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這題目取的......好似一個假文酸醋的老文青在賣弄辭藻,我自己看了都一激靈。
其實呢,我就是想稍微回憶一下麵包在我生活裏的故事。
我生長在全民物資匱乏的年代。所幸的是,在大學校園長大,又地處江南,"資本主義的尾巴"割得不那麽徹底,常常有附近郊區農民溜進來賣點魚蝦菜蔬,大院的食堂也辦得不錯,所以小時候吃得還不算太寡淡。
麵包這個洋玩意,食堂師傅居然也會做,做得還相當不錯。小圓麵包刷上蛋液、再撒幾粒芝麻,像模像樣的。好像特定的時間才會供應,家裏都是差我們小孩子去買,那熱烘烘的香味,太難忘了。
上大學後,市麵上各色麵包多了起來。和同學去春遊秋遊、或者假期回家的長途火車上,火腿腸加麵包是標配。也許窮學生買的都是超市的普通麵包,我總覺得還不如小時候食堂裏新鮮出爐的山寨麵包好吃。看到掰開的麵包絲絲縷縷的,就覺得要泛胃酸。
來美國做窮學生,又開始吃麵包。超市裏袋裝的切片麵包,烤熱了抹點黃油果醬,還不錯。新鮮勁過了又不喜歡了,覺得不夠香,隻能果腹而已。
自以為和麵包的緣分將盡之時,接觸到了麵包房裏的artisan bread,一下子喜歡上了。這麽說我又覺得有假裝小資的嫌疑了:工匠麵包/鄉村麵包/歐式麵包,又假裝有文化有情調了?我想我主要是喜歡這種有嚼勁、有麵香、沒有防腐劑和添加劑的天然感覺吧。
不過,我這個不擅廚藝的人,從來沒有想過要自己做。直到四年前偶然在私房看到免揉麵包的方子,一試居然成功。於是開啟了我做artisan bread的第一步。
看看當年的博文:《迷迭香免揉麵包》
我的麵包處女作。
免揉麵包做法簡單,但口感始終覺得差了一點點,主要是嚼勁不夠。表皮倒是焦香可口,內部卻乏善可陳,有點像國內吃過的羌餅。當然,新鮮出爐的還是很誘人。我這幾年常常做,也嚐試過不同口味,都還不錯。
疫情期間,居然到處都買不到酵母。朋友說amazon上有一磅包裝的,那得用到什麽時候啊?碰巧在城裏看到網友自製starter然後做麵包的貼子,真是及時雨。我也鼓起勇氣嚐試起來。
麵寶寶居然養成了,也找到了合適自己的方子,做出的成品還不錯。
有需要方子的朋友可以參見博文:《麵寶寶的前世今生》
然後,我繼續精進了技術,越做越有興趣。慢慢地喂麵寶寶;仔細地揉麵、成型;耐心地等待發酵,做麵包的過程讓人心靜而愉悅。
今年夏天以來,我做麵包的技術有了進步,也不必戰戰兢兢跟隨大師的方子,而可以自己微調一下了。比如調整喂養麵寶寶的頻率而達到自己想要的口感;比如善用冰箱來滿足自己的時間表。
看看這篇博文裏的麵包和我的體會,是不是有進步?《繼續聊levain/sourdough麵包》
現在我每周至少做一個。我和家人都不喜歡太酸的口感,所以我做"double-fed sweet levain bread"(就是連著喂兩次麵寶寶再做)。
再貼幾張照片吧。
謝謝兒子送我的書。有理論傍身,貌似更有底氣了。
喂養麵寶寶(starter)是關鍵。成熟的麵寶寶應該呈海綿狀,比較厚實,挑一小塊放入一杯水中,應該可以漂浮在水麵。我推薦Baker Bettie的方法。詳情請參見上麵"麵寶寶"一文。
一些小工具可以錦上添花,比如banneton basket (發酵籃),可以讓表麵呈現年輪花紋。
一把鋒利的scoring knife,可以爽利地割口,讓成品更漂亮。
好吧,dinner time!讓我們享受home-made 的新鮮麵包。
謝謝看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