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在國外 吃的享受與做的尷尬 (zt)
(2007-02-14 17:25:43)
下一個
上貼人:原罪無罪 發表時間:2006-06-21 23:05:04
出國多年,一朝回國探親正好趕上過節。家宴上不想隻當吃客,便下廚房炒了幾個菜湊趣。誰知端上桌來,媽媽妹妹一致搖頭道:沒味兒沒味兒,全是水煮的!
我知道為何沒味兒,但這並不說明我不懂烹調。從十來歲學做飯起我就知道炒好菜的竅門是用油要寬,火候要合適。大多數中國菜為爆炒,油溫要高,在肉、菜出水之前就要完成,否則就成水煮的了。正是在這嘩嘩炸響、煙汽騰騰、鍋鏟敲擊的交響曲中烹調出的中國菜,不僅滿足了炎黃子孫的美食欲,也使得中國菜肴享譽世界,成為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如果說那已逐漸走向各國的“Made in China”在讓我們感到自豪的同時,還時不時地要為它的質量而尷尬心虛一番,而這正宗的中國菜則絕對讓我們理直氣壯地稱霸天下。
可是,那些身在異邦的中國人,在滿臉得意地看著“老外”朋友們嘖嘖不絕地品嚐讚美中國的美味佳肴之後,是否注意過他們身臨中國菜烹飪現場的神情呢?
剛出國時,我曾住在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家裏,每天中午在學校食堂就餐,晚上回來自己做晚飯。老太太以前從來沒接觸過中國人,很好奇。我一進廚房她便過來聊幾句,並看我做飯。我一邊用從國內帶來的大菜刀切菜,一邊東一句西一句地與她閑聊,打手勢,手中的菜刀不經意一揮,老太太立刻連連後退幾步,直用手擋頭。以後她再也不敢在我切菜時近前了。
坐上鍋炒菜,油還沒燒到火候,老太太已是又開門又開窗。我隻好趕緊把肉片扔進鍋裏又續上了水,炒出來的肉嚼得腮幫子發酸。從此,我隻好中午在食堂盡量多吃,晚上回來好歹煮點麵條算是晚飯。實在饞炒菜了,也隻能不等油熱就將切碎的肉菜一股腦都放進鍋,剛一聽到嘩嘩聲就趕快澆水。就這樣一段時間後,老太太恍然大悟地對我說:我知道怎麽做中國菜了。中國菜就是把所有東西都切成小塊兒放進鍋裏一混就成了。聽了這話,我心裏暗暗為我們享譽全球的美味佳肴叫屈!可是,我能到哪兒去大顯身手,為真正的中國菜正名呢?
真是心想事成,機會來了!一位“老外”同事即將退休,打算邀請共事多年的同事們一聚。這位先生的太太已去世,他單身一人又不諳烹調,卻別出心裁地打算在家中請中國餐,於是請我來幫忙。很久沒有機會掌勺的我正手癢得發慌,忙不迭地答應下來,恨不得立刻自己掏錢去請客。
到了日子,我興衝衝帶著所需的食品材料來到這位同事家,一頭紮進廚房便大展身手。煎炒烹炸,魚香肉絲、番茄肉片、紅燜大蝦一盤盤香噴噴、油汪汪地出了台,卻沒注意同事家一間原本窗明幾淨,潔淨得像幾乎從未使用過的廚房已是杯盤狼藉,炒菜的油煙也已衝出廚房,彌漫進了客廳。我在廚房嘩嘩地煎炒,同事則暗自叫苦不迭地在客廳和走廊裏,手拿空氣清新噴霧劑滋滋地一個勁兒到處噴,並忙不迭地向陸續到來的客人們抱歉。在我帶著一頭一臉的油煙結束戰鬥走出廚房,在客人們的讚美聲中洋洋得意的同時,終於注意到了主人臉上尷尬的神情,那上麵分明寫著:下次再不敢在家裏做中國菜了!
