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駁ICLL:四福音書關於耶穌複活的記載互相矛盾嗎?

(2007-02-16 06:37:42) 下一個
四福音書關於耶穌複活的記載互相矛盾嗎?



原載[求真論壇]



[ICLL]



“聖經”關於耶穌複活的自相矛盾的敘述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jdj/fhwt.htm





[Lightchild]



  四福音書對耶穌複活事件的記載在細節上有差異,這恰恰說明了耶穌複活事件的真實和四福音書的可信。



  隨便找四個人,讓他們同時觀看某個新奇的物品,然後將此物品收起來,再讓他們分別對此物品作出描述,那麽,除非此物品實在過於簡單,否則的話,他們的描述在細節上必然存在差異。物品越複雜,細節描述上的差異就越大。但在基本架構(脈絡)上則應該是一致的。



  如果四福音書對耶穌複活事件的描述在細節上是完全一致的,則恰恰說明四福音書的作者之間存在某種形式的事先串通,說明耶穌複活事件以至四福音書的許多內容都不過是某些人編撰(杜撰)出來的。因為耶穌複活事件絕對足夠複雜,因而必然令獨立的描述者(包括親曆者及轉述者)在事件細節的描述上產生差異。



  四福音書對耶穌複活事件的記載在基本架構(基本事實、基本要素,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當事人,情節概要等)上則確實是完全一致的。這個基本架構包括:



  1、事件發生的時間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



  2、事件的第一時間(首要)見證者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3、擋住墓門的大石被挪開。



  4、耶穌的身體不見了。



  5、馬利亞見到天使,天使向她說話。



  6、馬利亞去向耶穌的門徒報信。



  可見四福音書對耶穌複活事件的記載的確是合乎事實、合乎情理、合乎邏輯的。因而是真實可信的。



  也許有人會反問:你這裏說的是人,出於人的描述存在差異也許合乎情理,但你們不是說《聖經》是出自神的嗎?!神不是全知全能的嗎?!



  《聖經》當然是出自神的(默示),並且神當然是全知全能的。所以,如果需要,神當然能夠讓四福音書在任何細節的記載上完全一致,完全沒有差異。現在神既然允許四福音書在某些事件的細枝末節的記載上存在差異,說明神認為某些細節的描述不需要一致。甚至可以說,在神看來,四福音書在某些事件細節的記載上存在差異是好的!



  為什麽有差異是好的?首先這種細節的差異無關宏旨,其次也合乎情理,再次,神要為哪些“故意不認識神”,自作聰明,喜歡對《聖經》吹毛求疵的人留一些空間……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新約·羅馬書》)



[基甸]



謝謝光子(Lightchild)很好的回應。



其實即使是一些細節,LL所謂的“矛盾”也不是真的矛盾。我自己也花時間去考查了一下,下麵是我的回應。



QUOTE:

第一個矛盾:去墳墓的目的:

馬可的說法:

可16:1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

馬太的說法

太28:1 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

注意,在約翰福音中,已經明確說耶穌的屍體是被香料包裝好的,又裹了麻布,那麽,為什麽這裏又提到婦女拿著香料來?事實上,正好是因為馬可福音裏,在耶穌死後,沒有說用香料包裹,所以才出現這裏婦女們拿著香料來了。到底耶穌死後有沒有立刻用香料包裹,婦女們來墳墓的目的是什麽?誰願意回答一下?



