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出喝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Il pleure dans mon cœur

(2006-03-23 21:23:02) 下一個

既然呢,最近講到了我的老師Sirvent,於是決定再講講魏爾倫的詩歌。他是我挺喜歡的詩人,而且,很奇怪的,班上一個很酷的法國男生,一看就應該是喜歡超現實主義,新小說,hiphop那種的,居然也對魏爾倫很感冒。可見人的表裏總不太如一的。

話說今天講課的內容是《il pleure dans mon coeur》,我找到了三種中文翻譯:梁宗岱的《淚流在我心裏》,不知名譯者的《我心中在哭泣》,以及羅洛的《淚灑落在我的心上》,不過,這是我一直這麽認為的,要研究一個國家的詩歌,最好翻譯是逐字逐句的。例如,在翻譯中文詩歌的時候,如果不做意譯而是逐字逐句的翻譯,雖然會有字句順序的顛倒,不過也許意義會更加雅致一點。

還有一個心得是法國詩詞(也許西方詩詞皆如此)是需要朗誦的,詩的音律性隻有在朗誦中才能體現出來,我認為朗誦在西方詩詞中比在中國詩詞中地位更加重要。想想吧,我們一聽什麽晚會的詩朗誦就渾身起雞皮疙瘩,但聽法國詩詞的朗誦是一種撫摸皮膚一樣的享受,有時因為太舒服了才會起雞皮疙瘩。

我現在來試驗一下:
Il pleure dans  mon   cœur

  下雨    在     我的   心裏
Il pleure dans  mon  cœur
下雨     在    我的  心裏
Comme il pleut sur la ville ;
好像    下雨   在   城市
Quelle est cette langueur
什麽   是  這種   倦怠
Qui pénètre mon coeur ?
它  進入   我的   心裏

 

Ô bruit doux de la pluie
喔 聲響  輕柔的   雨
Par terre et sur les toits !
在  地上  和 在  屋頂上
Pour   un    coeur   qui       s'ennuie,
為了 一顆      心   (這顆心)  在煩惱
Ô le chant de la pluie !
喔   歌唱   的  雨     (雨的歌唱)


Il pleure sans raison
哭泣    沒有    原因
Dans ce  cœur     qui      s'écoeure.
在   這顆  心  (這顆心)    在為難
Quoi ! nulle trahison ?...
什麽?  沒有   背叛?
Ce deuil est sans raison.
這  葬禮 是  沒有  原因

C'est bien la pire peine
這    絕對是  更大的煩惱
De ne savoir pourquoi
不知道      為什麽
Sans amour et sans haine
無    愛    亦  無   恨
Mon coeur a   tant de  peine !
我的  心  有   這麽多的    煩惱


這首詩見於魏爾倫《無言的浪漫曲》。關於魏爾倫,當然他一直在蘭波與自己的太太中痛苦的搖擺,因此詩詞中才會有“背叛”一說。我在準備考試的時候,無意中還發現了一個網站,上麵有當年魏爾倫槍擊蘭波後,兩人被帶到警察局裏錄的口供,以及蘭波放棄控告魏爾倫的聲明。Sirvent老師一向討厭我們在介紹詩歌中八卦這些東西,不過,我覺得閱讀這些原件使魏爾倫的形象更加豐滿了。

好,言歸正傳,這首詩是由四個四行詩組成的,每一句詩都為6個音節,這樣,兩個6音節的句子就構成了一個12音節的詩行,即為最最著名的亞曆山大體,6音節的詩本身是短節奏的,非常能夠表現下雨時那沙沙的短促的節奏(這也是我說的詩歌必須朗誦),我想這或許是魏爾倫選擇這種簡單得近乎孩子氣的節律的原因,但是,它同時又擁有了亞曆山大體節奏(rythme)和形式的古典美。這些東西,在翻譯成中文以後,幾乎是很難體會到的。

在研究魏爾倫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援引他的一句詩句“音樂(性)位於其他之上”(de la musique avant toute chose)。這同時印證了我剛才所說的。魏爾倫選擇節奏,選擇每句詩包含的音節數,考慮了相當多音樂性和音響的效果(sonorité)。如果深入下去,你還可以發現,每一個四行詩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都以同一個詞結尾,這本身是一種貧韻,不過卻體現了雨聲的單調與重複。同時,如果仔細閱讀原文詩句,還可以發現許多位於詩句之內的韻,如第一句中的“pleure”和“cœur”(“下雨:或哭泣”和“心”),第二個四行詩第一句中的“bruit”和“pluie”(“聲音”和“雨”:在法文中,位於詞末的輔音是不發音的),第三個四行詩的第二句“ce coeur”和“s’ecoeur”(“這顆心”和“在煩惱”),注意到了嗎?這首詩所用的字重複率相當高(總是雨啊,心啊等等),同時,魏爾倫使用了與這些字發音幾乎相同的詞,有規律的重複這些字句重映了柔和而單調的雨聲:音樂性的體現!

