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當你老了》

(2015-04-23 09:18:16) 下一個
(請見:《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隻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淒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葉芝詩 袁可嘉譯)


微信裏朋友轉發了一首歌《當你老了》,並附有三個不同演唱版本的視頻。說是聽後眼淚直流, 也有別人聽了心潮澎湃和五味雜陳。據說這歌詞的原詩原意是描寫愛情的。也許像畫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用來反映對歲月的感受也恰到好處。

試想要是給我那個在讀高二的兒子去聽這首歌,他一定會不削一顧的: ‘老’離他太遠。在電視裏見過這樣對歲月的描述:年輕的時候根本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老。那時年老與自己無關,充滿對未來的憧憬和展望,覺得會永遠年輕下去。忽然哪一天發現自己開始喜歡回憶過去時才發覺自己正在步出中年,邁向老年。年輕和年老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懷著未來,後者隻有過去。

怪不得那些老同學群裏的懷舊轉發一天比一天多。要不就是類似《人生就是開往墓地的一趟列車》之類的心靈雞湯。一朋友感歎道國內很多老同學退休的退休,抱兒孫的抱兒孫。每次聚會敘舊、懷舊都無情地提醒著自己年華的流失,都不敢每次都參加這樣的聚會了。

鄰人偷斧說的是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偷了斧子,那麽他的行為就會越看越像是個偷斧的人。年老恐怕也一樣,漸漸逼近退休年齡或過了退休年齡,你認為某人(或自己)老了,你就會越看越覺得他老。開始喜歡敘舊和回憶過去,找借口減少和避免生活中的挑戰。

前一陣子想重新買個割草機。以前為了圖快和省時買的是個寬大的,雖然有自推助力還是越來越覺得太沉太費勁,想買個小尺寸的省點力。可是前兩天電視裏看到一個采訪的報道而改變了主意。被采訪的是個一百歲的退休外科醫生。他九十幾歲才退休,雖然他覺得自己動手術還行,隻是考慮到病人們的擔心才沒有堅持。現在能幹什麽還幹什麽,夏天還堅持自己割草。我想我要一百歲還自己割草,換小號割草機的事就得往後推了吧?

生命在於運動。體力活動的減輕會造成肌肉衰退和骨質疏鬆,而腦力活動的減少導致記憶衰退和老年癡呆。我那個在浙江八十來歲的姑媽,本來養豬、養蠶身體很好。可是後來物質條件好了,後生們讓她住進樓房享清福,盡量什麽都不幹。結果整天看看電視無所事事,很快得了老年癡呆,再不久就去世了。有段時間覺得記東西不如以前了,去健身房時會把更衣箱的箱號用手機記下,以免後忘。現在一想使不得,還是讓腦子去記吧。年紀漸大和安逸的生活容易讓我們這個怕麻煩那個怕麻煩。其實麻煩正是我們的朋友。腦子不用要生鏽,勤用則靈。老年癡呆的最初症狀就是短期記憶的失憶。

我家老媽八十出頭身體好腦子靈活和她整天的忙碌有關。每天騎單車買菜,打乒乓和跳舞,還號稱要走遍上海所有的公園。對去過的公園都做了詳細的記錄,目前都走得八九不離十了。她也願意聽我的話,開始用啞鈴鍛煉以保持一定的肌肉力量。我家老爸年紀比老媽大,雖運動不斷,但忙碌還不夠: 以前吃飯時碗筷不擺好他不下坐吃飯。在美國住我家時我就要求他自己拿自己的碗和筷,這樣至少他得知道去哪兒去拿,選什麽筷和碗,讓腦子動一動。

不少人一提孝順老人就要他們請保姆、享清福,什麽都不幹。其實是在害他們。一個同事給我講了這麽個故事。在美國幾個研究生去老教授家吃飯。晚飯後碗筷收拾完畢就見教授對他九十幾歲的老母親說她可以去洗碗了。同學們見了大為驚訝:怎麽可以還讓歲數那麽大的老人洗碗呢?教授示意不要大驚小怪。隻見老母親一聽兒子呼她馬上從略有萎靡的狀態變得興奮起來,習慣性地從椅子上站起來,不緊不慢把碗筷洗完後回她自己的房間了。這時候教授站起來去把老母親剛洗過的碗筷又重新洗了一邊,然後擦幹放好。他說老母雖已高齡,但不能因此停止應有的活動。同時她也為自己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而感到高興。

小時聽到“尊老愛幼”一說時就想過怎麽就沒提那些中青年呢?原來人老了容易遭嫌棄。皮膚皺了,牙掉了,耳聾了,路走不動了和沒價值了。。。 其實也不是所有老人都那麽容易被遺忘和嫌棄的,比如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他九十多歲還有很多國家領導人願意會見他。所以“尊老”的口號並不適用於李光耀這樣的老人: 他不缺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敬愛。隻有那些容易遭受嫌棄的人才需要社會擔當起一定的責任。

