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的優惠周又開始了(
www.nycgo.com/broadwayweek)。
每當這個時候,辦公室的同事們會時不時湊個偶數(得買一送一之利),下班拚車進城看戲。
上周四看了音樂劇”IF/THEN”,我很喜歡。著名劇目“Rent"的主創班底,”Frozen girl" Idina Menzel (她唱紅了“Frozen”主題曲“Let it go”)擔綱主演,陣容可想而知。
劇本構思很巧妙(不劇透,說下構思而已)。38 歲的Elizabeth 是個有博士學位的城市規劃師,剛離婚,從鳳凰城來到紐約開始新的生活。在公園約見女友Kate以及大學時的好友Lucus。坐下閑扯幾句後,Kate 說以後你就叫“Liz"吧,新名字新開端;Lucus 不同意,說我們大學時不是都叫你Beth嗎?你還是恢複用這個名字吧。
喝完咖啡,Kate 說“Liz 咱們去那邊看看那個彈吉他的帥哥”;Lucus說“Beth你得跟我走,我們今天有個抗議市政府的活動,曼哈頓的房租貴得太離譜了”。
Elizabeth就此分身。Liz和Beth分別演繹了兩個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
具體不評論了,我沒有這個水準。外行人如果要說幾句呢,就是覺得
Idina的幾個大段獨唱很過癮,其他角色也各有千秋,一些small talks也生動有趣。
我覺得如果改編成電影,應該也會有一番精彩。配合都市外景和人物糾葛,可以演繹出一個細膩的故事。
出了劇場,很多觀眾馬上在寒風中排隊等候Idina。想到第二天還要上班,我們猶豫下還是回家了。
其實我挺想看看Idina的。96年我在紐約,地鐵裏到處都是"Rent"的廣告。那時疲於奔命,百老匯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沒有閑錢更沒有閑情。哐鐺哐鐺地鐵裏疲憊而滿腹心事的我,"Rent”廣告畫麵中的男女們好像是那個時候的一個片斷,不會忘記。
聽說Idina剛離婚。按理說,這些公眾人物的生活,和我們毫無關係。不過不知怎麽我還是走了一下心。
她是NYU Tisch藝術學院畢業的,前夫是一起演"Rent”的Taye,Syracuse U 學戲劇的。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20年,我想應該是有很多藝術上的共鳴的。可惜,還是分開了。生活,真是充滿了變數。
看完這個劇,我還有個感慨是我們每個人都有IF/THEN的人生曆程吧?想想也很有意思。
我們告訴自己要“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其實,隻是我們不再輸得起而已。
我們告訴自己不要再想“IF/THEN”的問題,要活在當下,
其實,隻是因為我們敵不過時間而已。
對於人生的roadmap,即使兜兜轉轉,也不至於萬劫不複;即使通衢大道,也不見得平坦敞亮。
有沒有”IF/THEN",最後都是“END"。
(後記:貼在論壇裏,得到大家很多的探討和分享。
有朋友轉載了“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我覺得特別有道理。
也有朋友說:“每個人在人生中所作的每個選擇,都是其當時的最佳選擇又或者是唯一可選的選擇......一切都是宿命,就算重來多少次,也是一樣的結局,不存在“IF/THEN”。這個其實也特別對,很合理而且令人信服,我覺得也是“性格即命運”的一個注釋。
有時候,我覺得,想想生活是怎麽回事兒,雖然想不明白,但這個“想”的過程會給自己很多啟迪。尤其是,如果以文會友,還會得到很多不同視角的不同看法,很開闊思路。
一個硬幣的兩麵吧。接著地氣踏實生活的同時,有時候,需要一點這樣“虛”的東西。至少,與我是這樣的。
再次謝謝大家。)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