我一點都不認為這些在中文翻譯中體現了出來,雖然羅洛和梁宗岱都是很不錯的譯者。但這和譯者無關。

好,現在正式進入詩歌的分析。這首詩歌是很簡單的,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去分析:頭兩個四行詩和後兩個:頭兩個描寫的是外部的景色與音響:雨,後兩個四行詩轉入對內心景致的描寫:柔和的痛苦與悲傷。

首先是第一個四行詩:
Il pleure dans mon cœur
下雨     在    我的  心裏
Comme il pleut sur la ville ;
好像    下雨   在   城市
Quelle est cette langueur
什麽   是  這種   倦怠
Qui pénètre mon coeur ?
它  進入   我的   心裏

要研究這首詩,首先我要解釋一下法語中的“無人稱句”。簡單說來,當中文說“下雨了”的時候,這個句子是沒有人稱的。在法語中,我們有類似的表達方法,隻不過,法語需要一個形式上的主語“il”,翻譯成中文,il可以代表“他”或“它”。同時,在法語中“下雨”(pleuvoir)和“哭泣”(pleurer)是相近的,特別是在它們做了第三人稱單數變位的時候(pleut ,pleure)可是,我們隻能說“il pleut”(天在下雨,pleut為pleuvoir的變位形式),卻不能說il pleure(這時il隻能解釋為他在哭泣,pleure為pleure—哭泣的變位動詞)。所以,你們發現了嗎?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中就出現了一個文字遊戲:il pleure(第一句,哭泣),和il pleut(第二句,下雨)。那麽對於第一個il pleure,我們應該怎麽解釋呢?它就包含了豐富的含義:可以是作者創造出的一種新的表達方法:我的心在哭泣(下雨),好像城中飄著細雨。它擁有了“哭泣”的含義,又擁有了“下雨”的表達形式,還需加上它們發音的近似。這種音響,句法,文辭的相似性更加強調了本詩的意義。

另外,正如我剛才所說的,“心”(coeur)這個詞在這首詩中重複率特別高,如果你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一個詞總是處在韻腳,或者在朗讀時需要停頓的位置,如第二個四行詩的第三句“pour un coeur”,第三個四行詩的第二句“dans ce coeur”,第四個四行詩的最後一句“mon coeur”,這種重複強調出了主題:這是一首關於“心”的詩。即使純粹從形式上和音響效果去考慮,cœur一字的安排足見作者的匠心獨運了。

所以,正如中文詩詞一樣,法文詩詞中每一個字詞的安排都是有目的性的,這同樣無法在翻譯中體現出來。

而我特別喜歡是這一節中的第三句的 “langueur”一詞,中文翻譯成“淒楚”,“(荊棘般)的煩擾”,ok沒有問題,不過,langueur所含有的是一種倦怠,懶散的含義。好比黃昏聽著寒冷的雨聲,坐在漸漸暗下去的屋子裏,心中的空空落落,無愛無怖,無思無覺,最深沉的痛苦仿佛已經變得很輕。我非常喜歡這種彼特留克式的感覺:舉重若輕。這是含蓄的好處了。

在第二個詩節中,我們輕易也可見作者在“雨”和內心情感之間的隨處轉換。是雨的歌聲,還是哭泣之音?“雨”與“哭泣”已沒有辦法分開對待。

第二個部分:

 
Il pleure sans raison
哭泣    沒有    原因
Dans ce  cœur     qui      s'écoeure.
在   這顆  心  (這顆心)    在為難
Quoi ! nulle trahison ?...
什麽?  沒有   背叛?
Ce deuil est sans raison.
這  葬禮 是  沒有  原因

C'est bien la pire peine
這    絕對是  更大的煩惱
De ne savoir pourquoi
不知道      為什麽
Sans amour et sans haine
無    愛    亦  無   恨
Mon coeur a    tant de  peine !
我的  心  有   這麽多的    煩惱
 

如果仔細觀察,第三個詩節的第三個詩行是以問號結尾的,最後一個詩節的最後一句卻是感歎號。這就好比作者在整首詩的篇幅中尋找著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麽我感覺如此的痛楚,是因為雨嗎?”如果不是,那是因為“背叛”嗎?哦,什麽痛苦比得上得知愛人的冷淡之後的淒涼?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我是有體會的。心裏空空蕩蕩,因為無論你是怎麽樣,美麗,富有,才華,你都沒有任何的方法去減輕這種“葬禮”(deuil)般的痛楚,你隻有時間。因此我也特別喜歡“deuil”這個詞,中文翻譯成“悲哀”“憂傷”,怎麽能表達出精神上的失去愛人(就好比喪禮一般)的痛?而這種痛又是用一種如此單純到了近乎孩童塗鴉似的的形式去表達的。也許,這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精神的彼特留克”吧?

同樣的,在第二部分中,除了第一句依然提到了“雨”,雨在這一部分完全消失了。雨完全讓位於憂愁。這種憂愁,首先是“倦怠”,現在變成了“喪禮”,詩句在發展,情感在變化,用的詞越來越“重”。好比啜泣中含著某些短暫的時刻:無喜無憂,無愛無恨,無思無眠。作者在最後發出“我既無愛亦無恨,卻不知道為什麽如此的悲傷”這樣的感歎,把想像的空間留給了我們。羅蘭巴特說:“作者已死”,是讀者在創造一部文學作品的含義,而不同人則有不同的解讀。對於我,魏爾倫是如此之溫柔。我一直願意把他想像成一個中年男人,沉浸於寫“醉舟”和“沉醉的早晨”的蘭波的青春,毒藥般的青春之中。當我的年紀漸漸大了以後,我便覺得中年人對年輕人之愛並非如此的猥瑣,它是一種挽留,一種哭泣,一種天下大定以後內心的空落,一種明白了“人生不過如此”之後最輕的重,一種無法言喻的悲涼。沒有任何愛應該是猥瑣的,我不是,你不是,魏爾倫當然也不是。

注:
彼特留克:他與但丁一並稱為意大利文藝複興之父。相信網上一定會有他許多的介紹,他的作品,生平等等,在此不再贅述了。說些中文介紹中可能沒有的東西:他對於法國的文藝複興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裏昂派詩人,如Maurice Scève, Louise Labé,簡單來說,彼特留克式的句子就是詞句的反差,如“我在感覺寒冷的同時經受著酷熱”,“快樂中夾雜著痛苦”,“笑著哭泣”等等。同時,彼特留克式的愛也是柏拉圖式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惠蘭 回複 悄悄話 今天才看到你寫給我的評論和祝願,真的很感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