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十大元帥之徐向前[圖文]

(2007-02-22 16:52:04) 下一個


  徐向前(1901-1990),原名象謙,山西省五台縣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徐向前戎馬一生,南征北戰,多謀善斷,尤以善打惡仗,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而著稱,為我軍戰史留下了不少光輝的篇章。


  徐向前對圍點打援,於野戰運動中製敵的戰法,用來得心應手。1931年冬,徐向前任紅四方麵軍總指揮,統率2個軍5個師,共3萬餘人。當時,蔣軍用於進行第三次“圍剿”的兵力達15個師以上。根據敵我態勢,徐向前精心部署,連續發起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大戰役,共殲敵40個正規團,計6萬餘人。四大戰役中,除潢光戰役外,都是運用“圍點打援”戰法取勝的。如黃安一役,紅軍以一部兵力將黃安守敵第六十九師圍而不打,吸引敵側後及後方4個師來援。結果,援敵兩次出動,均遭消滅;點上的敵人,亦被全殲。此役曆時43天,共殲敵1萬5千餘人,敵師長趙冠英被活捉。又如蘇家埠之戰,徐向前以少部兵力圍攻守敵40餘天,而以3個主力師布於蘇家埠、韓擺渡以東,選擇有利地形,以逸待勞,伺機打援。敵兩萬餘人前來增援解圍,立足未穩,即遭紅軍包圍全殲,皖西剿共總指揮厲式鼎的5個旅長,11個團長悉數被俘。


  解放戰爭時期,徐向前抱病組織指揮了運城、臨汾、晉中、太原諸戰役,共殲敵30餘萬人,徹底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的數十年反動統治。其中的晉中戰役,是他運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組織指揮的一個以少勝多的大兵團作戰的模範戰例,充分表現了他獨具匠心的高超謀略和指揮藝術。1948年,徐向前指揮臨汾攻堅戰後,任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醞釀發起晉中戰役。他全局在胸,洞若觀火,料敵如己。他認為,閻錫山的致命要害是糧食問題,因為沒有糧食,持久被困,勢必不戰而死。晉中平原為主要產糧區,時值麥收季節,閻軍為搶糧囤糧,苟延殘喘,必將固守晉中,甚至不惜傾其全力,與我決一死戰。這樣,敵人兵力雖多、機動能力雖強,但分散在廣闊的晉中平原上,恰給我以分進合擊、野戰殲敵、各個擊破之便,為攻克太原創造有利條件。當時,華北第一兵團僅有6萬兵力,且多為地方武裝升級不久的部隊,又是經過臨汾攻堅戰的消耗而亟待休整之師。然而機不可失,唯有痛下決心,趨利避害,以寡擊眾,出奇製勝。


  晉中戰役自6月19日開始,曆時1個月結束。徐向前先用疑兵戰術,以一部兵力由晉中以西的呂梁山區出動,取汾陽、孝義;以另一部兵力自北而南,攻取靈石,調動和吸引敵人,而以主力部隊由晉中以東的大嶽山側,秘密集結開進。繼而,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擊汾河岸邊的介休、平遙、祁縣地區,吸敵回師東顧,一舉消滅敵“親訓師”及第四十師等部,將晉中守敵的防禦體係攔腰截為南北兩段。閻錫山急派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率主力南出,尋我決戰,徐向前趁勢以強兵迂回敵後,控製同薄鐵路,切斷敵退往太原的通道,並進而調動趙兵團至預定戰域,予以包圍、分割、聚殲。在一次戰役中,共殲敵10萬餘人,俘敵總司令以下將官10餘人,斃師以上軍官7人。晉中平原的14座縣城均被解放,太原完全孤立,指日可下。對此毛澤東曾給予高度評功價:“僅僅一個月中獲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對於整個戰局幫助極大”。



年 表


  1901年 
  11月8日(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永安村。


  1911年至1916年 
  10歲開始上學,先在本村讀了兩年私塾,又在東冶鎮讀了兩年高小,後又在本村上了不滿一年的私塾。


  1917年至1921年 
  在河北阜平一家書店(後為雜貨店)當兩年學徒後,於1919年春考入太原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速成班。兩年後畢業,在陽曲縣太原第四小學當了半年教員。因秉性剛直,被無故辭退。


