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古大帝國:全球史第一個“世界係統”

(2007-05-11 16:54:04) 下一個
蒙古大帝國:
全球史第一個“世界係統”

在新千年前夕,《華盛頓郵報》選出“本千年第一人”,不是哥侖布,不是牛頓,而是野蠻人成吉思汗。他雖然殺人如麻,但“他和他的子孫締造了一個廣大的自由貿易區,橫跨歐亞大陸,大大地促進了東西文明的連接。”這是現時代的“全球化”眼光。

蒙古人是很落後的。在成吉思汗草創時代,他們還是遊牧民族,不屬於包含文明領域的新型邊疆國家,他們頂多隻是遼金西夏這類邊疆國家的邊疆國家。但成吉思汗統一大漠時,已用人工方式把部落融合為“國家”。他“非部落化”的改革是模仿契丹人打散部落結構,用十進位方法建立起一個指揮係統,因此到後來所謂“蒙古”已非幾個蒙古人部落的聯盟,而是所有草原民族統一起來的國家。雖然這種組織是新型的,但蒙古人起步階段的落後性,仍使他們早期行動之破壞性壓倒任何建樹。

在1219-1221年間,成吉思汗消滅塞爾柱的繼承國——花拉子模,對鹹海的河間地帶、阿富汗與呼羅珊進行大破壞、接二連三地屠城,消滅了五份之四人口,使這個定居與遊牧分界已經不穩定的地區,被進一步推向"大漠化"。當時的蒙古人與定居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根本不懂得如何統治。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汗於1234年消滅華北的金朝,仍作把該地區的農耕文明鏟除、將它變成大牧場的打算,被契丹貴族耶律楚材勸止,說明治理定居民族征取稅收的種種好處,並建立中書省作為中央政府機構。從此,蒙古人在中國就不隻朝"邊疆國家"形態蛻化,而變成與南宋對立的中原"北朝",最終成為繼統的"元朝"。

在新大陸還沒發現,海洋還未成為連貫世界各地的媒介的時代,歐亞大草原是唯一貫串舊大陸的通道。像蒙古這樣一個統一了整個歐亞大草原的勢力,又是東亞這片"高科技戰場"的最後贏家,其打偏天下無敵手,乃順理成章。除了東亞之外,蒙古還征服中亞、西亞與俄羅斯。南亞是蒙古人不感興趣才幸免:蒙古掃蕩花拉子模殘餘,於1222年曾侵入北印度,但因氣候太熱而回師。歐洲也如是:至1241年蒙古人已征服今波蘭、匈牙利等地,因窩闊台汗去世,各路軍首腦必須回蒙古大漠選舉新的大汗,因而回師,才沒有侵略日爾曼和意大利。蒙古第二次攻伊朗,殺掉了最後一位哈裏發,想一鼓作氣征服整個回教世界,已擴張到達地中海岸,準備進入北非,因蒙哥汗去世(1259)而故事重演。但回教世界已殘破,最幸運的倒是西歐。

總的來說,蒙古帝國為整個歐亞大陸創造了一個世紀的"蒙古和平"(PaxMongolica),保持陸上國際貿易\繁{幹}線"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也使從西歐經中東經印度洋經東南亞到東亞的海上貿易空前蓬勃。

近來,有人從"後殖民地主義""多中心論"角度批判西方中心論的世界史,例如阿布-勒霍德指出:近代西方把全球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並非世界史上第一次出現的"世界係統"。十三世紀時,一個前近代的世界係統已經成形,中國在形勢上該執該係統的霸權,但宋元時代的中國並沒有走這條路,因此,這個前近代的係統並不像今天西方中心的世界係統,而是多中心的。她把十三世紀的世界係統分為八大圈,從泰西到遠東計有:(1)西歐圈,它與(2)地中海圈有交疊點,後者與(3)歐亞大草原圈、(4)埃及紅海圈、(5)中東波斯灣圈交疊,(3)(4)之間亦有交疊,而 (4)(5)則與(6)阿拉伯海西印度洋圈交疊,後者又和(7)東印度洋東南亞圈交疊,後者則與(8)中國南洋圈交疊,最後這圈又和(3)的極東部分交疊。13

