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上講: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欲。
老一輩人總要念叨自己的滄桑史,讓下一代人知道,千萬不要忘本。生於六十年代的人,今年最大的五十,最小的四十,如何向下一代陳述自己的滄桑史呢?如果寫生於五十年代的人,那將是一本催人淚下的小說。但是本人生於六十年代,對前麵的事情缺乏了解,江郎才盡,無處下筆。但是,寫六零後,是自己的親身經曆,回憶四十多年以前的事情,立刻靈氣恒發,痛苦和快樂瞬間頓時浸滿了腦海。寫了一半我才發現,生於六十年代,原來是最幸福的一代。
首先來說,生於六十年代的人,基本上躲過了五十年代末的困難時期,生下來享受國家定量的牛奶票。總的來說,與上一代相比,身體的成長發育屬於正常的範圍內.
幾歲時趕上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看著那些曾經是那麽慈祥的老奶奶和老爺爺被批鬥,每天早晨跟著家人和鄰居們一起,舉著毛主席語錄對著毛主席像宣誓。對我們這些半懂不懂事的小孩子,這是一段可貴的經曆,也是我們童年中的一段色彩斑斕的片斷。當然,這是所有的後輩,永遠無法涉足的曆史。
我們那時沒有電視,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到了室外;用木頭塊加上個滾珠,再做個鞭子,在胡同裏抽漢奸。在大街上到處撿廢煙盒,折成三角形,小朋友們一起拍三角。用鐵絲做個大圓圈,用家裏的火筷子,推著上大街賽跑。三分錢一根的小豆冰棍,吃完了把叉冰棍的木頭釺子留起來,一起手心手背的耍冰棍棍。
我們那時沒有汙染,冬天的時候,一下大雪,我們一邊吃冰涼的白雪,一邊堆起雪人,用煤塊做雪人的眼睛。夏天的時候,我們帶著自製的小笊籬,蹲在護城河邊,可以撈回許多的小魚。
電影票隻有五分錢一張,可以看兩個多小時,“地道戰”“地雷戰”“奇襲”還有“南征北戰”,另外就是革命樣板戲。當八十年代“戲說乾隆”紅遍中國大地的時候,看到許多人模仿乾隆的就坐的姿態,我馬上想到我們當年學習李玉和豎起衣領,健步走入刑場雄姿。我們唱著閃閃的紅星,到處尋找做地雷的材料(一硝,二磺,三木炭),夢想著成為革命英雄的那一天。
我們每人的家裏,都有半導體。每天中午下學回家吃飯的時候,還可以聽半個小時善前方講得“李自成”,然後美美的睡個午覺,下午再去上學。
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學校主要抓治安,不太抓教學,我們這些童心燦燦的孩子,逍遙了近十年。我們可不像今天的小學生,做個功課到深夜。
沒有電視和電腦,我們基本按時睡覺。學校那麽輕鬆,我們還是不情願去上課。後來,我們就趕上了唐山大地震,學校關門幾個月,張鐵生交白卷,黃帥反老師,我們成了學校的主人。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是童年,我們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那確實是一段值得回憶的美好時光。
我們盼著過春節,因為我們可以吃到餃子,還有花生和瓜子。我們不羨慕山珍海味,因為我們沒見過,我們比任何一代都明白什麽是幸福。不過這一點,現在的孩子們很難理解。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家家的日常中的晚餐,比我們小時候過春節的年飯都豐盛,過節日時的夥食和平時也沒有區別。如果,什麽都一樣,孩子們如何能理解什麽是幸福?什麽是喜悅感?
