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應製定國家統一戰略

(2007-06-08 11:03:05) 下一個
中國應製定國家統一戰略
來源: 軍事文摘 責編: 大嘴 作者: 陳 冰 時間: 2007-05-04



在全球化時代,處理好任何一件內政、外交大事,都需要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國際語境的支持。國際環境靠外交硬實力布局,以利益聯係促使其他國家的政府在本國采取行動時讚同或默認;國際語境則要靠輿論軟力量營造,用理念或者順應某種流行的思潮影響其他國家的媒體和大眾,對你的所作所為表示理解和同情。

  2007年元旦海峽兩岸台獨和反台獨的交鋒中,雙方均在充分利用國際環境和語境。陳水扁敢於釋放“台獨毒氣”,重申台灣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絕對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既與美國和世界輿論聚焦於薩達姆被絞有關,使得台獨動向不被人們所緊盯;也與西方世界正在鼓噪的小國化、建立全球民主同盟的思潮有關,其內核是淡化主權的民族歸屬、注重民主價值。

  中國大陸的底氣更足。正在好轉的中美、中日關係以及近年來全球外交積累的成果,使大陸有很強的實力來鉗製台獨,陳水扁終究不敢妄言“憲改”、“終統”這些敏感字眼。胡錦濤主席當天所作的剛柔並濟的講話,一方麵表達出反對和遏製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的決心;另一方麵順應世界主流思想,希望兩岸人民牢牢把握和平發展的主題,盡最大努力為兩岸謀和平、謀發展、謀福祉。

  不過,鑒於國際環境和語境正在發生的變化,中國需要製定更有力的國家統一戰略來防止台獨,加快統一步伐,以外交和輿論上的“變”來實現“不變”的目標。

兩岸和平麵臨新挑戰

  今明兩年,中國社會將在和諧理論指導下發生重大變化,解決社會公正不僅帶來大眾的歡欣,也可能因觸動利益集團而發生某些波折。中國國力的日漸增強,具有曆史意義的中共“十七”大,以及2008北京奧運會,都會引起世界對中國的特別關注,也因高度重視而吹毛求疵。中國當然期望祥和的氛圍,但台獨勢力很可能借機冒險,在兩岸和平上製造事端,讓大陸進退兩難。

  近年來西方世界正在蔓延著撇開民族和文化聯結的小國化傾向,並以推進民主政治和實行公民自治為理念。這種思潮有國際戰略意圖,也有處理國內民族矛盾的現實需要。從南斯拉夫的瓦解,到俄羅斯周邊國家被分化,再到伊拉克可能的一分為三,歐美國家用化整為零的策略消除潛在的安全威脅和競爭對手,並且皆把推行民主作為切割主權和聯盟的餐刀。而英國賦予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一定的自治權,則是調和國內民族矛盾,實現公民自治。兩者的共同之處是輕視主權和文化血緣,強調民主和自治自立,在民間具有較大的號召力。

  在對華事務上,歐美國家一直在以隱形的方式交替使用這兩種策略。一方麵利用兩岸在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差別來限製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和國力的增強,一方麵以順從民主和民意為由,在輿論上給台獨勢力某種同情。陳水扁宣稱“台灣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與蘇格蘭、西班牙和意大利北部分權運動者的宣言非常相似;馬英九“國民黨與民進黨差距再大,也大不過我們與共產黨的差距”的說法,標示著台灣人心中主權概念和自治取向的孰重孰輕。這些需要大陸智慧應對,不能像有些學者那樣動不動就籲請美國別上了陳水扁的當。況且,歐美日善於聲東擊西,用言詞換取利益。再加上政府更替,政見更新,他們在內政外交政策的調整中必然對台海增加麻煩。

懷柔“三部曲”後應有新戰略

與小國化、分權運動同步的是建立“全球民主同盟”的思潮漸漲,其核心也是強調民主價值觀而淡化主權意識。這種思潮是歐盟擴大和統一歐洲貨幣的理論基礎之一,也是北約謀求新生的出路所在。把北約從軍事同盟演化成全球性的民主同盟,是流行於西方的“戰略新思維”。這種思潮在歐美是有市場的,但傳播到東方就濾去了現實背景而成為信條,往往充作台獨力量的擋箭牌。陳水扁不就拋出了“全球新興民主論壇”的觀點,要共謀民主困境的解決之道嗎?這種用“順應國際潮流”的語言來包裝台獨活動是多麽迷人,能迷倒一大批不明真相的人。


