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國十大大將張雲逸[圖文]

(2007-02-22 16:52:05) 下一個

張雲逸(1892-1974)


張雲逸(1892-1974)


生平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1892年8月10日生於廣東文昌(今屬海南省)頭苑區造福鄉上僚村。1908年入廣東陸軍小學堂。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1年4月在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同年10月辛亥革命中 ,又參加攻打兩廣總督府的戰鬥 。1912年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1914年畢業後,被同盟會南方支部派入軍閥部隊,從事秘密反袁世凱鬥爭,曆任粵軍排長、連長、營長。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1923年任廣東省揭陽縣縣長。1924年到粵軍許崇智部任旅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25師參謀長,同年10月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秘密掩護和支持25師主力參加南昌起義的行動。同年12月後,在廣州、香港等地從事中共秘密工作。


  1929年7月,被中共中央派往南寧,與俞作柏、李明瑞建立關係,任廣西軍官教導總隊副總隊長、警備第4大隊大隊長、南寧警備司令。重視並堅持對所轄部隊實行改造,為舉行起義奠定了基礎。同年12月11日,與鄧小平等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任軍長,指揮紅軍打退桂係軍閥的反撲和進攻,建立了右江蘇區。1930年4月率紅7軍主力轉戰桂黔邊,曾攻占貴州榕江城,6月率部回師,攻占百色、奉議、恩隆等縣城,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攻打柳州、桂林的指示,與鄧小平、李明瑞率部離開右江蘇區,轉戰於桂、黔、湘邊界地區。1931年1月在廣西全州召開的紅7軍前委會上與鄧小平等決定停止執行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轉向湘粵邊開展遊擊戰爭,適時向中央蘇區轉移。2月全軍搶渡樂昌河時,被敵截為兩部。他率軍部和58團大部,迂回突破粵軍封鎖,於3月中旬進入湘贛蘇區,與湘東獨立師會合,成立河西臨時總指揮部,任總指揮,進行了永陽鎮等戰鬥。4月在永新與紅7軍主力會合,改任河西總指揮部參謀長。隨後,與李明瑞指揮所部連克安福、茶陵、安仁等縣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同年冬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參與組建軍委機關和領導紅軍的參謀工作建設。1933年任粵贛軍區司令員,後任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麵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研究和總結紅軍的戰略戰術和參謀工作,發表《戰鬥指揮研究事項》等指導性文章。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協助軍委領導組織偵察、開路設營、部署軍事行動。到陝北後,兼紅一方麵軍副參謀長。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6年兩廣事變後,受中共中央派遣,往來於廣州、香港、南京、武漢、福州、桂林等地,在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中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


  抗日戰爭初期,參與領導新四軍的組建、整編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3支隊司令員,指揮了清水潭、馬家園等戰鬥。11月率兩個連到江北無為地區,發展抗日武裝力量,組建江北遊擊縱隊,後率部東進,開辟皖東抗日根據地。1939年5月參與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任指揮和中共前委書記 。指揮第4、第5支隊和江北遊擊縱隊在淮河以南、津浦路兩側積極打擊日偽軍。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與書記劉少奇等指揮第4、第5支隊主力先後取得大橋、半塔集反頑作戰和夏季反"掃蕩"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淮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第8分校校長。直接領導第2師同敵偽頑的軍事進攻、政治破壞、經濟封鎖進行鬥爭,同時注重加強根據地建設。1943年1月專任新四軍副軍長。


  1943年11月陳毅代軍長赴延安後,他主持新四軍軍事工作,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月部署第4師主力西進,基本上收複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同年冬部署第1師一部渡江南下,開辟蘇浙皖邊敵後新區。接著又指揮新四軍各師開展對日大反攻作戰,殲滅大量日偽軍,收複大片失地。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新四軍第一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等職。1945年秋執行戰略部署的調整,組織領導了新四軍一部北移的工作。隨後指揮主力一部,在地方武裝配合下破襲津浦鐵路(天津一浦口),遲滯國民黨軍北上。1946年11月,組織膠東、魯中軍區部隊發起平安戰役,殲國民黨軍1.5萬人。1947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時,指揮軍區地方部隊配合主力作戰。同年8月兼中共華東後方工作委員會書記,在戰爭規模不斷擴大的形勢下,整頓後方,克服困難,為淮海戰役和渡江作戰提供數億斤糧食、動員上百萬民工支援前線,保障了作戰的需要。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2年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是中共第八至第十屆中央委員 ,第一 、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74年11月19日病逝於北京。


