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國十大大將陳賡[圖文]

(2007-02-22 16:52:04) 下一個


陳賡(1903—1961)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於湖南湘鄉市龍洞鄉泉湖村。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1年脫離湘軍,在長沙的鐵路局當辦事員,參加愛國運動,得到共產黨人何叔衡、郭亮等的幫助,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留校任連長、副隊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等戰鬥。1925年10月,在第二次東征時,在華陽附近戰鬥失利,叛軍追了過來。到前線督戰的蔣介石心慌腿軟,怕被叛軍俘虜,拔槍企圖自殺。陳賡不顧個人安危,連背帶拖,將蔣救了出來。


  1926年秋,被派到蘇聯學習,1927年初回國。8月參加南昌起義,到賀龍部隊任營長。失敗後,由香港轉赴上海。1928年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報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蘇區,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的團長、師長。1932年因負重傷秘密到上海就醫,曾向魯迅詳細介紹鄂豫皖紅軍的鬥爭事跡。1933年3月被捕,由上海解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揮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的蔣介石親自用高官厚祿進行勸降。陳賡大義凜然,嚴詞拒絕。經中共和宋慶齡等營救,脫險後到中央蘇區,任彭(湃)楊(殷)步兵學校校長。


  長征中任幹部團團長,曾率幹部團一部強占皎平渡渡口,使第一方麵軍得以順利渡過金沙江。到陝北後任第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鬥。1937年2月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兼任第一隊隊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旅長,率部開赴太行山區,參與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等戰鬥的指揮,隨後又轉戰於魯西北、冀南、豫北。1940年任太嶽軍區司令員,次年任太嶽縱隊司令員,參與領導創建晉冀豫根據地。1943年11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率太嶽縱隊(後來改為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參加上黨戰役。1946年初,他作為中共代表參加臨汾、太原三人小組,調處國共軍事衝突和監督雙方執行停戰協議。1946年7月,國民黨發動全麵內戰後率第四縱隊和太嶽軍區部隊轉戰晉南,連續進行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戰役,殲滅國民黨軍3萬人,其中包括號稱“天下第一師”的胡宗南的整編第一旅。隨後他率部西進,於1946年11月至次年1月協同兄弟部隊發起呂梁、汾(陽)孝(義)戰役,殲滅國民黨軍2萬餘人。1947年4月指揮晉南攻勢,殲敵15000人。8月與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一部,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開辟豫陝鄂解放區,配合劉(伯承)鄧(小平)和陳(毅)粟(裕)野戰軍,在中原地區進行戰略進攻。在淮海戰役中,率第四縱隊協同兄弟部隊在徐州西南切斷津浦鐵路,參加圍殲黃維兵團。


  1949年任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率部橫渡長江,解放南昌。執行遠距離、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方針,進軍廣東追殲逃敵,直插雷州半島,切斷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協同兄弟部隊進行粵桂邊戰役,殲敵4萬餘人。1950年初,指揮所部經14晝夜強行軍,直抵雲南邊境,殲滅企圖逃往國外的國民黨軍2萬餘人。1950年2月進駐昆明,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雲南軍區司令員。1950年7月應邀至越南,幫助越南軍民進行抗法戰爭,取得邊界戰役的勝利。


  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三兵團司令員、政委。1952年6月回國,籌辦並任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培養國防科技人才。1954年10月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56年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8年9月兼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病逝。



