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華爾街玩對衝基金的華人-ZT

(2007-08-01 22:57:37) 下一個
 徐剛:中信分析師的呼籲

“交銀施羅德基金40萬保底工資挖人,全國的分析師恨不得都給它投了簡曆,”徐剛說,“為什麽賣方分析師就產生不了這樣的身價?”

徐剛——中信證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對於這個業界困惑,已經尋找到答案,並提出了解決辦法。
身為部門行政領導,還在發表研究報告的研究所主管並不多,徐剛就是一個。在中信證券研究部,他的專業身份是策略分析師。2004年,徐剛的兩份頗具影響力的研究報告在業內引起極大反響,一份是《本土定價權危機》,一份是《正本清源,製度複位》。前者提出的觀點,曾與瑞銀證券中國研究聯席主管張化橋展開媒體論戰,引發公眾的極大關注;後者提出的見解,就是徐剛對證券公司全行業虧損現象的製度反思及政策建議。
在中國證券公司群落中,中信證券一直以投行立本,“不幹不該幹的事”,因此在券商紛紛陷落委托理財陷阱之際,中信證券逆勢而上,成為業內佼佼者。
與中金、國泰君安、申銀萬國不同,中信證券研究部一直低頭為內部投行服務。

中信證券一直呼籲,恢複證券公司批股式發行和做市商交易。

製度之痛

《證券市場周刊》(下稱《周刊》):最近三個月,兩隻銀行係基金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分別在京、滬成立,中信研究部是否有人流動到這些新基金公司去?
徐剛:由於金融機構數量少於上海,北京的證券人員流動原本相對穩定。不過,北京新成立的幾家合資基金公司、合資證券公司都在招兵買馬,中信證券人員流出數量也在增加。
摩根士丹利每年投在研究上4億美元,分析師薪酬很高;在香港,一個中等偏下水平的分析師,年薪也要100多萬港元;去年國信證券年薪30萬-50 萬高薪招聘,今年交銀施羅德基金40萬保底工資挖人,全國的證券分析師恨不得都給它投了簡曆……這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賣方分析師為什麽產生不了這樣的身價?
國際市場認的,是賣方分析師,但中國截然相反。這種買方賣方分析師薪酬倒掛的結果,就是我們不斷向買方輸送人才。

《周刊》:那麽,您認為合理的製度設計應該是怎樣的?
徐剛:證券公司是幹什麽的?從華爾街梧桐樹下現代證券市場創立伊始至今,證券公司(投資銀行)存在的目的就是為投資者提供股票,並承擔製造流動性的義務。
目前,投行項目的承銷傭金為1.5%,但這些項目卻有100多家證券公司在搶,且去年9月迄今,全國一個投行項目也沒有,眼下出任股權分置的財務顧問,也就賺個兩三百萬元;證券公司另一項重要業務是經紀業務,但傭金不斷下調,眼下對機構客戶的傭金不過0.8‰-1‰。
海外呢?越是機構客戶越需要研究服務,傭金越高,對基金公司能收到3‰,社保基金能收到6‰。
投行業務、經紀業務一片慘淡,我們能從哪賺錢養活研究呢?
海外券商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以發行大型IPO項目為例,如果在海外,機構投資人不會到證券交易所集中申購股票,而是必須跑到證券公司來買。除了承銷傭金,證券公司還能獲取高達5%-10%的銷售傭金。
也就是說,投資者固然可以到交易所申購股票,但證券公司也有專門批股的權力。這仿佛北京有個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可以買到各種車輛,但寶馬、奔馳還有自己的專賣店,要想買寶馬、奔馳汽車,必須到專賣店買。
陳昌華、張化橋為什麽身價如此之高?因為機構客戶看中的是他們背後摩根士丹利、瑞銀手中的股票!IPO時,隻有他們手裏有,否則沒處拿去。這才是海外投行真正的盈利模式,才能產生大量的傭金收入,並投入到為機構客戶的服務中來。
此外,海外采用做市商製度,而中國內地不是這樣,每個人都自己敲單子,這樣,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不就成一個通道嗎?通道,能產生什麽附加值?
由於不具備批股式發行和撮合交易的做市商製度,中國的證券公司,實際上成了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的分支機構,這怎麽能做好?

《周刊》:現在,您兼任股票銷售交易部主管,這個部門的職能是什麽?
徐剛:股票銷售交易部,應該幹兩個事,一是批股,把股票賣給客戶,二是做市,所有的股票交易都在這進行。因為不存在批股業務,因此成立了也是假的,並沒有股票交易可提供,當前,它不過承擔機構客戶服務的工作。
所以,在國內,由於證券公司沒有提供較強的附加值,永遠是證券公司求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到你這做業務,不過是給你麵子。如果你有批股,有交易,那麽買賣雙方的金融生態環境就會比較穩定,良性循環。

《周刊》:中信研究部的分析師評價體係怎麽設計的?
徐剛:考核指標有硬的,有軟的。硬的是一年寫多少報告,大報告多少,小報告多少,路演多少,參與多少投行項目。軟的就是內部評價、外部基金經理的反饋,包括一些媒體、機構的排名。上述幾部分,基本上就能評價一個分析師的工作狀態。

《周刊》:公司如何考核您?
徐剛:最硬的指標是基金傭金的市場排名,這是我的外部考核壓力;內部還有對各個業務部門的支持,對投行、經紀、資管業務的支持,這些也都有內部評分製度,對我進行考核。
現在,對我個人的硬指標考核,放在股票銷售交易部裏,考核基金分倉量。

如何定位
國際上,惟一獨立生存下來的證券研究機構就兩個,都靠評級過日子,一個是標準普爾,一個是穆迪。單純靠寫報告,創造不了高毛利。

《周刊》:中信分析師的薪酬有競爭力嗎?
徐剛:我認為中信研究員的薪酬水平屬於中等,有一定競爭力。中信證券具備品牌、投行優勢,很多證券公司,一個分析師多少年都做不了一個投行項目。比如電力的研究,肯定我們最行,為了長江電力,我們把電力行業翻了個底掉。我們做了那麽多個鋼鐵項目,哪個鋼鐵公司我們不熟悉?這些都是構成對分析師的吸引力。
我不主張高薪挖人。我相信,一個證券公司內部,不可能人人都年薪30萬-50萬,而任何工作,都需要團隊去進行,薪酬距離太大會直接導致內部矛盾。我們甚至能用50萬-80萬年薪挖個二三十個人,錢不是問題,但那樣,我不是自掘墳墓嗎?

