發展。人性如烏賊那樣把觸角伸向了與美女有關的生產、銷售、渠道、宣傳、公關、社會調查等各個環節,並且使美色越來越遠離其自然價值。
  而且,人性還在美女的行業標準製定上不遺餘力。各個行業都會製定各自的美女標準,並且嚴格實行,使得美貌更加客觀化、平麵化。保險業業加入進來,以保證行業標準在執行當中可能遭遇的風險。
  
  美女不僅是商品,也是稀缺資源。就資源的稀缺性來說,美女更是價值連城。不可再生的差異性,是美女這種商品的最主要特點。既然此種資源如此稀缺,自然要加強保護。於是,護膚、健美、化妝、滋養等功能性商品及服務也應運而起。同時,法律、道德、規章也有相應改變。
  但是行業標準和美容(整容)業對美女的差異性和不可再生構成了顛覆性的影響。化妝術更接近一種魔術,不能從本質上改變人的容貌,隻是靠製造幻覺和掩蓋真實來達到眾所周知的目的。但人工美女的出現,人造美技術的發展,實在是天生美女們的死敵。在這方麵,韓國人似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也使得韓國的美女資源遭到萬劫不複的破壞。
  市場經濟對美女資源的開發利用,可說是精耕細作、傾情投入。美女們也回報給市場無限蕩漾的春情。美女們在市場舞台上的打擂表演對新一代人觀念的衝擊與刺激,遠比學校還停留下計劃體製下的淑女教育要見效快,還有效得多。
  美女新經濟的蓬勃,還應歸功於運作者的抄襲、創新二合一的精神。他們首先能充分理解中國的獨特文化生態,同時也對中國美女的傳統和新作風有著精準的把握。而後他們就會為一個時期、一個地區、一個年齡層的美女們定製適合她們的經濟開發項目。這很像在不同的地區環境種植或養殖適宜的作物牲畜。

三十、 馮小剛的“大便學說”
  
  導演馮小剛說,文藝片是盲腸,可有可無。娛樂片是胃的一部分,切除了就會吃飯不香。馮是拍娛樂片的高手,有高票房,自然是最硬通貨的論據。可他卻得不到影評家的肯定,藝術上的肯定,這當然源於他的電影取向、趣味取向和市場取向。
  人們隻能說,這片子多逗,演員陣容多豪華,布景投資多排場。
  可沒人說,這片子多令人感動,拍得多美、多藝術,有多難忘,有怎樣的回味。
  於是馮導就將這些他的片子裏沒有的東西歸入盲腸一類。
  如果人類從沒有過淚腺,那麽偉大的進化曆史或許會讓我們把唾液當成眼淚。如果這世上從沒有過藝術片,那麽娛樂電影或許能回到盲腸的地位。
  可是我們曾經被感動過,曾經有過過目不忘的經曆,曾經在生命的低潮期見到過令人心潮澎湃的東西。
  雖然這些東西現在被收入盲腸,可馮導正好說出了一個真理:真正的藝術是無用的,隻作用於精神,決不會像胃一樣最終產生大便。
  所以,馮小剛的幾句隨便之語,足以構成其“大便學說”。

三十一、《十麵埋伏》裏埋伏著張藝謀的職業道德
  
  《幸福時光》在藝術和票房上的慘敗兩雙讓張藝謀不務正業地去搞了芭蕾舞《大紅燈籠高高掛》。此後,他就著重在票房上下工夫,才有了《英雄》和《十麵埋伏》。張藝謀說,他必須每年拍電影,因為跟著他得的那幾十幾百口子都要吃飯啊。
  記得王朔在寫出那本讓他停筆的《看上去很美》之前曾經感歎說,拷,我終於能為自己寫作了。看來大腕兒們的苦衷還挺一致的,都有生計(有時是自己的,有時是別人的)之憂啊。
  《十麵埋伏》讓張藝謀的藝術道德喪之殆盡的同時,又突出顯示了他的職業道德。上對得起投資人——新畫麵影業,下對得起那些和他一起起早摸黑的電影工作者們,中對得起那些價碼頗高的參演明星們。
  《十麵埋伏》的出品人張偉平說他看了《十麵埋伏》後就知道這部電影如此多的破綻非要借助大型包裝形式不可,否則就會血本無歸。於是《十麵埋伏》大型晚會如期上演,片花繼承了《英雄》的華美,而《英雄》裏的破綻是不是也被發揚光大了呢。
  具體的破綻這裏就不贅述了,大家有目共睹。很多進電影院看《十麵埋伏》的觀眾,要看的便是這樣的破綻。沒想到破綻也能成賣點,張導著實了得。這麽破綻百出的電影作品到底哪裏埋伏著他的職業道德呢,就是在那些藝術道德倒下去的地方。

三十二、貧嘴張大民,新時代的阿Q
  
  在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裏,貧嘴張大民是個生動的人物,甚至能覺出他的唾沫星子會落到我們臉上。他似乎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廣大地區),和我們一個飯館吃飯、一個單位幹活、一個菜市場買菜、一個洗手間抽煙。
  但這個人物已經不是我們當中一般的一分子了,他可說是現時代的阿Q。他的衣著一如阿Q那般簡樸,但他的嘴皮子卻相當華麗。他把京味兒那點兒精髓給吸個精光,而後非常奢侈地稀釋-釋放到可以達到的視聽空間裏。說這稀薄的髓霧就是鴉片,似乎有些不夠厚道。但要論張大民這個人物的社會意義,卻是能好好分析一番的。
  像魯迅筆下的阿Q,生長在紹興水鄉,孤苦伶仃,受人欺壓,隨時想到翻身。他到處尋找革命黨,想通過鹹與革命來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命運。但假洋鬼子不許他革命,不許他加入黨組織,這讓他的靈魂異常痛苦,隻得每日依賴著精神勝利法過活。想阿Q如真的像秋瑾那般成了革命黨,他的精神勝利法或許就變成了什麽主義。
  而張大民呢,身處一個大家庭,又是長子,上老下小,責任重大。而他卻沒有絲毫的進取心,每日倚賴著貧嘴過活,還特別有精氣神,不惜以自殘來嚇退鄰居的攻擊。苟且偷安,這是他的基本生活態度。態度決定一切,也決定了他的嘴皮子。
  他的嘴皮子在一次次事件後越來越溜,達到了庖丁解牛的水平。他總是能找到自我解脫的道理,不用儒不用道,倒是很有佛家的風範。一切重的事物在他嘴裏都變得輕飄飄,一切輕的東西到他嘴裏都凝重得無以複加。他的貧嘴十分自然而然地顛倒了輕與重的概念,也使得他的人生變得無足輕重。
  因而可以說,張大民雖然不是精神勝利法的發明者,但他卻把此法運用到一個連阿Q都難以企及的高度。他是精神勝利法的集大成者。假設作家劉恒真的是想給中國文學史提供一個可與阿Q比肩的人物,那麽至少他的這個想法還是很了不起的。但願如此。

三十三、曆史就是這樣被浪費的
  
  中國曆史不可謂不悠久,其中的影視素材不可謂不豐厚。然而我們的影視工作者又是如何來開發利用這一座富礦的呢。皇帝戲滿天飛,奴才遍地皆是。不反抗專製何以長久,不反思人性何以卑微。套用陳腐模式,隻把這當作可供娛樂的情節。
  