年  表


1903年
  2月27日(農曆二月初一日)生於湖南湘鄉市龍洞鄉泉湖村一個地主家庭。

1909年 6歲
  開始在家裏讀私塾。

1911年 8歲
  繼續在家讀私塾。

1912年 9歲
  進入鄰近的7星橋譚家祠堂私塾,讀兩年多。

1915年 12歲
  進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1年(未畢業)。

1916年 13歲
  投筆從軍,編進湘軍魯滌平部第6團2營當兵。前後4年多,由2等兵以次升至上士。

1916—1920年間
  湖南境內發生的戰爭,如討伐吳佩孚,驅逐張敬堯、趙恒惕,“護法”之役,湘鄂之役等,都參加過。


1921年 18歲
  從嶽陽脫離軍隊到長沙,一麵在粵漢鐵路湘局作辦事員,一麵還曾進過各種補習學校和業餘中學,繼續讀書,閱讀進步書籍,如社會進化論、新青年等。
  曾在長沙參加“青年救國會”等群眾團體,積極從事反帝愛國活動。

1922年 19歲
  曾進毛澤東同誌倡導開辦的自修大學,和毛澤東同誌領導下的革命團體有了較密切的接觸,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12月 參加中國共產黨。入黨後曾經武漢沿長江到上海,並曾在上海大學旁聽。

1923年 20歲
  2月 參加湖南各界聲援“27”慘案的罷工和示威。
  6月1日 日軍屠殺長沙人民,造成“長沙慘案”,當選為“湖南外交後援會”執行委員,積極參加反日鬥爭並曾負傷。
  年底 在長沙秘密考進廣東陸軍講武學校。

1924年 21歲
  2月 前往廣州進陸軍講武學校。
  5月 考進黃埔軍官學校第1期,11月底畢業。
  10月中旬 參加平定商團的戰鬥。

1925年 22歲
  留校任黃埔軍校第2期入伍生連連長,第3期本科副隊長。積極參加了曆次革命鬥爭:
  5月 參加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役。
  6月23日 英法帝國主義製造“沙基慘案”時,參加抗擊英法侵略軍的戰鬥。
  在6月29日 開始的省港大罷工中,曾被派往省港罷工委員會,參與訓練工人糾察隊的工作。
  8月2日 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右派暗殺,在周恩來同誌直接領導下積極捉拿凶手。
  10月 參加第2次東征戰役討伐陳炯明。

1926年 23歲
  3月 任黃埔軍校第4期步科7連連長。參與領導左派學生組成的“青年軍人聯合會”,跟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3月2日 國民黨右派製造“中山艦事件”,在周恩來同誌領導下,同蔣介石麵對麵地進行鬥爭。
  5月 蔣介石向國民黨2屆2中全會提出“黨務整理案”。此案通過後,蔣介石強迫黃埔軍校國民黨內共產黨員退出共產黨。共產黨內的機會主義分子,竟然也勸共產黨退黨,“作國民黨左派”。陳賡堅決反對機會主義分子的蠱惑,打定主意終身作1個共產黨員,毫不猶豫地公開了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聲明脫離國民黨黨籍。
  7月 廣東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參加北伐誓師。
  9月 被黨中央派往蘇聯學習政治保衛工作和群眾武裝暴動經驗,留在蘇聯遠東地區3個多月。

1927年 24歲
  2月 從蘇聯回到上海。
  3月 前往武漢,在北伐軍第2方麵軍任特務營營長。
  4月下旬 出席在武漢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5次全國代表大會。
  5月 在漢口與上海代表王根英結婚。(王根英烈士生於1906年,上海人。1938年3月8日,她隨部隊進駐冀南根據地南宮地區,突遭敵人包圍,她一邊高喊讓傷員趕快後撤,一邊把師部分配給她的一頭騾子牽給傷員騎,自己隨著警衛部隊徒步衝出重圍,突然發現還有一筆公款沒有帶出來,立刻又毫不猶豫地向村裏奔去,當從駐地取出挎包返回出村時,不幸被日軍發現而慘遭殺害。當時,陳賡正率領八路軍三八六旅越平漢線西進,追擊日軍。當他聽到這不幸的消息時,懷著無法抑製的極度悲憤,在當天的日記中隻寫了一句話:“三·八,是我不可忘記的一天,也是我最慘痛的一天。”)
  7月15日 武漢的國民黨叛變革命後,被迫將特務營交出。
  8月1日 參加南昌起義。
  8月24日 南昌起義軍南下途中,在賀龍同誌的第2軍第3師第6團第1營任營長,在會昌戰鬥中左腿負傷。
  10月 起義軍撤離潮汕後,經香港轉往上海,經黨組織幫助,進牛惠霖骨科醫院治療腿傷。

