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的大航海時代起,海權就與強國的命運聯係到了一起。再也看不到成吉思汗時代僅僅憑借陸地單元力量問鼎世界權力顛峰的壯舉。現代戰爭已經從以前的陸地單一的平麵戰場轉化為海、陸、空、電、天五維一體的立體戰爭。空、電兩維戰場屬於人類的概念戰場。現有的科技條件下,空、電兩維中並沒有太多人類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的資源。天這一維中存在大量可以利用的資源。人類希望加以利用卻礙於技術手段的不足而無法進行大規模利用。對比海、天兩維,海的利用難度要遠遠低於天。現在談航天時代完全到來還太早。從人類的發展曆史來看,人類對於陸地的利用已經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海洋開發則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以現有的技術手段,人類對於海洋的開發還集中於沿海大陸架範疇內的少量資源。處於深海中的大量資源仍然有待開發。對比開發難度與開發成本,相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爭奪的重點仍然是陸地與海洋而不是外太空。
世界範圍內的海洋霸主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將是美國。美國海軍的強大絕對不僅僅是經濟總量一個問題,而涉及到了綜合國力、科學技術、國家目的、地緣政治等等多個方麵的因素。即便在未來某一個時刻,中國擁有了比美國更為龐大的經濟規模,那也不意味著中國可以按照自己單方麵的意願不顧客觀條件去建立一支匹敵甚至超越美國的海軍力量。加入了“有所作為”方針的中國國家政策中仍然沒有刪除“韜光養晦”。中國仍然在多個方麵存在問題。這些因素將在很長時間內製約中國主動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經濟上的差距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總體經濟規模上,中美之間的差距還很大。美國高盛公司預測,按照美元匯率,中國的經濟體規模達到美國的水平將在2039年。按照購買力來計算,中國要實現對於美國的超越也還需要若幹年。中美經濟最大的差距還不在於經濟總量。人均經濟水平的差距才是中美經濟差距的最關鍵問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等等東部城市的經濟水平並不能代表整個中國的經濟水平。在保障海外利益的同時,照顧到中國經濟水平較落後區域及人群也是國家穩定的根本問題。
科學技術上的差距仍然是很明顯的。近些年來,中國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技術效應隨之顯現。以168艦和170艦為代表的新一代海軍主戰裝備的背後是海軍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看到希望的同時,認清差距同樣重要。美國的新一代航空母艦CV-21與新一代驅逐艦DD(X)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中美技術差距縮小也意味著追趕難度的進一步加大。技術差距的進一步縮小還任重道遠。在技術差距仍然比較大的條件下,強行進行全麵的海洋軍備競賽會消耗大量的資源。這些資源恰恰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地緣也是重要的製約因素。美國所麵臨的情況相對比較簡單。美國的陸地鄰國隻有加拿大與墨西哥。這兩個國家在人口和資源方麵的不足限製了其挑戰美國的可能性。同時,美國的周邊地區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海洋上對美國形成挑戰。中國所麵臨的周邊情況則完全不一樣。由於曆史、現實等因素的原因,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存在潛在的衝突與矛盾,不得不從攻守兩個方麵來考慮國家軍事力量的建設。美國在這方麵則簡單得多,其國家軍事力量已經形成了以攻代守的完整體係。
海外利益是海洋建設的原始驅動力量。美國的海外利益在其國家利益中所占的比重和絕對值都還遠遠高於中國。中國的海外利益還在增長中,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比值還需要很長一個曆史時期。在國內經濟建設不充分的條件下,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額度並不特別大。陸地上與資源富集地的距離比較近也不免加深中國的惰性。
諸多因素的限製使得我國海權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目的是有限的。有限目的下的海洋戰略應該與國家目的相適應。將海權的建設納入國際關係的體係中來考慮正是為了有目的地建設海權。曆史上的德國與蘇聯海權建設目的和國際關係體係的脫離是其國家崛起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德國的海權建設將英國推向了對立麵卻並沒有依靠強大的海洋力量獲得足夠的利益。蘇聯的海權建設則更是因為地理因素的不利加之缺乏足夠的海外利益支撐而功虧一簣。
國力的上升改變了中國的競爭對手。美國將中國定位於利益攸關方。其實美國何嚐不也是中國的利益攸關方。作為唯一可能在常規條件下動搖中國整體實力結構的國家,將對美擺在中國對外關係的最重要位置無可厚非。美國是一個強大的實力存在。美國的存在是現有國際關係格局下中國確立有限海權目標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則是中國自身的種種不足。
