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東(1900-1970)
簡 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1900年6月17日生於湖北省黃陂縣徐家窯(今屬大悟縣),當過11年窯工。1925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被派入直係軍閥劉佐龍部學習軍事。1926年夏,入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2師,任代理排長,參加北伐戰爭,在汀泗橋戰役中帶全排衝垮敵四個炮兵連,獲嘉獎和晉升。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返回家鄉,任河口區農民自衛隊隊長,在窯工中建立中共支部。11月,率隊參加黃麻起義。在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驍勇善戰,被群眾譽為“徐老虎”。他曆任中共區委書記,縣赤衛軍大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營長、團長和師長。1932年秋,第四方麵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後,在國民黨軍對根據地進行殘酷“清剿”的嚴重形勢下,同鄂豫皖黨和紅軍的其他領導人一起,集中留下來的部隊,先後重建第25軍、第28軍,任副軍長、軍長,在鄂東北、皖西堅持遊擊戰爭,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石門口、葛藤山、長嶺崗、太湖、斛山寨等戰鬥的勝利,保存和壯大了部隊,同時抵製了“左”傾軍事冒險主義和“肅反”的錯誤,使被摧殘的革命根據地部分得以恢複和發展。
1934年11月,他任25軍副軍長,和軍長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先率部作戰略轉移,衝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艱苦轉戰兩個月後進入陝南,曾任中共鄂豫陝省委代理書記。在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廣泛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以“先疲後打”的作戰方針,出奇製勝,調動和拖住十倍於己之敵。指揮陝南石塔寺和袁家溝口等戰鬥,打破了國民黨軍發動的兩次圍攻和三個月內消滅25軍的計劃。
1935年 7月,得知中共中央率紅軍到達川北鬆潘地區,立即率部西進甘肅接應,截斷西(安)蘭(州)公路,鉗製了大量敵軍。9月,25軍到陝北永平鎮,與第26、第27軍合編為第15軍團,他任軍團長,與程子華、劉誌丹等一起指揮勞山戰役。所部編入第一方麵軍後,他重視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戰役。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並曾擔任紅軍南路軍總指揮。
抗日戰爭初期,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旅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指揮了町店等戰鬥。 1939年9月,隨劉少奇赴華中,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4支隊司令員,指揮周家崗戰鬥,取得反“掃蕩”的勝利,對鞏固和發展皖東抗日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他在革命戰爭中先後九次負傷,積勞成疾。1940年患重病後,仍隨軍指揮作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當選為中共第八、第九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在病中主持編寫了《紅二十五軍戰史》。“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1970年3月25日在河南省鄭州市逝世。
大事年表
1900年6月17日,生於湖北省大悟縣(原黃陂縣)夏店區徐家窯一個六代窯工家庭。
1909年春,在原籍喻家祠堂上私塾。
1912年,輟學,在家隨哥哥學手藝當窯工。
1924年夏,共產黨員吝積堂回黃陂開展革命活動。在吝積堂同誌幫助下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
1925年4月8日,經吝積堂、李樹珍同誌介紹,在武昌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黨派他到直係軍閥劉佐龍部學習軍事,擔任副班長、中士班長。
1926年4月,國共合作後,國民革命軍準備北伐,經黨組織同意,離武昌,南下廣東。
5月,在廣東韶關附近參加國民革命軍,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四團三營九連代理排長。
8月,在著名的汀泗橋戰役中,率領一個排,殲滅軍閥吳佩孚四個炮兵連,受到全師通令嘉獎,被正式晉升為少尉排長。後又參加進攻武昌等地的戰役。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黨組織幫助下離開武漢,返回黃陂家鄉,開展革命活動。
6月,被中共黃陂縣委任命為河區農民自衛隊大隊長,領導農民自衛隊打擊地主反動武裝。
7月,“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河區區委決定農民自衛隊分散活動。返回徐家窯,以窯工為掩護,繼續開展革命活動。
8月,黨的“八七”會議後,在窯工中秘密發展黨員,先後在徐家店、上屋灣和鄧俞咀建立黨支部。
10月,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鼓舞下,與田道生、丁彩光、田耕三一起,組織領導攻打夏店雨壇寺“緝私營”的武裝暴動。奪得武器後,重新整編農民自衛隊,轉移到陂孝交界之苧麻嶺山區打遊擊。
11月,奉黃陂縣委命令,率領農民自衛隊參加支援黃麻起義。起義失敗後,黃陂重建黨的工委,擔任工委領導下的遊擊大隊分隊長。
1928年秋,任黃陂縣委常委、軍事部長兼夏區區委書記。
1929年初,領導夏區“年關暴動”。失敗後,轉移到黃陂塔耳崗一帶,組織遊擊隊,開展武裝鬥爭。1929年底,鄂豫邊區黨委將遊擊隊組成五個教導隊,任第五教導隊黨代表兼隊長。
1930年4月,任黃陂縣赤衛隊大隊長。
5月,任鄂東暴動委員會西南總指揮。
10月,任黃陂縣補充六師(實際上是赤衛隊)師長。
1931年2月,第五教導隊編入中共鄂豫皖軍委警衛團,任警衛二團團長。
3月,警衛二團改編為紅四軍十三師三十八團,任團長,後任紅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
1932年5月,任紅四方麵軍獨立四師師長。
7月,任紅九軍二十七師師長。
9月,任鄂皖工作委員會委員。
10月,紅四方麵軍撤離鄂豫皖蘇區後,帶領紅二十七師來到金家鋪與皖西道委書記郭述申同誌領導的英山獨立團、六安、霍邱、霍山獨立營會合,組成東路遊擊師,任副司令兼師長。後改編為紅二十七軍,任七十九師師長。
11月,鄂豫皖省委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任七十四師師長。
1933年2月,任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兼七十四師師長。
5月,對省委關於圍攻七裏坪的錯誤決定,提出反對意見,未被采納,圍攻七裏坪失利,部隊損失過半。
6月,七裏坪撤圍後,紅二十五軍向皖西轉移,在皖西堅持鬥爭。