  《漢武大帝》裏的陳寶國,以為演了回漢武帝就可以氣指頤使了。是入戲太深,還是萬歲情結太重,二者都有吧。漢武帝實行中央集權,禁錮思想,製裁董仲舒,這些都被當成事跡來演繹。那些董仲舒的學生,和孔子門生風骨迥然,對老師的思想毫不理解。
  在這樣的戲裏,一切都是按照王道的規律和權術的規則來排演。縱然戲中有人物去反抗漢武帝,那也是按照同樣的規律與規則。難道在漢武時代,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人性來發言嗎,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把生命的價值淩駕在皇權之上嗎。
  那麽,我們能不能虛構一個這樣的人物呢,有了這樣的人物就是不尊重曆史、就是戲說曆史了嗎。最後,司馬遷竟然匍匐在漢武帝麵前歌功頌德,實在讓人不忍看下去。這,就是忠於史實嗎。
  
  《鐵齒銅牙紀曉嵐》是一出皇帝與大臣相互取樂的戲。乾隆大智若愚地玩弄權術,把忠臣和奸臣一起玩弄於股掌。和珅善於諂媚,又工於心計,和紀曉嵐爭風互有勝負。紀曉嵐故作忠臣狀,其實乾隆根本不需要這樣的忠臣。三個人又一起把中國的那些國粹國學玩弄一番,再以女孩子為調味品,哄成一出熱鬧。
  這裏需要著重分析的是紀曉嵐這個人。他很博學,是四庫全書總編,也很忠心於乾隆。但在乾隆眼裏,他與和珅一樣都是奴才,都得服務於愛新覺羅氏。和珅於內心時常表達出一種為奴才的痛苦,而且還當著紀曉嵐的麵兒一吐為快。而紀曉嵐隻知一味地罵和珅,時刻提防和珅,經常整治和珅,卻從來沒有表現出為奴才的那種苦來。先不論其形象塑造的單薄,隻就其思想上的不能自拔已經輸給和珅。
  
  《雍正王朝》歌頌了一位為江山鞠躬盡瘁的皇帝,吐血而亡,很可能是要影射當下的改革人物。我不禁記起還有一出戲,寫慈禧(叢珊飾演)竟然看著看著奏折無疾而終。我想編導們這樣毫無吝嗇地去歌頌一位清皇帝,也是無奈之舉,否則又能寫什麽呢。難道表現皇帝的殘暴嗎,畢竟是有作為的皇帝啊。
  這裏,我們實實地遇到一個症結,那就是如何來表現皇帝。作為曆史上出現過的皇帝,隻要他還算正常,無不是為了維護皇權。如果影視劇隻一味展示這些權力鬥爭,雖然人物各有千秋,其實質不過是重複曆史、重複那些已經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難以有超越。慢慢地,觀眾也會膩煩。
  
  而目前的曆史題材劇就是這樣,漢皇帝和明、和清在思想上一脈相承,簡直就是一個朝代。他們的舉止、他們的說話、他們的情態也沒甚分別,反映出影視工作者根本就不具備曆史深邃的眼光,不能把每個朝代、每類人物演繹到骨子裏去。往更深裏說,是思想的缺陷導致了這一切,是對曆史古板的理解導致了這一切,是不能以人性的光輝照耀曆史的塵埃導致了這一切。
  有意思的是,這些曆史劇還有一大特征,便是用主題歌來表達其中心思想、讚美其主人公。像《漢武大帝》主題歌,說漢武帝把一生心血獻給了中華大地,大地上的鮮花象征著一個民族永恒的春天。實在可笑到了極點。這歌要是被項羽聽到,肯定得複活與漢家再爭高下。
  
  隻有一部名為《走向共和》的電視劇,還算是接觸到一些本質問題。它描寫的是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孫中山在當了臨時大總統後,首先做的,便是在臨時約法裏限製自己的權力。在他看來,什麽是革命者呢,革命者首先要革自己的命。這才是民主的開端,也就是倡導民主者首先要限製自己的權力。
  但當後來孫中山決定實行帶有獨裁色彩的新製度、每個黨員都要效忠黨魁、還要按手印,黃興出來反對,導致了國民黨的分裂。孫中山這個人物塑造得相當複雜,也極大地提升了這部電視劇的思想水準,是我看過的思想最為深刻而生動的一部戲了。

三十四、當觀眾比演員更幽默
  
  人人都有幽默的細胞,隻是有的是職業的,有的是業餘的。職業的幽默被叫做“相聲”,號稱是“笑的藝術”。相聲演員的基本功是說學逗唱。說練的是嘴皮子,很少能見到很幽默的繞口令。學是模仿世間萬物,容易有很滑稽的段落。唱是練一副好嗓子,基本上不涉及幽默。逗是抖包袱,也就是玩兒幽默。
  但並非圍上個場子就一定能幽上一默的,這違反了幽默的發生原理。經常性地,幽默就淪為了滑稽。
  漸漸地,相聲演員把滑稽當成了幽默。於是更加滑稽,直到以自己的搭檔為人身攻擊的對象。互相噴唾沫星子,給搭檔下絆兒,諷刺搭檔的長相,貶損搭檔的親屬,人身攻擊也被當成笑料。
  如此滑稽的相聲雖然也能引來笑聲,觀眾卻是在笑演員的滑稽和低能,而不是別的。或者說,這樣的笑聲是觀眾的下意識反應,要不然就得起一身雞皮。
  
  在劇場裏要想逗觀眾樂,也不一定要靠幽默。在劇場表演的好處是可以比較隨便地表演,有些二人轉的意味,可以說些稍帶黃色的段子也沒問題。不像電視上那樣,被各個部門審查之後才能播出。黃色小段兒和粗口又出現了,這是比滑稽更滑稽的一個層次。
  觀眾在黃段子當中笑,是為了掩飾其低俗,是為了讓劇場裏的氣氛不至於凝結成尷尬。演員不能自知,以為是自己的幽默打動了聽者,反而更為賣力地販黃。像在周末相聲俱樂部,我隻去過一次,卻能聽到開乳罩玩笑的相聲,不虛此行啊。
  相聲演員下場前的最後幾句也很重要,是最難的一個包袱。這個包袱的好壞,能充分看出他們的作品是否經過了仔細雕琢和費盡思量。遺憾的是,大部分相聲都是在俗套中結束了滑稽的表演,有的竟然像電視劇的某一集那樣毫無前兆的結束了。這樣的安排讓觀眾在對相聲失望的同時,更加深了對演員的失望。
  
  如今很多主持人的脫口秀相當精彩,遠遠高過相聲演員在平時的談吐。從後者平時那些庸俗熟練而又無趣的講述中,我們就能看出,他們雖經專業訓練,卻沒有練就信手捏來的技術,更談不上現卦和“脫口相聲”。
  他們對先進科技的掌握以及世界政治的認識,和普通人無二。他們還活在傳統的圈子裏,不懂得幽默的本質是令人驚奇的創新。他們隻會胡亂創新,根本不顧及形式與內容的協調,也就更加滑稽。
  這跟相聲的傳承製度有關係。這種拜師學藝的方式使得相聲不僅僅土,更要命的是傳統的程式被一代代深入骨髓地繼承下來。於是,我們見不到大氣磅礴的相聲能打動人心,我們也看不到諷刺現實的相聲能深入人心。
  我們可曾聽到過談論世界政治風雲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說孔子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涉及航天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關於電腦意趣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三農問題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民主海選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環境保護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天文地理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保護民俗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關於可可西裏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講科學家故事的相聲;
  我們可曾聽到過講述緝私的相聲。
  沒有啊,那些相聲演員在這麽多“沒有”麵前卻已經不務正業了。
  
  這裏還有個問題:
  如果觀眾比相聲演員還幽默,那麽後者該怎麽辦呢?

