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2024 (69)
2025 (2)
昨天看到一位佛州網友分享一件讓她不愉快的事。
家裏受災停電,冰箱裏化得一塌糊塗,她趕著去超市買幾袋冰再買點熟食。付賬時,排前麵的一個中年白女堅持要給網友付賬;網友再三拒絕,白女還是付了;然後,“自豪地走了”。網友不得不禮貌地說聲“謝謝”,心裏窩火得很,遂來壇子裏吐槽。
我特別理解她。迅速地穿了一下她的鞋子,覺得換了我在當時,我也會生氣,而且反應會比她更激烈。
有意思的是,跟貼的絕大部分人覺得這個善舉很好呀,為什麽要生氣呢?還有人說這個白女很可能在玩“愛心傳遞”的遊戲呀,遇到不懂的老中玩不下去了呢。嗬嗬,這種虛頭八腦的遊戲本身就沒有實際意義,不知道難道還要檢討?中國人的謙虛謹慎真是滲透到骨子裏了。
網友的生氣點是自己“再三拒絕”,對方卻強迫給她付錢。她說自己一向不願意欠人情,對親友都是如此,何況陌生人;她說自己的行善方式是為需要的人捐款而不是突兀地給別人付賬。我很同意她的感受,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我覺得還有兩個生氣點是“中年白女”和“自豪地走了”兩個細節。
這個白女本意應該是想為受災的鄰裏做點事,但在人家“再三拒絕”的情況下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拂逆對方的一種冒犯。
電影裏常看到有人一高興就給全酒吧/飯店買單,這是快樂的事。大家一起沾沾喜氣,多好。如果在現實中發生,我也樂於接受。
我聽說過“愛心傳遞”之類的遊戲,雖然我認為意義不大,但如果我去買咖啡遇上了,一長溜排隊的都這麽玩,我也不會拒絕。
如果我和網友一樣突兀地在超市遇到這個白女,我會想到她是在災區獻愛心,不會對這個行為本身反感。但像網友那樣在家裏沒電、冰箱裏一塌糊塗的糟心時刻,我肯定也是想著早買完早回家,所以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說"NO".
如果我說了NO,別人硬要違背我的意願,我就會很惱火。因為:對方或者是無視我的”NO“,非要控製我,非得花這份小錢立刻得到你自己道德上的滿足?你就不能好好站那兒等下一個願意接受、甚至這份錢真能幫到TA的人?就為了圖省事趕著扔下錢而違背我的意願?又或者,這白女覺得我口是心非?雖然說NO但實際上還是願意的?不論哪一種,都是對我的冒犯。
我說我還有一個生氣點是對方是“中年白女”。如果是個年輕人,我會支持這份純真的善心,哪怕她當時為了拍TikTok(一邊做好事,一邊拍視頻的,見過),我也會盡量和顏悅色。也許接受下來然後轉手捐出去(很多超市不是有買東西多付一兩塊給某個基金會的選項嘛)。可是,已經人到中年了,難道不懂得做人做事要“掌握分寸,留有餘地;寧可不足,不可過頭”?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不是最懂得別人說NO就停止嗎?怎麽這麽不依不饒呢?
所以,我把“中年白女”提出來說,不是有什麽種族歧見,而是中年+土生土長,更應該知道NO的涵意。而且,這類逼迫人的”善舉“,和下跪、洗腳、免費擁抱等勞什子好像異曲同工,都是我不喜的,卻都是“中年白女”這個群體最愛的。現在這混亂潦倒的美國,難道不更需要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網友說對方付了錢“自豪地走了”,更印證了這中年白女內心做這件事的道德滿足感。大周末的,她一定也有很多安排呢,大早上守在超市,管你願不願意,花出一份小錢,就覺得自己感動了自己,這一天她都滿滿地“正能量”呢。
換位思考,我覺得我在當時,很可能會惱火地對這個白女說:“你為什麽對我說NO置若罔聞?!你能不能好好在這兒站著,等下一個樂意接受你的幫助、或者真正需要你幫助的人?”
如果這樣,估計她會發推吐槽:“今天遇到一個不知好歹的亞裔大媽,讓我一片善心錯付”。會不會還有一眾支持她、討伐我的聲音?如果我在文學城吐槽,是不是還會有一幫指責我“丟了中國人臉”的同胞?嗬嗬。
從跟帖看大多數人覺得沒有問題。我想,也許他們沒有細想,隻是猛一看覺得“支持災區人民,好事啊”,於是支持;真的遇到自己在當時,也許也會尷尬石化,或者同樣說NO。也許他們對“NO”的理解不那麽強烈,說出來也可以改答案或者讓別人幫著改......萬紫千紅,人人不同。
一直覺得自己是好脾氣的人,現在看來有些事情,雖然是別人眼裏的小事,自己還是有自己的堅持和執拗。想一想,寫下來,也是對自己更細微的認知。
祝大家新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