這裏有“矛盾”嗎?沒有。好比幾個老同學在Chinaren同學錄上回憶一場二十年前的足球比賽,張三說上半場我們班李四那個遠射,進了。王五說下半場趙六那個球,晃過球門進的,更絕。張三跟王五的敘事講的是同一場球,而且絲毫不矛盾,他們的敘述彼此“互補”。這裏四福音的敘事,綜合起來提到兩件事:一是頭一天尼哥底母等人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了耶穌的身體,二是第二天婦女們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前一件事約翰福音提到(約19:39-40),馬可福音裏麵沒有提。後一件事馬可福音提了,馬太福音沒有提。如此而已。何來矛盾?(覺得有矛盾的人可能是預設了用香料包裹了就不能、不會、不可能再用香膏膏抹?這個預設顯然是錯的。耶穌在受死之前馬利亞就膏抹過耶穌,太26:6-13,可14:3-9,約12:2-11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



所以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婦女們來墳墓的目的(之一)是用香膏膏抹耶穌(已經被裹上香料)的身體。



QUOTE:

時間的矛盾

馬可16:2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裏。

馬太28:1 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 馬利亞,來看墳墓。

約翰20: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裏,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

這裏,天到底亮沒亮,有兩種說法。基督徒又打算如何統一?



“如何統一?”根本沒有分裂麽。:)



這幾種敘事說的都是清晨,天亮前後很短的時間內。因為頭天是猶太人的安息日,按照猶太人的傳統,這些婦女得等到淩晨六點,即禮拜天的第一個時辰,才能去墳墓(走路也是“做工”)。很可能馬太說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出發、或在路上時候,天還沒亮。而馬可說“她們”到達的時候是“出太陽的時候”(太陽快要出來或剛剛出來的時候)。這一點也不矛盾。也許似乎顯得矛盾的是約翰說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的時候天還沒亮。但馬可說的“她們”可能是指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因此“她們”可能比抹大拉的馬利亞後到。



QUOTE:

石頭被挪開的反應:

馬可:16:3 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

16:4 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滾開了。

馬太:28:2 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 麵。

路加:24:2 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

她們到底有沒有看到石頭滾開的過程,是隻看到一個石頭被挪動後的結果,還是看到了石頭挪開的整個過程並看到一個天使在挪石頭,後來又坐在石頭上?基督徒怎麽解釋?



這有矛盾嗎?她們當然可能既看到了石頭滾開的過程,又看到了石頭被挪動後的結果。馬可、路加的記載側重於結果,馬太的記載側重於過程,不同的側重彼此互補,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從過程到結果的完整圖景。





QUOTE:

看到天使的時候,她們進了墳墓沒有?

馬太福音裏,沒有說婦女們進入了墳墓,馬可,路加說是進了墳墓,而約翰福音則明確地說,看到天使的時候,婦女們在墳墓外邊。

約20:11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麵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裏看,

約20:12 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



四個福音裏的“婦女們”到底都是哪些人?下麵是列表:



馬太:末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

馬可:末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

路加:末大拉的馬利亞,約亞拿,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其他婦女

約翰:末大拉的馬利亞



馬太沒有說末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進了墳墓,跟約翰說末大拉的馬利亞在墳墓外麵,根本沒有矛盾。馬可、路加說“她們”進了墳墓。如果“她們”是指末大拉的馬利亞以外的其他婦女,那麽四福音的記載也沒有矛盾。



QUOTE:

婦女們看到了什麽?

馬可:16:5 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

路加:24:3 她們就進去,隻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

24:4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

24:5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什麽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幾個天使?馬可說有“一個少年人”,路加說“兩個人”。矛盾嗎?不一定。敘事有取舍而已。我同意《撥雲見日》說的,馬可並沒有說“隻有一個”天使在墳墓裏。馬可特別指出有一個天使說話,但他們並未說隻有一位天使在那裏,或隻有一個天使說話。很可能二個天使中,有一個發言者,故特別強調這一位。





QUOTE:

最離奇的矛盾,在約翰福音裏,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20: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裏,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

20:2 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裏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裏。

20:3 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那裏去。

20:4 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墳墓。

20:5 低頭往裏看,就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裏。隻是沒有進去。

20:6 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裏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裏。

20:7 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卷著。

20:8 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

20:9 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裏複活。

20:10 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20:11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麵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裏看