三十五、馬路邊的一分錢
  
  小明從馬路邊拾起一分錢,交給了警察叔叔。
  警察叔叔問:“你交給我了,我又交給誰呢?”
  小明說:“我交給你了,我就不管了。我完成任務了。”
  警察又問:“你完成什麽任務了?”
  小明說:“老師說的,‘撿了東西要交公。’”
  警察說:“孩子,光交公是不夠的,還要明白為什麽。”
  小明說:“我知道為什麽,為了培養拾金不昧的好品質。”
  警察說:“對呀。一分錢雖小,培養了好品質可了不得。”
  小明說:“叔叔說得真好。丟了一分錢的人,是不會回來找的。但是,撿了一分錢的人,找回了很多很多。”
  警察說:“小朋友你說得真好。”
  小明說:“希望叔叔用好這一分錢,培養更多更多的人的好品質。”
  警察說:“小朋友,我一定牢記你的話。你叫什麽名字?”
  小明說:“老師說,‘做好事不應該留名。’叔叔再見。”
  警察說:“小朋友再見。”
  警察看著小明的身影,自言自語地說:“多懂事的孩子呀!”
  說著,他把那一分錢又扔回了馬路邊。
  遠處,幾個放學的孩子正朝這邊走來。

三十六、當話劇也變得時尚
  
  林兆華開創了中國的小劇場話劇,後來被孟京輝發揚光大。後者超越了前者,也使話劇變得很時尚。前者依舊堅持著話劇理想,雖然也在時尚中衝浪,但票房依舊很慘。
  孟京輝繼兒童劇《迷宮》之後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了新話劇《琥珀》。編劇還是廖一梅,孟的妻子,《戀愛的犀牛》也是她杜撰的。
  孟氏話劇有著十分明顯的特征。姑且不論這些特征是不是移植自國外。其特征之一是比較荒誕。其特征之二是音樂歌曲助興,運用各種姊妹藝術形式並加以改造。其特征之三是布景的後現代風格。其特征之四是孟廖式的語言組合和各種知識的奇妙灌輸。其特征之五是情節比較簡單,以各種插曲(小情節)來表現。《琥珀》再一次表現了這些特征,講述了一個現代中國版“唐璜”的故事。
  在演出完畢後孟京輝上台來說,《琥珀》在香港是彩排,在上海是預演,在北京才是正式公演。想必大多數來此觀看的都是受了媒體的教唆,被孟氏話劇的花裏胡哨所吸引。那天的保利劇場上中下三層觀眾席宛如大學裏的集體宿舍,很多人站著看。可見宣傳力度之大,這是孟京輝的拿手好戲。
  而我輩早已是戲蟲一般,對於這種明顯帶有拚湊痕跡的劇情不能恭維。縱觀此劇,了無新意。它實在不能和《戀愛的犀牛》相提並論,男女主人公的戀情也完全落入某種悲歡離合的窠臼。過多的多演員表演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顯得非常混亂。那場多床戲也沒有演得盡興,看的盡興,草草收場。那個搖滾歌手的表演更像插科打諢的臭蟲,是嚴重的敗筆。用銀幕上的電影片段來詮釋劇情的手法,當初古榕在《孔乙己》裏已經使用,它們都屬於多此一舉。
  孟氏話劇已經是一個時尚的標簽,有著一切時尚該有的那些特點。上演之前的宣傳,類似國軍追擊紅軍時的狂轟爛炸。還要訪談主創人員,交通廣播裏有時能收聽得到。以前的孟氏話劇,是在小劇場。現在則換到了最豪華的保利,這裏的票價也最貴。在孟氏話劇裏,最大的大牌兒當然是孟京輝。隻是《琥珀》已經沒有孟氏的氣味兒了,除去調侃還一息尚存外。
  
  話劇,至今和我的朋友們提起這個詞來,還有人以以臉嚴肅對嚴肅藝術還以顏色。啊,話劇曾經是那麽嚴肅。《茶館》,《狗兒爺涅槃》,《龍須溝》,《推銷員之死》,《阮玲玉》,《原野》,《蔡文姬》。這些雖然經典然而相當嚴肅的話劇根本就不能讓年輕一代煥發出時尚的激情。
  然而滄桑巨變,那些一臉嚴肅的朋友已經大大地落伍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文化公司加入到這一行當中來,尤其是小劇場話劇,可以受到短平快的效益。
  各個文學經典被改編成話劇,有莫言的《霸王別姬》(比較火,說是話劇三部曲之一,但另兩部一直沒出來)、石康的《晃晃悠悠》(很逗,惟妙惟肖的大學生活)、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溫情脈脈地)、蕭紅的《生死場》(場麵火暴)、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寫得臭,演得也臭)、歌德的《(盜版)浮士德》(很奇特的觀賞感)、魯迅的《故事新編》(林兆華導,票房很慘)。
  話劇市場一片繁榮,每晚平均有三場話劇在北京的大小舞台上演。明星們有些本身就是話劇演員出身,有些客串演出,有些當起了票友(當票友最多是模特和主持人)。他們把話劇舞台當成了和觀眾親密接觸的媒介,水平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但都很認真地把這種高雅藝術塗上時尚的色彩。如果經營策劃得好,一出話劇賺個幾十萬沒什麽問題。這比電影的風險小多了,而且門檻低,幾個人合計合計租個場子就可以鳴鑼開練了,尤其是小劇場。
  相對於荒漠化的各地話劇市場,北京可算極度繁榮了。這當然要歸因於北京特殊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底蘊。而更重要的是商業的參與,才從話劇中提煉出諸多的時尚元素,如:
  搞笑 這個特點北京人藝已經在很多劇目裏實驗了,直到孟京輝發揚之後才蔚為壯觀,當然京味兒文學的貢獻也不能抹殺;
  迷離 利用燈光製造特殊氛圍,有似夜總會、有似臥室、有似洗手間、有似初戀之夜,《戀愛的犀牛》在這點上做得非常棒;
  無情 勝過煽情,這也是《淡了,添點韭菜花》失敗的原因,它的主演瞿穎根本不會煽情,倒不如此時無情勝有情;
  模擬現實 越逼真越好,就像何炅在《愛吃麻花我就給你擰》中表現的那樣,一會兒裝香港歌星腔,一會兒做足球明星狀,一會兒玩兒成作家老爺爺,一會兒又成了秦始皇。
  無意義感 這點最重要,即使有意義也不要讓觀眾看出來,把它留給評論家好了。