  相對李登輝、陳水扁的油腔滑調和快速趕時髦,中國大陸就顯得忠厚多了,前後一致,以不變應萬變。不過,當同樣的語調重複使用,雖擲地有聲,卻也少了許些鮮活色彩和感染世界的力量,大陸實際上有能力用更富想象力、更具時代感的語匯表達反對分裂國家的意誌。



  中國大陸對待台灣,總體上是“懷柔政策”。從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告台灣同胞書》宣布以“和平統一”方針代替“解放”,到1982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製”,大陸對台政策確立了基調。此後中國唱出了三部曲:上世紀80年代的的接觸期,導引出1993年的“汪辜會談”;台灣當局推出分裂傾向的務實外交後,大陸步入觀察期,在“江八點”指導下竭力抑止台獨,並且深刻認識到了國家統一的艱巨性和複雜性;胡錦濤主政後,提出“胡四點”,進入主動出擊期,實現了兩岸政黨交流,加強經濟互惠力度,開展多層次平等協商。



  大陸對台政策“三部曲”呈現出自信心、開明度、務實性、對台灣主流民意尊重程度的逐級遞升,卻也存在某些瑕疵:更多地聚焦反台獨、防分裂,而缺少領導國家統一的主動性和宏觀視野;更多地被動回應台獨言行,而缺少預見性策略;更多地“向內看”,關注兩岸內部事務,而缺少對國際社會的“向外看”,不能夠利用國際時局變化和思潮起伏靈活地豐富和平統一方針的內涵,話語體係顯得過於質樸、本色。無論從國內外形勢看,還是從中國日漸增生的國際份量講,中國大陸有必要且有實力製定更遠大的統一戰略,從維護兩岸和平升級到領導國家完全統一。



統一戰略麵向世界和未來



  實際上,中國的國家統一戰略呼之欲出。在胡溫體製下,大陸對台海事務的主動出擊,不僅從成果上證實了能力,也顯示出著眼全球的魄力。中美關係的穩定,中日關係的修複,全球外交的拓展,從硬實力上限製了台獨勢力的活動空間;和諧理論的提出,融合著民主思想、法治理念、人道主義、儒家觀點、馬克思哲學等,致力讓中國人放眼世界、著眼未來;兩岸政黨交流,為兩岸同胞謀福利,特別是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逝世80周年的高調紀念,都似乎表明中國正以更寬廣的胸懷和全球化視野為兩岸統一運籌帷幄。現在,是製定國家完全統一戰略的時候了。



  國家統一戰略中要體現大陸的民主進程,這是聚合台灣人對中國認同感和向心力的關鍵。這與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且要強調和諧理論的第一要點——民主法治。



  國家統一戰略中要充分考慮未來幾十年國際局勢可能發生的變化,以世界眼光製定兩岸統一的相應策略,有預見性地闡述將會發生的波折及其解決方案,並且持續地以“世界語”而非“中國話”向國際社會傳達和平統一意誌,在外交和輿論上同時占據領導地位。



  中國亮出以“萬變”技巧應對“不變”目標的統一戰略後,必將以強勢姿態主導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以鮮活、靈敏的方式影響各國政府和世界輿論,把台獨聲音逼成“一聲歎息”。(聯合早報網 陳 冰)


更多文章請點蒙古大地的博客<
• 日本若膽敢售台武器 將遭半路攔截伏擊
• 中國的國家戰略之巴基斯坦
• 印度你有份量在南中國海挑戰中國嗎?
• 共軍和美國軍隊誰厲害?
• 蒙古人為什麽沒有征服日本?
• 軍情活動來稿:我思考的中國的國際戰略 [羅浩語]
• 美妙的蒙古鐵騎嗒嗒嗒
• 【轉貼】俄羅斯一直把中國人稱為契丹人
• 國際戰略觀察:美國秘密監視全球媒體
• 中國國家安全部門的風風雨雨[轉貼]
• 中國是否已經或即將具有橫掃世界的能力?
• 美國竊聽50年--中國部分
• 琉球群島新戰略地位 • 理性看待中國武器發展
• 一場沒有硝煙的中美大戰,中國處境艱險!
• 中國現在以武力奪回南沙的得與失分析!ZT
• 專家:中國必須掌握西太平洋海洋權
• 美國845顆衛星監視太空 同時跟蹤8000個目標
• 美軍事專家:中國兩棲部隊作戰能力評估分析
• 元朝滅亡之後的蒙古帝國消失在/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