不僅他不敢了,我也越來越不敢了。隨著在國外生活時間增長,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滋生出一種特異功能:閉著眼睛識中國人。正是這種“特異功能”讓我受到了約束。
我曾在北美一個大學附近的公寓樓住過幾年,這裏有不少中國留學生家庭。大家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論何時走進一個中國人家,撲麵而來的都是一股炒菜味兒。日積月累的廚房油煙早已沾在四壁和家具上、滲入地毯裏。平時不是用餐時間,這些油垢經久地散發著淡淡的陳油味兒。一日三餐新的煎炒烹炸又錦上添花。尤其冬日裏門窗不開的日子,這氣味有足夠的時間先在房間內滲入毛發、沾上床上的被褥、壁櫥內的衣物,然後再絲絲向外滲透,飄出門縫,彌漫於外麵的樓道。常常剛一出電梯門,你閉著眼睛就可憑著鼻子裏飄進的油煙味兒做出判斷:這裏住著中國人。
在家門之外,這種氣味兒也在許多場合無言地宣告著中國人的存在。我的辦公室裏有位不久前才從中國國內來的同事。因為太太在家做了飯等著,他每天中午都要回家用餐。當大家午飯後重新開始工作時,常會有一股炒菜味兒飄進辦公室。這時候你不用抬頭就能知道:這位從家裏吃完飯回來了。
逢年過節,中國學生會常常組織些演出和電影,這是個中國人大聚會的機會。老少學生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從四麵八方趕來,熙熙攘攘歡聚一堂。這種聚會有三大特色。一是熱鬧非常,老友新朋,平時無暇相聚,今日機會難得,問不完的好,聊不完的話。演出開始前,大人們都在四處打招呼寒喧,以致許多人難以落座。孩子們更如同出了籠的小鳥,興奮異常,成群結隊地在大廳裏又跑又叫。
演出開始後大人們落了座,嘴上卻停不下剛才的話題,仍在津津有味地聊著。孩子們無人管,演出廳裏燈光暗了並不妨礙他們的追逐玩耍。這便是中國人聚會的第二大特點:台上台下分家。任你台上講的唱的聲嘶力竭,台下該聊的聊,該跑的跑。真正想安安靜靜地看電影看演出的人隻好半途拂袖而去。
這第三大特點與我要說的有關:劇場裏你的左鄰右舍身上都或濃或淡地帶著一股炒菜味兒。也是嘛,中國人過節最重要的就是吃。誰家不借機會大做大吃一番?吃過豐盛的家宴再來歡聚一堂,你我身上的炒菜味兒都混在了一起,不分彼此,誰也別嫌誰了。
可是當我們平日裏作為少數,在公司、學校和其它公共場合與本地的同事、朋友們在一起時,尷尬就來了。試想:公司管理人員例會,一屋子的人各個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身邊一人卻一陣陣散發著中國炒菜的油煙味兒。此時你是該為中國菜的美味而驕傲,還是該為它而尷尬呢?
常聽一些崇尚健康飲食的“老外”朋友說中國菜是好吃,就是裏麵的油放得太多了,讓他們望而卻步。為此我有意觀察了一下西餐的製作。其實一盤中國炒菜中放的油量並不比一道西餐涼拌沙拉放的油多,關鍵不是量而是用油的方式。西餐中多用涼油,且大多混在食品之中再多也顯不出來。尤其是那些甜點,簡直就是由脂肪、蛋、奶、糖堆起來的,但表麵看來並沒有油多的感覺。而中國菜恰恰相反,好像生怕別人說你舍不得放油,一盤炒好的菜上台前往往還得特意淋上“明油”以示“油汪汪的”。另一方麵,中國人多講究爆炒,做的時候油要燒至高溫然後放肉放菜嘩嘩作響一爆即成。此時如在陽光下你會看到炒鍋周圍的空氣裏彌漫著大量的油微粒,它們鑽進頭發裏,沾在皮膚、衣服、牆上和地毯裏,散發著異味,很難除去。
其實人人都有選擇在家吃什麽的權利。怪就怪這“老外”的公寓設計有問題。堂堂公寓,客廳、書房、主臥室、次臥室、衛生間都一下好幾個,卻偏偏不單獨給廚房一個地方。廚房都被塞在客廳的一角,連堵隔斷的牆都沒有,也別指望有個通向屋外的窗戶了。一般的抽油煙機在油煙滾滾的中國烹調麵前形同虛設。那千滋百味的油煙不向客廳和整個公寓彌漫又更去何方?
現在,越來越多的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到國外定居生活。我們呼籲家裝建築設計師們:多替酷愛中國菜的人們著想,設計一些廚房通風設備更好更合理的住房,也讓我們免去在公眾場合的尷尬和被迫去那些四不像的中國飯館,以千篇一律的醬油炒飯、甜酸雞之類來解饞的煩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