中國海權的有限目的應該有個明確的定位。很多人對於中國的海權的目的很朦朧,更沒有時間段的規劃。太平洋與印度洋對於中國都很重要,重要性卻有所不同。如果說印度洋是一根重要的支血管,那麽就可以認為太平洋是心血管。孰重孰輕不言自明。至於太平洋地區,則以西太平洋地區為國家利益之根本。一方麵,西太平洋是我國東南經濟發達地區的屏障,另一方麵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密集海域之一。包括日本、韓國與美國等在世界經濟中占有較大分量的國家都有主要航道經過西太平洋。從地理距離上來看,西太平洋也遠比印度洋更適合作為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從世界範圍看,各國顯然更能夠接受一個稱雄西太平洋的中國。西太平洋還不能讓中國的鋒芒逼到美國身邊。
太平洋問題也不是孤立的。協調太平洋與印度洋在中國國家戰略中的關係是必要的。印度洋沿岸隻有印度具備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大國的潛力。可以說,印度洋於印度就相當於西太平洋之於中國。印度這個國家在未來一段時間將不會是中國的主要威脅。其外在原因在於實力流的漂移階段目的地在中國,其內在原因在於印度自身的種姓製度等等不合理的因素。歐洲衰落的背後是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伴隨著蘇聯的解體,兩個核心去掉一個,實力中心一方麵向歐洲回轉,另一方麵也向中國漂移。無論實力的轉移方向如何,印度都將不是直接的接受者。印度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龐大的人口規模加之一定程度上受益於實力的新一個的轉移讓印度越來越接近其世界大國的目標。印度也非常重視海洋方向的發展,希望把印度洋變成印度人的印度洋。印度未來必然會與印度洋較為強大的區外海軍力量存在衝突。很顯然,現在在印度洋地區能夠對印度形成足夠威脅的海洋力量便隻有美國海軍。
其實,印度與中國的矛盾也並非決定性的。中國和印度的陸地衝突規模並不會太大。喜馬拉雅山係的阻隔是技術短期內不可克服的障礙。當年中國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主動撤退與喜馬拉雅山係對於後勤保障所帶來巨大阻力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說中國在陸地上的實力向外擴展還有比較大的空間的話,那麽印度明顯處於一個陸地機會不大的狀態。在整體經濟水平和人均經濟水平都不如中國的情況下,印度海軍已經在朝著擁有三條航空母艦的目標前進。即便印度的海軍技術水平不高,在規模效應之下,未來也將對美國在印度洋的海軍存在形成威脅。美國現在的確希望挑動印度加入其對中國的圍堵。未來事態如何發展,得看中、美、印三方互動的結果,尤其是看中國未來的方向。印度在快速發展,海洋對於印度發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國同樣對於自身的印度洋航線尤其重視。大西洋上現在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對美國的海洋權益形成足夠的威脅。歐洲一體化路還長,其軍事力量離整合在一起也還很遙遠。印度洋的安全就成為波斯灣到美國航線是否暢通的關鍵。一支能夠對於美國最關鍵的航線形成致命威脅的海洋力量必然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形成致命的影響。美國人不會拱手讓出自己的利益。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美國為了保障自身在波斯灣地區的利益曾經兩次對伊拉克用兵。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用兵之後,現在都沒有從伊拉克脫身。其間冒了巨大風險。由此可以肯定美國在波斯灣地區的巨大利益存在。
中國進入印度洋的確是可以保障中國的海洋航道。可是,在不適合的時機進入印度洋未必與整體國家目的相適應。太陽王路易十四就是敗在這個問題上。當年的法國與荷蘭、英國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無論是英國還是荷蘭,其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與法國都有不小的差距。法國人能夠從本土獲得足夠的利益,因此其海外利益存在遠遠不如英國與荷蘭。海外利益方麵的差距又直接作用於海洋文化。路易十四為了實現自己的霸權,同時發展陸軍與海軍。的確,法國的艦隊足夠龐大和先進。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國人沒有足夠優秀的水手和後備力量。路易十四的行為直接讓英國和荷蘭兩個敵對的勢力出現結為盟友的極大可能性。原本同為海洋國家的英國與荷蘭應該是對手的。可見,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一支強大的海洋力量都可以帶來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實現與英國海軍相似的水平並非是在直麵英國的較量中。《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美國實現了與英國相同條約噸位的目標。這一目標實現的背景是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巨大消耗。正是在歐洲大陸陰雲密布,英國有了明確的不可逃避的對手的前提之下,美國順利把經濟力量轉化成了海洋軍事力量。中國並非不進入印度洋,而是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在合適的時機出現之前,中國強行進入印度洋,無疑給了印度一個和美國一起圍堵中國的理由。