徐 剛
1998 年加入中信證券,從事過行業公司研究、企業債券承銷、資產委托管理等業務;1999年組建金融產品開發小組,從事現代組合投資管理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2003年起任研究部總經理,並直接負責宏觀策略研究。幾年以來,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市場排名不斷提升,逐步受到廣大機構投資者的認可,被認為是進步較快的研究機構之一;2005年起兼任股票銷售交易部執行總經理,負責一級市場的股票銷售和二級市場的機構客戶開發和維護。主要代表作有:《本土定價權的危機》,《正本清源,製度複位——恢複證券公司賣方角色的本來麵目》等等。

背 景
中信證券研究部
中信證券研究業務創立於1996年。經過數年的發展,中信證券研究目前擁有50多人的研究團隊,已經成為中國證券市場近年進步最快和最知名的研究團隊之一。
中信證券研究主張“研究創造價值”,運用數量投資理論和方法,強調模型和預測,形成了以宏觀、策略、行業、公司價值評估為主的基本分析和以基金、債券、指數、金融軟件為主的數量分析體係。業務覆蓋了各主要的研究領域,體係完備。同時加大了金融產品創新的力度,是國內金融創新起步較早的金融機構。


闖蕩華爾街的中國人——黎彥修

提起對衝基金,許多人"談虎色變"。正是因為對衝基金的興風作浪,讓世人矚目的"亞洲五小虎"差點變成了"五隻病貓"。其實,對衝基金種類繁多,除了讓人聞風喪膽的外匯對衝基金外,還有各種債券對衝基金等。這些基金並不靠衝垮他國貨幣體係發大財,而是專注於某一公司的運作進行買空賣空,大獲其利。黎彥修經營的可轉化債券對衝基金就是其中的一種。

  一線交易讓黎彥修的利潤提成超過了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在美林公司任職的朱煜博士說,論職位,黎彥修相當於部門經理,這在華爾街的華人圈子裏也能找出幾位,但如把個人收入作為衡量成功的一個標誌,黎彥修則是名副其實的成功者,他每年的利潤提成恐怕讓許多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都望塵莫及。

  黎彥修成功的關鍵是他的自信,而他的自信來自於他紮實的數學、統計及金融理論功底。1991年他初到美林集團時,主要做交易模型設計工作。而交易員們對這些身居二線的研究分析師們不以為然。黎彥修說:"這些人高高在上,高興的時候與你搭訕,而情緒不好時懶得理你。可我心裏在想,你們有什麽了不起,我是中國最好的學生,在美國讀最好的學校,我的數理知識也是最好的。我沒有什麽地方不如你們。隻不過,我沒有機會在交易員的位置上,否則我會竫xxx 饒忝歉? 謾?憑著自己的專業優勢,他的才能在金融衍生物交易方麵逐漸顯露出來,兩年後黎彥修如願坐上了交易員的席位。

  黎彥修說,自己走上華爾街的商道,與自己的經曆不無關係。他60年代出生在遼寧省大連市郊的農村家庭。父親在政治運動中受到刺激而住進了精神病院,在他人生的30多年間,無法與父親交流,連一句話都沒有說過,直到父親三年前去世。在饑腸轆轆的貧困歲月裏,母親教導他:一是有些事情絕對不可以做;二是即使餓死也不要去偷。而這些教誨對他後來的世界觀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說,做交易員要有自己的設想、假設和判斷,絕對不能人雲亦雲。

  黎彥修說,自己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還是來自於他的姐姐。姐姐比他大18歲,從農村跑到城市當了工人,之後又考上大學,這種極富進取性的性格對黎彥修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黎彥修所學的專業越來越實用
  在把陳景潤作為楷模的年代裏,姐姐希望弟弟將來成為一個數學家。1988年黎彥修來到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攻讀統計專業博士學位,之後又改攻金融專業。

  黎彥修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逐步認識到,僅僅當一個數學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打好經濟基礎。為此,他學的專業也越來越實用,後來又從金融博士改學MBA。1991年黎彥修第一次離開校門,來到美林集團實習,他本打算到華爾街看一看,實習一段時間找找感覺,然後再回學校完成博士論文答辯。可一旦他踏上華爾街這條路,就再也沒有回頭。

  錢賺多了,也是個難題,下一步該怎辦?
  在美林任職四年之後,黎彥修跳槽來到加拿大多倫多多明道銀行美國證券公司工作。黎彥修說,這家銀行名氣雖比美林小,但是給我開出的價碼卻是誘人的:一是公司讓我獨立管理一部分資金,憑自己的本事賺錢;二是年底結算時利潤分成標準為7:1。他介紹說,可轉化債券是介於債券與股票之間的衍生物。從投資人的角度看,有人追求高風險,有人追求適度增值。而可轉化債券則把風險和回報適當加以平衡。例如,剛剛被列入道一瓊斯指數的美國家庭倉儲公司發行一種五年期可轉化債券,利率僅為3%,但因與公司股票相掛鉤,這個公司的股票漲了三倍,投資人獲利頗豐。而另一家經營汽車零件的公司,搞起了大型賽馬場,這說明公司高層領導已經缺乏一致、明確的經營戰略,所以他及時放空這個公司的股票,果然這個公司的股票從60多美元降到最近的40多美元。

  像其他任何衍生物交易一樣,可轉化債券業務也充滿了許多風險。黎彥修的寶並不總是能夠押對。去年亞洲深陷金融危機帶動美國整個股市下跌,他去年頭三個月賺得的錢在後半年全賠了進去。可今年他的表現相當出色,贏利高達50%,其利潤分成比首席執行官還要高,這讓公司高層犯了難,也給他自己出了道難題。按照華爾街的通常做法,公司在這個時候很可能提撥他任高級副總裁,進入公司高層領導行列,從而拿管理層的固定工資和獎金,而不再執行利潤分成的標準。可他當年就是衝著利潤分成的優惠條件而來的,拿點固定收入於心不甘。在跳槽盛行的華爾街,黎彥修遇到了成功後的苦惱。

黎彥修華爾街闖出一片天
The original article appeared in 世界周刊.

當年因為美國老闆的一句玩笑話,使他下決心要做出一番事業,從此開啟了他的華爾街奮
鬥之路。

黎彥修創立的前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是美國由華人創辦的最大避險基金公司,管理20
億美元的資金。

