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體軍報悉數機密:05年科技強軍帶來中國武器飛躍
新世紀新階段,我軍肩負“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曆史重任,深入貫徹科技強軍戰略,在科技的牽引下,部隊戰鬥力建設躍上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值此神州大地歡慶建國56周年之際,本刊特從湧動軍營的科技大潮中采擷數朵浪花,以專版形式集中展示今年以來獲全軍科技進步大獎的科研成果,重點推出戰鬥在一線的部分科技之星立足本職暢談科技強軍的心聲心語,共同敬賀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神舟”遠航打造一流“母港”
“5次‘神舟’飛船成功發射證明,我國載人航天發射技術完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我們有能力完成載人航天工程後續發射任務。”國慶前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育林信心滿懷地告訴筆者。
針對載人航天發射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高發射頻率要求,在綜合分析國外航天發射場結構特點的基礎上,以發射中心為主研製的“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采用了“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運輸和遠距離測試發射”的工藝模式,一改我國航天史上“分段水平組裝、水平運輸起豎”的傳統模式,目前發射場各項準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
船箭垂直整體運輸時,采用“光彈”狀態,簡潔輕便,避免了國外某些模式中將龐大設備整體運輸的沉重負擔。新的遠距離測發模式,使一線測試人員走出了幾十米深的“地下工作室”,在測發中心配置了完備的計算機測發係統和C3I係統,兼顧技術區的綜合測試和發射區的發射控製,實行自動巡回檢測和對關鍵部位的監測監控,是目前國內發射場中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測試發射指揮監控係統。測發指揮人員在條件舒適的工作環境中,隨時可調閱試驗產品的技術狀態,以備決策服務。火箭推進劑加注係統具有遠程控製、全自動程序控製、多貯箱同時加注功能。獨特的雙麵幹式導流槽增強了排焰能力,為發射大型運載火箭留有餘地。
為確保產品測試和發射的安全,發射場還建立了電磁環境監測係統,測試了40多萬組數據,可對各種不明來源的無線信號進行分析、查證與管製,並創立了臍帶塔緊急撤離滑道、多層聯動大懸臂回轉平台和航天員地下安全掩體;臍帶塔裝設了避雷針等防雷保護措施。科研人員還研製出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逃逸指揮控製台,逃逸指揮控製台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1000小時,確保了待發段航天員的應急救生安全。發射場還采用煤油燃燒技術處理火箭推進劑廢氣,解決了長期困擾發射場的黃色劇毒煙霧,並獲得國家專利。
“三垂一遠”測試發射技術及多項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提高了航天發射可靠性,縮短了發射台的占位時間,使發射工位占位時間由以往的10至15天縮短為3天,這樣,發射場僅用15天準備時間便可再次利用,為今後密集型航天發射創造了條件。(南文生王豔梅)
炮兵學院——特種偵察彈穿透戰場迷霧
仲夏,東北某實驗基地。隨著一聲“發射”指令,一枚新型特種偵察實驗彈劃出一彎優美的弧線飛向藍天,炮彈彈出的降落傘猶如一朵美麗的蒲公英在高空飄舞,地麵接收屏上出現了清晰的偵察圖像,我國第一發某新型特種偵察彈宣告誕生。
早在幾年前,炮兵學院某教研室主任的錢立誌,就把目光鎖定在特種偵察彈的研製開發上。為了讓“某型特種偵察彈”形成一個完整的作戰體係,錢立誌在無人機偵察圖像處理係統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創新,研製發明了適用於該種炮彈的偵察圖像地麵接收處理係統,使之構成了一個全新的偵察校射平台。經過連續五年多的艱苦攻堅,該項目順利結題並通過總部定型鑒定,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某型特種偵察彈”與普通榴彈外形完全一致。由它和地麵接收處理係統構成的“某型特種偵察彈係統”具有造價低、突防能力強、射擊操作簡單、實時偵察效果好等特點,能快速完成對火炮等打擊兵器射擊效果的觀察評估和對戰場定點目標和區域的偵察監視。專家一致認為,這個項目是我軍偵察通訊手段的又一次飛躍,它成功實現了無人化、全天候炮兵遠距離快速偵察,為炮兵乃至多兵種火力延伸開辟了快速指示目標、快速火力突擊、快速效力評估的嶄新局麵。(餘世國)
空軍某部——戰鷹故障檢測用上國產“CT”
新世紀初年,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空戰演練鏖戰正酣。刹那間,一股“狂飆”驟然卷起,我新機編隊超低空掠海而起,迅速鎖定“敵機”……然而之前,帶隊長機卻因火控係統故障無法放飛。此時,擔任技術保障的專家們不慌不忙,用新一代檢測設備為戰鷹迅速做了個“CT”,不到20分鍾,症結找到,故障排除!