如果說陸權時代是一個遠交近攻的時代,那麽海洋時代就將徹底推翻遠交近攻的國際關係原則。海洋時代的一條主線是陸交海攻。美國在曆史上多次以戰爭形式削弱墨西哥。那是在美國進入海洋時代之前。當美國進入海洋時代之後,便再也沒有與墨西哥發生過戰爭。究其原因,便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在海洋時代,海運是一種相對效費比最高的資源利用方式。任何一個希望最有效利用全球資源的大國都不得不考慮將更多地資源用於海洋力量建設。避免衝突應該是中印兩國領導人的課題。印度這些年來的表態就是一個最好的體現。從費爾南德斯的轉變我們可以了解到印度在戰略方向上的轉變。印度通過近些年的發展也日益融入世界。對外貿易是拖動印度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一方麵是經濟利益的原因,另一方麵是國際地位的誘惑,印度自然不可能輕易放棄。這也就成為了印度希望陸地壓力減小而獲得更為充足的資源發展海洋力量的直接推動力量。
美國部署在巴林的第五艦隊應該是對於印度控製印度洋的最大阻礙。中國海軍要長期部署印度洋就很可能得尋求獲得巴基斯坦或者緬甸兩個國家中某一個國家中的一個甚至多個港口作為基地。這不僅僅是與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不相符合,更是一種直接的挑釁行為。這種部署並不是那麽順理成章。至少對於印度來說,這種做法顯得不可忍受。簡而言之,美國和印度在印度洋都屬於既有存在,中國的進入則屬於新生力量。這不僅僅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也不符合印度的利益。在主要矛盾沒有能夠有效解決的條件下,主動把次要矛盾激化也並不明智。
中東,特別是波斯灣地區最為重要的資源就是石油。中國有從陸地獲得我們需要的資源的條件。俄羅斯以及中亞裏海地區的油氣資源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中國的需要,也可以通過巴基斯坦經伊朗連接中東。現在的伊拉克處於美國的控製之下。這種狀態誰也不能保證永恒。即便真的發生戰爭,我們不部署在印度洋不意味著我們的海軍不能進入印度洋。如果能夠達到部署條件的話,在戰爭期間取得一些基地使用權也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吧。
誰威脅到了美國的國家安全誰就是美國最大的敵人。印度是很有資格的。發展起來的印度將直接威脅到美國對於其自身石油命脈的控製權。這也是給我們在太平洋方向減輕壓力。美國可以容忍印度擁有核武器、也可以容忍印度不參與圍堵中國,可是美國不可能容忍自身的國家經濟命脈掌握在別人的手上。西太平洋的重要性遠遠不如印度洋。美國現在把重點放在太平洋方向是因為中國的實力遠超過印度而印度的海洋力量沒有對美國的海權形成實質性的威脅。
在太平洋方向,美國和日本才是既有強國。他們是實力被轉移的中心。他們與中國的矛盾遠遠高於中國與印度的矛盾。美日減一分而中國加一分,能夠遏止中國的崛起勢頭就可以減緩自身的衰敗。其實美國與印度的關係也是如此。隻不過由於中國的存在,這種關係並不明顯。相信印度也明白這一點。至少現在,有一個別的大國擋在前麵對於印度沒有壞處。一支能夠有效控製西太平洋的海軍並不至於誘發美國對中國以戰爭方式進行扼殺。壓製日本,牽製美國,等待時機,培養海洋文化和海洋思維,獲得海洋經驗。相信一支西太平洋海軍能夠達成這樣的任務。俄羅斯、歐洲、印度、巴西等等國家都將有希望成就一支強大的海洋力量。當有一天,美國海軍麵臨著與中國一戰之後就無法有效保障全球海權之時,中國海軍的發展又將因為國家戰略的轉型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不排除會有機遇提前這一切。在此之前,以不變應萬變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美國可以與中國單獨進行海洋平衡,卻不可能在實力中心相對轉移的條件下與所有地區強國實現海洋平衡。我們期待的平衡被打破的日子絕對會到來。而現在要做的,就是為達到平衡而努力。隻有首先促成平衡才能有平衡來讓人打破。
考慮到中日關係,控製住日本利用海洋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日本以前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以後就未必如此。不要忘記日本是個群島國家,其周邊地區的海洋資源絕不缺乏。日本利用海洋的技術能力的增長是給中國施加的巨大壓力。在日本成為一個資源大國之前,有必要形成迅速剝奪日本利用海洋的手段之能力。日本的存在也是中國加強在西太平洋軍事力量的手段。反而是在印度洋,中國缺乏足夠的理由。無變則難進,不必強求。隻要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和資源背景,相信無論是美國還是印度都不希望給中國一個進入印度洋的借口。
平衡的確會被打破,但平衡又的確不是由我們自己來打破。我們根據打破平衡所需要的條件來創造條件。簡單地試圖打破平衡的國家都被扼殺在崛起路上。拿破侖的法國是,威廉的德國是,勃列日涅夫的蘇聯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