1928年 25歲
  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共4年,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隱蔽鬥爭。

1929年 26歲
  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隱蔽鬥爭。



 


1930年 27歲
  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隱蔽鬥爭。

1931年 28歲
  6月 由中央特科派往天津工作。
  9月 被派往鄂豫皖紅色區域,於10月初到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13師318團團長。
  11月7日 紅4方麵軍成立,被凋任第12師師長。
  11月至1932年5月 率部參加鄂豫皖蘇區第3次反圍剿作戰。

1932年 29歲
  6月 率部參加鄂豫皖蘇區第4次反圍剿作戰。
  9月 調任紅4方麵軍參謀長,在新集西北胡山寨戰鬥中右腿負傷。
  10月 紅4方麵軍主力離開鄂豫皖蘇區,行至豫南地區,離隊潛往上海治傷。
  11月 到上海又進牛惠霖骨科醫院治療腿傷。
  曾經過上海中央局向中央揭發張國燾的錯誤路線。並曾兩次會見魯迅先生,講述鄂豫皖蘇區軍民的鬥爭事跡。

1933年 30歲
  3月24日 在上海被捕。
  5月 從南京逃出,被黨派往中央紅色區域,任紅軍第1步兵學校即彭楊步兵學校校長。

1934年 31歲
  10月 隨中央紅軍長征,任紅軍幹部團團長。

1935年 32歲
  5月1日 率幹部團巧渡金沙江,1舉飛越皎平渡。
  8月 紅軍幹部團與紅4方麵軍紅軍大學合並,調任紅1軍團工作。
  9月 紅1、3軍團在甘肅哈達鋪改稱陝甘支隊,任第13大隊隊長。
  10月19日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不久,13大隊恢複紅軍第13團建製,任團長。
  11月下旬 率部參加直羅鎮戰鬥,第3次負傷,彈穿左手拇指。
  12月 任紅軍第1師師長。

1936年 33歲
  3月 紅軍東征,率部進軍山西,轉戰同蒲鐵路沿線。
  6月 率部回陝北後參加西征,協同兄弟部隊解放甘肅、寧夏廣大地區。
  10月8日 紅2、4方麵軍進抵甘肅的靜寧、會寧地區,結束長征;並在會寧城關與紅1方麵軍會合,實現了中國工農紅軍3大主力會師。
  11月下旬 率部參加山城堡戰鬥。

1937年 34歲
  2月 進延安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第2期學習,並兼任第1隊隊長(學員是紅軍軍、師級幹部)。進校正值學校改名“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日軍政大學”或“抗大”),於3月2日舉行開學典禮。7月調往紅311軍工作。
  7月22日至25日 參加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在銀川西南之平羌堡召開的高級幹部會議。
  8月6日 前敵總指揮部命令紅軍各部到陝西3原地區集結待命。7日,率紅311軍從駐地甘肅鎮原縣出發,於8月下旬到達3原城西的石橋鎮地區。
  9月4日 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任8路軍第129師第386旅旅長。
  9月6日 129師在陝西省3原縣石橋鎮召開抗日誓師大會,任閱兵總指揮。
  10月7日 率部渡黃河進入山西。
  10月16日 率部進抵平定以東地區,執行側擊西犯娘子關日軍的任務。
  10月22日 率部夜襲井陘、舊關間的長生口,一戰而解舊關之危。
  10月25日 劉伯承師長向陳賡旅長指示作戰方法;1、以我小部隊應付日軍大部隊,而以主力打它的小部隊;2、大力破襲鐵路交通線;3、加強對日軍的政治攻勢。
  10月26日 率部在娘子關以南7亙村設伏,殲滅日軍2師團輜重部隊,斃傷日軍300餘人,繳獲騾馬300餘匹和大批軍用物資。
  10月28日 率部再次設伏7亙村,殲日軍百餘人,繳獲騾馬數十匹。
  11月2日 率部在昔陽縣黃崖底設伏,殲日軍109師團135聯隊300餘人。
  12月22日至26日 率部協同385旅粉碎敵人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6路圍攻。