  1922年至1923年 
  在五台縣河邊村川至中學附屬小學教了兩年高小。因堅持向學生灌輸救國救民思想,被辭退。


  1924年 
  5月初 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入第一隊。第一次上課時填表集體加入國民黨。
  9月 隨黃埔軍校一隊,作為孫中山的衛隊往韶關,參加北伐誓師。
  11月底 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被留在第三期入伍生第一營第三隊,先後擔任副排長、排長。


  1925年 
  2月至6月 隨黃埔入伍生第一營參加東征陳炯明的作戰。
  夏 被派到河南國民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任教導營教官,繼任旅司令部參謀、第二團團副等職。


  1926年 
  11月 到武漢,在南湖學兵團當指導員。


  1927年 
  3月 經樊炳星、楊德魁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4月26日 奉命到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任少校隊長。
  5月17日 率學生隊與叛軍夏鬥寅、楊森的部隊作戰。
  6月 調出武漢分校,另行分配工作。後被派往張發奎的部隊,任司令部參謀。
  7月底 隨張發奎的部隊到九江。“八一”南昌起義後,連夜轉回武漢,又乘船到上海找黨組織。
  8月 在上海通過李楚白找到黨中央。
  9月 被黨中央派往廣州做工人工作,準備起義。
  12月 參加廣州起義,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
  12月16日 起義部隊在花縣整編為紅四師,任十團黨代表。向海陸豐開進途中,升任師參謀長。


  1928年 
  1月元旦 隨紅四師到達海豐。
  6月中旬 升任紅四師師長。


  1929年 
  1月 根據東江特委決定,和黨代表劉校閣各帶一部分人員,分頭撤出海陸豐,抵九龍後,看到了中共“六大”文件。
  3月 在秘密“交通”安排下,由九龍到上海。
  6月11日 受中央派遣到鄂東北,任紅三十一師副師長。
  7月 指揮紅三十一師粉碎敵“羅(霖)李(克邦)會剿”。
  8月下旬 指揮紅三十一師與紅三十二師,共同粉碎敵“鄂豫會剿”。
  10月中旬 指揮紅三十一師與紅三十二師、二十三師共同粉碎敵“徐(源泉)夏(鬥寅)會剿”。
  11月20日 在中共鄂豫邊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鄂豫邊特委委員。與戴克敏、曹學楷提出《軍事問題決議案》。
  12月下旬 當選為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0年
  2月25日 中央決定建立鄂豫皖邊特委,為特委委員,郭述申為特委書記。
  4月 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副軍長兼一師師長。



  1931年 
  1月中旬 根據黨中央指示,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軍參謀長。
  1月下旬 參與指揮磨角樓圍攻戰。
  2月上旬 參與指揮新集圍攻戰。此戰首次采用坑道爆破。
  3月上旬 參與指揮雙橋鎮戰役,俘敵師長嶽維峻以下5000餘人。
  5月12日 張國燾傳達中央決定,撤銷中共鄂豫皖邊特委,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十三師師長。
  7月中旬 任紅四軍軍長。政治委員曾中生。
  8月1日 率紅四軍攻克英山。
  8月20 日 與曾中生、劉士奇聯名向中央軍委報告紅四軍的情況和行動方向,反對張國燾攻打安慶的錯誤方針。
  9月下旬 率紅四軍回到白雀園。對張國燾借口“肅反”,肆意逮捕師長許繼慎、周維炯等很有意見。不久,愛人程訓宣被捕(1929年結婚,1932年被無辜殺害)。
  11月7日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於黃安七裏坪成立,任總指揮,政治委員陳昌浩。隨後指揮黃安戰役,曆時43天,解放黃安。
  11月25日 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2年 
  1月 指揮商(城)潢(川)戰役,攻克商城。
  3月至5月 指揮蘇家埠戰役,殲敵3萬餘人,活捉敵皖西“剿共”總指揮厲式鼎。
  6月 指揮潢(川)光(山)戰役。
  7月初 在夏店中央分局討論紅軍行動方針的會上,力主休整待敵,反對張國燾“不停頓地進攻”的意見。
  10月10日 參加鄂豫皖分局黃柴畈緊急會議。
  10月12日 夜,率方麵軍主力越過平漢路,向西轉移。月底,分局向中央作了報告。
  11月上旬 與張國燾、陳昌浩聯名致電黨中央,報告未能粉碎敵人“圍剿”、被迫脫離蘇區的原因。
  12月25日 率部進抵四川通江。


