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F22無法隱型的戰機雷達

(2007-02-19 09:09:19) 下一個
F/A-22是美國空軍自1982年開始花費近20年時間,耗資600億美元打造的第四代戰鬥機。該機號稱具備四大絕技:高度的隱身性能、超高的機動性、超聲速巡航飛行以及“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命中”的作戰優勢。而這其中美軍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其隱身能力,這使敵方的戰鬥機以及防空雷達在麵對F/A-22時難以發現、難以跟蹤、更難以攻擊,從而可使美軍安然享受技術優勢帶來的各項“紅利”。美軍已經計劃將這種戰鬥機部署在東亞地區,以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絕對的空中優勢,今年10月,第1架用於部署阿拉斯加埃爾門托夫空軍基地的F/A-22已經下線。正當美國誌在必得地全力打造其隱身空軍的時候,俄羅斯在珠海航展上披露的一個展品卻有可能使美國空軍的隱身優勢徹底破滅,這就是IRBIS“雪豹”機載雷達。

  “雪豹”為X波段無源相控陣雷達係統,由俄羅斯儀器製造所和俄羅斯梁讚儀器廠聯合研製。俄羅斯計劃用這種雷達裝備本國空軍的“蘇-27SM2”以及其出口型——“蘇-35”戰鬥機。此次珠海航展,俄羅斯方麵帶來的是該雷達的縮比模型及技術資料,一同展出的是編號901的“蘇-35”戰鬥機模型,推銷意味不言而喻。俄方資料顯示,該雷達的最大特色在於廣泛的作戰應用和超遠的探測距離,例如,該雷達可監視10~40000米空域內速度低於5500千米/小時的所有目標;雷達對於雷達散射麵積(RCS)為3平方米的目標,在迎頭方向,其探測距離達到350~400千米,尾追方向達到150千米;在對空作戰中,可以同時探測和跟蹤30個目標,控製導彈與8個目標進行空中交戰;在對地攻擊時,可以同時跟蹤4個地麵目標,而在對地麵目標跟蹤的同時,還可對空中目標進行監視;雷達還具有高精度對地成像功能,成像精度達到1米。而這其中,俄羅斯人所特別強調的就是它對付隱身目標的能力。俄方認為,美國F/A-22戰鬥機的RCS實際應為0.1~0.2平方米,而“雪豹”雷達對於這類目標的探測距離可達165~240千米,而對於雷達散射麵積為0.01平方米的目標,該雷達的探測距離也可達到90千米。俄羅斯人還將“雪豹”雷達與F/A-22所使用的AN/APG-77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AESA)進行了對比,APG-77雷達是F/A-22實現“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先敵命中”的關鍵所在,其對RCS為1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達到200千米,但這一數字已經大大低於“雪豹”的數據。這也就意味著,F/A-22戰鬥機在麵對裝備“雪豹”雷達的“蘇-27”係列戰機時,不但不能躲避探測、實施“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命中”的作戰行動,反而有可能麵臨“先被探測-先被跟蹤-先被擊落”的尷尬局麵。

  當然,現在就談論美國隱身空軍的徹底破產還為時尚早,畢竟“雪豹”雷達尚停留在工程研製階段,目前也僅有2套樣機問世(一套安裝在1架“蘇-30MK2”戰鬥機上進行飛行試驗,另一套裝備“蘇-35”戰鬥機),距離大規模生產和使用還有一段時間。而且由於沒有麵對真正的F/A-22進行作戰試驗,反隱身的效果究竟是否像宣傳的那樣,也有待證實。而“雪豹”對於我國的意義也不僅僅就是采購這種雷達,對抗隱身戰機這麽簡單,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意義是打破廣泛存在的“隱身崇拜”,使人們進一步地理清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思路。

  自1991年,美國空軍F-117“夜鷹”悄然投下2顆激光製導炸彈、拉開海灣戰爭的序幕,到2003年B-2隱身轟炸機遠程奔襲巴格達,美國人對隱身戰鬥機的使用已經經過了一個輪回。這期間,從伊拉克到南聯盟,再到阿富汗,又回到伊拉克,麵對這些對手羸弱的防空體係,隱身外衣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誰也說不清楚,唯一知道的就是,在南聯盟,F-117的隱身屏障被“意外”地突破了一次。即便這樣,在美國的強勢鼓噪下,隱身幾乎成為淩駕於其他一切性能之上的未來戰機第一要素,很多人一談到下一代戰鬥機便言必稱F/A-22,言必稱隱身。實際上,在隱身戰機誕生、使用、發展的這十數年間,反隱身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盡管以F/A-22為代表的美式隱身戰鬥機先後經曆過以捷克“維拉”為代表的無源雷達係統的挑戰,也遇到過俄式等離子體隱身技術的對抗,但沒有哪一次如IRBIS “雪豹”雷達這樣針鋒相對,使其麵臨的境地如此尷尬。

  不容否認的是,即便缺少了隱身性能,F/A-22也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鬥機,在很多技術和性能方麵都代表著未來軍用航空技術發展的方向;同樣不容否認的是,隱身性能仍然是未來戰機的重要性能,對於提高戰機戰場生存能力、提高作戰效能都是至關重要的,但隱身性能是否就應淩駕於其他一切性能之上,則有待商榷。在F/A-22的發展過程中,美軍把過多的賭注都壓在了隱身性能上,導致F/A-22犧牲了太多的戰術性能,例如,為了保障其隱身效果,F/A-22所有的武器都必須放在機體彈艙內,結果載彈量僅有1.5噸,3.55億美元一架的昂貴戰機僅能攜帶8枚空空導彈或很少量的製導炸彈,這使其根本不可能作為美國空軍的主力戰機;再如,為了突出隱身能力,F/A-22的氣動布局相當普通,未來在近距離麵對采用鴨式布局的新型戰機時,很可能占不到任何便宜。隱身優勢一旦喪失,那麽F/A-22戰鬥機也就從一種獨一無二的戰機降格為一種優秀的戰機,技術上壓倒性的“代”差優勢完全喪失,其結果是,F/A-22的飛行員不得不認真對待敵方戰機的雷達鎖定、導彈攻擊,不得不與其他“廉價”戰機麵對麵地格鬥,盡管仍有勝算,但這已經完全超越了美國空軍容忍的底線。當然,如果說把打破美空軍隱身優勢的希望完全寄托於“雪豹”雷達,無疑還顯得過於幼稚,但從軍事技術發展的規律來看,有效的反隱身技術的出現隻是時間問題,而“雪豹”雷達則是旗幟鮮明地印證了這一點,它的出現既是意外,也是必然。而對於我們來說,既然在電子技術方麵並不過分突出的俄羅斯人能研製出“雪豹”,那麽中國人又因何不能研製出“雪龍”、“雪虎”。當然,即便中國有了自己的“雪豹”,也不意味著空中戰場盡在掌握,而更為直接的則是F/A-22之後的厲害角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