圖形化的人機界麵,數字化的自動控製,小型化的模塊組合,智能化的故障檢測……這就是新一代戰機檢測設備,研製工程於今年3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曆時3年的艱苦研製中,空軍研究所、院校等單位近500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走出一條布滿荊棘的“通天路”。科研人員3年實現了從原來20世紀60年代末水平到90年代末國際水平的近30年的技術跨越。
汽車在路上拋了錨,可以停下來修。可飛機在空中“拋了錨”,就要掉下來。所以對航空人來說,“決戰在空中,保障在地麵”。對於戰鷹來說,檢測的作用絕非僅為安全,而是關係到飛機能否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戰機!
原來的飛機檢測設備,絕大多數是手動設備和半自動設備,不但檢測效率低、誤差大,而且數量多、運輸難,製約了保障能力的提高。該工程的研製者提出以基本測試平台為中心派生、綜合設計飛機全套檢測設備的方法,采用國際先進技術,通過創新的體係結構設計實現了測試設備的通用化、模塊化;研製了國內第一套通用測試軟件平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率先提出和研製加固型組裝箱的係統結構,使設備能夠在嚴酷的運輸條件下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工作。該工程整套設備與原來相比數量減少了40%,重量減少了30%。該設備在部隊推廣使用後,實現了飛機維修檢測綜合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使檢測時間大大縮短,為國家節省裝備采購經費數億元。(張楠郭凱)
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全力打造“數字化戰場”
數字地圖是數字化戰場的基礎建設,是關係到能否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要因素。由於使用的側重點不同,原先我軍各軍兵種的地圖生產,主要采用各自設置的標準,也就是說,在生產地形圖、海圖和航空圖時,更多地考慮了為本軍兵種服務,卻忽視了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需要。能否提供一體化作戰地理信息數據平台,成了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瓶頸”。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孫群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通過對戰場地理空間信息和軍用數字地圖產品應用領域及單位的深入調研,將各軍兵種對地理信息的需求納入統一框架體係進行考慮,製定了新的地理信息圖解標準,建立了完整的數字化生產技術體係。在經曆了無數次的調研和試驗之後,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協同作戰基礎地理信息框架”項目於2003年研製成功。專家一致認為,利用該技術體係所生產的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內容全麵、分類合理,為打造數字化戰場提供了重要支撐。
目前,該項目所製定的技術標準和生產標準已被全軍廣泛采用和執行,所研製的實用化軟件係統已裝備部隊,為當前軍事鬥爭準備以及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成果繼2004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後,今年8月份,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王朝軍李玉明謝剛 )
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全力打造“數字化戰場”
數字地圖是數字化戰場的基礎建設,是關係到能否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要因素。由於使用的側重點不同,原先我軍各軍兵種的地圖生產,主要采用各自設置的標準,也就是說,在生產地形圖、海圖和航空圖時,更多地考慮了為本軍兵種服務,卻忽視了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需要。能否提供一體化作戰地理信息數據平台,成了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瓶頸”。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孫群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通過對戰場地理空間信息和軍用數字地圖產品應用領域及單位的深入調研,將各軍兵種對地理信息的需求納入統一框架體係進行考慮,製定了新的地理信息圖解標準,建立了完整的數字化生產技術體係。在經曆了無數次的調研和試驗之後,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協同作戰基礎地理信息框架”項目於2003年研製成功。專家一致認為,利用該技術體係所生產的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內容全麵、分類合理,為打造數字化戰場提供了重要支撐。