大事年表:


  1892年8月10日,出生於廣東省文昌縣頭範區造福鄉上僚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08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開始受到軍事熏陶。


  1909年10月,與同班的幾個愛國學生秘密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1911年4月,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黃花崗起義。10月,辛亥革命爆發,加入革命軍行列,充當炸彈隊隊長,參加攻打兩廣總督府。


  1912年,到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學習。兩年後畢業,由同盟會南方支部派遣,到海南島北洋軍中做反對袁世凱的工作。在此期間,秘密發展反袁“三合會”成員80多人。


  1921年,到粵軍工作,任香山護沙營營長。


  1923年,任廣東揭陽縣縣長,為政清廉,受到廖仲愷的讚揚。


  1924年,積極擁護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後受派到廣東許崇智部任旅長。


  1925年,所在的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先後兩次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東征作戰,屢立戰功。


  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25師參謀長、第二方麵軍參謀長。先後參加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河南等戰役戰鬥,為北伐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0月,在武漢參加中國共產黨。


  1927年7月,與周士第等秘密組織、掩護第25師的大部分人員參加南昌起義。11月,任國民革命軍海南島綏靖司令。遵照黨的指示,執行“經營海南計劃”,在登陸海口時情況突變,機智脫險,到上海找黨組織。後根據黨的指示,回廣東參加廣州起義。


  1928年8月,中央決定他到廣西做兵運工作。


  1929年7月,任廣西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兼警備第4大隊大隊長。在此期間,采取措施,改造部隊,使之發生了根本變化。10月17日,帶領1000餘人撤出南寧,掩護中共派往廣西的代表鄧小平及軍械船隻到達右江地區。10月20日,與鄧小平會見。22日,到達百色後即研究起義問題。28日,率部殲滅了反動的警備第3大隊1000餘人。12月1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宣告成立,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在慶祝紅七軍和右江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1930年3月,率紅7軍到桂黔邊界開展遊擊戰爭。在此期間,籌措了大量經費和物資,攻占了榕江等城市,殲滅了不少敵人。


  1931年1月2日,紅7軍占領全州。前委會討論中央指示,在是否攻打大城市的問題上,由於他和鄧小平的堅持和鬥爭,決定放棄攻打桂林、柳州等大城市的計劃,去江西和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軍會合。2月3日,紅7軍整編為兩個團,在搶渡樂昌河時被敵截為兩部,張雲逸率未能過河的第58團一部在水口與紅軍獨立1師會合。3月,指揮紅7軍和獨立師在茶陵擊潰敵兩個團。4月初,任紅7軍河西獨立師指揮部總指揮,和李明瑞等指揮紅7軍第55團、第58團攻占安福縣城,殲敵一個團。接著,連克茶陵、安仁、遂川等縣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作戰。7月22日,率紅7軍在雩都縣橋頭圩與中央紅軍會師。毛澤東、朱德高度評價了紅7軍的戰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特授予“轉戰千裏”的錦旗。11月,任中華蘇維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並奉調到中央軍委工作,先後擔任紅一方麵軍副參謀長兼第1局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作戰局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紅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部長。在此期間,撰寫文章,總結作戰經驗,發表在《紅星報》上。


  1933年11月,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同中華人民革命政府閩西善後處代表談判,簽訂了閩西邊界及交通條約的具體規定,推動了第19路軍與紅軍聯合,共同抗日反蔣,接著,又奉命支福州對李濟深、蔡廷鍇等開展統戰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兼任軍委縱隊先遣隊司令員,參與製定紅軍的行軍路線和作戰計劃,為紅軍進軍貴州、搶渡烏江、占領遵義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5年9月,任北上抗日先遣隊(陝甘支隊)副參謀長。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西北軍委成立後方辦事處,任參謀長,協助周恩來主持後方工作。