三十七、隱私就是保鮮膜
    
    啥叫“名人的隱私”?
    名人作為大眾文化的消費品,本來沒有隱私。
    但名人也是人,是人就該有隱私。
    這就是名人的隱私悖論。
    名人的隱私也是一種消費品,是名人這個消費品衍生出來的,屬於副產品,可能對社會會有副作用。
    名人的隱私是一種特殊消費品。它不擺在貨架的最顯要處,而是放在倉庫裏,不時拿出一點兒來。它不以質量取勝,而是以出人意料博得價值。它自身並無多大價值,而是為了使名人更像個名人,這才是它的價值。
    一般人的隱私是無名的隱私。比如“人民英雄紀念碑”,也可以叫“無名烈士紀念碑”。一般人的隱私也就是人民的隱私,以無記名的方式組成民俗史。
    而名人的隱私,它是名人的副產品,更是給名人鍍上的一層保鮮膜。也許名人的社會價值、媒體價值、商業價值正在於有了這層保鮮膜。

三十八、視覺藝術的重複收費策略
  
  《大腕》是個孫猴子,一出世就駭了娛樂天地。《大腕》確實大,製作大,排場大,導演和演員名氣也大。排戲在紫禁城,辦喪事在太廟。真是以大開始,還要以大收場。一年下來,就數《大腕》讓中國觀眾感到了大手筆和大氣魄。孫猴子不僅有七十二變,他身上還有數不清的猴毛。孫猴子仙氣一出口,猴毛就變成了無數的小毛猴子。於是有了盜版孫猴子,盜版之多隻要數數孫猴子有多少汗毛就知道了。
  《大腕》的VCD版也出來了,據說是為了打擊盜版,隻賣人民幣十五元。如此便宜的正版,讓人垂涎。恐怕以後這樣的事還會多,隻要不想著緊跟時代,落後一二個月的,滿可以買個正版碟回家看,就不必踩著點兒到影院去了。雖說關著燈和素昧平生者一起做夢也是一種享受,可自己關起門來一個人做夢也沒什麽失落。但我還不滿足,就在床上輾轉悱惻,終於有了一個大夢。這個夢太大了,折騰了我老半天。我夢想著進電影院再不用買票,電影院二十四小時輪番地放《大腕》,人們隨到隨看出入自由。
   以下是我和一個網友的對話:
  
  這能嗎?這可能嗎?要是真的可能了,總得給個理由吧?
  看看,說著說著,你又在想《大話西遊》了。這需要理由嗎?需要嗎?眼球啊,兄弟。
  大話眼球?
  張朝陽不是有個眼球理論,憑什麽不能用在這裏。要知道,發現真理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會應用真理。
  怎麽應用?咱們已經是很可恥的人了。買了盜版碟,在家庭影院裏看了個夠,還要怎樣,夠丟人的了。怎麽還能進電影院不給錢,是不是有點過分?
  過分?作為一個消費者,你不能對自己說,這樣太過分了,對不起電影工作者啊。你隻能對商家說,太貴!即使已經很便宜了,你也要咬著牙根說,真是太、太貴了。知道麽,商家永遠有賺頭,隻要他還站在這裏吆喝。你到底還是不清楚他的利潤從哪裏來,這就是市場信息的不對稱。
  十塊錢的盜版碟你還覺得貴?還要讓電影院免費開放?盒飯都八九塊呢,你看了一個電影,一個哦好多藝術家奉獻給你的藝術精品你還覺得貴?
  你用詞不準,說明你對這個世界體會不深。首先,不應該稱藝術家,而隻能稱大腕。其次,這不是藝術品,而是商業片。它也不是奉獻給我的,因為我買了盜版光碟。盒飯和商業電影的性質類似,都應該在十元之內,別管它是用舊鍋做的,還是用故宮做的。那麽,為什麽要開放電影院呢?就是為了更公平。我們每天都要工作,每天都去消費,每天都給政府納稅。你也看到了,哦,你看得比我印象深,你有家庭影院。《大腕》裏有可笑可樂,有搜狗網,還有報喪鳥,這些都讓我們時不時聯想到現實。我們總有憋不住的時候,會像衝進洗手間一樣衝進商店和超市,用振翅欲飛的鈔票換回來那些可笑可樂的報喪鳥。
  哦,我好象明白了,有點意思。喔,好象馮小剛也是這樣規勸那些知名廠家的。他說,別告我,我已經給你們做免費廣告了,你們還要告,你們真是得寸進尺,拿我當廣告箱了,別這樣沒完沒了的,好嗎?
  你說得有趣,可你還是沒悟。我打個比方吧。比方說你在自己的電腦上用搜狗網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結果得到了兩份賬單。一份是時間賬單,你的郵件用了一分鍾時間。另一份是比特賬單,你的郵件用了三萬個比特。結果你被收取了兩份錢。知道為什麽嗎?
  不知道。
  誰讓你用搜狗網來著。知道你為什麽窮嗎?
  知道……,又不知道。
  就是因為你總是被這個社會、被別的人、被商家重複收費。
  噢,我懂了。那難道我在看《大腕》的時候也被重複收費了?
  你怎麽還不明白?你可真是一隻可笑可樂的報喪鳥。
  影視歌大腕們通過電影、電視和MTV等娛樂產品向社會重複收費。電影改編成電視,電視插曲又派送成金曲,影視劇本又出了書用以擠兌那些從不拋頭露麵的作家。最後,他們都成了廣告明星,直接幹預大眾消費。大眾,也稱消費者,不僅義無返顧去買大腕們推薦的報紙、防寒衣、汽車,還要掏錢買他們的娛樂產品(書、VCD、電影票、DVD)。大眾們自身到底擁有什麽?大眾們隻擁有眼球,所以必須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球。對大眾而言,購買盜版就意味著一種權力,也就是對眼球資源的自主權。這是避免被重複收費的一個重要手段。
  《大腕》提示了我,讓我靈感勃發。既然尤優和查理王想用廠家的廣告投資來免費操辦泰勒的喜喪,同樣的,大眾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球資源來迫使電影院免費開放。而如果正版免費了,那麽盜版還存在嗎?如此一來,一個壓在大眾心頭十幾年的道德負擔也就迎風消散,真是利國利民啊。
  在馮小剛的嘴裏隻有兩個詞:商業電影和盜版。二者看來是矛盾的,卻也是唇齒相依的。被盜版的,大多是暢銷的商業電影。商業電影靠著大眾的眼球活著,不關乎人的心靈。而盜版正是利用了眼球的複性,賦予大眾眼球選擇的權利。而商業電影也離不開盜版。這裏的離不開,有兩種意思。一個是被動的離不開。既然是商業的,就是複製的,就是拷貝的。那麽,商業電影就不可能逃脫被拷貝、被盜版的命運。還有一種主動的離不開。靠商業電影活著的大腕們他們的真正需要隻是兩個東西,人的眼球和商業投資。而盜版正好將商業電影送到了更多的眼球麵前,它如實再現,現偽存真,擴大了大腕們的影響。商業投資者看中大腕的地方,也正是大腕們作為公眾人物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大腕們可以去拍廣告,可以當形象大使,可以做一切有益於商品流通的工作。
  既然盜版給大腕們帶來了更多關注他們的眼球,帶來了知名度,帶來了商業投資,那麽大腕們為什麽還要反對盜版呢?說白了,就是想不勞而獲,就是想重複收費。大眾已經在他們購買大腕們做過廣告的商品時付錢了,可大腕們卻還是要用他們賴以維持他們知名度的商業片來再賺一筆。
  我有點出離憤怒了。大腕們這麽幹,早晚有一天砸了自己的飯碗。藝術既然無價,就應該徹底免費。應該讓廠商、讚助商向電影院支付大眾觀影費和固定資產折舊費。
  你混淆概念了。《大腕》不是藝術,是商業片,是商品。
  那當然,商品擺在商店裏,難道我進商店也要錢嗎?
  你又弄混了。電影院不是商店,它隻賣……
  哎,電影院就是商店,就應該把商業片搬進商店。商業片就是廣告,看廣告還要花錢?
  你的意思無非是,以後的商業片和廣告片可以同流合汙了。《大腕》就是這樣的典型。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從沒有什麽同流合汙的感覺,我隻是覺得藝術應該回到它的本位。
  什麽是藝術的本位?
  無價。在消費者眼裏,無價就意味著免費。當然,作家的書還是要錢的,因為作家就靠這個維持生計了。
  雖然你有點同情弱者,可你的想法還是很前衛。那麽音樂廳呢?
  和美容院合並。
  有點意思,美術館?
  搬到地鐵站、車站、飛機場裏去。
  那樣一來,誤點的一定很多。
  正中下懷了。誤點了,可以讓乘客多花錢,多滯留就多消費。
  對,這仿佛正是藝術的魅力。

