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北京地區除了發糧票、油票、工業券之外好像沒有其他票證了。有一段時間,買肉最多一次隻能買5毛錢的,說是為了防止“外地人”搶購。
北京以外的地區就大不一樣了,小的74年去過一次成都,估計是為了印刷成本的考慮,成都人發票都隻發“號票”,結果每個月的票證上隻有號碼,1,2,3,4,。。。500,。。700(反正號碼多得不得了)。每個月在各個商店門口貼出廣告,本月1號肥皂一條、2-5號各豬肉半斤、6號茶葉二兩、7-14號各手紙兩卷、15號牙簽三根、16號豆腐幹半斤、95號瓶子蓋兒一個,等等等等。下個月“票號”所對應的商品可能就不同了。
“牙簽兒”、“瓶子蓋兒”是小的瞎編的,不過每個月的“票號”代表不同的商品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