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出喝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漢唐樂府——教坊記

(2010-05-18 20:33:17) 下一個

這是台灣的一個舞蹈團體,據說11月份要去北京演出的,可惜沒有機會去看。

我覺得台灣做出來的東西很晶瑩剔透,精致純粹,比如琉璃工房,比如這個舞蹈團體。


是在天天向上上看到他們的演出的,這個傀儡戲,大概有點盤鈴傀儡的影子了。大家可以直接從第四分鍾看起。




尤其喜歡的是到後來,傀儡身前身後的兩個女子,同樣動作,不同裝束,像那種叫“迷失在鏡淵之中”的手法。

樂府簡介:zt
漢唐樂府-基本簡介 漢唐樂府漢唐樂府成立於1983年,由南音(南管)名家陳美娥創辦於台北。1996年首推汲取傳統南音樂曲與梨園科步精髓改編的古典樂舞——豔歌行,豔驚四座,也奠定了以深邃悠揚的南音樂音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為基礎。

1982年,隨“南音樂團”訪問歐洲的陳美娥是哭著回台灣的。因為在一個電台采訪中,當地的漢學家聲稱現在隻能去日本和韓國研究中國唐宋時期的音樂了。從1972年開始學習南音的陳美娥,聽到這個說法給氣哭了。這或許可以解釋,陳美娥為什麽執意在1983年成立音樂機構“漢唐樂府”,來推廣她心目中真正的中國古樂。

26年後的今天,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終於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此時的“漢唐樂府”也早已是聲名赫赫。在它的發展軌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產業化的推廣開發互相交織,其中的可圈可點之處,對今天我們理解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推廣頗有案例價值。

2000年應邀參加“法國裏昂雙年舞蹈節”獲媒體評選為“最佳舞蹈評論獎”。2003年八月在美國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的演出,被“紐約時報”藝術休閑版權威舞評家珍妮弗·丹寧(JenniferDunning)評選為“全美年度風雲榜最佳舞作”的榜眼(榜首為“雲門舞集”)。珍妮弗.丹寧形容:“我向來避免用“迷人的魔力”這樣的字眼,但有些時候不用這個字,實不足以形容。”

台灣漢唐樂府,600年來唯一受邀進入故宮演出的藝術團體,獲邀建國60周年慶典演出的唯一台灣團體,同時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唯一受邀參加閉幕式演出的台灣藝術劇社。而漢唐樂府此次杭州之行旨弘揚傳統民族文化,促進兩岸文化儀式交流,希望以樂音舞美再現盛世輝煌。

漢唐樂府-創辦人 漢唐樂府創辦人陳美娥南音女子
南音是閩南語係特有的音樂,在大陸叫“南音”,在台灣則稱“南管”,為流傳閩南地區的一種傳統音樂,悠緩莊重,一般認為源於中國曆史上幾度中原世族南遷攜傳的雅樂。而陳美娥,一個正式學曆隻有小學三年級的民間女子,19歲邂逅南管,從此獻身於她口中“最細膩、大派、雍容”的藝術,30歲創立“漢唐樂府”,傳承南音。她將南音音樂和梨園戲的舞步動作,擷其神韻,二相結合,創造出宛如古典複生般的樂舞形式,驚豔國際藝壇。她深信南管源承自中原漢、唐,是最純正不受外族音樂影響的“千年古樂”、“華夏正音”。別人認為她對南管是一腔熱情或癡心,陳美娥則認定自己在替民族音樂做命脈維續的複興運動。