三十九、非正常的正常死亡
  
  幾乎年年都會出現若幹重大礦難,許許多多礦工因此葬身。一發生重大事故,那些國家安全生產監督局的人就會立馬趕到現場,組織搶險救人。據統計,我國每生產一百萬噸煤,就要死三個礦工。這樣的生產死亡率是美國的一百倍,還是印度的十三倍。
  我們還在以這樣原始的方式來采掘能源礦藏,來增添不夜城的美麗,來標榜形象工程的魅力。我們每開一次燈,每開一次空調,每開一次灶,每開一次暖風,都會有幾滴礦工的鮮血從天花板上滴下來,從牆壁裏滲出來,從地板下洇上來。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也就習以為常。這是很自然的,死者長已矣。那麽,這樣的死亡到底是正常的呢,還是非正常的呢。說它正常,可以說每年都肯定會發生這樣的事故,不在這裏便在那裏。說它不正常,這畢竟是事故啊。而所謂“事故”,就是按照正常程序、正常規則不應該發生的事件。
  
  不如這樣來表述:在中國,發生礦難就和人死一樣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沒見過不死的人,於是就說人是必死的。我們沒見中國的礦難有減少的趨勢,隻好說那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可以規定操作流程,發明更先進的機械,采用更安全的控製係統,卻不能改變原始資本積累的方向。這些原始資本就是要用人的生命來換取廉價資源,這是它的既定方針。
  我們可以製定更嚴格的法律,規定更高的人命賠償價格(可參考吳思的《血酬定律》,也建議吳思在《血酬定律》修訂版中增加“礦難血價”一章),卻無法使那些礦主在事先感到絲毫的畏懼。
  我們可以繼續開展各種教育運動,把精神文明和人文關懷置於經濟發展之上,卻難以讓那些和礦主勾結的貪官汙吏們享受到教訓二字。
  我們可以加強新聞監督的力度,把國家安全生產監督局升格為總局,卻從來也沒有動搖過那種垂直的監督體製。這樣的體製,在各個行業與領域中,發揮著事後諸葛亮的效能。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非正常的正常死亡。

四十、 廢話的力量
  
  性格的內向與外向,有時候被簡單地歸咎於說話的多少。但仔細地研究人話,我發現那些愛說廢話的人一般都很外向。而內向的經常語出驚人,同時也惜字如金。
  話語基本上有兩個功能,一個是表意,一個是表情。而廢話的功用隻在表情。為了表情一味地說廢話,這樣的人就容易被看成很外向。以話載情的人有著希望被了解、被理解的衝動。
  說的廢話越多,這樣的衝動就越強烈,給聽眾的感受也越深。如果這個聽眾是說者的知己,他定會以默默點頭的方式表示會意。如果這個聽眾是一般的朋友,那麽他很可能要打上兩個哈欠。
  還有就是,說廢話的人說廢話的時候,是在努力把握這個閃爍其辭的瞬間不定的世界。說者會出現一些焦慮的現象,像流汗、咽唾沫、不停地喝水、抖腿。說廢話的人明白,冷場會讓自己更加焦慮。廢話充實了會麵的氣氛,就像有的人喜歡泡在溫泉裏看報紙或者聽著音樂吃飯一樣。
  
  愛人之間的情話一般都是廢話。女人最愛聽這樣的廢話,她們更容易陶醉在隻表情的語言裏。越是無意(而非無意義)的話,越是純粹的有情。男人在這方麵說得多了,就叫嘴甜,肯定能討女人歡心。但女人還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多多變換廢話的內容,不同的廢話還能傳達不同的情意。這也是廢話的一個複雜之處。
  現在的時尚主持人也是說廢話的大戶,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廢話就是“謝謝”。像《超級女聲》主持人李湘,她的“謝謝”不絕於口,一旦沒啥可說了就“謝謝”,連別的廢話都省了。主持人的廢話更多地是要向他看不見的非現場的觀眾(聽眾)來表情,所以需要更多的技巧。好在他們在廣播學院裏上過廢話學的課程,一般都能運用自如。有的還會自己創新,比如(非常6+1》的李詠,他的廢話接近於表意,並在接近的過程中摻入不同的情感元素,類似情話當中的複雜廢話形式。
  說廢話最多的地方就是會場。中國人不光愛開會,而且善於在會上廢話連篇。這樣的廢話肯定不表意,但也不表情。那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其實那些發言者說廢話是想表意,間或偶爾也表表情。但他們弄錯了廢話的功能主項,所以這樣的會議大多非常枯燥。
  
  有一個傳說,說上帝規定了每個人說話的總量。如此說來,年輕時說得太多,說的廢話太多,到了老了就會失語。這樣的人外向而易衝動,由於廢話過多逐漸對世界失去了新鮮感。他們一般壽命不高,也就躲過了失語期。
  而那些廢話比較少的人,他們更喜歡琢磨這個世界,講究說話的效率,努力控製談話質量。他們活得更加長久,可以不斷研究更新的世界。他們不多廢話,養著一口人間的正氣。他們把這口氣運到著書立說上,塌實地記錄下自己的思路,把由此凝結出的思想流傳子孫。
  廢話就是這樣,淘汰掉無聊的、無意義的品質,把世界讓給那些做先於說的人,讓他們走得更遠。

四十一、思想解放的偉大誤區
  
1、啟蒙說
   這樣的說法已經持續了一個世紀,是否啟蒙的時間也太長了。如果如此長的時間還需要繼續啟蒙,那麽那些被啟蒙者是不是也太弱智了。
  
2、拯救說
   如果思想的解放需要一個拯救者的話,那麽這個拯救者就是思想不能解放的根源。
  
3、反專製說
   這種說法很常見。專製導致思想不能解放,合情合理。那麽,去掉專製就能思想解放麽。我想,在專製當中無法完成的思想活動,在專製祛除後依然不可能完成。
  
4、大師說
   大師說和拯救說有些表親關係。若說後者是祖母的記憶,那麽前者就是娘家人的新解。大師比起聖人來當然要低上幾個層次,但是人可以更多,可以有更多人被封為大師。可拯救者做不到的事,大師們一樣如此。
  