  1933年 
  2月至5月 指揮紅軍粉碎川敵的“三路圍攻”。
  6月底 主持召開木門軍事會議。
  7月 部隊整編。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四方麵軍總指揮。
  8月12日至月底 指揮儀(隴)南(部)戰役。
  9月22日至10月初 指揮營(山)渠(縣)戰役。
  10月17日 指揮宣(漢)達(縣)戰役。
  11月下旬 與方麵軍其他領導人決定,采取收緊陣地、節節抗擊、待機反攻、重點突破的方針,分為東西兩線,抗擊敵“六路圍攻”。擔任主要作戰方向的東線總指揮。


  1934年 
  2月10日至15日 指揮馬鞍山反擊戰。
  10月1日 在萬源前線主持召開方麵軍總部的軍事會議,討論作戰方針。會後,指揮著名的萬源保衛戰。
  11月 出席毛裕鎮方麵軍政工會議,作軍事工作報告。
  11月主持召開清江渡軍事工作會議,提出依托老區,收縮戰線,發展新區,使川陝根據地發展為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計劃,經會議討論通過。


  1935年 
  1月22日指揮廣(元)昭(化)戰役。
  2月3日 指揮陝南戰役。
  3月上、中旬 製定強渡嘉陵江戰役計劃。28日夜,下達渡江命令;4月21日,戰役勝利結束。
  6月12日 一、四方麵軍先頭部隊在達維會師。代表紅四方麵軍致信中央,對中央紅軍表示熱烈歡迎。
  6月26日 中央政治局於兩河口開會,28日作出《中央關於一、四方麵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接著,軍委製定鬆潘戰役計劃。
  7月6日 率部經黑水、蘆花北進,迂回鬆潘。
  7月中旬 在維穀河畔會見彭德懷。在蘆花,見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被授予一枚中華蘇維埃五星金質獎章。
  7月20日 中央對軍隊組織係統作了調整,任紅軍前敵指揮部總指揮(兼)。
  7月21日 出席中央政治局蘆花會議。
  8月初 於毛兒蓋參加軍委召開的會議,參與製定夏洮戰役計劃。
  8月20日 出席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作出《中央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
  8月29日至31日 指揮包座戰鬥,打開北上通道。
  9月初 分別與毛澤東、周恩來、陳昌浩等電促張國燾率左路軍北上。
  9月8日 張國燾電令右路軍南下。當即同陳昌浩研究,立即報告中央。晚,在三軍團開會,以恩來、洛甫、博古、向前、昌浩、澤東、稼祥七人名義致電朱德、張國燾,促其北上。
  9月9日 中央致電朱德、張國燾,令其率左路軍北上。晚上24時,張國燾電複徐向前、陳昌浩並轉中央,堅持南下。
  9月9日 晚上,毛澤東到徐向前住處征詢意見,徐向前表示,兩軍既然已經會合,就不宜再分開,四方麵軍如分成兩半恐怕不好,如能爭取張國燾率左路軍一道北上更好。
  9月10日 晨,在中共中央率一、三軍團單獨北上後的嚴峻時刻,為維護紅軍的團結做出重大貢獻。
  10月5日 出席了張國燾在卓木碉召開的高級幹部會議。會後明確表示,反對另立中央。
  10月8日 指揮部隊發起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20日結束。
  10月24日 指揮部隊發起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


  1936年 
  1月下旬 出席任家壩會議,討論中央發來的“十二月決議要點。”會上,製定《康(定)道(孚)爐(霍)戰役計劃》,準備北上。
  3月15日 率部進占道孚、爐霍、甘孜。部隊整編為5個軍。仍任方麵軍總指揮。
  6月初 紅二、四方麵軍在甘孜地區會合。
  7月27日 黨中央批準,二、四方麵軍組成西北局,張國燾任書記,任弼時任副書記,徐向前任委員。
  8月 西北局製定岷(州)洮(州)西(固)戰役計劃。
  9月22日 出席漳縣會議。
  10月9日 率部抵達會寧,三大紅軍主力會師。
  10月11日 中央發布《十月份作戰綱領》。
  10月25日至30日 奉中央軍委命令,執行寧夏戰役計劃,率九軍、三十軍、五軍西渡黃河。
  11月6日 製定《平(番)大(靖)古(浪)涼(州)戰役計劃》。
  11月8日 中央軍委決定放棄寧夏戰役計劃,提出《作戰新計劃》。令河西部隊改稱西路軍,任總指揮。10日,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任副主席。
  12月7日 任中央軍委委員。