紐約曼哈坦中城金融機構林立,金融人才雲集,黎彥修的避險基金公司總部置身其間,遊
刃有餘。

管理20億美元資金的紐約避險基金 「前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Fore Research &
Management) 的執行長黎彥修說,他現在的成就來自早年他去一家證券公司求職時一個玩
笑的刺激。當時,他前去公司麵試時,一個位置很高的美國人上來就問:「衣服乾洗好了
嗎?」
黎彥修聽後愣了一下,很快知道是一句玩笑話。他後來說,這也難怪美國人,在那時,是
有許多華人經營洗衣店和餐館。在華爾街工作的華人少之又少。但是,這句玩笑話對他的
刺激很大。當時,他暗下決心:「我將來一定做得比你還好。」
從此,他開始了在華爾街的奮鬥之路。今年40歲的黎彥修1987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數學
係,1988年赴芝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 攻讀統計學博士學位。因後來對金
融學產生興趣,他轉讀該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後,他先在美林證券
(Merrill Lynch) 從事投資研究,後轉為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員。他於1996年受聘多倫多的
加拿大多明尼安銀行 (Dominion Bank of Canada),負責該銀行在美國的證券衍生產品交
易業務。他管理的部門連續六年每年的業績成長都在20%以上,按業績提成使他的年收入
超過華爾街的許多董事長。
2003年3月,一直想獨力創業的黎彥修率領原班人馬離開該銀行,成立前沿基金管理公司
。在公司五個股東中,他是控股的大股東。他說:「公司起步基金為三千萬美元,主要資
金是我出的。」公司過去兩年每年平均業績成長都在15%以上。目前,公司管理的資金增
加到20億美元,還在倫敦、香港和北京設立三個辦公室,全球員工近50人。前沿基金不僅
是美國目前最大的華人擁有的避險基金,而且其規模位於全球避險基金的前一百名左右。
就連對他開玩笑的美國老闆,也把自己的錢交給他管理。黎彥修說:「我們在美國沒有特
殊關係,全靠每月的業績吸引投資者。」
最初興趣是政治
黎彥修說,受他姐姐和當時中國推崇科學風氣的影響,他大學讀的是數學專業,打算將來
成為像陳景潤那樣的數學家。讀大學時正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的年代,他又對政
治產生興趣,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黎彥修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郊的農村家庭,很早就從母親那裏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但是
,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姐姐。大他18歲的姐姐從農村到城市,又從城市考上大學,這種
進取精神對他產生重要的影響。
因為想成為數學家,1982年他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的數學專業。在學校裏,他學習成績優異
,並獲得郭沫若獎學金。
雖然中國科大地處安徽省合肥市,但因為它所設的專業比較前沿、學生成績較好以及與國
外大學和科研機構交流頻繁,學生的思想非常活躍。他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學生活動,曾任
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會主席,並當選為全國學生聯合會副主席。他一度曾想往政界發展。
畢業一年後他來美國留學,目的是想學習美國的先進經驗,最終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為
建設中國出力。
他並沒有想到將來會在美國做一名基金經理。他說,在選修金融課程之前,他對金融沒有
一點概念,連道瓊指數 (Dow Jones Indexes)也沒有聽說過。他一開始上金融課就像「騰
雲駕霧」。第一個學期結束時,他的投資學考個倒數第一。但是在不久以後的全年級金融
綜合考試中,他卻名列第一,令教授們百思不得其解。
靠自信站穩腳跟
由於在中國和美國兩所最好的大學之一中受過教育,他數學功底紮實,對金融理論有精深
理解。他不迷信書本理論,敢於對權威理論進行質疑和挑戰,並一步步在人才濟濟的華爾
街站穩腳跟。
自芝加哥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美林證券工作,先為前線證券交易人提供定量模型和經濟分
析。他認為金融市場的波動追根究柢是由人為原因造成的,對一種社會行為進行定量的任
何金融模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盲目宣揚和推崇定量分析的作用並不科學。他對定量模型
的觀點引起高層的關注,不久被調為交易員,從此顯露才華。
1996年,他被一家加拿大銀行招聘籌建美國的證券衍生產品交易部門,專門從事企業債券
的交易。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從大公司轉換到小銀行要求百萬美元的保證金,而是要求按
比例上繳營業利潤。他自信地說:「創業就是創業,隻要銀行不撤資,我就有信心做好自
營。」在該銀行六年間,他管理近10億美元的資金。由於操作得當,他為銀行賺了近10億
美元,他本人也從中獲利豐厚。
在那時,他的業務遍及全球,24小時都處於工作狀態。對他來說,「太陽從來不落山」。
他經常在睡夢中被吵醒,對幾億美元的資金調度進行決策。他說:「我有時覺得自己像一
個在證券大海上航行的船長。」船長心裏要有一張航海圖,這航海圖就是對被投資企業從
經營到財務狀況的詳細瞭解,以及對金融產品結構的深入分析。
他對風險的理解與他人不同。他表示,說股市風險大其實是一種誤解。做任何事都有風險
,就連做科研也不例外。例如,有的科研人員辛辛苦苦許多年,由於思路不對出不了成果
,或者出來後研究已經過時,多年的辛苦甚至一輩子付之東流。「你說風險大不大?」
無知和未知才是風險的根源。他說,沒有人喜歡風險。但是,中國有句老話,是福不是禍
,是禍躲不過。金融界有一個說法,高風險才能得到高回報。這種說法流行很廣,但是不
對,誤導許多業界新人。許多人不調查,不分析,不研究,一味蠻幹。運氣好的時候可能
獲得回報。但長久以往,他們必定要失敗。另外一個極端是,有些人縮手縮腳,不敢越雷
池一步。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裏,這種做法風險反而更大。
他認為,投資最忌諱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主見。他說,基金經理容易趕時髦,一窩風,
跟著別人跑,「這樣永遠不會出成績,幾年以後大多數都會死掉」。他的經驗是,做好自
己的家庭作業。在2000年網路和電訊公司興盛時,他卻認為這些公司沒有投資價值,沒有
像其他人一樣去投資,避免了泡沫破裂帶來的損失。
調查研究最重要
黎彥修說,中國大陸的人最喜歡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其實,投資也是一樣,有了調
查研究,有了對公司的徹底瞭解,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才能夠把風險減到最低。
他說,投資不等於投機。投資最重要的是對投資對象有充分瞭解,也就是做好自己的功課
。他說,他公司的做法比較保守,屬於投資。在他的公司裏,近50名員工中,有20多人是
研究人員。他們負責對投資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為決策提供依據。
華人的普遍想法是趕快賺錢。一聽到朋友講一個什麼新產品,就很快去投資,希望從中大
撈一把。他說,世上沒有那麼好的事情,賺錢的人背後不知下了多少功夫。局外人不知道
,以為很容易。因此,投資一事不能急,一定要下功夫去研究才行。
他說,做研究要注意平時積累,就像軍隊一樣,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每天都做研究,
記在腦子裏,一旦需要,拿出來就行了,可以分辨投資對象的真假。」沒有這方麵的研究
就不行了。2000年時,網路泡沫破滅,許多高科技公司倒閉。當時,一些好企業債券價格
也很低,如朗訊科技 (Lucent Technology) 和法國電訊 (French
Telecommunica-tions)。投資者不瞭解,賣出這些債券。他說:「別人賣,我們買。」危
機過後,這些企業債券上漲幅度都達到20%到 30%。
如果發行債券的公司提供虛假資訊,研究結果就不可靠。他的公司也曾買過安然公司(
Enron)的債券,也是先做調查研究,然後購買。但後來媒體開始報導安然公司作假後,他
們立刻對公司進行重新研究,發現問題不少,虛假資訊太多,就立刻將該公司債券出脫,
結果投資損失是2%。他說:「如果晚出手一個月,就會損失80%以上。」他說,他們手裏
沒有一家倒閉公司的債券。
投資沒有一個固定公式,他的公司經常根據情況對債券持有進行調整。整。持有期最短的
隻有一天,最長的可達幾年。主要根據是價格否反映價值。他說:「這裏的關鍵是瞭解,
你對公司越瞭解,風險就越小。」英國有一家網上銷售飛機票的公司,叫 「最後時刻 」
(Last Minute)。為了瞭解這家公司,他們就上網買票,以此檢驗公司的服務質量,然後
再決定是否購買其債券。
投資原理很簡單
黎彥修說,有些人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故意把投資說成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其實,債券
投資的原理很簡單,用的是普通常識 (common sense),就像做其他生意一樣。他把債券
投資的問題簡化到四個,即在購買企業債券前要問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投資人對借款人瞭解程度如何?購買企業債券就等於借錢給企業,借錢之
前,要搞清楚借款人的人品如何。如果人品不好,就不能借錢給他,不管他說得如何。他
舉例說,有一次波士頓炸雞公司 (Boston Chicken) 邀請他們參加路展(road show),公
司的秀做得非常好。但是,他們後來發現資訊不真實,借款人不可靠。他們在債券買後不
久就賣掉,把借出的錢收回。
第二個問題是,要搞清楚借款來做什麼?如果借款人人品不錯,下一個問題就是搞清楚他
借款要做什麼。有的公司光發行債券,但不說明借來的錢做什麼,這個款就不能借,因為
風險比較大。他說,他的公司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等都有投資,但中國的投資很少。其主
要的原因是中國的資訊不可信,虛假的東西太多,不知道他們借款做什麼。
第三個問題是,借款人能否將事情辦成?他說,辦成一個企業不容易,光有錢和誠信還不
夠,經營人的能力也很重要。因此,他們公司每周都有企業高層主管前來辦公室介紹經營
情況。他們從中可以瞭解這些管理人員的素質,並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企業債券的持有