5、科學說
   科學說認為科學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例證便是互聯網的發展。自由主義可以在互聯網中漫遊,獨裁者一樣在這裏徜徉。有科學的自由主義,同樣也有愛好科學的獨裁者。
  
6、民主說
   民主可以解放思想,也可能壓製思想。民主並非真理的捷徑。但關鍵在於,民主和思想解放到底誰會先實現呢。
  
7、考古說
   考古說者認為,史上的春秋時期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完全可以實現春秋時代的複興。他們把從一種專製向另一種專製過渡的時期錯誤地把握為新時期,以為如此複製曆史就可以達到思想的解放了。
  
8、漸進說
   生物的進化是漸進的,滅絕卻是突發的。同樣,思想的進化似乎也有個漸進的過程。於是,漸進說就成了過程說。那麽,思想解放的過程到底有多長、多久呢。不會比猿變成人還慢吧。
  
9、解放說
  這種說法即是認為,真的存在需要解放的思想以及思想的將要被解放。人是需要解放的,束縛的肉體是需要解放的。可這世上就從來沒有過什麽需要解放的思想。解放所解放的,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表達思想的肉身。而思想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即使不被表達,卻依然存在。至於新思想的出現,有時反而是肉體越不被解放,越是有萌生的機會。

四十二、真正的行為藝術
  
  作為一個行為藝術家,最重要的莫過於以最低的成本作出最驚世駭俗的事情來。
  有的人吃肥皂。吃屎成本太高,可能造成終身心理殘疾,就隻好吃屎。
  有的人吃人,當然是死人,是嬰屍,大補。
  有的人要把自己的皮植到豬身上,為此跑了好多次醫院,但表演場的環境達不到無菌條件。最後隻好把自己的血輸到一塊大豬肉裏了事。
  有的人在上海外灘上裸跑三分鍾,可惜這樣的行為很容易被超越。但是裸體是幾乎沒有成本的,所以還是有很多藝術家把裸體當成一個必需的重要符號。
  有的人和驢子結婚,為後者戴上新娘的婚紗,創意獨特,可惜這樣的創意太過形式,因為別的人完全可以把驢換成別的家畜之類的。
  有的人試圖自殺,當然這個成本太高,隻好求其次,采取流血方式象征性地死去,而後從一頭老母豬的肚子裏赤條條鑽出來,完成二次誕生。
  有的人在一年的時間裏隻做一件事,上下午各打一次卡。這種行為恐怕比網絡偶像無聊多了。
  
  看看這些當今的行為藝術作品,我們不能不為這樣的突破叫好。我們已經看慣了那些現實主義藝術,對於這些怪誕的藝術一時還難以承受。
  藝術家裸奔,和普通人裸奔到底區別在哪裏呢。
  藝術家吃死嬰,廣東那幫台灣商人也這麽幹,誰更藝術呢,誰吃得更香、更有吃文化呢。
  這世上自殺的人多的是,他們是否也可以最後當一回藝術家呢。
  這裏,我們發現行為藝術的一個死結,那就是:不能區分藝術與非藝術。
  那麽多行為藝術家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符號,都在製造前無古人的駭舉。然而,他們始終處在小眾的範圍裏,隻具有一點點的理論價值。
  然而,網絡新偶像出來了。她用低成本方式造就了一個虛幻世界,她使得中國人第一次領略了審醜的巨大魅力,她震驚了整個藝術界,原來行為還可以這樣。
  
  不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網絡新偶像的行為藝術的特點吧。
  首先是成本低,幾十塊錢的衣服道具再加上數碼相機,就可以創造那些歎為觀止的行為藝術PP了。
  其次是新偶像藝術洋溢著豐滿無比的審醜意識。其他行為藝術家即使再搞怪,也難以接受新偶像的醜學,隻能說明前者中美學的毒實在是太深了,也說明他們作為行為藝術家還不夠格,還處在偽行為藝術家這樣的初級階段。
  再次,那些行為藝術家們對網絡一般來說具有生理上的抵觸,所以他們無法想到網絡新偶像的方式。他們隻會用原始而血腥的方式試圖喚醒現代人那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藝術力量,當然這種力量也該是原始而血腥的才對。
  可是時代已經發生了嚴重的改變,現代人除了在犯罪時原始而血腥外,一般時候都溫文爾雅,隻在網絡上才又一次出現返祖。而網絡新偶像也正是借助了這種原始而血腥的口水才紅得如此。
  網絡在成就新偶像的同時,也成就了行為藝術。網絡行為藝術完全可以作為其欣欣向榮的一支不斷進化。這也是行為藝術得以被挽救的唯一出路。
  
  網絡新偶像才是真正的行為藝術,真正的行為藝術家。
  想一想新偶像那強烈地欲改寫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審醜衝動以及對整個社會的莫大諷刺,從美到善一路顛覆下來構成醜惡的不能承受之輕版本。
  更在於她運用了互聯網這一藝術形式,其村姑身份足以讓那些留洋歸來的大藝術家們汗顏。互聯網所蘊藏的巨大能量使一向小眾的行為藝術第一次擁有了億萬口水客。
  自一九八九年北京中國美術館現代藝術展上一聲槍響打破了行為藝術的桎梏以來,還沒有誰能像網絡新偶像那樣,把行為藝術推向萬人矚目的高度。就像人們說的,瞧!這娘們兒。他們總是不能弄明白,網絡新偶像到底想幹什麽。
  如果一種行為從一開始就那麽明確,就是為了讓人惡心、倒胃口,就是為了給人當頭一棒,那麽這樣的行為藝術絕對是短命的。
  而網絡新偶像完全超越了惡心、倒胃口、當頭一棒。她是持續不斷地以美的外衣來遮掩那烘烘之醜,在含情脈脈中讓天下人利令智昏,用那些無以名狀的舞姿來展示一個行為藝術家的長謀遠慮。

四十三、《超級女聲》的娛樂民主
    
    火暴的《超級女聲》造就了不少平民偶像,令神州為之一陣瘋狂。觀眾投票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超女,這種方式早已有之。但此法在《超級女聲》中作為和評委評選同樣輕重的手段,並如此大規模地發動了全國人民,實在罕見。
    這已然相當於一場娛樂選舉,選舉出投票者喜歡的娛樂人物——超女。大家在電視上可以分毫畢現地看出每個人的表演和水平以及可愛的程度,而後在自己的興趣下用拇指按動手機鍵。在選舉之前,超女們還要來上一番拉票秀。於是,一條條短信在讓運營商盆滿缽盈的同時,也記載了娛樂的民主之聲。
    粉絲、盒飯、荔枝、玉米、涼粉、筆迷們,則分外操心、忙碌。他們大多年輕,具有娛樂上的創造性和無比高漲的興趣。他們各自是自己盟主的選民,為了自己盟主的勝出而運籌帷幄、合縱聯橫。想想中國足球的娛樂史,就能想見如今的大眾會以怎樣的熱情參與到娛樂民主當中了。
    
