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2024 (69)
2025 (2)
小廚上周回來住了幾天,現在回到波士頓,月底回北京。
想到以前父母說起他們一些同事朋友“家庭負擔挺重的”,這是指有些叔叔阿姨,上有高齡父母、下有一群孩子、農村老家還有親人要幫襯;在父母那個年代,大家都緊巴巴的,這樣的家庭確實負擔更重。有時候我想把這話用在小廚身上,雖然他付出的不是錢。
我戲稱小廚是“三陪”。就說這一開年,他先是滿足老爸的愛好,父子倆在國內自駕一大圈,被暴雪凍雨堵得七葷八素,過年都被卡在異地;好不容易回到北京過完初五,又飛到波士頓陪女友過元宵節;然後再抽空坐火車回家陪我過個“三八女神節”。以前爺爺奶奶還在的時候他更有一個首要任務是陪老人家-吃飯、購物、聊天、看病,不一而足。
“順應生活”,是我對小廚最放心的地方,但也是我最心疼他的地方:年輕人不是應該不羈不吝、不管不顧,所謂“做生活的主人”嗎?疫情期間,小廚的一次尋常探親變成了三年三個月的滯留:回不了北京,生活、工作、感情全部停擺。好在,他依然把居家的日子過得安定從容。
回過頭來,我感謝自己沒做驚弓之鳥,而是頂著壓力,連續兩個冬天全家去南方過冬,躲過了美東比肅殺的冬天還可怕的、輿情推波助瀾的“疫情恐怖”;感謝我身邊的朋友們在疫情下守望互助,保持聯絡和聚會;更感謝小廚的一幫發小朋友,堅持正常生活,搞了美食俱樂部、釀酒小組;一起聚會、一起旅行,讓小廚突然停擺的日子不那麽蒼白。
人生最難的不是追逐高光,而是在無人喝彩的時候如何繼續把戲唱下去。有了這三年全家的朝夕相處,不僅是在親情的銀行裏存了一筆巨款,更重要的是我們都看到對方如何處理壓力,對今後的日子更有信心。
最近我遇到不順心的事,小廚給我發了信息開解我,我覺得挺有道理。他有“該來的事情就讓它來”的認知,以後的日子不至於糾結擰巴。
小廚身邊有一群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們,每次小廚回來,都會聚好幾次。更神奇的是,他們這個圈子裏成就了好幾對夫妻:有的是青梅竹馬,有的則是以為“外麵的世界很精彩”,然後發現“外麵的世界很無奈”,於是兜兜轉轉重歸少年愛人身邊。下圖這個在我家的隨意晚餐,就包括了三對這樣的夫妻。小廚的大學同學們則基本都在紐約呼風喚雨。小鎮青年vs紐約菁英,讓小廚有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圈子。
孩子大了,漸行漸遠,兩代人能各自放心、相互守望,就是最大的圓滿了。
好,不煽情了。說點吃的(話說不聊吃的文章那還是我寫的嗎?哈哈。)
介紹一家很好的咖啡館Sant Ambroeus Coffee Bar at Hanley。本店在意大利米蘭,曼哈頓有五家分店,我去的是上東城三大道/66&67街之間的分店。
很小的店麵,開在一座高檔公寓樓底層。
櫃台上漂亮的插花
除了咖啡和甜點,她家有酒牌,也買簡餐,還有自家出品的各類糕餅。
連吃帶外賣
另外一次吃的。想秀一下這個招牌蛋糕 - 就叫店的名字,其實是巧克力摩絲蛋糕,不膩,好吃。咖啡現磨現做,也非常香。她家小貴,這一牙蛋糕$13,一盒普通曲奇餅幹$52;不過每樣都新鮮好吃。
這家店的客人或者是路過的上班族,買了就走;或者是樓上的住客,安安靜靜的年輕媽媽帶著小寶寶,洋娃娃靜靜地躺小車裏,等著媽媽喝咖啡。雖然我也是遊客,但我最怕亂哄哄的咖啡店,各路拍照打卡的遊客、攤一桌子書的學生、三心二意開著電話會議的白領......也許我現在老了,不敢放肆喝咖啡(怕心率不齊)也不敢放肆吃甜點(怕升血糖),每次去咖啡館坐坐就希望靜靜享受一下難得的放縱,所以比較不講道理地挑剔起來~
好,今天就寫這些。謝謝看帖。祝大家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