目前,該項目所製定的技術標準和生產標準已被全軍廣泛采用和執行,所研製的實用化軟件係統已裝備部隊,為當前軍事鬥爭準備以及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成果繼2004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後,今年8月份,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王朝軍李玉明謝剛 )
空軍工程大學——新型機載訓練彈彈無虛發
6月下旬的一天,碧空如洗,我空軍一架先進戰機掛載著一枚國產空地導彈攻擊訓練彈,從某部機場呼嘯著直衝藍天。“發現目標!鎖定!跟蹤!攻擊!”隨著飛行員向塔台傳回試飛過程的報告,標誌著首枚國產空地精確製導武器攻擊訓練彈誕生。由3位院士、60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給予這型剛剛誕生的導彈訓練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度評價。
某型戰機是為適應我軍現代化建設需要而裝備空軍部隊的新型戰機。但作為主戰武器的某型空地導彈,因多種原因製約,沒有裝備訓練彈,部隊無法開展該型武器的訓練工作。而掛裝實彈訓練成本極高,且安全性差。為了克服影響該型戰機戰鬥力發揮的瓶頸,空軍級專家、空軍工程大學黃長強教授提出了整合國內先進技術力量,自主開發導彈攻擊訓練彈的方案。這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黃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將戰場從實驗室延伸到車間、部隊、試驗場,從地麵延伸到萬米高空。他們經過一年的艱苦奮鬥,完成了通常需要幾年才能完成的科研攻關,並創造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第一;該型導彈攻擊訓練彈榮獲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張楠郭凱)
總裝某基地——2.4米跨聲速風洞躋身世界前列
風洞是把天空和太空的環境“搬”至地麵、用來模擬飛行器在空氣中運動狀態的試驗裝置。一般來說,飛機、飛船、導彈、火箭等航空飛行器在試飛之前都要經過風洞試驗,因此風洞也被譽為武器裝備的“搖籃”。
近日,隨著某重點飛行器舵麵展開試驗在我國最大的2.4米跨聲速風洞中圓滿完成,標誌著又一新型試驗技術在該風洞成熟建立,其風洞綜合試驗能力躍上新台階。該風洞主要承擔著我國各類飛機、導彈、運載火箭等航空航天飛行器選型、定型的氣動力試驗。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隨著世界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建造一座試驗段尺寸大、試驗結果更精準的大型壓力風洞。30多年來,麵對國外技術封鎖,國內資料匱乏等難題,一批又一批風洞人發揚無私奉獻、不懈攀登的“風雷精神”,自力更生、勇攻難關,先後進行了1000餘次技術大協調,設計審核1萬多張圖紙,克服了風洞設計、安裝和調試等六大技術難關,自行設計、建造了目前亞洲最大、世界上雷諾數最高的2.4米跨聲速引射式風洞。建設中,他們大膽突破常規風洞的設計技術,僅用國外同類風洞建設的三分之一時間,五分之一的經費,在世界上首創動力驅動裝置采用中壓氣源驅動的多噴管引射器方案,使影響試驗精度的某關鍵參數居世界之首,創造了世界風洞建設史上“時間最短、投資最少”兩項第一。這座風洞的建成,結束了我國無世界級跨聲速風洞的曆史。該風洞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和我軍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周建君蘭小紅)
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為導彈擦亮“千裏眼”
如何在發射前對導彈瞄準設備的性能和精度進行快速計量檢定?第二炮兵工程學院黃先祥院士主持完成的“多型號導彈瞄準平戰結合一體化自動化檢定係統”,改變了多年來第二炮兵瞄準設備單一、分散、拆卸的手工檢定模式,檢定效率提高5倍,使我國導彈瞄準設備的計量檢定水平實現新的飛躍。
導彈瞄準設備是集光學、機械、電子於一體的精密複雜儀器,其性能和精度指標直接關係到導彈的命中精度,對瞄準設備定期計量檢定和發射前檢定是裝備技術保障的重要環節。第二炮兵工程學院黃先祥院士率領的課題組綜合運用多學科先進理論和技術,成功地解決了小角度高精度自動檢測、二維同步測量等多項技術難題,首次將圖像識別技術應用於瞄準設備計量檢定,實現了瞄準光學設備讀數的自動判別,讀數精度達到1秒的國內領先水平。目前,該係統已陸續裝備到二炮部隊及生產廠家使用,先後用於近百套瞄準設備的計量檢定,並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劉明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