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2024 (69)
被沙發和小二引導,去隔壁看了幾個控訴兒時被父母虐待的帖子。白天不懂夜的黑,真的感慨而無語。能這麽控訴肯定是心裏有傷,而且特別深。即使自己說現在無所謂了,或者別人說想開點吧,但其實不是那麽簡單的。大概需要專業引導和疏通,真正釋懷才行。
我自己是蜜罐裏長大的。雖然我爸媽現在老是內疚,說我們小時候日子不好,他們還收著我小時候的一些玩具和小人書,說你看你就這麽點東西來回盤弄,沒得玩了就去外麵瘋跑和挖土。但我如果和那些控訴的苦主說,簡直是"何不食肉糜"的感覺,大概會招罵的。
說說我學到的功課吧。就算我自己家庭建設的筆記。我也會和孩子交流,讓孩子以後更好建設自己的家庭。
1. 父母的修為很重要,自己心態平靜才能關愛孩子。
我注意到很多事主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都是比較艱難的,或者家裏貧窮,或者夫妻失和,或者兩地分居。六七十年代中國的大環境本來就糟透了,如果加上小家庭之內缺錢缺愛缺性,真的是雪上加霜。很容易把人性中惡的地方trigger出來。這時就看父母的修為了,心善的父母咬牙忍了,或自己想辦法頂過去了;不善的就對孩子亂發泄了。
我和我哥現在特別感謝我媽。當年我媽媽受我爸牽連失去工作,那麽多年壓抑的生活,她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把怨氣發到孩子們身上,都是自己慢慢化解。背著人悄悄掉點眼淚,被我們看到害怕,她還會反過來安慰我們。後來爸爸"平反",男人嘛,願意風聲水起,媽媽也沒有過上老兩口平靜的老年生活,又靠自己慢慢適應。
我們身處太平盛世,大環境好了太多。但人到中年也會有很多壓力:夫妻失和、老人生病、工作不順甚至失業......都會發生。身為父母,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日子不僅是自己的,也是整個家庭的。憋著忍著出了毛病當然不好,亂發泄亂說話也絕對不是解決之道。
我想,這就靠自己平時積累的修為了。如何平衡,如何減壓,如何海闊天空......讓自己走過低穀,心平氣和,不傷害家人尤其是孩子,這個是可以做到的,就看願不願意努力了。
2. 不要低估孩子的細致和敏銳。
小孩子對父母的言行特別在意,因為愛的本能。
我一直記得一個例子,也多次講給身邊朋友聽過。我九歲十歲的時候,有一次去爸爸辦公室玩,叔叔阿姨問我期中考試如何,我就特別得意地說:"考得好啊!全班第一!" 我爸當時虎著臉說"你能不能謙虛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當時有點下不來台,臉上掛不住。但也沒覺得特別不高興,更沒有記恨爸爸。
可是,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場景就是一直在我心裏。我對爸爸的感情沒得說,我絕對沒有怪他的意思。但當時辦公室的布置、叔叔阿姨的問話、我爸批評我的樣子,就像一幅畫存在我心裏。
這個事對我很有積極意義。我因此知道,孩子對父母的愛越深,對父母就越加在意。等我做了父母,我就知道,要批評孩子之前得三思再三思,用合適的方式和語氣慢慢說。
3. "忍者神龜"絕對值得做
每個孩子都會有招父母生氣的時候,隻是程度不同而已。我反複念叨的一點就是:我媽媽沒有說過我一句重話。真的一句也沒有。我長大了感謝我媽媽,媽媽說我是第二個孩子,她從教育哥哥的時候學到經驗教訓。
怎麽忍,應該各家自有高招。我是小時候聽我媽說的故事得到啟發(祥林嫂我再說一次)。話說我外公總是在茶幾上備著瓜子糖果等幾樣小食,我媽小時候不解地問:人家過年才擺零食,我們家為什麽常年有?我外公說:如果家裏來客,說到棘手的話題;或者家人之間起了爭執,氣話即將衝口而出的時候,磕一顆瓜子、含一顆糖果,打打岔,就會平靜了。
我脾氣還不錯,基本可以做到不說氣話。實在忍不住想說的時候就搞衛生,擦擦地刷刷廁所,氣話就咽下去了。
當然,該說的還得說。等平靜下來慢慢說。
4. 對孩子要提建設性的意見
這個其實是我的教訓。我對孩子是鼓勵有加,孩子也獨立,自己拿主意,一路走來還算順心。
幾年前,閨蜜的兒子考上明星高中,正好兒子回來休假,兩家人一起吃飯。兒子對弟弟推心置腹說了不少高中的注意事項,我一邊和閨蜜聊天,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聽一耳朵。
聽兒子和弟弟說:如果你媽也和我媽那樣總說"你行,你一定行,我看好你"什麽的,你也別光顧著高興了。遇到重大的事情,還得多多和父母多商量,別自己撐著。
看來,我以前幹的是捧殺,不見得是好事,搞得孩子有挫折都不好意思說而撐著了。現在我也改進了。
還有,兒子大學時曾有一次轉校的機會,從原本行業top的著名學院轉到藤校(但隻是一個排不上名的係而已)。他有學長這麽做成了,也有教授願意幫他。我心裏是有名校情節的(中國家長嘛),但覺得自己不懂,還是讓孩子做主吧。其實當時還是應該明確表態,多方考量的。尤其那時已經想到他可能會海歸幾年再回美,轉校應該更有利。
不要幹涉孩子,又不要一味做老好人。如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需要家長自己多學習多精進,同時把握好分寸。我自己以後要多做功課。
好了,準備去閨蜜家看球了。也祝大家看球愉快!回頭再來和大家交流。
親:你的每個回帖都特別有營養,謝謝你的交流討論。你不寫博客真的可惜了呢。
是這樣的。以前那種君臣父子的等級關係行不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