1938年 35歲
  2月22日 率部設伏於長生口附近,斃日軍130餘人,俘井陘警備隊長荒村豐穀少佐等5人,擊毀汽車5輛,繳獲迫擊炮3門,步槍5十餘支。
  3月初 敵人出動兵力3萬以上,對晉東南進行9路圍攻。率386旅協同兄弟部隊,從3月16日起,1個月間進行3次殲滅戰:神頭伏擊戰殲日軍1500餘人,繳獲長短槍300餘支、騾馬600餘匹;響堂鋪伏擊戰斃傷日軍森木少佐以下400餘人,燒毀汽車180輛;長樂村追擊戰殲日軍2200餘人,徹底粉碎敵人的圍攻。
  4月中旬 率部乘勝追擊逃敵,直抵石家莊附近。隨即沿平漢線南下,轉道清路沿線,給敵人1個橫掃,襲擊了漳河以南、道清路以北地區的縣城和車站。幾個月中,在平漢線進行大破擊8次、道清線7次。
  5月 敵人在道清線放毒瓦斯,曾在火線中毒。
  12月21日 率部進入平漢路東,協同兄弟部隊轉戰冀魯豫平原。

1939年 36歲
  2月10日 率部設伏冀南威縣香城固,全殲日軍第十師團第40聯隊的1個加強中隊,斃大隊長以下200餘人,生俘8人。
  3月7日 率部返回太行。
  4月3日 率部與兄弟部隊1起,在黎城縣上趙村接受朱德總司令檢閱。



 


1940年 37歲
  1月19日 奉命率386旅主力及18集團軍總部特務團進入太嶽區,同薄一波同誌率領的決死1縱隊會師,統1指揮該區8路軍、決死隊,迎擊蔣閻軍的進攻。
  5月 成立大嶽軍區,任軍區司令員。
  5月5日 率太嶽軍區部隊協同太行軍區部隊發起白晉戰役,至8日勝利結束,共殲日軍350餘人,徹底破壞鐵路百餘裏,毀大小橋梁5十餘座。
  7月9日 奉令率部反擊閻錫山軍陳長捷部向太嶽區安澤縣晉家山的進犯,殲其2400餘人。
  8月至9月上旬 率領太嶽軍區部隊破擊正太鐵路西段、橫掃壽陽至榆次間100多裏的鐵路沿線,予敵以沉重打擊。繼於9月2日又率部在昔陽縣卷峪溝地區,與由榆社、太穀等地出犯日軍激戰;9月6日在和順縣雙峰殲日軍1個大隊。
  9月22日 劉伯承師長簽發《129師基本命令——關於榆遼戰役計劃》。23日至25日,率部強攻榆社縣城,全殲守敵。敵在榆社放毒瓦斯,身臨火線,中毒數次。
  9月30日 率部協同385旅在榆社紅崖頭、關家堖地區將由武鄉東援之敵600餘人包圍。激戰2日,殲敵300餘人。
  10月10日 劉伯承師長簽發《師對386旅榆社戰鬥戰術檢查報告》,總結了該旅榆社戰鬥的成功經驗,“進攻是有嚴密的組織和動作協同”,指出了戰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的辦法。
  10月3十日 率部協同兄弟部隊在武鄉關家堖將日軍崗崎大隊500餘人包圍。激戰兩日,殲敵400餘人。在戰鬥中,772團第1連多次出擊與敵進行反複肉搏,最後傷亡僅剩3人,仍堅持戰鬥。在總攻時,所屬部隊協同友鄰向關家堖陣地之敵連續攻擊18次,與敵反複肉搏多次,表現了前赴後繼、英勇頑強的戰鬥氣概。

