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1904-1995 )
李聚奎(1904- 1995) 原名李新喜。
1904年12月31日生於湖南安化縣蘭田(今屬漣源)西坪村一個農民家庭。
1926年夏到長沙,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工兵營當兵。曾參加北伐戰爭。
1928年7月參加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十三師七團排長。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第三大隊、第九大隊中隊長,隨部轉戰湘贛邊,是年12月到井岡山。後參加第三次反“會剿”。
1929年夏任第八大隊大隊長,1930年任紅六軍(後改稱紅三軍)第三縱隊代理縱隊長、四大隊大隊長、第九支隊支隊長,參加第二次攻打長沙和吉安之戰。同年10月任紅九師二十七團團長。
1931年冬任紅八師師長。
1932年任紅七師師長。
1933年任紅九師師長。同年獲二等紅星獎章。後任紅一師師長。參加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五次反“圍剿”。長征中率紅一師參加強渡烏江、攻占遵義城、四渡赤水河、強渡大渡河等戰鬥。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麵軍在懋功會合後,調任紅四方麵軍三十一軍參謀長。
1936年任紅九軍參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參謀長,參加神頭嶺、響堂鋪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等戰役、戰鬥。
1938年5月,赴冀南抗日根據地,任青年縱隊政委。同年冬到魯西北組建一二九師抗日先遣縱隊,任司令員兼政委。
1941年春到山西太嶽區,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副司令員,1942年任決死隊一旅旅長兼太嶽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
1944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冀察熱遼軍區參謀長。
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處副處長。
1947年任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後勤司令部參謀長、西線後勤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
1948年任東北人民解放軍後勤部副部長、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副部長。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
1950年調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曾負責組織抗美援朝的後勤工作。
1951年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1952年受命組建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任院長。
1955年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同年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58年3月任總後勤部政委,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66年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誣陷迫害。
1977年任後勤學院政委,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81年至1988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著有《李聚奎回憶錄》。
李聚奎(1904-1995),漣源市龍塘鄉南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26年參加北伐,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同年8月入黨,曆任紅一軍團一師師長、紅三十一軍參謀長、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參謀長、一二九師抗日先遣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決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決一旅旅長、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華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委、後勤學院院長、石油工業部部長、總後勤部政委、中央軍委顧問,還是全國人大常委、中顧委委員。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麵抗戰爆發。李聚奎被任命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參謀長,協助陳賡旅長率領部隊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在馬山村戰鬥中,李聚奎率一部從正麵箝製敵人,掩護陳賡率主力從側麵出擊,從而打亂了日軍對娘子關的攻擊,解救出被困娘子關的曾萬鍾第三軍。隨後,一二九師移師太行山區,打了一連串勝仗,初步創建了晉冀豫邊抗日民主根據地。
1938年6月,為開拓冀南抗日根據地,副師長徐向前派李聚奎到武強地區去做段海州的政治工作,把段的“青年義勇軍”和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合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青年縱隊。段海州終於接受改編,他任司令,李聚奎任政治委員,然後把隊伍開到南宮。本來一直做軍事工作的李聚奎,第一次改做政治工作,並且完成任務出色。不久,李聚奎又奉命到魯西北組建一二九師先遣縱隊並擔任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先遣縱隊活動在黃河以北、津浦路以西的廣闊地區,恢複和發展了抗日武裝鬥爭,打擊了日偽頑反動勢力。1941年春,李聚奎又調山西太嶽區擔任決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協助薄一波工作。
1941年10月初,日軍對我太嶽根據地舉行大“掃蕩”。采取“鐵壁合圍”戰術,將薄一波、李聚奎、周仲英所率領的5個團,還有安子文等太嶽區黨政機關幹部,包圍在東西2公裏、南北4公裏的狹窄地域,情況十分危急。李聚奎向薄一波建議將隊伍劃小,以小群多路突出去,薄采納了李的建議。當他們穿過一塊平壩子正要上山時,卻與敵人迎頭遭遇。此時,11個營都突出去了,隻有他們仍陷重圍,十分危急。李聚矽急中生智,果斷地決定:幾位領導同誌就地隱蔽,由第五十九團團長胡兆祺率部隊繼續向綿上突圍,把敵人牽走。於是,李聚奎和薄一波、安子文、周仲英等帶著警衛員留了下來,鑽進一條老山溝,在密密實實的樹林裏藏了起來。雖然山溝前的村莊已被日軍占領,但李聚奎等負責人就在敵人的身邊隱蔽著。敵人找不到八路軍,隻得悻悻地撤退。
1943年10月,日軍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親自率部對我太嶽根據地再次發起大“掃蕩”。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決死一縱隊在山區同敵人兜圈子。一天,敵人把李聚奎帶領的部隊和地委機關轉移的山溝口堵死了,隻有打過去才是生路。李聚奎命令:槍一響誰都不準停,隻管往前衝,兩個排在前頭開路,一個排在後麵掩護,不顧一切衝過去。擔任前衛的兩個排拐過一道山灣,李聚奎拄著一根棍子隨隊向前衝。突然,從山灣一側的山石後麵竄出三十幾個日本鬼子,其中一個的刺刀閃著寒光,嗖地捅到李聚奎胸前。狹路相逢勇者勝,急忙中李聚奎揚起棍子當兵器,順勢把刺刀撥開。此時,山上一梭子子彈打下來。李聚奎身邊的騾子中彈倒下,手裏的棍子也被打斷了。他帶領部隊迅速跳過幹河溝,緊緊貼著山根右側,利用高山陡崖向前迅跑,敵人的火力受到角度的限製射不中目標,山上的敵人一時又下不來,急得嗷嗷亂叫,眼瞅李聚奎率隊衝出伏擊圈。
1943年,李聚奎率領部隊參加了“百團大戰”。11月,赴延安中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4月,出席了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