這個世界係統至十四世紀初達巔峰狀態,但亦於該世紀中後期趨於瓦解,與"蒙古和平"相始終。 1335年,在西亞的伊兒汗國,創始人旭烈古一脈的統治已中斷。1368年,蒙古在中國的統治被明朝推翻。1380年,欽察汗國的附庸莫斯科對其主子提出挑戰,並初次在戰場上獲勝,雖然汗國在十五世紀中期內部鬧分裂後才真正完結。蒙古世界秩序的瓦解並非十四世紀世界係統散套(delinking)的原因,而是它的症狀。學者對其原因還在探索中,在本文裏也無須置言。

"蒙古和平"保障了歐亞大陸的匯通,這個世界市場是多中心的,但其精華地段無疑是中國,因此它成為大汗自身的領地。在中國悠長的皇朝史裏,元朝把宋代無法重建的"天下"以外族入主身分加以恢複,似乎可當做中華帝國第三次重建。但元朝並非一個純中國的朝代,大汗除了是"天子"之外,還是蒙古世界帝國的名義共主。蒙古把中國納入"全球化",與印度洋和西亞的聯係加深,並與西歐首度接觸。元時,天主教首度在大都設主教區。另一方麵,元朝統治有很多地方似乎背離中國傳統。

首先,宋代的儒家文官體製不受重視。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雖然也重用漢人,卻並不恢複科舉製度,至1313仁宗朝才恢複,但由此渠道出身的士人居於高位者大不如前代。元代在運用多民族的人才方麵的確衝破儒家教育的局限,但居統治地位的仍是蒙古王公,而不是文臣。蒙古人本身數量少,又在降伏歐亞大陸之後才征服南宋,因此,他們的統治集團中包含很多中亞和西亞的"色目人"。這些人辦事的方式有異於中土,常造成文化衝突。世祖時的財相阿合馬、盧世榮、桑哥雖然解決了中央的財務,卻引起政爭而被殺,乃因為他們那套是西亞的突厥軍事集團與城市裏大商人勾結的方法,在儒臣眼裏變成"聚斂之臣"。

這一切,以宋代中國已達到的文治水平看似乎乃倒退。另一方麵,元代是中國史上最不"輕商"的時代。其實,南宋已經朝這個方向走,而元代則發展至商業全麵對內開放、對外開放的地步。元世祖又在宋代的基礎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的紙幣製度。
蒙古世界統治的遺產

對中國整體來說,蒙古的遺產有下列數項。蒙古滅金時在中原長期作戰,造成華北的殘破。一度是北宋重工業區的河南東部和河北南部,從此一蹶不振。蒙古雖然與南宋長期在國界上交戰,但滅宋過程卻很短,因此江南比較完整。至元代,華南與印度洋和西亞的貿易又獲進一步發展,北衰南盛的形勢從此成定局。蒙古消宋之前先滅了大理國,蒙古統一中國,使雲南變成中國的一部分。西藏也於元時內附,從此中國人習慣上覺得西藏是國土一部分。

從元代開始,"回民"成為中華五大族之一,尤其集中在西北與西南。他們多是隨蒙古人入主中國的"色目人"之後代,他們在元代又稱作"回回人",多信奉伊斯蘭,因此後者被中國人稱作"回教"。在中國本部以外,以今日新疆為基地的察合台汗國受了該地臣民的影響,後來也皈依回教。改信了回教的蒙古統治者,在十四世紀末又強迫最後一批不信的回訖人改奉回教。14後者是今日中國境內回民之大宗的維吾爾族。