第四個問題是,借出的款能否產生效益?如果借款人人品好,又告訴你借款的用途,借款
人的信用和能力也沒有問題,下一步是要分析用借款投資能不能賺錢。他說,有的投資能
賺錢,有的投資並不賺錢。例如,幾年前一家名為克勒克公司 (Clec) 生產一種新型電話
,但需要重新安裝新的設備。他認為目前的電話、手機、網路等能解決人們的通訊需要,
由於這家新公司的市場堪憂,他們拒絕借款給這家公司。後來聽說許多這類公司很快倒閉

他至今沒有忘記陰溝裏翻船的教訓。他曾錯誤地投資於生產咖啡壺和其他家用小電器係列
的光束公司 (Sunbeam)。他說,因為這家美國公司財務報表作假,虛報銷售額,導致他們
決策失誤。公司在一個月內損失一千多萬美元。他說:「我們的深怐熔`刻教訓就是,對
公司管理層一定要有真正的瞭解。」
生活常識也很重要。他說,一些美國財務專家很會分析財務,如果僅從財務數字上看,有
的公司的確很好。但是,一旦這些數字是假的,再聰明、再專業的財務分析都沒有用處,
弄不好還可能被誤導。例如,有一家公司報告稱,目前美國人每天上網是一個小時,按照
增長趨勢,10年後會增加到每天上網10小時。因此,這個網上公司「前景光明」。但如果
從常識上看,這樣的增長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的上網時間不可能直線增長。很多人故意
將投資搞得很複雜,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推銷其劣質產品。
華人應有自信心
黎彥修認為,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智力上,華人無疑是華爾街金融公司內最高的一群。他說
,儘管在華爾街工作的華人不少,但成氣候的不多,「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 」。他呼籲
華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不要在心理上先輸一局。
有些華人常常看不起華人。他說,他10年前在美林證券的衍生性商品部門做一個小主管,
負責該部門的日常工作,也負責招聘。但是,一些來應聘的華人總是把自己的簡歷交給他
的一個下屬,原因是這個下屬是個白人。
他認為做人還是要做自己,有些華人總想做另外的人,總是儘量使自己「白化 」,在說
話、做事上儘量模仿美國白人。他說:「這些模仿常不能成功,因為你不是這樣的人,又
要做這樣的人,但是又做不到,最後把自己的優勢也丟掉了。」
他認為中美兩國文化差異本質上並不大。例如,中國人說仁、義、理、智、信,要求人要
誠實可信,美國也強調這一點。沒有誠實和信用,在美國生意就做不大,做不久。但是,
中國大陸「文革生病」,把這些傳統的優秀文化都丟掉了。他說:「美國投資者在投資以
前一定要和我見上一麵,談談話,也就是看看我可靠不可靠。」
他說,華人總的來說對組織的適應能力不強。在一個組織中,有領導和被領導之分。有的
華人沒有領導才能,但又不願意服從領導。華人的組織適應能力不如印度人。他認為美國
人也比中國人好領導一些,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喜歡談論國家大事
,發牢騷,常常抱怨。他說:「做生意像打仗,在戰場上士兵不服從指揮怎麼打?」
正確的要堅持,錯誤的要改正,這也是自信心的表現。他說,基於對情況的瞭解,不管別
人怎麼說,正確的東西一定要堅持。同時,每個人都有判斷失誤的時候,如果知道錯了,
就要敢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基金經理要四有
黎彥修認為,基金經理的成功有幾個先決條件:一是具有投資天才膃釦賳磥悀~,二是社
會體製比較適合,三是運氣也不可少。同時,要想成功,基金經理必須具備以下四個基本
素質:
一、好奇心。基金經理應該對企業的經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是一種自然的興趣,而不
是外力所強求的。如果沒有興趣,做一段時間還可以,時間一長就不行了,根本堅持不下
去。他本人每天工作的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例如,他每個工作日早晨6時離開位於新澤
西的家,當時太太和兩個孩子還在休息,7時準時到達曼哈坦的辦公室。此時,大部分員
工已經開始工作。他每天都是晚上7時離開辦公室,沒有興趣根本做不到。因此,他公司
的招聘條件中就有這麼一條。
二、責任心。責任心對基金經理來說異常重要。有責任心的基金經理就會把別人的錢當成
自己的錢來管理。他說,他把自己的錢全部放在公司的基金中,和別人的錢一樣投資。他
還建議,如果投資者挑選基金經理,一定要看他們是否把自己的錢放在他操作的基金中。
如果放在一起,就說明這個基金經理有責任心,而不是拿別人的錢去玩,就比較可靠。
三、可信度。可信度也就是說基金經理的可靠程度,如果人的信用有問題,其他條件再好
也不能用。他說他的公司員工都是經過長期觀察過的,比較可靠。公司人員組成像個小聯
合國,什麼樣的人種都有,有華人、白人、黑人、印度人和中東人等。
四、專業水平。專業水平的高低決定一個基金經理能否成功。他說,在美國掙錢不容易,
這一行競爭很激烈,專業不行就生存不下去,最後隻有改行。他說,他的員工專業也很廣
泛,有文學、機械、物理和財會等。他們都有自己的長處。
控製風險在學習
黎彥修堅信成功沒有捷徑。他說,學習、調查和研究是控製風險最好的途徑。他說:「毛
澤東說過,不能三天不讀書,就是這個道理。」
他說,除了必要的應酬之外,他的其餘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他愛讀的書有三類:第一類是
歷史書籍,從中可以瞭解到永恒不變的人性。第二類是人物傳記,可以學習別人的經驗。
第三類是經濟理論和商業書籍,從中可以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他說:「我不是天才,因
此我希望知道天才是怎樣想事情的。」
他說,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美國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同時,美國有個對移民相
當寬鬆的環境,使新移民有公平的競爭機會。美國還是個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有利於人
們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他說,華人要有民族自尊心,不要覺得低人一等,要積極融入社會
。隻有在社會上取得成功,才能在政治上有發言權。
黎彥修一直認為自己掙錢多是因為自己來得比別人早,運氣又比較好。他積極支持公益事
業,反饋社會。2002年10月,他捐款一百萬人民幣,在他畢業的大連莊河高中設立獎勵基
金會,用於獎勵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並且幫助特困生完成學業。他還向曾經給他投資啟
蒙的芝加哥大學捐款,但拒絕透露捐款的詳細內容。
他希望他的公司起碼存在20年以上。這個公司有自己的公司文化、投資哲學、投資程序和
投資網路。他說:「我也想給華人後來者一個啟示,華人在金融界也可以獨立創業。」
目前,全球的避險基金有六七千家。他說他的基金應該在全球前一百家左右。他希望在三
五年內,他的基金能進入全球前20名以內。「不僅基金盤子要大,而且盈利要好,年復一
年地為投資者投資高額回報,並在全球金融業享有一定的地位。」聽說他自立門戶後,當
年其他公司的競爭者也紛紛將錢投入他的基金,對他開玩笑的老闆也把自己的錢交給他管
理。這位美國人沒有想到,一句玩笑造成一個華人投資巨星。