1941年 38歲
  3月 敵人開始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進一步實行軍事、經濟、文化、特務“總力戰”,經常對解放區大舉掃蕩。這1年,率部粉碎敵人多次掃蕩。
  5月19日 奉命率部向洪洞北側同蒲鐵路側擊,以配合晉南友軍作戰。
  8月 奉集總命令,以386旅、決死1縱隊、212旅及決死2、3縱隊1部組成太嶽縱隊,任縱隊司令員兼軍區司令員。
  8月6日 奉命組成太嶽南進支隊,開辟嶽南抗日根據地。
  9月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後,設立太嶽行政公署。
  10月3日 日偽軍3萬餘人,對太嶽北部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根據軍區指示,率領太嶽軍民以遊擊戰困擾敵人,將主力適時轉到外線,乘敵疲憊懈怠,在安澤縣疙瘩溝、沁源縣將軍溝,連續予敵以痛擊。作戰月餘,粉碎了敵人的掃蕩。

1942年 39歲
  率領太嶽軍區部隊粉碎敵人多次“掃蕩”。解放區度過最困難的兩年,冬季又轉到擴充發展的新時期。
  10月 敵占沁源。12月起,指揮部隊1部配合民兵圍困沁源1943年6月,親到沁源圍困鬥爭前線視察,並向參加圍困鬥爭的軍民提出“1天殺1個鬼子”的戰鬥號召。9月,聽取了圍困鬥爭情況的匯報,並作了堅持圍困鬥爭到底的指示。這次圍困直至1945年4月11日,堅持戰鬥3十個月,沁源宣告解放。延安《解放日報》曾於1944年1月17日發表社論:《向沁源軍民致敬》。社論指出:“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嶽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麵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1。”

1943年 40歲
  11月 離太嶽區前往延安。
  12月 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1945年 42歲
  4月 參加黨的第7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8月十日 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25日,由延安飛抵太行,隨即返部。
  9月7日 太嶽區我軍主力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嶽縱隊,任縱隊司令員。
  9月十日至10月12日 率部參加上黨戰役。太嶽縱隊共殲敵1萬4千餘人,活捉閻軍第19軍軍長史澤波,炮兵司令胡3餘等將官多人。
  10月17日 根據晉冀魯豫軍區命令,太嶽軍區主力部隊組編為第4縱隊,任縱隊司令員。

1946年 43歲
  2月14日 敵第13集團軍總司令王靖國因進犯侯馬戰敗,被迫與陳賡司令員簽訂晉南停戰協定。
  2月至6月 作為太嶽部隊代表,前去臨汾、太原參加軍事調處執行小組工作。
  7月 胡宗南部大舉進犯晉南,率部於13日至16日在聞喜、夏縣地區殲敵第311旅並予敵第167旅以殲滅性打擊。
  8月9日至9月1日 斬斷同蒲中段,殲敵第319師、第619師等部1萬2千餘人,解放5座縣城。9月3日,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通令嘉獎太嶽縱隊在同蒲作戰中英勇善戰,紀律嚴明。
  9月22日至24日 在臨汾、浮山間殲蔣軍胡宗南部精銳部隊“天下第1軍”第1旅(師)。25日,中央軍委向全軍各部隊首長發出《關於陳賡縱隊作戰勝利通報》,高度評價這次勝利的重要意義和陳賡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26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太嶽縱隊致敬》社論;29日,晉冀魯豫軍區嘉獎太嶽縱隊臨浮戰役殲敵第1旅的勝利。以後,劉伯承司令員在1次晉冀魯豫邊區級幹部會議上所作關於自衛戰爭形勢的報告中說:“同蒲打得很好,中央誇獎說是出乎意料之外。”
11月至次年1月 率部策應保衛延安,配合晉綏部隊進軍呂梁地區。11月24日至1月3日發起晉西南戰役,解放城鎮3十餘處,殲敵萬餘人;1月17日至29日發起汾孝戰役,又殲敵1萬6千餘人。