  1937年 
  3月14日 根據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會議決定,離開部隊與陳昌浩返陝北。
  4月30日 晚,到達鎮原援西軍指揮部。
  5月下旬 由鎮原到西安。
  6月中旬 由西安乘飛機抵延安。
  7月8日 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等就出師抗日問題,聯名通電蔣介石。
  8月22日至25日 出席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被選為中央軍委委員。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一二九師副師長。
  9月上旬 隨周恩來到太原等地,與閻錫山談判八路軍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問題。
  11月7日 參與指揮廣陽、沾尚店、戶封地區對日軍的伏擊戰。
  12月22日至26日 參與指揮粉碎日軍“六路圍攻”的作戰。


  1938年 
  3月30日 指揮響堂鋪戰鬥。
  4月中旬 參與指揮粉碎敵“九路圍攻”的作戰。
  4月26日 率“路東縱隊”到冀南。
  5月21日 在《群眾》雜誌上發表《開展河北的遊擊戰爭》一文,提出在平原地區建立“人山”堅持遊擊戰爭的思想。
  6月 在威縣會見抗日民主人士範築先。
  7月下旬 在南宮縣會見美國駐華武官伊萬斯·福代斯·卡爾遜。
  11月9日 任北方局山東分局委員。


  1939年 
  6月2日 離開冀南同朱瑞去山東,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朱瑞為政治委員。
  8月9日 任山東軍政委員會委員。


  1940年 
  2月22日 在山東全省憲政促進成立大會上,被選為執行委員。
  3月16日 指揮孫祖戰鬥。
  6月6日至12月27日 為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從山東到延安。



  1941年 
  7月 寫出《敵寇在華北戰略戰術的演變及其特點》一文。
  10月 發起成立延安黃埔同學會,當選為主席。


  1942年 
  5月13日 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9月15日 中央軍委決定將聯防司令部和留守兵團司令部合並為聯防司令部,仍任副司令員。
  10月 出席西北局高幹會議。


  1943年   
  3月 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兼任中央處理委員會主任。
  6月中旬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寫了《要正確認識黨中央關於〈正確對待原四方麵軍幹部的決定>》的文章。
  8月 擔任抗大總學習委員會書記,領導整風學習。


  1944年  
  6月中旬 批準頒發《抗大總校第八期標準教育計劃》。
  7月下旬 患肋膜炎,住柳樹店和平醫院治療。


  1945年 
  4月 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1946年 
  11月 按照中共中央轉移傷病員的決定,疏散至綏德。向中央請求到太行前線工作。


  1947年 
  6月13日 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
  9月 組織指揮八縱隊,第二次攻打運城。
  10月 出席晉冀魯豫中央局召開的土地會議。
  11月 部署第三次攻打運城。


  1948年 
  3月7日 發起指揮臨汾戰役。
  5月17日 指揮部隊攻克臨汾。
  同日 就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6月19日 發起指揮晉中戰役,7月20日,戰役勝利結束。
  7月28日 任太原前線前敵委員會書記,率部進攻太原。
  8月19日 當選華北人民政府委員。
  9月 抵河北平山西柏坡,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1949年 
  1月1日 兼任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隨營學校校長和政委。
  3月1日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3月17日 任太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總前委書記。
  4月24日 攻克太原城。任太原市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
  5月18日 因病呈請中央準免兼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職務。
  6月 到青島治病。
  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10月19日 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總參謀長。


  1950年 
  6月 抵北京,出席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


  1951年   
  5月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兵工代表團團長,率代表團赴蘇聯談判。
  11月 率代表團回國。抵滿洲裏後,因病住進長春空軍醫院。


  1952年至1953年 
  因患病,先後在北京、武漢、杭州等地醫治療養。


  1954年
  2月6日至10日 出席中共七屆四中全會。
  6月19日 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9月 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委員,並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9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關於成立黨的軍事委員會的決定,任軍委委員。
  12月12日 出席軍委擴大會議。


  1955年 
  9月23日 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9月 主管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的工作。
  10月4日至11日 出席中共七屆六中全會。


  1956年 
  8月22日 參加中共七屆七中全會。
  9月 參加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1月10日至15日 參加中共八屆二中全會。