初遇南音
說起結緣南音,陳美娥說還要從36年前說起,那年19歲的她在廣播電台主持台灣民樂節目有一天,收到觀眾的來信說,在她的節目中可以聽到各種台灣民謠,但唯獨缺少南音。這也是她第一次聽到南音這個名字。詢問他人,得知台南府城最有曆史的振聲社就有南音可聽,便循音而去。當走進振聲社,一群半百耆老,隨興哼唱,氣弱聲嘶音高不全,立時嚇得她直打退堂鼓。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陳美娥笑著說,當時聽見裏麵的人唱南音,讓她大吃一驚,這麽難聽的音樂,他們怎麽能還那麽熱衷地演唱,聽不懂的的旋律、唱詞讓一頭霧水。轉身要走時,一位老阿婆慈祥地挽著她的手說:“小姑娘,明天再來,今天不是正式的,隻是我們幾個人自娛自樂,你明天來聽我們老師,她唱得可好。”盛情難卻的她,第二天如期而至,遇到其實年紀一點兒也不老的“老師”,南音名家之後吳素霞女士。吳老師的演唱音韻婉致清麗,一下就吸引了陳美娥,由此也徹底折服於南音的世界之中。隨後她跟隨吳素霞加入振聲社,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社員。陳美娥告訴我,如她常說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再好的音樂沒有好的演奏者,好的演唱者,好的舞者都可能消亡,反之就可以把這門藝術延續下去,讓子子孫孫都能欣賞她,喜愛她。

從初識南音到今天已有36年了,這30多年中,從了解南音、投入感情到傾注心力,陳美娥不遺餘力守著不被大眾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民族音樂。中國戲曲和音樂,這種現場藝術,自古文人不重視,藝人口耳相傳,無譜無記,失傳甚多。在朝廷演奏的照說是主流,但在政治永遠幹預文化的傳統下,棄絕得更徹底。這也就是為什麽唐朝音樂,在今天中國找不到了,但史籍裏唐代《十部伎》流傳到日本那一部,還完完整整被保存成為日本雅樂,使研究唐朝音樂的音樂學者必須到日本去。同樣的情形,宋朝的音樂中土已不複存,而保存的分支卻今日的韓國。她說越是了解南音的來龍去脈,越是為今天南音竟然不為國人所知而遺憾。

漢唐樂府-悠音兩岸 漢唐樂府劇照漢朝典籍記載:“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以絲竹伴奏,由打拍板者唱歌的音樂形製,正是今日南音中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的“上四管”排場的前身。

盡管傳承南音中遇到不少阻礙,但對南音的溯源是無論從藝術上到學術上陳美娥依然並進不懈。1983年她同兄長陳守俊,共同創辦“漢唐樂府”,更揚旗立幟,表明南音承自漢唐的堅決信念。南管既然從中原而泉州,自泉州而閩南海外,她遍尋南音所流傳到的各地尋找南音之根,從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到香港、泉州等地。陳美娥說,走過那麽多地方,但凡有閩南人聚集的會館,即有南管古樂的悠音。人們在會館裏演奏南音,一麵怡情悅性以示風雅,一麵安慰思鄉之情。1983年,兩岸尚未開放。這一年第二屆國際南音研討會在泉州舉行,陳美娥得知這次會議雲集各地南音專家為為南音的發展和弘揚進行調查、研討,等不及的她循非官方管道來到了南管的故鄉泉州。

初到泉州自是心內波濤翻湧。當看到以南音為曲牌排演的梨園戲時,舞台上深邃悠揚的南音樂音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曆盡千年滄桑的古樸高華,竟然化作極纖美極婉雅的形象而登入眼前,她不由得流下眼淚,她說那一刻好似前生相識,今世相知的靈魂悸動,此生所發生的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1989年中秋,廈門舉辦“中秋南樂同樂會”,台灣南樂界第一次組團赴祖國大陸交流演出。陳美娥的漢唐樂府、台北閩南樂府、南聲國樂社等台灣南音社團,帶著40多年分離的陌生,以鄉音化解了海峽兩岸的疏離感,濃濃的鄉情讓許多觀眾和弦友流下了眼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pla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是很美的藝術。

不過,樓主自信一點,公平一點,好不好?

怎麼台灣作出來的就是晶瑩剔透,精致純粹?大陸製作的晶瑩剔透,精致純粹的藝術還少嗎?少給他們自我膨脹的理由了,好不好?
出喝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ushu的評論:
他們家的表演我還真都挺喜歡的,特想去看現場。
wushu 回複 悄悄話 表演不錯,有風趣。你說了“迷失在鏡淵之中”,才看出那個味道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