這裏提到婦女們來了兩次,第一次來進了墳墓(否則她們不會知道屍體不見了)然後出來,回去叫人,叫完人後,大家查看後又離開,這時候婦女們仍然留在原地。並沒有再次進入墳墓,看到天使,是在墳墓外看到的。



約翰福音記載了馬利亞跑去告訴門徒這一節,其它三本福音書裏沒有記載。(注意:跑去告訴門徒的,是馬利亞,不是LL這裏所說的“婦女們”。約翰隻提到馬利亞一人,沒“們”。其他婦女很可能仍然留在墳墓那裏。)但是這又是互補,而沒有任何“矛盾”。



順便給非基督徒朋友“科普”一個基本的聖經知識:在新約的四本福音書裏麵,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三本福音書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稱為“符類福音”或“對觀福音”。約翰福音成書於符類福音之後,而作者在很多地方故意避免重複符類福音的內容,神學上也有不同的側重。特別因為那時候已經有異端興起,年老的約翰作為還沒有離世的門徒,要補充一些資料來充實、鞏固門徒親身經曆過的見證,維護真道。因此約翰福音本身就是為了補充符類福音而寫。這種補充使我們對很多事情的了解有更完整的圖景。





QUOTE:

另外還有看到了幾個天使,天使到底說了什麽,在什麽地方看到耶穌,是否看到耶穌,耶穌說了什麽,四本福音都不一致,而且矛盾重重,老七已經寫過了,我就不再重複了。



幾個天使的問題前麵已經談了。其它老七的問題在網上沒找到,不過我想不用找了。上麵的例子足以說明這些所謂的“矛盾”本身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麽矛盾。而且正如光子所說,即使有一些可能是難解的細微差異,這些細微差異不但無關宏旨,而且更顯明見證的真實。ICLL和嘁哩喀喳如此摳字眼、摳細節,當然可以說有其較真的一麵,但另一方麵也實在是太鑽牛角尖了一點。聖經是叫人活、給人複活的生命和盼望的書。用這樣“死讀書、讀死書”的方式來讀,隻有往“死”胡同裏讀,實在很可惜。不過我還是要感謝提這樣的問題的朋友。我這樣回應一次,也再去查考了一遍相關經文,等於是做了一次關於複活記載的“四福音合參”的功課。這對我自己更全麵地認識聖經也是一種幫助。



[轉帖]



《撥雲見日》你怎樣解釋複活記載中的矛盾?http://www.josh.org/translations/chinese/bOOK04/302.htm



[同往錫安]



關於本主題, qew123 同學提出的有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那就是"總的意思是複活了".



四福音書作者不同, 寫作對象不同, 觀察的角度與表達重點也不同. 特別是JOHN, 跟其它三本有很大區別, 因為他主要要說明JESUS的身份. JESUS是神又是人. 盡管如此,圍繞的事實就是:"主複活了, 並顯現給眾們徒看見."



如果釋經前提認為聖經應該像拍錄像那樣記錄所謂的“客觀”事實,那麽首要目標就必然要調和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否則聖經就有誤了。========這就是老七努力在做的.



換個角度問,是擺在我們麵前的經文字句本身不同更“客觀”呢,還是經文背後的曆史更“客觀”呢?========= 舉個不是很貼切的例子助理解: 如果要這裏所有的人來描寫一下老七, 我相信一定有矛盾的地方. 但是如果大家都一致宣稱"老七是反基艦纜", 那麽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句話是事實. 當然聖經背後的作者是聖靈, 聖靈是神, 他借著4人的口說的就更不容質疑了.



聖經本身沒有矛盾. 如何調和這些看似矛盾的問題, 牽涉到釋經學, 這裏就不多說了. 否則又扯遠了.



[握手]



如果真的聖經是假的,想騙人的,(不管是出於什麽目的)想寫的天衣無縫還不容易嗎,還用得著你在這兒挑三揀四,指東到西,從古到今全世界就你聰明?