  1957年 
  6月 參加第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被選為主席團成員。


  1958年 
  5月 參加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11月 出席在武昌舉行的中共八屆六中全會。


  1959年 
  4月 參加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委員,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8月 參加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的八屆八中全會。
  本月 參加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10月14日 中央軍委常委會議決定,劉伯承、徐向前分工管理戰略問題研究,分任戰略問題研究組正、副組長。


  1960年 
  2月 參加在廣州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
  7月至8月 參加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
  9月12日至10月20日 參加軍委擴大會議。
  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 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


  1961年 
  1月 出席中共中央八屆九中全會。
  春 到無錫視察部隊。
  6月至7月 參加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1962年
  10月至11月 多次聽取戰略研究小組成員的匯報,並對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問題作了重要指示。
  12月 參加擴大的軍委辦公會議,聽取各軍區匯報,總結1962年工作,部署1963年工作。


  1963年 
  2月 參加中央工作會議,討論1963年國民經濟計劃及城市社會主義教育等問題。
  6月至9月 賀龍、劉伯承、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羅瑞卿等分別接見參加各總部、各軍兵種專業會議和共青團代表等各種會議的全體人員。
  9月 參加中央工作會議,討論農村工作和1964年國民經濟計劃問題。


  1964年
  任軍委戰略委員會領導小組副組長,分管民兵工作。
  8月 任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主任。
  10月24日 第四十九次軍委常委會通過決議:同意徐向前關於整頓民兵工作的意見。


  1965年
  1月 參加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被選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5月31日 在軍委作戰會議上作關於民兵工作的發言。
  7月15日 在全國民兵工作會議上講話。
  11月 到浙江視察民兵工作。
  12月 到廣東視察民兵工作。
  本月 參加中央上海會議,增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


  1966年 
  6月2日 與賀龍、聶榮臻陪同周總理接見我出國作戰的高炮部隊代表。
  8月 參加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9月 參加中央工作會議,討論“文化大革命”有關問題。
  11月13、29日 兩次參加接見軍隊院校來京師生。


  1967年 
  1月12日 任全軍文化革命小組組長。
  1月19日 在京西賓館軍委碰頭會上,江青一夥突然襲擊,批判肖華。20日會上,他和葉劍英為肖華問題發火,即所謂“大鬧京西賓館”。
  1月24日 闖林彪住處,商擬穩定軍隊九條意見,請葉劍英、聶榮臻討論通過。晚,送到釣魚台,由中央文革討論通過,改為七條。
  1月28日 七條意見改為八條。陪林彪到中南海毛澤東主席處,毛主席簽署八條命令。
  2月9日 在中央政治局碰頭會上,同陳伯達為劉誌堅問題發生爭執。11日,又和葉劍英等與陳伯達、康生、張春橋一夥展開激烈鬥爭,被誣為“二月逆流”。
  3月29日 全軍文革由肖華主持,隻任掛名組長。
  4月2日至6日 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被錯誤批判。
  4月16、17日 兩次被抄家。
  7月 被林彪、江青一夥誣為武漢“七二○”事件的“黑後台”。
  7月19日 再次被抄家。
  7月30日 在周總理的精心安排下,出席“八一”建軍節招待會。
  9月 給毛主席寫報告,請求免除全軍文革組長的職務。


  1968年 
  3月24日 參加人民大會堂關於“楊、餘、傅事件”大會,被安排在群眾席上。
  10月13日至31日 出席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被錯誤批判。


  1969年 
  1月3日 毛澤東主席對徐向前辦公室黨支部批示:“所有與二月逆流有關的老同誌及其家屬都不要批判,要把關係搞好。”
  1月30日至10月18日 被指定到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廠“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
  4月 參加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10月20日 被林彪的“一號命令”“疏散”到河南開封。


  1970年 
  8月18日至9月6日 到廬山參加中共九屆二中全會。



  1971年 
  4月8日 從開封回到北京。接著參加中央批陳整風匯報會。


  1972年 
  5月5日至28日 陪同西哈努克親王到東北三省訪問。
  7月 陪同西哈努克親王到濟南、青島訪問。


  1973年 
  3月 參加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5月15日至21日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特使身份,出訪斯裏蘭卡。
  7月7日至14日 率軍事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