    而這又是一場不完美的選舉,因為還有評委在。在這樣一場民主的娛樂選舉中,評委隻能是很尷尬的角色。柯以敏無奈的退出、何炅一味說好話的表演、黑楠與日俱增的白板,無不透露出處於民主選舉製當中權威們的心態。
    一向很權威的評委們如今一不能不按照專業的技術取向來評判,二不能不順應選民們的呼聲,三又要按照娛樂的原則辦。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評判的權力更多地移交給大陪審團(超女評判團)和廣大觀眾選民。到了六進五的決賽,隻有何潔是三評委一致推選才晉級的,就說明了這點。
    權威誕生在寓教於樂的時代、存在於學校之類的教育場所。他們揮舞著專業的大棒,遊走在嘉賓的流水席上。他們以分數和評價左右著選手和觀眾的情緒,以及比賽的走向。他們扮演著大眾的教師、選手們的班主任,以個人的技術性偏見代替了大眾的耳目。
    權威終將讓位於大眾,這是娛樂民主的一個趨勢。那時的權威們將龜縮在演播廳的一角,角色類似迪廳裏的DJ、股票交易中的操盤手。可以預見的是,到了《超級男聲》,這種娛樂民主製將更加完善,很有可能取消評委,從而使娛樂民主抵達它的彼岸。
    至於央視主持人說“收視率是萬惡之源”,不過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思維。央視的節目何嚐不想當收視之冠、廣告之王呢。他們以前不就是如此嘛,如今隻是來了危機感罷了。並非“收視率是萬惡之源”,權威對娛樂的**才是萬惡之源。
    
    依舊可以看到,《超級女聲》之所以被指責為“惡俗”,在於其娛樂民主外衣之中的商業利益驅動。天娛公司、湖南衛視、買廣告時間的商人、電信運營商,他們是這場娛樂民主的最大獲益者。而大眾在付出了低廉的成本之後,也獲得了娛樂性的享受。這裏,商業行為表現出了極大的善的一麵。
    沒有商業利益的推動,就不會有娛樂民主的超然。正像天娛公司的董事長王鵬說的,誰當選冠軍(誰就是人氣最旺的),對我們都一樣。我們有什麽必要搞黑幕?為什麽不順理成章地接受老百姓選出來的人,和民意作對?這樣對我們今後的包裝有什麽好處?
    王鵬話意的主旨是“順應民意”,可見其對娛樂民主的認識。可以說,一切商業行為都具有順應民意的樸素傾向,隻是在大多數時候商人的自利使得這種樸素傾向翻倒在市場的魔爪之下,從而上升為經濟規律。
    
    《超級女聲》雖然接近尾聲,但那種“想唱就唱”的精神卻能留存下來,並在其衍生產品中繼續發揚。我想,娛樂民主最接近娛樂的本意,也是大眾想唱就唱的本源,更是何潔語“想在哪打洞就在哪打洞”的動機所在。
    《超級女聲》會滲透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側麵與種種細節當中。或許以後會有很多類似的節目跟風而動,這已是娛樂的中國特色。但很難再有《超級女聲》這樣的巨大影響。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大特色就是追求製造第一、追逐享受這個第一。
    而《超級女聲2005》製造的最大的第一就是確立了“娛樂民主”在中國的形成,使中國人知道了自己手中握有娛樂權力(而非權利)。

四十四、文言文保護了大熊貓
  
  我們使用的現代漢語是二十世紀初白話文運動的成果。而白話文又改造自我國自古以來一直就存在的口語語言。在古代,口語是白話一樣的,寫到紙上卻成了文言文。作為古代書麵語的文言文簡潔、明快,雖然有時比較難懂,但受過一定的教育就能運用自如。
  文言文之所以簡潔、明快,在於其語法和一般口語不同。與後者相比,它更複雜,更多修辭,更多的邏輯陷阱,更多地用典,更抽象,也就更難懂。那麽,文言文為什麽要這樣呢。
  我們現在知道,起先的文字是刻在龜殼以及牛骨上,還有的竟然或刻或鑄在青銅器上。龜殼、牛骨的數量限製了文章的長度,青銅器上的銘文更需要簡潔。於是文言文就適應了這樣的要求。
  到後來,人們發明了竹簡載書法。文言文的語法已經確立了,在竹簡上書寫就顯得遊刃有餘。這時,就出現了毛筆書法中的隸書。再後來,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文言文寫在紙上更加一目了然,比起口語文能節約很多紙張。中國人曆來崇尚節約,而且中國人的建築都是木結構,家具也是木製的。所以,中國人對文言文就格外親睞。用文言文寫成的散文、文論受到追捧。而如果是平話一樣的小說,則會遭到貶斥,以為不可登大雅的二流。
  可見,文言文因為簡潔、明快的特點,大量地節約了造紙用的木材,也就節約了森林資源。而森林有涵養水源之功,所以文言文對防止水土流失是有極大貢獻,不然黃河早就如此渾濁了。
  此外,漢簡的發明與使用固然造成一些竹林資源的破壞,但文言文同樣保護了竹資源,使得大熊貓逃過了滅亡之劫。如果在我國古代就開始使用白話書麵語,相信今天幸存下來的那幾千隻大熊貓也早就作古了。

四十五、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麽那麽軟弱
    
    中國知識分子的軟弱性似乎已被無數次談及和討論。這些口水足以讓軟弱性更軟,當然也淹沒了真相。我這裏所說的知識分子當然主要指人文知識分子、作家等。這真相上可追溯到薑尚釣魚願者上鉤,下可聯想至王朔無知者無畏。在中國,學而優則仕,贏者通吃。就像現在的演而優則唱,唱而優則演,唱演優則主持,則上大學。春秋爭鳴當中的百家一天到晚想得,就是自己的學說能得到某個諸侯青睞,從而獲得成功。像儒家、法家都是這方麵的典範,道家等到了漢朝初期卻成了國家意識形態。
    也就是說,中國知識分子在那時候(周朝到漢朝)就在努力使自己受到統治者的尊重、重視、賞識、重用。“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種觀念影響了太多的知識分子。他們如過江之鯽,通過各種方式在經濟天下的名義下求得個人的名祿。即使像李白那樣的大詩人,也想著儒家所教唆的治國平天下。李白難道不知道自己更擅長什麽嗎。
    更為嚴重的是,知識分子的個人精神始終不能獨立於現實的團體。知識分子被家(庭)、國(家)、天下(社稷)所包圍,被家族、師門、黨派、地方所牽扯,其精神上的焦慮感就像竹林那般臥聽皆是疾苦聲。雖然中國文化中也有很多用來使精神超脫的迷藥(如道家、禪宗、水墨藝術),但它們都隻能作用一時,屬於暫時性麻醉用品。
    在我們的曆史教科書中,幾乎看不到思想者反抗的記述,更難覓科學家的獨立探索精神。隻有那些壯懷激烈的愛國英雄、清廉官員、忠臣諫客,充滿了教學大綱和考試試卷。仿佛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以沸騰熱血代替冷靜思考、用還我河山覆蓋文化精脈、讓治亂更替掩蓋**世襲的可歌可泣。 怪不得如今的皇帝戲如此之多,原來是曆史教育就留下的病根兒。
    我們的學校也不進行哲學教育,隻有馬列主義的獨門獨派。這直接導致了這些知識分子的新一代缺乏思想的方法論和自我支撐的思想習慣。於是,除去那些從思想及其相關專業畢業的知識分子外,其他的知識分子在把握思想遞進發展的能力上有了先天的缺陷。
    