1947年 44歲
  4月4日至5月12日 指揮第4縱隊與太嶽軍區部隊發起晉南反攻作戰,殲敵1萬8千餘人,攻克縣城22座。
  7月 前赴陝北參加中央軍委召開的小河會議。
  7月23日 毛澤東主席令劉鄧野戰軍主力躍進大別山;陳賡兵團挺進豫陝鄂;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隴海路,進至豫皖蘇地區。遂由第4縱隊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第318軍組成陳賡兵團。
  7月27日 中央電示陳賡兵團組織前委,以陳賡為書記。
  8月2+3日 率部分由平陸茅津渡及濟源官渡、青河口橫渡黃河天險,截斷隴海鐵路。至10月下旬,殲敵3萬餘人,解放縣城15座。
  9月13日 中央軍委電賀陳賡兵團殲敵新1旅及攻克盧氏等城的勝利。
  10月29日 率部發起伏牛東麓戰役,解放縣城十座。
  11月29日 豫陝鄂邊區行政公署成立。
  12月13日至3十日 率部配合華東野戰軍1部出擊平漢線,解放縣城23座,殲敵2萬餘名。陳賡兵團殲敵1萬餘名,破壞鐵路400餘裏。
  12月21日 中共中央電賀平漢、隴海大捷。

1948年 45歲
  1月25日 在葉縣的舊縣鎮主持召開兵團前委擴大會議,總結5個月以來的工作。討論了根據地建設和新式整軍等問題。
  3月14日 率部協同華野1部解放古都洛陽。
  3月15日 中共中央電賀解放洛陽。
  4月5日 率部再克洛陽。
  5月 指揮所部及兄弟部隊發起宛西戰役;協同兄弟部隊發起宛東戰役。
  6月12日 中共中央電賀宛西、宛東、江漢3次大捷。
  8月23日 南征1年,兵團共作戰245次,殲敵11萬餘人,解放城市511座,解放人口近千萬,建立了日益鞏固的豫陝鄂解放區。
  10月22日 率部協同兄弟部隊解放鄭州。
  10月23日 中共中央電賀鄭州解放。
  11月7日 率部參加淮海戰役。在戰役第2階段,協同兄弟部隊殲敵第12兵團12萬人。

1949年 46歲
  1月24日 赴商邱參加中原局會議。
  2月7日 任第2野戰軍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2月11日 在兵團召開的團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中原局關於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
  2月14日 第2野戰軍第4兵團在漯河宣告成立。
  4月21日 率部在9江以東突破敵軍江防,進入江西,福建。
  5月22日 指揮所部解放南昌。
  6月23日 赴南京參加總前委會議。
  7月17日 中央軍委指示,第4兵團及15兵團(兩個軍)由陳賡率領,經贛州南進,占領廣州。
  9月14日 在贛州主持召開兵團黨委擴大會議。
  10月14日 指揮第4兵團協同15兵團解放廣州;10月26日指揮所部在陽江、陽春地區殲滅廣州逃敵4萬多名。
  10月21日 抵廣州。
  11月至12月 率部陳兵雷州半島,截斷敵人逃往海南島退路;參加粵桂邊大圍殲戰,協同第4野戰軍全殲敵華中長官公署直屬隊和3個兵團部,12個軍,25個整師及另外兩個兵團部、十個師的大部,共計16萬7千9百餘人,第4兵團在此戰役中殲敵7萬餘人。



 