  1974年 
  9月至11月 多次參加接見外賓的活動。先後會見了瑞典共產黨中央黨校代表團,陪同朱德等會見並設宴招待南斯拉夫議會代表團,參加接待來訪的丹麥首相保羅·哈特林,出席羅馬尼亞建軍30周年、阿爾及利亞國慶20周年、阿爾巴尼亞國慶30周年招待會等。


  1975年 
  正月 參加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被選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5月至6月 出席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1976年 
  1月15日 參加周恩來追悼會。
  7月11日 參加朱德追悼會。
  9月19日 參加毛澤東追悼會。
  10月 24日 出席首都軍民慶祝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大會。


  1977年 
  2月 參加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8月 參加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1978年 
  2月 參加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11月 被任命為軍委武裝力量委員會主任。
  12月 參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9年 
  2月17日至3月5日 參與決策和指揮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
  4月5日至27日 參加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6月18日至7月1日 參加第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
  7月31日 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建軍52周年招待會。
  9月25日至28日 參加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
  9月30日 在第四屆全國運動會閉幕式上致閉幕詞。
  10月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在《紅旗》雜誌發表《為實現國防現代化而努力奮鬥》一文。


  1980年 
  3月4日至11日 主持召開軍委常委擴大會,討論軍隊編製體製和壓縮軍隊定額等問題。
  4月5日 在全軍後勤部長會議上講話。
  5月17日 參加劉少奇追悼會。
  7月31日 主持建軍53周年招待會。
  8月30日至9月10日 參加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會議期間提出辭呈,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不久,又辭去國防部長職務。
  12月16日至25日 參加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1981年 
  5月18日至29日 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稿。
  6月27日至29日 參加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7月1日 出席中國共產黨建黨60周年紀念大會。


  1982年 
  8月6日 出席中共十一屆七中全會。
  9月1日至12日 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
  11月26日 出席五屆人大五次會議。


  1983年 
  6月18日 接見出席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部分解放軍代表。
  6月22日 參加中央領導人接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第六屆全國政協會議的代表。
  10月 出席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


  1984年 
  4月30日 下午,在南京市人民大會堂出席“五一”軍民聯歡會。
  5月29日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黃埔軍校校友茶話會。
  6月16日 下午,出席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一次理事會議,當選為會長。
  7月27日 在《解放軍報》上發表《紅四方麵軍的戰鬥作風》一文。
  本月 回憶錄《曆史的回顧》(上冊)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發行。中、下兩冊分別於1985年10月、1987年7月出版。
  8月 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出版的《思想戰線》雜誌第八期發表《重視知識、尊重人才,加速我軍建設》一文,新華社發通稿,《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及一些省、市報紙於1日轉載。
  10月1日 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典禮。
  10月20日 出席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
  11月8日  83歲壽辰,中共中央書記處致電祝賀。


  1985年 
  5月30日 致信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並政治局各常委,提出辭去政治局委員和軍委副主席的職務。
  6月11日 出席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
  9月16日 出席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
  9月18日 出席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


  1986年   
  9月 在《紅旗》雜誌發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文章《紅軍不怕遠征難》。
  10月16日 參加劉伯承追悼會。
  10月29日 參加葉劍英追悼會。
  12月31日 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到住處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與中央人事問題。


  1987年 
  2月17日 致信軍事科學院外軍部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編輯室,對《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一書翻譯出版表示祝賀。
  4月22日 參加投票(流動票箱),選舉西城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5月29日 接見總參通信部軍委一號台部分人員。
  6月15日 接見全軍優秀班長代表。
  7月31日 參加接見全軍英模代表。
  8月1日“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傳記片《徐向前》發行放映。
  11月1日 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
  12月29日 軍委楊尚昆副主席率軍委副秘書長及三總部主要領導人到住地看望,祝賀新年。