    具體來說,當代影視作品的編導大多也是知識分子。他們的人文視野可說是並未出古代之右,尤其是那些以知識分子為主題的作品。我們連文革尚且不能徹底反思,遑論當下與未來。影視文化的娛樂性越來越強,這一點也和學校教育一樣,強烈地影響到下一代知識分子的成長。
    以前是政治性的軟弱,現在是政治和經濟上雙重的軟弱。以前主是依附於權勢,現在還要依附於商人。隻有依附於權勢、當局,知識分子們才覺得自己的知識、思想有了可施展的時空。達濟天下、報效祖國的觀念一直就是科學知識分子和人文知識分子所共有的曆史遺產。
    在曆史上,中國文人鄙視很多下九流的文化,也包括小說。他們覺得小說隻能供人消遣,而非經濟天下所必需的利器,也不是依附權勢的手段。其實,小說當中恰恰可以寄寓個人的獨特思想。原因正在於其消遣性,麵向的是非具體的大眾(讀者)。文學為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獨立的天地,使得那些經久部息的精神得以薪盡火傳。可是,到了如今的影視文學,這樣的傳統卻沒了。
    從先賢的榜樣來看,曆史上不為家國天下、隻為真理而行而人物實在寥若晨星,亦自周朝到今日更沒有被重視和廣泛傳揚。於是,那種獨立天地的精神就一直不能射入到民族的血液當中。在我們中華民族看來,這樣的精神似乎並不對民族的進化有多大的好處。我們總是以民族的角度來衡量一個人物和事件的價值,從而就隻能養育出軟弱的知識階層分子來。

四十六、這個時代缺什麽
  
  中國曆來也不缺少聰明人。說一個人聰明,那絕對是恭維。說一個人小聰明,雖略帶貶義,但基本上還算很善意。聰明、小聰明,體現了我們為求生存而必需的舉措。尤其在中國,求生存的經典簡直無數。
  這個時代從來就不缺少財富及其載體,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吧。也不缺乏專家、奧運冠軍,他們每四年都肯定會出一批。更也不缺乏那些慷慨陳詞、思路敏捷的主持人和嘉賓,他們隻是這個時代的小小注腳。
  這個時代缺乏的是智慧。
  聰明和智慧截然不同,就像神經病和精神病的區別。聰明往往是靈光一閃,是對環境變化的隨機應變,是明哲保身的,是以損人騙人為前提的生存之道。阿諛奉承可以算聰明,善於搞關係可以算聰明,主持人的機鋒可以算聰明,炒作話題可以算聰明,但它們絕與智慧無關。
  智慧可以很樸素,很簡單,很木訥。但你一眼就能認出,那是智慧,而不是投機的聰明。任何理論不過是智慧的一種或一時的標本。雖然智慧本身隻是“一”,但它卻可以閃現在每一個人身上。
  智慧是活在時代中的最真實的生命現象,是對現實生存環境做出反應並解決問題的過程。智慧得以存在,是因為生命本身。智慧能夠不斷精進,也是因為生命本身。智慧是生命的生存本質,同時,智慧又是生命等級的唯一標誌。

四十七、美女就是無產階級
  
  美女愛錢,那是天經地義。通常這樣的美女一無所有,比無產階級還無產階級。而她們的美貌就好比無產階級的理論,在共產主義到來之前總是看上去很美,實踐起來困難。
  這時資產階級騎著白馬而來,說,在無國界的共產主義到來之前,我們先享受一下全球化的好處吧。
  於是無產階級的理論變成一整套世界貿易規則,美女們懂得了交換。以前是砸碎鐵鏈,換取一個自由的全世界。現在是用無產階級的理論去換取一個遊走世界的機會。
  美女們遊走在一個個資產階級的懷抱裏。資產階級也許會說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語言,在大床上還會表達出奴隸主的淫威。但是美女不怕,因為她們堅信無產階級的理論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而這個無產階級的理論核心就是:資產階級終將老去,而美女們是他們的掘墓人。

四十八、中國文化垃圾論
  
  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同樣也生產大量的文化垃圾。雖然十幾億人口平攤下來物質資源就所剩無幾,但我們每個人能分得的文化垃圾卻還是相當了得。這些垃圾基本上沒有出口的希望(當然也有少數出口美國和世界的,那是老外們眼光太低級),隻能在國內進行消化處理。
  沒有問題。那些垃圾製造者們都是中國人,都熟悉中國國情,製造出來的垃圾也很有中國特色。他們掌握著發行渠道和媒體頻道,掌握著宣傳包裝的手段和勢力,所以製造起文化垃圾來就更加肆無忌憚。
  
  先來說說最主流的電視。
  電視作為強勢媒體,完全有灌輸各種觀念的能力。在商業利益的造就下,在沒有電視立法的社會裏,電視就變成一個大垃圾箱,裝滿了千姿百態的文化垃圾。而我們手中的遙控器,不過是揀垃圾的長臂夾。
  垃圾之一:清宮戲
  一個令我們相當難堪的朝代,那時的官服相當難看。可導演們為什麽那麽喜歡清朝呢,一個原因是清朝遺留下來的浩繁史料簡直就是給這幫偷懶導演預備的腳本。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清朝的腐敗故事太多了,這樣可以把戲份搞得更有意思。我們熟悉清朝的曆史,但我們對那些清宮戲裏皇上長奴才短的鏡頭更熟悉。我們發現這些清宮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奴性的娛樂。連劉恒這樣的大作家都編起《少年天子》,當然這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脈相承,也就不必驚怪了。
  垃圾之二:武俠戲
  那些腰係鋼絲飛來飛去的大俠們在玩兒什麽呢,是不是感覺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或者返祖到了可在林間跳躍的猿猴時代。這種成人童話其實是和清宮戲同出一轍的。有一個金口玉言的皇帝,勢必出一個武功蓋世的魔王。表現冷兵器時代的風雲,肯定比表現星球大戰來得省錢得多。
  垃圾之三:春節聯歡晚會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大垃圾桶。誰都想上晚會,想在這個大垃圾桶上貼上自己的標簽。於是乎,這個垃圾桶更加名副其實。基本上在零點以後,也就是春天到來之後,往桶裏放的都是些重度垃圾。在零點之前,多是些平時在別的地方積攢了芳名的人上場獻藝。他們的表演不可謂不精彩,隻是這精彩早已是過去時。能不能改變一下紅色的基調,能不能在垃圾中加入一些思想的防腐劑,能不能去掉一些歌舞,能不能取消舞台,能不能讓那些現場觀眾別傻坐著,能不能把垃圾桶變成萬花筒。
  垃圾之四:同一首歌
  審美疲勞的典型代表,在沒有新節目的時候一定能在央視一二三四頻道裏看到。
  垃圾之五:綜藝欄目
  說它是幼兒園,可它比幼兒園還幼稚。說它是勵誌園,可它不僅勵誌而且弱智。
  
  再來說說歌星和他們的歌曲。
  本來,我們大陸的歌星中創作型的歌手就很少,而能讓自己創作的歌曲流行起來的就更少。於是,即使是垃圾原創,隻要符合基本的樂理,也被當成流行時尚後備軍來加以宣揚。
  垃圾之一:歌手郭峰及其近作
  他曾經寫下很多有名的歌曲,比如《讓世界充滿愛》。可是,他 最近幾年已經變成了一個二流歌手,依然經常寫歌,可是每一首都是抄上一首的,隻需要在演唱的時候區別一下就可以了。正是要作出這%u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