  1936年4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副參謀長兼渡河司令員,為部隊東征與回師做了許多工作。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7年5月,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支華南搞抗日統戰工作,與桂、閩、川等地方當局的代表談判,訂立共同抗日協議,在廣州、福州等地建立八路軍辦事機構。同時,到閩、浙等省傳達中央指示,為新四軍的整編做了大量工作。


  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任參謀長兼第3支隊司令員。3月19日,他在參謀會議上作了題為《參謀工作建設》的報告,11月,帶領軍部特務營到達無為地區,和國民黨豫鄂皖邊遊擊總司令廖磊談判,建立了統戰關係,並把我黨領導的廬江、無為地區遊擊隊整編為江北遊擊縱隊,擔負皖中作戰任務。同時,他指揮新四軍第4支隊第8團挺進淮南路東,開展皖東遊擊戰爭。


  1939年5月,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前委書記。在此期間,整頓了新四軍第4支隊,組建了新四軍第5支隊,創建了以半塔集、藉塘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完成了新四軍向皖中、皖東戰略展開的任務,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


  1940年春,和劉少奇等領導淮南軍民英勇作戰,粉碎了安徽李品仙、江蘇韓德勤等頑固派發動的軍事進攻,鞏固了淮南抗日根據地。11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12月,和徐海東等指揮部隊,取得了對日偽軍反“掃蕩”作戰的勝利。


  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師軍政委員會書記。在此期間,他大力號召和組織軍隊發展生產,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取得了顯著成績。


  1942年2月,兼任淮南軍區司令員,為提高部隊軍政素質和戰鬥力、加強黨的建設,鞏固和發展根據地作出了很大努力。同年夏,他奉命專任新四軍副軍長,在代軍長陳毅去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和黨的“七大”期間,主持全軍軍事工作,領導淮海、淮北和淮南軍民取得了冬季反“掃蕩”作戰的勝利。


  1943年3月,部署了新四軍第3、第4和第1師的反的“掃蕩”作戰。


  1944年,部署和指揮蘇北、蘇中部隊連續開展了春夏季攻勢作戰,進行局部反攻,攻克了許多重要據點。8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部署新四軍第4師西進作戰,收複了8個縣,恢複了豫皖蘇邊根據地。同年秋,部署新四軍第1師渡江南下,創建新的抗日根據地。


  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參與領導華中軍民繼續向日偽軍發動進攻,解放淮陰、淮安等30多座縣城,殲滅日偽軍3萬餘人,使新四軍發展到30多萬人。9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與饒漱石等部署江南部隊北上工作,組織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和華中局等機構。10月,率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臨沂,與由延安返回的陳毅會合。12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華東局,批準陳毅、饒漱石、張雲逸、黎玉、舒同為華東局常委。


  1946年1月,兼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主持新四軍軍部和軍區工作(陳毅司令員在前線指揮作戰)。


  1947年1月,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主持日常工作。8月,華東局和華東軍區移至渤海惠民地區,成立了黨的後方工作委員會,任書記,領導華東地區的土改、支前、整風和地方武裝、民兵建設等工作,為華東野戰軍發展壯大作出了貢獻。


  1948年11月,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繼續在後方主持華東軍區和山東軍區的工作。


  1949年1月初,提出了支援解放軍渡江南進的準備工作問題,並製定了兵員、幹部、民工、糧食等支援計劃。3月,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9月22日,中央決定他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在全國政協一次會議上,他當選為政協委員,後以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2月,率領一批幹部赴廣西工作,同時任中南軍區黨委委員。


  1950年2月,在廣西省委、省軍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以清剿匪特、鞏固治安,發動群眾作為全省部隊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至年底,全省消滅土匪11萬多人。


  1951年,全力組織和領導廣西剿匪工作,勝利完成了黨中央提出的在5月1日前消滅全省土匪的任務。毛澤東致電嘉勉。


  1952年2月,經黨中央批準,在杭州療養,後到蘇聯治病。


  1953年,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


  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黨委會委員,同時任國防委員會委員,以後又連任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9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62年3月,作為中央軍委人民武裝力量委員會副主任,對沿海七個省軍區參謀長發表重要講話。9月,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


  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3年8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4年11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