  1988年 
  2月2日 辭去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職務,改任名譽會長。
  2月8日 在黃埔軍校同學會春節聯歡茶話會上致書麵賀詞。
  3月1日 為中央電視台建台30周年題詞:“電視節目要為十億人民服務。”
  3月10日 為柳蔭軍民共建五周年題詞:“團結互助,興利除弊——慶祝柳蔭共建五周年”。
  3月31日 為新創刊的《黃埔》雜誌題詞:“為黃埔同學立言,為祖國統一盡力”。
  4月11日 會見出席全國人大第七次會議的山西省代表團。
  4月25日 為共青團十二大題詞:“繼承發揚革命的優良傳統,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先鋒隊——祝賀共青團十二大召開”。
  5月9日 會見山西省五台縣領導同誌。
  5月31日 會見北京黃城根小學部分師生。
  6月2日 和李先念一起會見紅四方麵軍戰史修改領導小組成員。
  7月29日 為裝甲兵工程學院題寫校訓:“以校為家的主人翁精神,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堅持不懈的實幹精神”;題寫校風:“信念求實獻身”。
  7月31日 中央軍委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0月12日 為太原解放40周年題詞:“慶祝太原解放四十周年”。
  11月18日 複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對中共黨史上有關問題提出意見。
  11月15日 為《陳再道回憶錄》作序。


  1989年 
  2月17日 致信中央常委,對國民經濟建設的方針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3月30日 李先念看望徐帥,商談有關問題。
  4月15日 胡耀邦去世,派人前往北京醫院悼念。
  4月25日 晚,根據中辦通知,派秘書參加中央直屬機關領導幹部會議,傳達中央關於動亂問題的意見。指出,動亂的性質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
  5月21日 晚,中國科技大學7名學生到徐帥住地,請求徐帥關注局勢的發展,徐帥發表關於局勢的意見,中央電視台連夜廣播。
  5月22日 李先念、丁關根來談,轉達鄧小平關於對局勢和中央人事問題的意見。
  5月27日 將柳蔭軍民共建領導小組給解放軍的慰問信批轉戒嚴指揮部。
  6月13日 發表致戒嚴部隊全體官兵的信,稱讚戒嚴部隊全體官兵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了黨的領導,捍衛了人民共和國,捍衛了社會主義製度。
  6月19日至21日 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徐向前作書麵發言,完全擁護中央關於製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重要決策。
  6月23、24日 中共中央召開四中全會,會上印發徐向前在政治局擴大會上的書麵發言。
  6月27日 李瑞環看望徐帥。
  6月29日 接見中央電視台《血沃中原》劇組。
  7月5日 江澤民看望徐帥,親切交談。
  7月5日 將北京衛戍區關於柳蔭街在政治動亂中表現的調查報告批轉總政治部。總政治部、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發出通報,號召全國、全軍向柳蔭軍民共建工作學習。
  7月14日 彭真看望徐帥。
  7月22日 接見西城區委、區政府領導。
  9月5日 寄語《中國青年》:“讓青年在鬥爭中百煉成鋼”。
  9月8日 李先念來談軍委領導班子調整問題。
  9月15日 致信江澤民,談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的修改意見。
  10月6日 為空軍成立40周年題詞:“發揚優良傳統,建設現代化的人民空軍”。
  10月30日至11月3日 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
  11月6日至9日 中央召開十三屆五中全會。會前看了五中全會文件《中共中央關於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討論稿後,致信李鵬並江澤民,對經濟建設的方針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12月21日至23日《徐向前傳》書稿討論會在北京舉行。


  1990年 
  1月5日 王震副主席看望徐帥,就東歐形勢問題交換意見。
  1月20日 同聶榮臻發表春節談話,向海內外黃埔師生致節日問候,闡述實現祖國統一的方針,期望兩岸黃埔師生反對台獨、反對分裂,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1月26日 江澤民、李鵬、姚依林、宋平、丁關根、楊白冰、溫家寶看望徐帥,祝賀春節。軍委劉華清、洪學智、秦基偉、遲浩田、趙南起看望徐帥,祝賀春節。
  1月28日 應海軍政治部請求題:“向雷鋒式的好幹部劉德全同誌學習。”
  3月7日 寄語上海《兒童時代》:“從小樹立遠大理想”。
  3月9日至12日 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5月4日 為炮兵成立四十周年題詞:“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全麵加強炮兵建設”。為測繪局成立四十周年題詞:“為發展軍事測繪建功立業”。
  5月8日 紅四方麵軍戰史修改辦公室在首都賓館召開紅四方麵軍戰史出版座談會,致信表示祝賀。
  5月10日 會見台灣黃埔校友鄧文儀等,寄望“兩岸黃埔師生攜起手來,為實現祖國統一而奮鬥”。
  6月27日 病重住301醫院。
  6月29日 李先念到醫院看望徐帥,徐帥談了遺言三條。
  8月8日 江澤民到醫院看望徐帥,徐帥表示堅決擁護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
  9月21日 因病去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