2005-12-13
漫步華爾街的中國人(三)

陸群:渴望人性化工作

美林公司的陸群不願在桌上放兒子的照片。
  “男同事在桌上放照片顯得顧家,女士放照片別人恐怕就會覺得不安心工作,不夠專業。”華爾街本來就是白人男性的領地,身材嬌小的陸群能夠在短短兩年之內升任部門副總裁,自然諳熟處事之道。
  在華爾街與男性搏殺需要勇氣、智慧、和體力。30 歲的陸群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現在跑 5,000 米仍然不在話下。陸群第一次參加公司的長跑比賽,同事們對陸群說,別著急,我們等你。結果,陸群第一個跑到終點。
  陸群做的是資產證券化的工作。銀行放出房屋貸款,年限有長有短,借貸方還款速度有快有慢,貸款上市後投資人的需要又有所不同,陸群的任務就是為客戶設計風險最小收益最高的債券分割方案。
  這個工作不僅需要坐在計算機麵前計算,還需要會見客戶。“平時派出去的人都是西裝革履,懷孕的時候挺著大肚子出去,簡直是丟公司的臉。”美林提升陸群為副總裁的時候陸群剛剛懷上第二個孩子,還幾乎看不出來。但沒過多久就發現她不再適合做拋頭露麵的工作了。等她修完 3 個月產假回到公司,陸群發現自己因為生孩子發胖了,不管是接到的任務還是和同事的關係都不如以前,好像事事都不順利。號稱“要吃遍各國美食”的她每天中午在公司餐廳內繞過五光十色的食物,直奔咖啡機拿一杯咖啡充當午餐。好不容易套回原來的那些衣服,陸群發現身邊的一切才又恢複了原狀。
  和機器打交道出身的陸群其實向往的就是這樣能夠和人打交道的工作。1991 年她從西安交大轉學到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學習計算機,95 年獲得碩士學位後進入惠普公司工作。網絡熱的時候,計算機部門內工作氣氛非常隨意,有的同事把狗帶去公司,有的上班玩遊戲機,但每個人都隻盯著自己麵前的機器。“這裏,人和人之間缺乏交流。再說,上班穿得破破爛爛的多難看,”陸群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申請到了康奈爾大學學習金融工程。“找一份能有人講話的工作。”
  在康奈爾新生入學典禮上就找到了講話的人,這個幼時從中國來美的男生日後成了她的丈夫。畢業後,兩人就結了婚,並開始尋找金融方麵的工作。
  陸群很快就拿到了高盛公司的錄取通知,但由於丈夫準備去華盛頓普華永道公司工作,陸群就跟著丈夫去華盛頓。陸群媽媽原來以為陸群是沒找到工作才去華盛頓的,後來發現陸群原來是“為了愛情”,氣得在長途電話裏直罵女兒“胡塗”。不過好在沒多久,丈夫所在的公司招人,陸群也被錄用了。
  在普華永道,陸群第一次接觸到了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y)。陸群每天晚上學到兩叁點。這些複雜的計算對學編程出身的陸群不算太難,在康乃爾又掌握了一些金融知識,因此沒多久就上手了。“那時候的工作時間簡直瘋狂,”因為客戶往往到最後關頭才把方案交出來,陸群他們就經常要在辦公室裏等到半夜叁更。有的時候等不及,經理就索性帶領他們從華盛頓飛到紐約,坐在別人辦公室裏等,飛快地著把工作完成後,第二天再飛回來。“那時候我早上出門一邊穿鞋,一邊心裏想,這一去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回來,”陸群就這樣“暗無天日”地做了兩年多。
  這時候丈夫在紐約一個對衝基金找到新工作,準備舉家前往紐約。這回陸群學乖了,在辭職以前先托獵頭公司找工作,進入了原來有工作聯係的美林公司。美林工作時間相對寬鬆一些,但一般也要做到 9、10 點才能回家。
  初進美林,陸群發現這裏沒什麽中國人,更不要說中國女性。意外的是有一天經過一間辦公室,看見一個亞洲女孩坐在那裏,後來聊起來發現對方是上海人,從複旦大學轉學到宋慶齡的母校衛斯理大學學習,畢業後進入美林做研究員,當時已經做到副總裁,經常到歐洲出差。由於每天工作到 12 點,她也沒有時間成立家庭。陸群曾經一度把她引為榜樣,但沒過多久,她居然辭職去科羅拉多專職教小孩子滑雪去了。這件事情讓陸群感觸很深,特別是在 9.11 之後,她更覺得家庭生活高於一切,晚上 6、7 點就下班回家了。
  陸群和丈夫都有回國發展的念頭。原來總是陸群動員丈夫回國看看,而丈夫從小長在國外,以前一去北京就直奔王府井找麥當勞。但自從他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工作了一陣以後,對中國感情越來越深,現在到總是他勸陸群一起回去。陸群喜歡酒店管理工作,因為這份工作更人性化。
  漸漸地,陸群已經習慣了華爾街的生活。美林公司的全球總部設在紐約世界金融中心,腳下是哈德遜河。中午在寬敞明亮的“國際咖啡屋”,陸群總喜歡端著一杯咖啡,站在窗前,俯瞰波光粼粼的的河流,遠處是自由女神像。“我的確是走了很長的路來的(I really come a long way here.)”,陸群說。
  