真聰明的話先去上上神學,學學希伯來和希臘語,研經之後再發言,英文就已經是譯本了,又譯成中文,且不是中國人翻譯的,故不少地方令人不解,困惑,不說別的讓你看英文的肥皂劇你能全看懂嗎?



[同往錫安]



QUOTE:

那麽,我們要問了------“總體上沒矛盾”,局部上呢?也就是有點矛盾也無關緊要了?對嗎?哈哈,問題來了。你的上帝是全能全善的,他默示的聖經當然也是沒有一點差錯的,怎麽可以僅僅是“總體上沒矛盾”呢?



嗬嗬~~ 很興奮吧?



這局部上的矛盾就是老七同學包括溫和反基的你所精精樂道的.然而那些局部的矛盾並不是不可以調和的. 這牽涉到釋經學, 牽涉到聖經作者,他們寫作的對象, 寫作的重點與目的.這點, 在我們反基的回帖中已經看到一些端倪. 例如老七舉的"證據",外人看上去會覺得"恩,是這麽回事喔!"但通過我們的解釋, 事情就不是他所說的那樣了。



調和不是不可以, 隻是我認為失去聖經本身要4人做見證的目的, 即各自的出發點, 觀察角度, 所要表達的意思. 聖經用4人做見證, 就象我們觀看足球賽, 從不同的角度拍攝, 但都是關於賽事.



[轉帖]



morelove:有關耶穌複活的四福音記載及其它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jdj/mlfh.htm



[Hesed]



這情景不同是因為顯現的對象、時間的不同。



順序的重演:



1. 先是“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這時“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麵”。(馬太福音)



注:“天快亮的時候”也許就是“天還黑的時候”,也就是還沒“出太陽的時候”,更不是“黎明的時候”。也許“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關心耶穌比較殷切,也就早點來了。



2. 接下來是“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約翰福音)



注:“天還黑的時候”和“天快亮的時候”時間差不多,但不是“出太陽的時候”或“黎明的時候”。



3. 然後是“出太陽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見“石頭從墓門滾開”,“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馬可福音)



4. 跟著是“黎明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她們在一處的婦女”看到“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路加福音)



注:這兩處應是同一時間發生的事情,彼得記錄的(馬可記載的福音,有神學家說是抄錄彼得的口述,因為他不在使徒的行列,當時更沒有記載他在場)隻是一位天使,而路加(聖經沒有記載路加在場,不過他認識在場的人。路加記載史料的功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使徒的身份也是不容質疑)記載的是兩位天使。也許當時一共有三位天使或是更多(耶穌是複活的榮耀的主,排場應該隆重點吧?這屬題外話,也就不深談了),然而,究竟有多少天使不重要,重要的是耶穌複活了,依當時的情形,他們應當是關注耶穌“不見的身體”,如果天使不是“衣服發光”的話,可能都不注意有天使了,隻是把他們當“園丁”。



5. 抹大拉的馬利亞有沒有看見這些天使?很可能沒有。她匆忙跑去向使徒們報告(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彼得和約翰就跑去看(約翰福音),在場的使徒隻注意彼得跑去看了(路加福音隻記載彼得跑去了)。



6. 剩下的婦女聽完天使的話,又高興(馬太福音)又驚恐(馬可福音),有的想去報告好消息(馬太福音),有的隻想躲起來(馬可福音)。她們離開了空墳墓。



7. 當彼得和約翰離開空墳墓時,最後,抹大拉的“馬利亞站在墳墓外麵哭”,先是“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 然後“看見耶穌站在那裏,卻不知道是耶穌。”(約翰福音)



8. 當其他那些婦女還在猶豫不決時,複活的基督向她們顯現(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她們才去向使徒報告喜訊,這時彼得和約翰都不在場(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沒有記載)。



注:這和馬可福音 16:9 “耶穌複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是不謀而合的。



回應嘁哩喀喳反基文帖(帖集)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jdj/qlkc.htm



基甸連線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