對亞洲總體來說,蒙古東征西討的遺產受益人反而是突厥人。表麵看,初期的蒙古軍西征接二連三地摧毀了突厥人政權,尤其中止了塞爾柱人的西進,把東羅馬帝國的壽命多延長了兩個世紀。但蒙古人本身隻有一百萬人,為了擴充隊伍,把所有的遊牧民族都變成"蒙古軍"。因此,所謂"統一大漠"其實是把原先地域已經很廣卻很分散的突厥人組織起來,讓他們的地盤進一步擴展。因此,當蒙古浪潮退潮後,西亞的突厥人繼續西征,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土耳其帝國,在伊朗者則建立十葉派政權,是為近代伊朗之始,另一支入主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

蒙古人進軍俄羅斯時,自身的民族隻能撥出五千人左右,其餘是內亞洲的其他遊牧民族,可想象是以突厥人為主。他們征服的南俄地帶原先已為欽察(Kipchak)遊牧民族占領,也屬突厥人的一支。蒙古人建立的"欽察汗國"索性以他們為主力,以其名為國號。後來,蒙古人、突厥人、斯拉夫人、芬族彼此交配,混出一種說突厥語的"韃靼人"(Tatars),在今日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共和國裏是第二大民族。

對世界總體來說,蒙古人的所為有利於歐洲的興起和亞洲的落伍。蒙古旋風對西亞回教世界的摧毀特別沉重。他們對前大食帝國的核心地帶——伊朗——破壞未盡的地方,在十四十五世紀之交,為瘸子帖穆兒(TimurLenk)完成。他是突厥人,出身察合台汗國轄下的鹹海河間地帶,屬於文野分界的定居民這一方。但他自稱察合台汗的繼承人,非但沒有保衛文明,反而刀刃向內,搗向伊朗腹部,並模仿野蠻階段的蒙古人屠城、築頭顱塔,而且蓄意破壞文明的基層建設如灌溉係統之類。該地區定居與遊牧的界線早已不穩定,從此,伊朗——尤其是東部——基本上變成大漠的延伸。今日伊朗境內四分之一人口是突厥人,遊牧是國民生活很重要的部分。

回教世界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死敵。蒙古在西亞地區造成的後遺症,無疑是幫了西歐的一個大忙。歐州在當時是發展中地區,如同今天的"第三世界"。西歐人避過了蒙古世界征服的兵鋒,在"蒙古和平"期間首次與中國直接接觸,他們從歐亞大陸一端旅行到另一端,親自目睹中國的富庶。此後,西方的經濟發展總有一股東向的欲望。哥侖布就是看了馬可波羅的遊記,想從大西洋另辟新航路到達中國,而無意中發現新大陸。

蒙古軍西征也把中國的"高科技"西傳。尤其是火藥武器來到歐洲,其水平又往上翻了一番。十五世紀的法國和意大利是繼東亞之後的第二個"高科技戰場"。從此,歐洲在這方麵領先。至十六世紀初,西歐人將最新型的火炮裝在戰艦上,配合中國發明的羅盤,開始征服海洋。15

綜觀第二千年的前五百年,可以說是中國遙遙領先,但中國的高度發展結果是替別人作嫁衣。這種觀察即使確實,仍失諸狹窄。中國的貢獻如果成全了蒙古,後者的業績又何嚐不是替第三、第四者作嫁衣。今日蒙古人局促於內亞洲的一個小國內,人口隻有兩百萬,而突厥人的國家至少有五個。至於受益於蒙古旋風的歐洲人則在後五百年代之而興,成為世界的新主人。世界史似乎有它自己的邏輯,不為狹窄的民族主義思維所框範。中國在後五百年重演這場戲,也當作如是觀。【發表看法】

【壹】宋朝: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貳】蒙古大帝國:全球史第一個“世界係統”
【叁】青黃不接的十五世紀:中國的海上霸權
【肆】海洋時代的大陸帝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