1950年 47歲
  1月4日 在南寧主持召開兵團黨委擴大會議。
  隨即率部發起滇南圍殲戰役,在兄弟部隊協同下全殲滇南敵第8軍、第26軍2萬餘人。
  2月5日 同宋任窮、周保中等同誌在貴州安龍會晤。
  2月2日 和宋任窮同誌率領部隊進駐昆明。
  2月22日 西南軍區成立,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
  3月任昆明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任雲南省主席。
  3月12日至4月7日 指揮所部參加西昌戰役,協同兄弟部隊全殲西昌守敵。
  4月1日 雲南軍區成立,任雲南軍區司令員。
  7月7日 被任命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率工作組由昆明動身。
  7月26日 到達越南北部太原地區越南共產黨總書記、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誌明住地,會見胡誌明同誌。
  9月15日 邊界戰役部署完畢,陳賡和工作組到廣西邊境的布局關。
  9月16日 邊界戰役開始。
  10月12日 邊界戰役結束。此役共殲法軍9個營,共8千人。
  10月27日 向越軍營以上幹部講話,總結邊界戰役經驗及其他問題,連續4天,至3十日結束。
  11月1日 陳賡率工作組回國,離開越人民軍司令部。
  11月2日 越過邊境,抵廣西龍州中國人民解放軍分區司令部。
  11月4日 抵達南寧。
  11月29日 抵達北京(途經梧州、廣州、武漢等地)。

1951年 48歲
  4月25日 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5月27日 毛澤東主席接見彭德懷派回國內匯報工作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參謀長解方,陳賡在座。
  6月8日 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副司令員(仍兼3兵團司令員、政委)
  8月17日 由沈陽動身入朝。
  8月21日 過平壤。
  8月22日 抵達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兵團司令部(駐地大水洞)。
  9月2日 抵達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駐地在伊川西北的空寺洞)。
  9月15日 隨誌願軍司令部遷往平壤以西的檜昌。

1952年 49歲
  3月初 由朝鮮回國。3月27日奉令重返誌願軍司令部。
  6月13日 奉令回國,離檜昌。當日途經平壤,會見了朝鮮勞動黨總書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同誌。
  6月14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任委員會授予1級獨立自由勳章。
  6月16日 跨過鴨綠江,踏上祖國的大地。
  7月8日 毛澤東主席批示同意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9月1日 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兼任籌委會主任。

1953年 50歲
  9月1日 軍事工程學院開學,任院長兼政委、院黨委書記。

1954年 51歲
  9月1日 軍事工程學院舉行成立1周年暨第2期開學典禮,並進行閱兵。在閱兵式結束後向全體師生講話。
  9月 參加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
  10月311日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55年 52歲
  9月27日 授予大將軍銜。同時授予1級81勳章、1級獨立自由勳章、1級解放勳章。
  9月29日 任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6年 513歲
  4月 率軍事代表團訪問越南。5月3日離河內回國。
  9月 出席中共第8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

1957年 54歲
  5月1日 國務院免除所任軍事工程學院政治委員兼職,但仍任院長兼黨委書記,直至逝世。
  9月上旬 參加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
  12月19日 突患心肌梗塞病。

1958年 55歲
  9月25日 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59年 56歲
  2月下旬 離京到南方檢查工作,先後到過南京、無錫、鎮江、蘇州、嘉興等地;3月中旬,又從上海出發勘察島嶼,其後再經寧波到溫州之線進行勘察,4月告1段落。6月底又前往廣東、福建,繼續進行軍事勘察。
  9月16日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
  9月26日 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0月 國務院免去副總參謀長職務。

1961年 58歲
  2月 由北京至上海療養,住在華山路華東局招待所(原名“丁家花園”)。
  3月7日 帶病開始撰寫《作戰經驗總結》。原來計劃共寫6章:《序言》、《作戰準備》、《進攻》、《防禦》、《追擊》、《轉移》。但在序言部分完成後,心髒病發作,竟至不起。
  3月16日 上午8時45分在上海病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