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巡航彈實力遠超西方想像,千公裏誤差小於5米

(2007-02-06 08:44:38) 下一個
海外中文論壇轉過來的,僅供參考,內容的可靠性無法核實。

【星島網訊】中國常規導彈在以黎衝突中大出風頭,引發美歐對中國導彈研發實力的猜測。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曾經透露,中國曾經向烏克蘭購買了六枚遠程巡航導彈,用於學習和提高中國導彈沒計水平。其實,中國巡航導彈的科研實力已經大大超出西方想象。

中國遠程巡航導彈研開始於1970年代末,1992年開始試行裝備以X-600技術驗彈為原型,經過重大改進的“紅鳥1號”巡航導彈。“紅鳥”是中國最先進的全天候、亞音速、多用途巡航導彈,有很強的低空突防能力。據稱,其命中精度可達到在1000公裏以內誤差不超過5米。

中國遠程巡航導彈強軍上陣跟中國自行研發成功“衛星電子地圖”有直接關。這其實就是美國巡航導彈的數字地圖(DSHAC),需大量衛星攝影圖像供飛行時作比較。這就不難理解1990年代至今中國頻繁向俄、法等國大量收購衛星照片的原因.

雖然中國的高精度軍事偵察衛星的相機解析度已達0.6米,與美國Kh-12偵察衛星的0.15米還有差距,不過這已不影響中國遠程巡航導彈按照預定的時間服役。

“紅鳥”係列導彈的假想敵是台灣和太平洋美軍,所以不會采用水麵無法工作的中段等高線地形匹配係統(TERCOH),也不會采納GPS衛星導航。中國雖有“北一代”定位導航衛星,但僅適用於戰略彈道導彈。“紅鳥”巡航導彈若要達到“戰斧”的高命中率,就須跨越式發展。

於是,中國導彈設計師被迫早美國開發同類先進的製導技術。在成功解決DSHAC之後,確定以中國最成熟的光電末製導技術作終端導引。

中國的“紅鳥”係列巡航導彈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導航技術。如“紅鳥”一裝備型94式采用電視末製導頭,而94式夜間型采用了二代微光電視導引頭。作為主要在役型號和基型產品的“紅鳥”二型也繼承了這種技術,使巡航導彈作戰模式發生了質變。

當然,與最新的“戰斧”比較“紅鳥”還是有差距的。然而由於未見“戰斧”有升級改良方案,屆時“紅鳥”反超前者的機會十分大,因此落後隻是暫時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