韓劇遠離現實,可是還是有很多人熱衷。其中有些東西雖然千遍一律,卻也屢試屢靈。感情就是如此。你越期望和索要,它就越可能遠離你;相反倒有可能。戀愛中的一方得了絕症,如果她賴上對方一定要和他結婚、讓他盡責任,恐怕就沒戲了。可是當她為對方考慮想方設法讓對方放棄時,故事卻可能發生。老了也一樣,如果我們一味強調後生們對老人的責任,我們倒真的會變成被嫌棄的‘等吃,等睡和等死’的三等公民。相反如果我們減少對後生們的期望,他們倒有樂意照顧我們的可能。嫌棄也是人之常情。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們完全得靠別人的照顧而存活,我們也希望感情的成分多,而責任的成分盡量少。大不了安樂死也不妨是個選擇。

原來以為人越老就越僵硬。其實並非如此。電視中見過七十老人標準的一字開和八字開。鄰裏的朋友每天堅持兩分鍾練壓腿,現在竟然能做年輕時做不到的劈叉。一想到以後洗澡需要別人為自己搓背時就不爽。受到上麵的啟示,現在每次洗澡自己會練練瑜伽中雙手後背斜交叉拉手, 順便也可以有效地為自己搓背。有時看到小孩對滿口掉牙的老人皺眉時,我就乘機激勵孩子和自己努力維護好自己的牙齒。美國老人去世時還有滿口真牙的大有人在。微信裏我們時常有看到老年人勵誌的故事和圖片:六十開始學滑輪,七十跳芭蕾,九十玩跳傘等等。

目前這兒的朋友中幾乎還沒有住平房的。但談到將來卻都有樓房換平房的打算,以便老了腿不來勁上下不了樓梯。近來有個朋友說某個老母親九十幾了還在上下樓呢。又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是老了走不動了呢,還是鍛煉少了讓我們覺得老了? 現在整容技術越來越發達,說是有個老太太整容後臉看起來很年起,可是走路的樣子讓年齡漏了餡。現在一幫朋友在跟一個的老師學交誼舞國標的基本功,很多步子走不標準其實是腿部肌肉力量不夠的原因。俗話說人老腿先衰。看來就得苦練基本功加強腿部力量的鍛煉。這樣既能把舞挑好,以後也不用將樓房換平房了。

既然老年癡呆最初症狀是短期記憶的失憶,預防癡呆就得從防止短期記憶衰退開始。那天和朋友們討論時提到,人的記憶可能和我們冰箱和倉庫的存取係統類似。以前存放的東西因為存放有條有理和經常整理所以需要時拿取方便自如。可是由於近來管理不善,新存的東西不好好放,在門口附近堆放得亂七八糟,自然覺得沒地方再存放新的東西。或著即使硬塞了了進去,需要時卻又找不到。於是就借口說自己老了,記憶衰退了。又不好好化時間去管理和整理, 形成惡性循環,倉庫和冰箱越來越亂,最後導致失去大腦原有的功能。其實我們的腦容量讓我們記兩輩子的東西都綽綽有餘。不能怕麻煩,得不斷整理已存放的東西和不斷改進存取的方法。

我老爸現在生活仙活般的快樂。在小區連年被評為健康老人後不免有點沾沾自喜。說都活過了毛主席的年紀,這輩子夠本了。 我說毛主席當時是什麽年代? 按每十年平均壽命增長十歲來算,毛主席現在去世的話他早活過了一百歲了。所以老爸的標準得更新。同時也不能隻限於和自己的小區比,得走出本區、本市,走向世界才行。我說你活著不僅是自己幸福的延伸,也是對後輩的鼓勵和榜樣。我也有自己的小自私: 和老爸的年齡差是固定不變的,要是我知道老爸的壽命我當然容易得知自己的期限。所以老爸活得越久,自己的生存時限的想象空間就越大。;)

有一年陪朋友一家去參觀加州州政府,看到四周有很多百年大樹。當時就想為什麽人老了皺皮膚那麽難看,而大樹的皺樹皮卻並不看上去那麽令人討厭呢?其實我們對一件事物的好惡與否與相應的條件反射和聯想有關。科學家對小白鼠做過一個試驗。每當小白鼠喜歡的食物出現時就播放令它們難以忍受的刺耳聲。久而久之,原來喜歡的食物卻成了小白鼠夢們的噩夢。當我們看到年輕人的嫩皮膚時,我們看到是年輕人對未來的向往和對生活的激情。而老年人的皮膚則讓我們聯想到睡意昏沉和暮年臨近。百年大樹雖已年久,但它們可能還要茂盛不斷地活上幾百年。透過它們厚實的樹皮我們看到的是積極向上的強烈生命力。所以如果我們不把病人和老人混淆,有病的當病人看待,不為老人貼上老人的標簽,也許有一天那些上了年紀自力自強而又活得精彩的人們就會改變我們對皮膚皺紋的感覺?

要活得年輕,就得繼續向前走,少往後看。不怕麻煩,做力所能及的事。能動腦就勞勞神,能動體就辛苦辛苦自己的身體。少用老人的標簽,不混淆病人和老人概念。愛自己才可能被愛,自己活得其樂融融才可能不被嫌棄。少對過去,死亡和歲月的流失傷感。這就是我對《當你老了》的感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