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影子已經無處不在

(2007-06-05 21:35:56) 下一個
不可動搖的中國經濟,高深莫測的中國軍隊,中國在蘇丹,中國在太空,中國在你的寵物食品:中國無處不在。大約在2004年開始,西方政策和媒體界意識到中國在發展中世界的某些部分建立持久的商業、政治、甚至是軍事關係,而此前它在那些地方影響並不大。如今甚至連博諾(Bono)都注意到了:“如果你在非洲的酒吧或酒店花點時間,你會看到很多中國人在那裏做生意”。
科蘭滋克開創性的新書的大優點在於展示這並不是一個意外事件或某種無意識的進程,而是細心雕琢的中國外交政策。這種政策所未明言的目標就是美國,中國想謹慎地把它從亞洲拔掉。中國還熱衷於控製其他大陸的能源供應準入,這樣在戰爭時(如台海戰爭)美國就無法切斷。這驅使北京不願意把它的能源安全委托給全球市場,而願意承受擁抱蘇丹政府所造成的聲譽損害。

在1989年政治事件後,中國感到被西方的責罵包圍了,而它完全依賴西方的投資、貿易和技術。它開始加強與批評聲較弱的政府的關係,先是亞洲的鄰國,然後拓展場地。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試圖對鄰國施以武力的意圖(特別是在南中國海的爭議島嶼問題上)遭受一係列挫敗,中國意識到這樣的戰術會把這些國家推向美國,加強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北京決定嚐試軟路線。它顯著地增加一係列領域上的接觸:中文培訓、讓政府官員、記者和教授到中國考察,巧妙地在亞洲培養從前親台灣的海外華人。最重要的是,中國冒險投入錢和技術,資助國際捐助國因環境或腐敗顧慮而回避的基礎設施項目,如菲律賓的大型鐵路、緬甸和老撾的新公路等。

科蘭滋克是一位東南亞專家,人們最初從他在《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上的豐富作品而認識他。他在書中還出色地展示了中國如何把觸角伸出亞洲。中國在委內瑞拉石油領域投資數十億美元。它為穆加貝2004年的連任選舉提供後勤支持。在安哥拉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談判中斷後,中國給它提供五十億美元的石油抵押貸款。塞內加爾財政部長在上海舉行的非洲發展銀行集團年會論壇上表示,“中國人把我們當作成年人對待。”

中國新外交政策的可能成功對美國有深遠影響。美國為兩極和單極環境磨煉的外交工具不適用與新興世界,在新世界裏,前第三世界的國與國之間有了更多的直接聯係,不需要美歐做中間人。為了保持或重建在亞洲、非洲和拉美的影響,美國可能不得不采用中國的一些工具。但我們沒有理由絕望:中國猛增的“軟實力”不是源自對中國或中國文化的內在熱愛。非洲沒有人聽中國流行音樂。中國的影響力來自它派發不加疑問的慷慨,而且如果中國經曆經濟低迷,它將大幅度下降。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吸引力更為持久,較少依賴於美國政府做什麽或不做什麽。
發展中世界的權力和影響力迅速改變。科蘭滋克有時高估了世界對中國的愛以及對美國的恨,而且可能過於相信美國新“公共外交沙皇”所能做到的事。但他的書是一瞥未來的第一的、最佳的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