全球第2大銀行美洲銀行證券公司(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副總裁 陳思進

90 年9月到美國,先在中部俄亥俄州的克裏夫蘭州立大學功讀機械工程碩士學位。讀了兩個學期後感到機械工程是夕陽學科,於是在92年初轉到了紐約市立大學改學電腦工程專攻軟件設計。94年6月獲得碩士學位。第一份工作在美國第七大銀行Bankers Trust(銀行家信托)的風險管理部。那時工作非常辛苦,壓力巨大。每天10─12小時,每周6天工作日。98年,Bankers Trust在被德國Deutsche銀行並購,銀行家信托風險管理部所有員工被裁。陳思進便移民到了加拿大多倫多,3年以後,成為加拿大公民。 2001年9月,陳思進接到NASDAQ的Brut ECN公司聘書,任高級金融軟件工程師,重新回到紐約華爾街。目前任全球第2大銀行美洲銀行證券部(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副總裁,負責該公司 Prime Brokerage交易係統的研發及管理。
  陳思進是9/11事件幸存者。那天他在世貿80樓上班,與死神擦肩而過。在終於逃離大樓不到2分鍾時,大樓轟然倒下。這個異乎尋常的經曆激起了他對人生的重新思考;引發了他要寫一本書的衝動。於是有了去年七月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闖蕩北美》。目前陳思進正和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沈敏特教授合作將《闖蕩北美》改編成電視劇本,籌拍一部以9/11事件為背景,反映在世界越來越小的今天,東西方文化如何在保持個性的同時,碰撞、交流、融合、優化的過程的電視劇。
 
  
美林證券前助理副總裁、法國銀行紐約分行副總裁 韓曉躍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係,也是最早獲得金融博士的大陸留學生之一、第一批進入華爾街的大陸留學生。曾服務於全球最大的證券公司美林證券集團任助理副總裁,曾任法國銀行紐約分行副總裁,百富勒公司副總裁。
  
全美三大券商之一Citigroup(花旗)證券公司副總裁兼分行經理 張虹 80年代清華大學建築係畢業。畢業後在華爾街拚搏10多年,如今躋身於全美三大券商之一的Citigroup(花旗)的證券公司副總裁兼分行經理。
  
美國J.P摩根大通銀行副總裁 鄧喜紅
  1980年作為湖南邵陽市高考狀元考入清華大學,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現任大名鼎鼎的美國J.P摩根大通銀行副總裁,還兼任中國旅美金融協會的會長。

2005-12-13
漫步華爾街的中國人(二)

債券才子──江平

與做事轟轟烈烈的李斌相比,執掌雷曼兄弟公司拉美債券貨幣交易部的江平更像是一位寂寞高手。
  華爾街有這麽一句話,在交易場上你掙多少錢,就有多大的實力(You are as good as the money you make)。業內人士估計江平的年收入有二叁百萬美元。江平未置可否,但說他一手培養的助手叁年來收入每年翻一番,現在已超過 100 萬美元。當然,江平要從公司裏拿一塊錢,起碼要為公司掙 10 塊錢。江平稱自從 98 年掌管拉美交易部後,該部門的年利潤就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尤其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江平稱他的小組一個月就賺了 2,000 萬美元。
  其實,江平之所以能在險象環生的市場上連連得手,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對市場的獨到見解。9.11 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蕩,阿根廷貨幣貶值更是直接影響拉美市場的大事。動蕩中有的人取守勢,以不變應萬變,而江平則從中看到了機會,頻頻出擊。為江平執行交易的一位經紀人說,江平的小組是他看到過交易最頻繁的。江平說,阿根廷貨幣貶值早在他的預料之中。當時,市場的一般看法是看好拉丁美洲最強的阿根廷,看淡相對貧困的墨西哥。而江平認為,墨西哥與美國有很長的邊境線,貿易關係緊密,因此美國可能會支持墨西哥經濟。另外,每當看到送比薩餅的墨西哥移民,江平聯想到,很多墨西哥人在美國非法工作,他們寄回國的美元沒有被記錄在該國的收支平衡表上,因此墨西哥的外匯收入比記錄上的要高。但阿根廷比索價值高估已經有幾年,使得該國出口情況惡化。“華爾街的研究員去考察的時候,當地官員可以給他們看粉飾過的阿根廷,但要欺騙市場,則需要經濟實力,”在第一線作戰的江平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盲從分析報告。
  對研究報告持懷疑態度的江平是搞研究出身。江平從中國科技大學化學係本科畢業後先到中國科學院念了一年研究生,然後進普林斯頓大學,並獲得化學博士學位,93 年去斯坦福大學讀金融博士。但博士沒讀完,他就在華爾街找到了工作,並決定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就算拿了博士,在大學裏拿個教職又有什麽意思呢?” 向往到華爾街實戰的江平進了雷曼兄弟公司成了一名技術模型研究員。
  但研究員並不是江平真正想做的。“華爾街對中國人有武斷看法,認為我們數學好會計算,但做不好生意,所以進華爾街後第二步就是怎麽在公司內部重新找工作。”江平設計的一種交易模型證明在市場上有用,給公司的一名決策層領導留下很好的印象。江平進一步說服他既然自己能夠在後方找套利機會設計模型賺錢,到了前線也會有用武之地。他終於如願以償進入了拉美外匯交易部,成了一名交易員。
  這個領域原非公司所長,整個拉美交易一共隻有五個人,業績在華爾街根本排不上號。“但隻要市場足夠大,我就有用武之地,”江平說。“小的地方反而容易表現才能。”但當時,天時地利人和叁方麵,雷曼公司都不占優勢。天時方麵,當時亞洲金融危機已露端倪,對衝基金紛紛失手,各大銀行開始惜貸,收緊銀根。地利方麵,雷曼公司在被稱做亞馬遜叢林的外匯市場上隻能算一隻小鬣狗,而美林等大戶就像獅子老虎一樣已經占據了自己的山頭,勝利隻能靠虎口奪食。另外,對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一竅不通的江平對拉美市場也沒有特別的研究。至於人和,初來乍到的江平更是談不上。
  但江平最終站穩了腳跟。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很多交易員被美國市場的繁榮衝昏了頭腦,認為亞洲危機不會影響到拉美市場。就在其他交易員仍然大舉入市的時候,江平把資金撤了出來,並且建議公司改變交易策略。“但我當時人微言輕,沒有人相信我的話。”年底一結賬,江平的業績是部門裏最好的,因為他成功地保存了實力。同時江平稱自己通過“拚刺刀”頻頻小規模出擊,亦有一定斬獲。半年後,江平被提升為副總裁,執掌拉美交易部。“因為有危機才有波動,才能有恐慌,才可能抓住機會,”江平說。叁次危機讓他實現了叁次質變。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他在組裏站穩腳跟。98 年在俄羅斯危機中他被提為拉美部主管。2001 年阿根廷危機更是為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他估計小組今年利潤可以達到 1 億美元。
  在華爾街做交易,成功一次不難,難的是連續保持高速增長。即使曾經是明星交易員,如果連續一兩年業績不佳,也不得不卷鋪蓋走人。一次被辭退下一次還可能找到工作,兩二次以後,沒有公司還會把資金交給這個人。那麽真正成功的交易員需要具備什麽樣的素質呢?江平說,要聰明,要用功,但從事哪一種工作不是如此呢?一般認為,交易員對數字要敏感,反應快,果斷。江平認為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很難說這些是必備的。他說,“就像足球運動員,要長得高,頭球好;跑得快,善進攻,但最優秀的球星往往不是跑得最快,也不是長得高的,重要的還是對球有感覺。”
  江平乍一看就是一個江南書生。身高1 米 7 左右,平時總喜歡一身休閑打扮。但平時說話聲量不高的他一到交易場就跟變了個人似的,“15,20,10 美元。”這短短一句話指的是在 15 買進,20 賣出,交易量 1,000 萬美元。“我的工作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買進賣出,但也可以說非常難,就是要知道什麽時候買進什麽時候賣出,”江平說。
  江平原來的交易風格其實相當激進,曾經一單輸過幾百萬美元,這對新手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一開始很楞,不會約束自己,現在保存實力的想法很強,不輕易壓上資本。”江平現在的交易量比原來大得多,一筆交易輸贏幾十萬根本不算什麽,但他反而更謹慎了。
  謹慎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看大量的資料,24 小時保持與市場不脫節。江平每天晚上給東京的同事打電話,了解亞洲股市的情況。早上 7 點,他已經在公司看歐洲市場。晚上如果市場有重大變化,也會被電話叫醒。“每天不停地考慮,哪裏有利潤,哪裏有風險,不停地衡量利潤和風險,可以說每一分鍾都在想這些問題。”江平總是在不停地思考,現在自己有什麽牌,別人手裏有什麽,整個市場現在處於什麽狀態。“我每天感覺都是上戰場。”江平說。他現在公司內可調動的資金規模,“已經到了可以一筆交易失敗就把整個公司賠進去的程度,”他說。
  華爾街跳槽頻率很高,公司之間互相挖人很厲害,江平能夠在一家公司做 6 年也不容易。“我和幾個頂頭上司關係不怎麽樣,其中幾位既無德也無才。但幸好他們都在我之前被調走了,”江平說。畢竟在交易場上,賺錢做多的人腰板最硬。
  這位明星交易員在市場上指點江山很自信,但他對自己的弱點也有清醒的認識。比如,他對客戶缺乏耐心。“客戶如果一下子沒有聽懂我的策略,我也不屑於再解釋。我早就知道自己推銷能力很差。”江平自稱識人和用人也不是強項。江平在 99 年巴西貨幣貶值時幾乎虧本,就是因為用了一個不誠實的交易員,這個人的簡曆非常漂亮,但是有一天虧了幾千萬美元之後居然做假帳,想把那筆交易掩蓋起來。江平說,“我相信自己對市場的判斷有過人素質,但在做領導方麵受挫折比較多。”現在江平找人索性不是招印度人就是找中國人,認為這樣背景的人聰明勤奮,能賺錢。他最欣賞手下兩位印度交易員,認為他們有潛力超過他。
  江平非常看好中國,希望日後能有機會經營亞洲業務。“美國股市 20 年後能維持現在的點位就非常好了。我認為美國經濟不過是個筆劃中的捺,而中國經濟則是個往上的一提。”他去年夏天在紐約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說,“上海股市 2025 年可能達到 1 萬點,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以達到 1:1。”這樣大膽的預測,也許隻有江平敢這麽想,而且敢說出來。

