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後的隨想
有人說:”人到老年,特別愛回憶往事”,我也沒有逃脫這一規律。
端午節過去已近一月了,我還不時回憶我小時,在老家濰坊,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要包粽子,這一傳統習俗,在我家鄉也不例外。記得,在節前五六天,掌管全家大權的奶奶,就開始計劃,今年應該包小棗粽子多少個,江豆粽子多少個,還有豆沙的,白糖的,黃米的,,,,自家吃和送親朋好友多少個。計劃好後,就要差人到店鋪去買江米,紅豆,糖,和棕葉,,,。因我家鄉不興吃肉棕子,不用計劃買肉。當這些原料買來後,放在堂屋廳的方桌上,似一座小山,粽葉,小棗,還散發著一股清香味。
到端午節的前兩天,奶奶就要將江米,豆,棕葉一一浸泡,每年這一道工序,都是由她來操作,這似乎是她的專利。
第二天,一清早奶奶,伯母和我母親,梳洗完畢,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包棕子。我往往比她們起的晚,起來後就到堂屋,看她們包了多少,並毫不留情的進行評論,誰包的最好看,誰包的不好看,我母往往不服氣,與我理論,我卻不聽她的自我表揚,堅持說:“包的最好看的是伯母,粽子不大也不小,三個角均等,捆的十分緊 ”。伯母也十分得意,為了獎勵我對她的表揚,得了第一名,包完後,她還特地給我包一小棕子送我。天真的我,這時往往給她們帶來了幾分歡樂。
端午節這一天,天還不亮,母親就開始用大鍋煮粽子,還要煮一些雞蛋。等全家人起床後,穿的幹幹淨淨,就聚在一起,各自挑選自己愛吃的棕子和雞蛋。而我卻是先從煮好的粽子堆中,找尋我那個小棕子,然後挑選我想吃的。對伯母獎勵的小粽子,挑出後,總是不舍得吃,要擺在我的小桌上玩一兩天。
端午節也是一年四季的夏節,它意味著夏天的到來。我家鄉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要在小男孩的頭頂上和耳後圖雄黃。雄黃是一種中藥,要到中藥店買。據說雄黃可避夏季蟲咬,瘟疫。有的胖小孩圖上雄黃,十分好看,更顯的白白淨淨,活像一個泥塑的胖娃娃。
另要在家門上插艾草,艾草是一種野生植物,灰白色,外形很像西芹,其味道很濃似野蒿,它也可防蚊蠅,傳染疾病。節前,祖母就差人到集市上,買一大捆艾草,在每一個房間的門上,插一到兩根。我和前院遠房姐妹們,往往圍在大人身旁,幫大人挑選好的,長的,遞給他,一個個房間插完後,孩子們就爭先恐後,將剩下的艾草抱在一起,晾起來,等稍幹後,編成辮子,高高掛起。
到盛夏,蚊蠅多時,傍晚將屋門窗關好,點起艾草,用它熏蚊子。艾草的香味,不時的從門窗縫飄到院中。每當這時,大人們都圍坐在院子裏,東家長西家短聊天。我就到前院,找來遠房姐妹們六人,聚在一起,纏著大我八九歲的大姐姐講故事。她經常從《聊齋》上找一些鬼怪的故事,講給我們聽。每次她都繪形繪色的,給我們講,什麽進京趕考的翩翩少年,在住店夜讀時,房門一聲姿溜響,看到披著紅發,臉色發青,張著血盆大口,悄悄的走到他的麵前,摟住他,要他進京趕考時,為他伸冤,大姐說,這是一個屈死鬼,是如何如何屈死的。我們這些小孩,又想聽又怕聽,有的堵著耳朵,瞪著眼睛,有的把頭埋在雙腿下,這時大姐目的達到了,得意洋洋的宣布,今天故事就講到這裏,以後再講了。我們總是不依不饒的,讓她繼續講下去,她隻好托詞溜了。盡管如此,我們這些孩子們還不想散去,便開始抓謎藏,掉手絹,跑跑跳跳,作各種遊戲。這也是孩子們十分開心地一刻。
要說過端午節,我最希望的是伯母,用各種五顏六色的絲綢和絲線,給我纏角棕子和作菏包。
我伯母是一位心靈手巧,特有心計的人,婚後她生兩個小孩都夭折,就把我當作親閨女,這是我遠房姐妹經常羨慕的。平時每逢親朋好友家裏,有婚嫁喜事,都要請她去幫忙,作綾羅綢緞的新衣,她就將一些裁減下來顏色鮮豔的綢緞零頭和絲線收集起來,留著做給我纏棕子,作荷包。
至今我還清晰的記得,在節日前一天,吃罷早飯,伯母就叫我到她的屋子,準備給我作荷包了,這也是我所盼望地。
伯母屋子十分寬敞,明亮,堂屋玻璃大窗,總是擦得幹幹淨淨。在窗外,還有一棵石榴樹,綠油油的,石榴花正含苞待放。當我急匆匆跑進屋時,伯母已將作荷包用的綢緞零頭和各色絲線,擺在堂屋的大紅桌上了。她往往先問我今年,要作什麽樣荷包,纏什麽色棕子,你想好了嗎?我隨口說一氣,她似乎聽進去,又似乎沒有聽進去。她很快先用一塊較硬的厚紙片,折了一個小角棕子,還填上一點棉花和香料,然後她就讓我來打配絲線顏色,她少作更改,就按她的意見和順序,將不同顏色的絲線,一一纏到紙型上,立即出現一個色彩柔和漂亮的絲線小棕子,在粽子的下腳,再掛上一絲線穗子,十分逗人喜愛。
伯母很快又用一小紫色緞子,縫了一個小圓形茄子,裏麵填上棉花和香料,
縫好後,在茄子頂端,再作上一個淺色咖啡蒂,穿上一根紅線,可以掛在衣服鈕扣上。用一小塊綠綢,作一條黃瓜,再用淺黃色的絲線,縫上一些個小點,填上少許棉花和香料,縫起後,婉如一條水靈靈的小黃瓜。在我的印象中,她曾經給我做過,南瓜,蟠桃,西瓜,,,等各式各樣的荷包,每一個都栩栩如生。
每當伯母作荷包時,我總是目不轉睛,認真的看著,她一針一線的縫著,有時幫她遞遞拿拿。伯母都會說,我小時候,就是看我娘這樣做,我慢慢就學會了。她還鼓勵我,你大了一定也會做,會比我做的更好。
到端午節這一天,我穿上幹淨的月白色小褂,在大襟的紐扣上,掛上伯母作的這些特種工藝品,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讚揚,我心中也美滋滋的,這也是我過端午節最得意時刻。
我不到六歲的那一年,伯父去濟南教書,伯母也就隨伯父遷居濟南了。從此,在端午節,我坐在伯母,大紅方桌前,靜靜看她,為我作荷包,隻是留在我腦海中,深刻的美好回憶。她的這一套手藝,沒能傳承下來,在我這一輩就失傳了。
(寫於08年7月8日 美加州)
比前幾篇有趣味多了
不過也可能是因為
這篇文章的開始
講述的是關於食物的故事
所以我才格外有興趣
哈哈哈
比前幾次的都要好
不過
我是覺得這三種關於端午節不同的回憶
他們之間聯係的有點倉促
段與段中間的跳躍性有點大
繼續努力啊
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