10月,紅二十五軍由皖西向鄂東轉移,途中被敵人切斷,率七十四師一部折回皖西。皖西北道委決定組建紅二十八軍,任軍長,在皖西堅持鬥爭。紅二十五軍到達鄂東後,省委召開擴大會議,增補為鄂豫皖省委委員。
1934年4月,與吳煥先率領的紅二十五軍在河南省商城縣豹子岩會師,合編為紅二十五軍,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
5月以後,與吳煥先率領紅二十五軍打了許多勝仗,粉碎了敵人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七月至十月的三個月“圍剿”計劃。
11月,根據中央指示,為準備長征,與吳煥先等同誌率領紅二十五軍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從皖西轉移到鄂東北。
11月11日,省委遵照黨中央指示,決定紅二十五軍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名義開始長征。改任副軍長。
1935年初,在鄂豫陝省委(由鄂豫皖省委改組為鄂豫陝省委)領導下,紅二十五軍開展了創建鄂豫陝根據地的鬥爭。和吳煥先、程子華等同誌率領部隊開展遊擊戰爭,粉碎了敵人的反革命“圍剿”,廣泛發動了群眾,建立了革命政權,使紅二十五軍發展到三千七百餘人。
7月,紅二十五軍跨過終南山,到達西安附近,得知中央紅軍北上的消息,鄂豫陝省委在陝西子午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二十五軍離開陝南西征,配合中央紅軍北上。陝南留部分同誌堅持鄂豫陝遊擊根據地。與其他領導同誌一起率紅二十五軍西進甘肅。
8月,紅二十五軍到達甘肅隴東地區的涇川,政委吳煥先同誌英勇犧牲,代理紅二十五軍政委和鄂豫陝省委書記。
9月,在陝北豹子川召開省委擴大會議,決定徐海東任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改任政委。
9月18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蘇區永平鎮,與劉誌丹同誌率領的紅二十六、二十七軍勝利會師,改編為紅十五軍團,任軍團長和陝北省委委員。
10月,率領紅十五軍團,取得了勞山、榆林橋兩次戰役的勝利,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北上。
11月初,黨中央率領中央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毛澤東、彭德懷等同誌到陝北甘泉縣道佐鋪紅十五軍團部,接見了徐海東和程子華等同誌。
11月3日,蘇維埃中央政府命令,徐海東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第十五軍團軍團長。
11月下旬,紅十五軍團與中央紅軍並肩戰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偉大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
1936年2月,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組成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舉行東征。他率領紅十五軍團,渡過黃河,進入山西,準備開赴河北前線,對日作戰。在山西孝義縣兌九峪戰鬥後,毛澤東同誌決定兩軍團分路活動。紅十五軍團揮師北上,逼近太原,直取晉西北。
5月,東征軍回師河西。紅十五軍團回到陝北略事休整。中旬,奉命西征,配合左路軍,迎接紅二、四方麵軍北上。
10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麵軍在甘肅的靜寧、會寧地區勝利會師。他奉黨中央命令,對張國燾做了大量的爭取工作。
11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他率紅十五軍團一部與紅一軍團並肩戰鬥,奪取了山城堡戰役的勝利。
12月7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任命徐海東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2月,西安事變爆發後,黨中央命令紅十五軍團立即由甘肅海原縣出發開赴商州,與張學良、楊虎城部隊共同防禦親日派的武裝進攻。
1937年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初步實現了國共合作,紅十五軍團奉命由陝西商州、雒南開赴甘肅慶陽驛馬關整訓。
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路軍,任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旅長。
9月,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後,率三四四旅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鬥。
10月,平型關戰鬥結束後,隨朱德、彭德懷同誌參加晉東南粉碎日寇九路圍攻的戰鬥。
12月,根據黨中央指示,和王震同誌率部再次深入華北敵後開展山地遊擊戰。
1938年6月,指揮町店戰鬥,殲滅日軍第二十五師團一個聯隊,斃傷日軍近千人,並擊退來援之敵。
8月,病倒在華北戰場上,後回延安休養。
10月,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列席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會後進馬列主義學院學習。
1939年8月,跟隨劉少奇同誌到華中開展工作。
9月15日,離開延安。奔赴華中後,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總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艱苦轉戰在皖東一帶。
12月,在皖東周家崗,率領新四軍第四支隊與日寇激戰三晝夜,取得了皖東反掃蕩中的一次重大勝利。當時,還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後中原局與東南局合並組成中共中央華中局,任華中局委員。
1940年1月,由於緊張的戰鬥生活,勞累過度,舊病複發,病倒在皖東戰場上。
5月,在安徽省津浦路西根據地休養。
8月,在江蘇省淮安一帶休養。
1946年8月,在山東諸城、萊陽等地休養。
9月,從山東到大連市休養。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一九五八年、一九六四年又連任兩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在療養期間,寫了幾篇重要回憶錄。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
1956年9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八大”後,從大連回到北京。
1958年,病情稍有好轉,到湖北參觀訪問,進行調查研究。
1960年,主編紅二十五軍戰史,並向編委會提出,一定要寫黨、寫人民、寫集體,不要突出個人。
1962年,紅二十五軍戰史編成後,又一次累得大吐血,病危九天。
1969年4月,帶病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擔任大會主席團委員並當選為中央委員。
10月25日,被林彪、江青反黨集團強行“疏散”到河南省鄭州市。
1970年3月25日,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下,含恨逝世於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