2005-12-13
漫步華爾街的中國人(一)

  大多數中國人在華爾街做的是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是設計交易模型和風險管理模型,可以說是為前方交易員提供武器。現在,一些曾經身為大陸留學生的中國人開始漫步在這個世界金融大舞台上了。   在中國,很多搞金融的人都曾讀過《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在馬爾基爾(B.G. Malkiel)的這本書風靡大陸的90年代初,華爾街的英雄大都是土生土長的男性白人。現在,一些曾經身為大陸留學生的中國人開始漫步在這個世界金融大舞台上了。上個月,中國金融協會──在華爾街工作的“前中國留學生”自己的專業組織,在紐約召開年會。一個大禮堂坐得滿滿的,陣容甚為龐大。
  大多數中國人在華爾街做的是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是設計交易模型和風險管理模型,可以說是為前方交易員提供武器。因為數理是不少留學海外的中國人的強項,因此做這個工作頗有優勢。這項工作年薪一般在10萬美元左右,如果模型成功另外有提成。
  相對而言,交易員或是基金管理人的提成高一些。這個崗位由於是真刀實槍在交易場上搏殺,所以在公司內更受重視。一般比較成功的交易員年薪有幾十萬美元。或許因為沾了數理強的光,中國人在這一領域做得成功的不少。有一位來自中國的明星交易員,由於他多年來業績出色,公司給他的提成比例有 20%,年收入有時高達上百萬美元。
  第叁種是投資銀行家。這是銀行的台麵人物,工作最為體麵。他們的任務是為公司籌措資金,或是幫助公司從事購並業務。這一行與其說靠業務水平,不如說是靠搞關係,很多交易都是在飯桌或是高爾夫場上完成的。這一行業因為對語言和文化背景要求很高,目前在美國還沒有特別出色的華人投資銀行家。
  中國人進入華爾街,有一些人三,五年就能升為部門助理副總裁(Assistant Vice President),更出色的可成為副總裁(Vice President),但真正能做到部門主管(Managing Director)的還是鳳毛麟角。因為到了這一級,不僅要業務強,還需要能給公司帶來業務。而中國人由於文化背景差 ,很難完全融入這一圈子。但相對 10 年前還是白人一統天下的局麵,畢竟一些中國人現在已經在華爾街嶄露頭角。