下一代人說,你們真可憐,小時候連飛機都沒坐過。我說,如果你不知道一個珍寶的存在,你不會後悔你沒有擁有它。什麽是可憐?別人有,你自己沒有,但你卻想要它,那才是可憐。別人開汽車上學,你坐公車上學,你也想開車但就是買不起,每天為此事發愁,你才可憐。我們那時,不知道外麵的世界,無處比較,每人都差不多。我們那時胖子少,想吃什麽都是家裏最好的,也不知道什麽是膽固醇高。哪像現在的孩子,放在桌上的美食不敢動,怕影響了健康,咬著牙吃不喜歡吃的素食。
我們上中學甚至高中,很少有對異性的衝動。我們沒有一種審美意識,服裝也很單調,男女生唯一的區別是頭發的長短,隻要帶上帽子,前後看看,很難發現是男還是女。我們也搞不清什麽是情,色,頂多在家長不注意的時候,看那本生理衛生的書。我們那時不懂名牌,的確良襯衫,褲子沒有補丁,已經很時髦了。
我們是第一批趕上了中國大學的正式招考,稍加努力就上了大學。那時的大學,是保險箱,誰都能畢業,而且保證有工作。雖然大學的宿舍是上下鋪,八個人一間屋,沒有空調和電扇,但是離開了父母管教環境,對我們是種新奇而憧憬的日子。踢足球,看電影,聽鄧麗君的歌,唱著“外婆的澎湖灣”度過我們自由的時光。
上大學後,學校明文規定不許談戀愛。十八歲的我們,眼光開始了對異性的探索。我們一旦找到了目目相對,閃閃觸電的感覺,就會不顧一切的進攻。一對對的情侶,成為了四散的地下工作者。我們明白早戀是帶有害羞還有低級的意味,但是,花開花落是大自然的產物,我們無法抗拒。花要開的時候,是擋不住的。我們不是追求對方的富有,我們尋找著純樸的愛情,酣暢淋漓的情書是我們唯一抒發情懷的產品。雙方都是一無所有,這種苦澀,含蓄,真誠的戀愛階段是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把情書保存在抽屜裏,把黑白照片藏在教科書裏,把對方的身影記住在腦海裏。
大學畢業了,國家保證分配,我們走到了工作崗位。我們是受人羨慕的一代。那些生於五十年代,插隊下鄉後,剛回城做工人的師傅們用慚愧的目光看著我們。我那時二十多歲,他們也隻是三十多歲,但他們已經有十幾年的插隊經驗,他們才是耽誤的一代,也是值得同情的一代。我經常聽到有人在背後說:“那就是新分來的大學生。”我那時好得意,那時是什麽比例?工人兩千多人,大學生才不到十個。
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羽翼已經豐滿,自己砸掉鐵飯碗,有的在商海中奔波,有的跨過大洋開始了留學生涯。
九十年代,我們幸運的趕上了電子時代,我們雖然不年輕,但也一點不老,所以很快的跟上了時代。我們正在這個轉型的時期,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人生輝煌三十始,人生四十正當年。”我們生命的每一步,基本都步步追上了改革的節拍。
二十一世紀,國富民強的盛世,我們又在其中。比起我們的前輩和我們的後代,我們不覺得我們才真正的擁有豐富的人生經曆,我們不覺得我們比他們多活了一輩子?我們比任何一代人,都了解什麽是苦,什麽是甜?我們趕上一次次變遷,我們生活在美好的時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坦率的說,看著現在的孩子們,童年這麽辛苦的熬夜做功課,小學生就那麽多的近視眼。有電視不能看,有電腦不讓上。到考大學時,頂著那麽大的壓力,擔心落榜。就是上了大學,還要擔心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比我們那時候優越,物質比過去也豐富,但他們缺少的是我們那時的幸福。
我覺得一代比一代好,
佩服,早年就有這眼光和勇氣。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隻不過這慶父不是個體,是世界上最大的邪教組織。
首先、,“還可以聽半個小時善前方講得“李自成”,然後美美的睡個午覺,下午再去上學。”記憶大概有誤,因為當年李自成不是善前方,善前方出名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晚於劉蘭芳袁闊成。李自成是曹燦講的。
其次,從表述來看,您是78級。我不知道您在大學混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哪所大學這麽開放,鄧麗君直到嚴打時還屬於黃歌,當年我都是通過短波收聽的。
至於說上高中都沒有性衝動,我想那是極個別的個例,似乎不應當拿來說事。
照您的這說法,非洲人似乎更幸福,是吧。
那年頭,總覺得中國像這樣下去,是不行的,要改換一下天地了,和幾位死黨密議,都覺得他老人家是萬惡之源“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那時生活在一個山區,妻子來探親。下午四點許,廣播傳來哀樂,播音員用“如喪考妣”(文革那時常用的熱門用語)的語調宣布到“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敬愛的偉大領袖”時,我壓抑不住內心的巨大喜悅,回到房間,關上門,蒙上被子,哈哈大笑,妻子被我的狀態嚇住了,問我什麽事,我告訴了她,她聽了以後更嚇了,說你反革命啊。我說中國從此也許會好起來了。那時她的12天探親假快到了,該回去了。我說你暫且不要走,先觀察一個月,看會不會打亂,如果那樣,你回去,我們可能從此天各一方,如果出現軍閥混戰,南北割據局麵的話。後來,到了大約10月9日早晨,躺在床上,聽到6點的廣播,從頭到晚都沒有本來天天,每篇文章都會有的“按既定方針辦”,覺得事有蹊蹺,李季起來查閱前幾天的人民日報,發現10月6日起,這句話已經不見了,知道上麵有事發生,於是打開美國之音,聽到江張王姚已被抓,就告訴妻子說,大地震已經發生,能量已經釋放,會穩定很長一段時間,你可以回去了。於是中國真的發生巨變。後來,美國電視劇《大西洋底的來客》《加利森敢死隊》日本電影《追捕》《望鄉》等進來了,鄧麗君也擠進來了。我們開始“幸福”了。
回幾位生在農村的同學的留言:
農村出生的人,確實沒有牛奶票和糧票,但是農村有糧食和雞和牛。六零後因饑餓而死的人很少。我的大學同班中,幾個農村來的同學,身體比城裏的同學要好,他們喝母親的奶長大,因為農村的母親不用上班。我們這些生在城裏的,家裏都是雙職工,哪裏有這個條件?