“將軍”──李斌

從物理學博士,到華爾街謀士,最後自己開交易公司,這是想當將軍的李斌走過的一條不同尋常的華爾街之路。
  “我爺爺是黃埔軍校的,爸爸參加過遊擊隊,所以從小家裏就有好男兒要當兵的說法,”李斌說。他從中國科技大學一路殺到紐約大學還拿下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但他在美國最想去的卻是西點軍校。李斌一邊上學,一邊參加了後備役軍官訓練。但最終,學校以他是外國人,萬一出事難以交待為由不讓他進行下去了。李斌隻好就此收心,回紐約大學潛心做學問去了。
  獲得科學博士學位需要的是開拓前沿領域的決心和安於象牙塔的耐心。李斌感到物理學這門學問內容高深,就像屠龍之技,在社會上缺乏用武之地,日後隻能做老師傳授學問。
  90年代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如何對這些複雜的工具準確定價的確需要有數理基礎的人。這時候李斌發現身邊的有的朋友放棄了物理專業去了華爾街,入行第一年的年薪就達到十幾萬美元。而已經在美國結婚生子的李斌靠每月1,000美元博士後薪金生活,的確有點拮據。“我有時候大冷天開車去給人擦窗,車裏太冷隻能披著被子,”李斌說。“不過我擦窗很快,10分鍾就能賺10美元。”
  就這樣,李斌開始對華爾街產生了興趣。讀了幾本有關華爾街的書後,李斌發現期權定價的公式都頗有難度,而且非常精妙,很像物理學。他因此開始向獵頭公司投遞簡曆,希望能去華爾街工作。第一次麵試是在“陰沉、壓抑、和不可一世的”JP 摩根的摩天大樓,他回憶道。他失敗了。
  第二次麵試是去美林公司,李斌決心打有準備之仗。他研究了一本有關抵押回購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的書並寫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他自己的計算機模擬計算方法,並用五種上市期權做了例證。美林決定錄用他,基本年薪是6.5萬美元,做得好另有提成。李斌對此很滿意,但真要決定離開學校,心裏卻有些不是滋味。“我在理論物理研究領域耕耘了14年,去了美林,過去的努力不就都白費了嗎?” 李斌擔心從此每天不分季節,一律穿西裝,打領帶,他說,“在一成不變的重複工作中,人必然會失去科學家最為珍視的自由。”
  但是第一天去上班,看到狹窄的華爾街上黑壓壓一片西裝,李斌卻感到精神為之一振,“這就是世界金融的樞紐和心髒。”他最初從事的是建立法國債券利率曲線並做定價分析的工作,由於建立了“美林債券利率曲線模型”,受到公司重視。按照利率曲線交易員每天可以在市場找到市場價格和公平價格有較大區別的債券,然後進行組合交易。雖然各種債券之間的利差隻有萬分之幾,但公司投入幾億美元買賣,收益就很可觀。“在金融界學者可以解決各類實際問題,如果我繼續留在學術界,研究成果就不會那麽快取得實際成效。”李斌在研究金融模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經常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常耗在辦公室裏。
  李斌知道,華爾街和象牙塔不同,和人打交道並不比和數字打交道輕鬆。李斌的上司印度才子羅傑20歲就在加州伯克利大學拿了博士學位,在美林也業績不凡。但後來在人事鬥爭中被排擠出了公司。“短短四年間,先後與我共事的 15人中有12人的下場和羅傑類似。”
  所以,李斌能夠在美林一呆 4 年頗為不易。他和同事總結出叁條華爾街護身法:(1)每天工作時間不能少於10至11個小時(2)有時刻意加班加點,在公司樹立工作刻苦的形象(3)在8 小時內工作務必表現出遊刃有餘的樣子,否則別人認為你能力有限,不能勝任更大強度的工作。“在冷酷的金融界,每個人都必須擁有科學的頭腦並學會世故老練地處事待人,”李斌說。
  外國人口頭交流沒有美國人那麽方便,李斌就采取書麵的方式和一線交易員溝通。白紙黑字,不容易被人忘記。一篇又一篇的工作備忘錄讓他結識了公司裏的各層經理,也為他提高了知名度。“交易員就像在前線作戰的勇士,而我就是運籌帷幄的軍師,”李斌說。
  但做軍師畢竟不是李斌的夢想。“我一向認為要在金融界紮穩腳跟就必須去第一線,沒有做過交易的人就如同一個從沒有開過槍的士兵。”李斌想是離開研究部門做自營交易,但是研究部門不肯放走他這個人才。當時瑞士銀行正在物色一位交易策略部主管,他們看中了李斌。
  美林得到風聲後想盡辦法挽留他,答應把他調往交易部。但李斌深知,華爾街的遊戲規則之一就是,說走不走的人最終都沒有好下場。“但我看著桌上自己曆年來在美林寫的報告,仍不禁淚流滿麵。”李斌終於去瑞士銀行報到,組建數量分析和交易策略部。“我終於成了一名戰場上的將軍,在市場上尋找機會,指導交易員們馳騁市場。”瑞士銀行在北美有幾千名雇員,李斌進入了僅有6人的決策層(executive committee),開始體會了指揮的愉悅。
  可惜好景不長,瑞士銀行和UBS銀行開始合並,用李斌的話說,“公司內部展開了一場文化大革命,公司裏人心惶惶,近一年所有人都不做事了。”但這時候股市卻如日中天,道瓊斯指數突破萬點,李斌開始打算自己入場交易。98年底,他帶著30萬美元遣散費離開了瑞士銀行,自己做起了老板。瑞士銀行的一位上司也拿出100萬美元入夥。李斌在家中的客廳裏醞釀起對衝基金來。
  李斌雖然做了多年軍師,但畢竟沒有業績來說服投資者,因此籌款頗不容易。他和合夥人利用原來的關係找遍了全美國的熟人,但隻籌到1,000萬美元.。李斌算了一筆帳,如此規模,就算操作得好賺到30%的利潤,作為基金管理人一年的收入連公司基本開銷都不夠。
  這時候正好網絡熱持續不退,李斌索性轉向了互聯網,成立了西港銀行集團公司。他的設想是建立一個網上交易平台,依靠他在美林搞的那些投資模型為投資者提供操作建議。李斌指著桌上一隻玻璃杯用物理學家的口氣說,宇宙的規律就是從有序走向無序,比如這隻杯子摔得粉碎,它隻能向無序的方向發展。股票也是這樣。一旦有幾支股票走出了有序的圖形,這種狀態肯定不能維持。他的網站 tradetrek.com 根據這樣的理念給用戶推薦股票,並根據風險抵消的對衝概念,為客戶提供購買方案。對於不願輕易入市的投資者,可以在網上模擬交易,檢驗自己的投資策略。他的網站最實用,最受歡迎的還是大戶動向專欄,隻要出現 20 萬以上的買賣交易,網上就會顯示出來,供中小投資者參考。李斌稱,他的網站的賣點是讓中小用戶也能享受華爾街專業人士的研究成果。
  李斌的商業計劃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通過會員費和廣告收入掙錢的模式根本行不通。交錢看信息一個月收費$39.95,但絕大多數人一聽要收費就嚇跑了。李斌說,現在公司注冊用戶 12 萬,交錢的才 2,000 人,絕大多數人還拿了各種優惠折扣,真正交足會員費的才 300 人。廣告收入同樣靠不住。網站日瀏覽量已經有 300 萬人次,但最好的一個月廣告收入才 7 萬美元,9.11 後則跌至每月 1.5 萬美元。
  收入難以保證,開支倒是不小。李斌先花了兩年多時間自己考交易員執照,再給公司申請執照。“我們是窮人在做富人做的事情。”現在公司已經拿到 40 個州的執照,公司還開到了東京,香港,上海。但可惜的是美國股市牛市似乎一去不複返了,剩下 300 多家網上交易公司爭搶一小杯羹。李斌的公司從成立第一天開始一直在賠錢。看著在互聯網火爆時期租下的兩層辦公室和五年租賃合同,李斌不禁開始為公司的生存而擔憂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非網站實在支撐不下去,否則決不重回投資銀行做打工仔。”李斌的性格就是喜歡迎接挑戰。熱衷於跆拳道的他已經入段成為黑帶,妻子和一雙兒女也在他的率領下練習起來。一個想當將軍的人是不會輕易言敗的。
  李斌一向愛看史書,最近在研究的是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那一段。“中國古代書大都不太真實,好像英雄人物隻要會使計就能成功,”他說。“但我更欣賞的是曾國藩如何勒緊褲腰囤積軍餉,並留住人才。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