他們真的沒有“生在六十年代”的幸福。
不過他們三個生在二十一世紀的孩子都很幸福!
More than 70% farmers had no such things as 牛奶票. More than 40% new born babies died from 1960, 1961, 1962.
"基本上躲過了五十年代末的困難時期,生下來享受國家定量的牛奶票""
當禮物。我們小時候將冰棍棍編成小涼席,用來過家家。男孩兒將舊課本用來折三
角摔,看那個上癮勁兒,女孩兒有時也參加。你們誰摔過泥鍋巴?將土用雨水和成
泥,做成鍋的形狀,然後翻過來向地上摔,誰的鍋底洞摔得大,誰就贏了。這也需
要動腦筋和水平噢。好文章!
真是越想越覺得我們很幸運……
不可能人人有奶票。上高中的時候,主要吃粗糧,一年吃不了幾次肉。
全村都沒有一個半導體。
稍加努力就考上大學,更是胡扯,全國的錄取率僅僅百分之幾,還要先預選。大部分沒有機會上大學。
嚴重同意你的補充和博主的總結。單是上大學免費、大學畢業包分配、單位分房子這三樣,就已經是共產主義了。
跟80後、90後比,我真覺得很心疼他們:上大學要交一大筆學費、大學畢業就是失業、買不起房子,隻能做蟻族。真是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Even my daughter thought I had lots of fun for my childhood.
1、上大學時不用交學費,生活困難還補助生活費,不像大學生要為學費發愁;
2、工作之後,趕上最後的分房,很容易成為有房族;
3、趕上了出國潮,很多人公費留學;
4、現在60年代的人,是40多歲正當年,成為技術骨幹或業務骨幹。
還有,我們身在海外的,還依然肩負著"解放全人類"的重任呢! 哈..
享受國家定量牛奶說明 1、牛奶奇缺點 2、隻有少數人能夠享受 3、這少數人的享受特權是建立在多數人的憑困和缺乏
在六十年代,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口,請問農村人口有定量牛奶嗎?
在想一想,中國目前還沒有普及義務教育,六十年代更不用說了。你讀了大學不等於這一代人有大學的機會和可能!
不過北美男人是共產黨教育下的典型--缺乏獨立思維能力、時而狂熱時而麻木、看問題以偏概全、奴性十足、缺乏同情心
從其文章裏也可以看到,此北美男人的低下的人格,低賤的口味 -- 一點牛奶和幾出樣板戲就讓他對六十年代這樣眷戀得如此,不知到失去的是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來自西方的神奇童話、以及他們帶來的童年天真的的想像、、、
牛奶票不是人人有的。那年代長得漂亮是一種過錯,被孤立或被認為思想道德品質
不好。
六零後啊,那可是自由化的主力軍。
不經常上課,但是看電影就是上課,嗬嗬!!不可思議是嗎?
" 九十年代,...我們正在這個轉型的時期,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 - the born in 60's many of them do bad things in those 轉型的時期,not like them!
我們60年代出生的經曆了非常有意思的變化,值。
現在不行了,大學打一瓶開水都要錢,大學象公司,老師如商人,老師不好好教學生也不好好學,文憑滿天飛,現在碩士生也就以前本科生水平!!溫總前幾天還說:大學什麽都往錢看是個要命的事.?
上中小學時,勞動課幫農民幹活,也得以欣賞大自然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